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装置的研制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晓斌 宋锦宁 +2 位作者 陈景宇 张芬茹 刘守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5-598,共4页
目的自制一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装置并成功建立DAI动物模型。方法自制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使大鼠头颅在瞬间(<3 ms)旋转90°造成剪切损伤。观察损伤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及行为学改变;于伤后2、6、12、24、36、72 h及10 d分别... 目的自制一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装置并成功建立DAI动物模型。方法自制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使大鼠头颅在瞬间(<3 ms)旋转90°造成剪切损伤。观察损伤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及行为学改变;于伤后2、6、12、24、36、72 h及10 d分别处死损伤组动物,制备脑石蜡切片,行镀银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轴索变化。结果伤后大鼠均即刻出现原发昏迷,其中2只于损伤后20 min内死亡,余持续时间1-30 min不等;伤后大鼠呼吸节律紊乱,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醒后均有程度不等的反应性下降,肢体活动迟缓;肉眼可见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光镜下可见皮髓交界区、胼胝体区、脑干、小脑白质等部位的神经轴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后期有小胶质细胞增生,局部呈巢样聚集。结论本装置能造成大鼠脑DAI,且具有简便、可控、确切的特点,适合进行中、小型动物DAI模型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实验装置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莹 苏章杰 +1 位作者 王金环 李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75-78,共4页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部遭受加速和(或)减速惯性力引起的脑损伤,以广泛轴索断裂为特征,常见于车祸伤及坠落伤。其诊断与治疗比较困难,患者多预后不良,病死率达42%~62%.重残及植物状态生存者占30%...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部遭受加速和(或)减速惯性力引起的脑损伤,以广泛轴索断裂为特征,常见于车祸伤及坠落伤。其诊断与治疗比较困难,患者多预后不良,病死率达42%~62%.重残及植物状态生存者占30%~40%。为此,笔者拟对近年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扼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诊断 治疗 INJURY 预后不良 植物状态 损伤 坠落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双坤 戴建平 +3 位作者 马军 李少武 艾林 程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799-1801,共3页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FA值有明显差异,创伤组双侧内囊后肢FA值与GCS评分有较好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雪元 王博成 +3 位作者 冯东福 李甲 楚胜华 李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早期患者胼胝体压部局部异常神经代谢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在伤后2~14d,对21例DAI患者胼胝体压部行1H-MRS检测,分析伤后神经代谢物变化特征,并与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 目的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早期患者胼胝体压部局部异常神经代谢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在伤后2~14d,对21例DAI患者胼胝体压部行1H-MRS检测,分析伤后神经代谢物变化特征,并与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DAI患者1H-MRS值和临床指标与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AI患者胼胝体压部NAA/Cr和NAA/Cho值下降,Cho/Cr值升高(P<0.05),且随伤情加重更加明显。预后不良患者的NAA/Cr和NAA/Cho值低于预后良好的患者(P<0.05);NAA/Cho、NAA/Cr、Cho/Cr值预测预后的准确率为89%,与GOS结合后为94%。结论DAI患者在伤后早期进行胼胝体压部1H-MRS检测,对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波谱 预后 神经代谢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及SWI联合应用对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文源 张立波 +4 位作者 邹明宇 吴越 赵传胜 杨本强 张怡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33-1035,共3页
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患者MR 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图像资料,分析其各自信号特征及分布特点,比较各序列上脑内轴索损伤病灶检出率的差异。... 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患者MR 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图像资料,分析其各自信号特征及分布特点,比较各序列上脑内轴索损伤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发现,DAI病灶主要分布的部位是脑灰白质交界区、基底节区、丘脑、深部脑白质区、胼胝体、脑干、小脑等近脑中线区域。非出性DAI病灶(DWI)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DAI病灶SWI序列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序列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认为联合应用DWI和SWI序列能非常敏感地检出外伤后DAI患者的脑内微出血灶和小水肿灶,为DAI早期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APP和NF-L在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损伤程度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向玲 张雨婷 +3 位作者 韦红 梁平 彭玲珑 李禄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255-2260,共6页
目的利用自制装置建立轻、中、重度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大鼠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及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neurofilament light polypeptide,NF-L)的变化... 目的利用自制装置建立轻、中、重度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大鼠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及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neurofilament light polypeptide,NF-L)的变化与恢复期的学习记忆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A、B、C(轻、中、重型致伤)DAI组。伤后6、24、72 h及1、2周取脑组织切片行β-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4 h时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NF-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周时行水迷宫测试。将损伤后24 h各组脑组织切片感兴趣区内测定的β-APP和NF-L累积光密度(IOD)值与损伤后恢复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伤后24 h取脑组织肉眼观察致伤组大脑表面、蛛网膜下腔、脑室等区域未见出血,光镜下可见A、B、C组大鼠的胼胝体区神经束疏松、紊乱,血管淤滞,空泡形成,神经元肿胀变性,细胞核显示不清,突触结构模糊等经典DAI病理特征,NF-L免疫组化鉴定实验组均有典型中线部位轴索损伤改变。实验组伤后6、24、72 h及1、2周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胼胝体β-APP均有升高(P<0.05),组内各时间点呈动态变化,于伤后24 h最高。伤后24 h,实验组NF-L免疫组化染色大脑水管水平脑干轴突和神经元胞体阳性染色较正常组增强,半定量分析A、B、C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迷宫测试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无明显下降;B、C两组下降明显(P<0.05)。损伤后24 h,A、B、C 3组脑组织切片感兴趣区内测定的β-APP和NF-L累积光密度(IOD)值与损伤后恢复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呈负相关(r分别为-0.937、-0.939)。结论β-APP和NF-L不仅可以反映DAI动物模型轴索损伤的程度,还可以早期预测损伤后大鼠的学习记忆恢复能力,可能成为DAI损伤的特异性分子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 Β-淀粉样前体蛋白 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 水迷宫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干预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斌飞 宋锦宁 +5 位作者 赵永林 马旭东 李丹东 刘尊伟 赵君杰 黄廷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59,88,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亚低温治疗(H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4年6月,纳入HT与常温(NT)对比治疗DAI...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亚低温治疗(H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4年6月,纳入HT与常温(NT)对比治疗DAI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2.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方法学质量较低的研究,包括1 332例DAI患者,其中HT组713例,NT组6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T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NT组(RR=0.62,95%CI:0.53~0.73,P〈0.000 0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显示HT组3月GOS 4~5(RR=1.65,95%CI:1.45~1.88,P〈0.000 01)与6月GOS 4~5(RR=1.54,95%CI:1.08~2.19,P=0.02)均高于NT组;HT治疗24h后患者颅内压低于NT组(MD=-0.70,95%CI:―0.94~―0.47,P〈0.000 01)。在感染、出血事件、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方面HT与N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表明HT治疗具有明显优势,DAI患者可能从HT治疗中受益,但在临床上推广应十分谨慎。期待设计严格、统一标准的大样本、多中心RCT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弥漫性轴索损伤 META分析 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洛酮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文涛 张斌飞 +3 位作者 宋锦宁 马旭东 刘尊伟 顾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5-789,共5页
目的纳洛酮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仍存在疑虑,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筛选纳洛酮与对照组比较治疗DAI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由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并提取研究数据,采用STA... 目的纳洛酮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仍存在疑虑,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筛选纳洛酮与对照组比较治疗DAI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由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并提取研究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低质量RCT,包括964例DAI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洛酮可以降低DAI患者病死率(RR=0.56,95%CI:0.46~0.68,P<0.001);改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RR=1.56,95%CI:1.14~2.12,P=0.005);并且能缩短患者昏迷时间(WMD=-9.47,95%CI:-13.84^-5.10,P<0.001)。结论由于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纳入研究中纳洛酮使用剂量、疗程等存在差异,故纳洛酮改善DAI患者预后的证据尚不充分,其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弥漫性轴索损伤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天和 林建忠 +3 位作者 田新华 李晓清 王月琴 康泰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05-1908,共4页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CT阴性的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苏玉涛 王文犀 +6 位作者 王新亮 庞志宏 张元 郭立刚 姚宝军 何志刚 荆鸿道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CT阴性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CT为阴性而临床可疑为DAI的患者在外伤后3 d内常规在3.0T磁共振行SWI和常规序列T1WI、T2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CT阴性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CT为阴性而临床可疑为DAI的患者在外伤后3 d内常规在3.0T磁共振行SWI和常规序列T1WI、T2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比较它们对DAI的检出率和检出病灶数目,评价SWI在诊断中的作用。结果:SWI可清楚显示27例DAI的颅内异常小出血灶,检出率达79.41%,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对DAI检出率分别为20.5%、26.47%和41.17%;SWI、T1WI、T2WI、FLAIR各序列检出微小出血量分别为261、39、61、89,SWI与T1WI、T2WI和FLAIR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SWI对DAI出血性病灶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够检出更多、更小病灶,且病灶显示更加清晰,在临床上可疑为DAI的患者应尽早行SWI序列扫描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段志新 王洪财 +3 位作者 吴芳芳 徐玉芸 张红 马延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39-1442,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致伤后各组大鼠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明确可视性病灶。伤后4h,各DAI组大鼠ADC值均下降,中、重度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h,各DAI组ADC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h与伤后4h相比,重度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轻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h,各DAI组ADC值继续升高,以重度DAI组升高最显著。结论通过测定ADC值可以检测到DAI后常规磁共振成像不能显示的外伤性改变;大鼠DAI急性期ADC值下降,随后上升,其变化幅度可能与DAI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非 赵庆荣 +2 位作者 张玉淼 任力 杨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对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脑外伤常规药物治疗、呼吸和泌尿系的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压疮。患者随意自我锻炼。...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对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脑外伤常规药物治疗、呼吸和泌尿系的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压疮。患者随意自我锻炼。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和ADL的评定。结果康复组的FMA、ADL、LOTCA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认知功能障碍与运动功能障碍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通过抗氧化应激减轻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旭东 宋锦宁 +5 位作者 张斌飞 赵永林 孙鹏 李丹东 赵雅慧 刘尊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0-766,共7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作用及氢气对其治疗作用。方法将1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DAI模型组和氢气干预组。采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干预组每日2次腹腔注射高纯度氢气(10mL/kg)...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作用及氢气对其治疗作用。方法将1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DAI模型组和氢气干预组。采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干预组每日2次腹腔注射高纯度氢气(10mL/kg)。各组于预定时间点行神经功能评分、组织形态学、碘化丙啶(PI)染色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DAI后脑组织MDA含量升高(P<0.01),SOD及CAT活力下降(P<0.01),神经细胞肿胀,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多,PI阳性细胞增加(P<0.01),神经功能缺损加重(P<0.01)。给予氢气干预后脑组织MDA显著下降(P<0.01),SOD及CAT活力增强(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改善,PI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神经功能缺损改善(P<0.05)。结论氧化应激参与了DAI急性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及抗氧化酶活力的下降可能导致脑损伤的加重;氢气通过改善抗氧化酶活力并减轻自由基损伤改善DAI急性期脑损伤。减轻氧化应激程度对DAI急性期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氧化应激 自由基 氢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尹春红 李玉华 +1 位作者 李伟凯 李惠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目的: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液压颅脑损伤模型制备32只DAI的SD大鼠模型,并于模型制作前、DAI后6h和24h分别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和SWI成像(GE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比较各序列图像... 目的: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液压颅脑损伤模型制备32只DAI的SD大鼠模型,并于模型制作前、DAI后6h和24h分别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和SWI成像(GE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比较各序列图像上DAI病灶检出数,在各时间点SWI图像上测量双侧皮髓质交界处感兴趣区(ROI)的相位弧度值,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SWI对DAI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的MRI序列(P<0.05)。伤后6h,骨窗侧出血灶相位弧度值较致伤前变为负值;对侧相位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h,DAI鼠出血灶部位的相位弧度值较伤后6h相位弧度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出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的敏感性高于常规MRI序列,相位弧度值的变化反映了DAI的宏观变化过程,其变化规律与顺磁性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敏感加权成像 相位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洪财 陈海 +4 位作者 王波定 谢光天 庄步峰 张红 马延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66-1469,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定群病例的前瞻性研究,记录75例DAI患者的相关指标及伤后6个月随访结果,对其临床和影像相关指标与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定群病例的前瞻性研究,记录75例DAI患者的相关指标及伤后6个月随访结果,对其临床和影像相关指标与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OR=0.021,95%CI0.0071.557)、双侧瞳孔变化(OR=27.532,95%CI8.97557.413)、MR I弥散加权成像脑中轴部位病灶数(OR=5.753,95%CI2.1369.392)及脑中轴部位平均表观弥散系数(OR=0.353,95%CI0.1340.964)是影响DA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上述相关因素结合后预测DAI患者预后的准确率达92.0%。结论入院GCS、双侧瞳孔变化、MR I弥散加权成像脑中轴部位病灶数及脑中轴部位平均表观弥散系数是影响DAI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临床因素与影像学指标结合则能更准确地评估DAI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LOGISTIC回归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海马区caveolin-1的表达及其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永林 宋锦宁 +5 位作者 马旭东 张斌飞 张明 李丹东 庞宏刚 罗显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7-752,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小窝蛋白1(caveolin-1)在大鼠脑海马区的表达,探讨caveolin-1的表达变化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中caveolin-1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海...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小窝蛋白1(caveolin-1)在大鼠脑海马区的表达,探讨caveolin-1的表达变化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中caveolin-1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并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caveolin-1与GFAP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提示DAI后海马区caveolin-1的表达从1d开始显著降低,并持续降低至7d(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DAI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GFAP的表达从1d后逐渐升高,3d后达峰,7d后稍降低,但仍高于正常(P<0.05);免疫荧光共定位提示DAI后caveolin-1与GFAP的共定位细胞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结论大鼠DAI后海马区caveolin-1的表达减少,GFAP的表达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内caveolin-1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导致GFAP升高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小窝蛋白1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海马 大鼠 CAVEOL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C及IP_3R拮抗剂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宇 宋锦宁 +5 位作者 张明 安吉洋 孙鹏 李丹东 马旭东 赵雅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PLC及IP3R抑制剂对DAI引发的脑水肿及神经元变性、损伤程度的影响,阐明PLC及IP3R抑制剂对DAI后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头颅冠状面瞬间加速旋转装置,制作大鼠颅脑DAI模型,...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PLC及IP3R抑制剂对DAI引发的脑水肿及神经元变性、损伤程度的影响,阐明PLC及IP3R抑制剂对DAI后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头颅冠状面瞬间加速旋转装置,制作大鼠颅脑DAI模型,并使用侧脑室穿刺给药的方法注射PLC抑制剂U73122及IP3R抑制剂光溜海绵素C(Xestospongin,XeC)。采用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ELISA测量脑脊液及动脉血中血清白蛋白(Alb)浓度并计算比值(QAlb),免疫组化法测量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的阳性面积及Western blot方法测量PLC的磷酸化程度。结果 DAI后6h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已明显增加,24h到达顶点,之后逐步下降,在5d时恢复到损伤前水平,XeC及U73122干预明显降低了损伤后24h脑组织含水量。ELISA结果显示DAI后6h及24h脑脊液中Alb浓度及QAlb明显升高,之后下降至损伤前水平,XeC及U73122干预对DAI引起的脑脊液中Alb浓度及QAlb升高无明显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AI后24h的β-APP的阳性面积较损伤前明显升高,XeC及U73122干预显著降低了DAI后24h的β-APP阳性面积。结论 DAI后脑水肿的形成是由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源性水肿共同构成的;PLC及IP3R抑制剂降低了DAI后的细胞毒性水肿及神经元变性、损伤程度,对DA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PLC IP3 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免疫炎症反应的变化及氢气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旭东 宋锦宁 +5 位作者 赵永林 张斌飞 李丹东 刘尊伟 赵君杰 赵雅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7,33,共6页
目的探讨免疫炎症反应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作用及氢气对其保护作用。方法将9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DAI模型组(6h、1d、3d)和氢气干预组(6h、1d、3d)。采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干预组... 目的探讨免疫炎症反应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作用及氢气对其保护作用。方法将9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DAI模型组(6h、1d、3d)和氢气干预组(6h、1d、3d)。采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干预组每日2次腹腔注射高纯度氢气(10mL/kg)。各组于预定时间点通过HE染色、嗜银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的变化,GFAP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细胞增生活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分析炎症因子IL-6、IL-1β和信号通路JNK、p-JN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DAI顶叶皮髓交界区出现轴索肿胀、迂曲、轴索球等DAI特征性改变,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5),IL-6、IL-1β和p-JNK表达增高(P<0.01),氢气干预组较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有所改善,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IL-6、IL-1β和p-JNK表达降低(P<0.01)。结论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DAI急性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导致脑损伤的加重。氢气能够通过减轻免疫炎症反应改善DAI急性期脑损伤。减轻免疫炎症反应程度对DAI急性期脑保护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免疫炎症反应 氢气 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易亚辉 周海航 +6 位作者 陆忠烈 肖跃将 马春燕 刘虎 苏刚 汤伟军 姚振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DAI早期(伤后10d内)患者(DAI组)及1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DAI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DAI早期(伤后10d内)患者(DAI组)及1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DAI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FA)值,将两组感兴趣区(ROI)平均FA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DAI组FA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DAI早期FA值(胼胝体压部0.647±0.069、胼胝体膝部0.615±0.043、内囊前肢0.541±0.065、内囊后肢0.639±0.035)与对照组(胼胝体压部0.748±0.045、胼胝体膝部0.729±0.058、内囊前肢0.622±0.038、内囊后肢0.667±0.027)FA值有显著降低(P<0.001)。胼胝体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736,P=0.00)。结论:DTI是DAI患者检查的敏感序列,FA值是DAI评估及严重程度的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弥漫性轴索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α/CXCR4通路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庞宏刚 宋锦宁 +5 位作者 李丹东 赵永林 赵雅慧 黄廷钦 张斌飞 马旭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通过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脑组织SDF-1α及CXCR4的表达以及抑制该通路后对外周炎症细胞浸润、轴索损伤和β-APP及MMP-9表达的影响,揭示SDF-1α/CXCR4通路在DAI后炎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头颅瞬... 目的通过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脑组织SDF-1α及CXCR4的表达以及抑制该通路后对外周炎症细胞浸润、轴索损伤和β-APP及MMP-9表达的影响,揭示SDF-1α/CXCR4通路在DAI后炎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头颅瞬间旋转装置制备大鼠DAI模型,于造模后6、24、48、72h取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SDF-1α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并且通过给予该通路特异性抑制剂,观察外周炎症细胞浸润后相关蛋白β-APP、MMP-9的表达,及脑脊液中轴索损伤相关蛋白MBP的含量,揭示其在DAI后的炎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 DAI模型组皮层SDF-1α及CXCR4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测定DAI后24h,脑皮层组织中MPO阳性细胞数、β-APP、MMP-9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脑脊液中MBP的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给予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后,脑皮层组织中MPO阳性细胞数、β-APP、MMP-9的表达较DAI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并且脑脊液中MBP水平也较DAI模型组显著下降。结论 SDF-1α/CXCR4通路活化在介导大鼠DAI后脑组织的炎性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炎症反应 SDF-1Α/CXCR4 Β淀粉样前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