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分输血治疗剖宫产术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海冰 刘志强 裘佳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24-926,共3页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剖宫产术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成分输血方案制订详细的孕产妇DIC治疗方案,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A组输血内容以补充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及纤维蛋白原,临床纠正失血...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剖宫产术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成分输血方案制订详细的孕产妇DIC治疗方案,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A组输血内容以补充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及纤维蛋白原,临床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时去除诱发DIC病因等综合治疗;B组输血内容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补充单采血小板、冷沉淀,临床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时去除诱发DIC病因等综合治疗。分析两组输血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凝固时间(TT)、红细胞压积(HCT)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血红蛋白(HGB)、HCT、PLT、PT、APTT、D-D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B组的PT、TT、D-D指标结果改变优于A组,总出血量少于A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抢救孕产妇DIC出血有一定疗效,在去除病因后早期输注成分血、及时补充足量的凝血因子可消除其凝血障碍,对赢得抢救时间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成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03年北京地区重症监护病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铁华 赵宇 +4 位作者 葛庆岗 朱曦 王超 阴赪宏 张淑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53-755,共3页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情况、原发病、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01年ISTH/SSC DIC专业委员会提出的DIC诊断标准,回顾性调查1998年5月~2003年4月北京地区8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收治DIC...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情况、原发病、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01年ISTH/SSC DIC专业委员会提出的DIC诊断标准,回顾性调查1998年5月~2003年4月北京地区8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收治DIC患者。结果DIC患者87例,占同期ICU收治危重病人的1·03%;其中感染性疾病(39·1%)、创伤(20·7%)、大手术(11·5%)、重症胰腺炎(10·9%)是最常见原发病。DIC总病死率为63·2%,对病死率分别以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进行调整,调整后5年间的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DIC患者死亡率为0,DIC患者累及器官越多,死亡率越高。结论DIC是北京地区ICU中常见危重症,病死率很高,且近年来并未下降,应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流行病学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喆 赖剑蒲 +1 位作者 陆玲 周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8期905-906,共2页
目的 :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关系 ,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将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 5 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 ,比较 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 ... 目的 :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关系 ,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将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 5 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 ,比较 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 (A aDO2 )、血小板 (Plt)数、硬肿程度、器官功能损害情况等与DIC的关系。并比较D 二聚体、Plt计数在DIC不同病程中的情况。结果 :生后 5d内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其DIC的发生率 (60 % ,2 7/4 3 )显著高于出生 5d后发生败血症者 (2 3 % ,3 /13 ) (χ2 =6 3 3 ,P <0 0 5 )。两组患儿血pH值、A aDO2 、Plt数及硬肿程度等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在DIC不同病程中D 二聚体、Plt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结论 :败血症起病越早 ,病情越重 ,DIC发生率越高。D 二聚体检测、Plt计数等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肺泡动脉氧分压 小板计数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肽酶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蔡珠华 曹华妹 郑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4期3839-3840,共2页
目的:建立兔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并探讨抑肽酶对兔DIC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妊娠23~24d的新西兰大白兔行剖宫取胎术,取胎盘组织10g溶于无菌10mL生理盐水,充分搅碎并离心后,取上清液,注入耳缘静脉,建立兔的产科DIC模型。然后... 目的:建立兔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并探讨抑肽酶对兔DIC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妊娠23~24d的新西兰大白兔行剖宫取胎术,取胎盘组织10g溶于无菌10mL生理盐水,充分搅碎并离心后,取上清液,注入耳缘静脉,建立兔的产科DIC模型。然后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n=10),A组(抑肽酶组)注射抑肽酶3×107IU/kg+5%葡萄糖10mL;B组(对照组)静脉注射5%葡萄糖10mL。抽取注药前,注药后10、30、60、120min的血液,放入标准的PT管和空白试管充分摇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和各项凝血指标。结果:注药后B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逐渐延长,纤维蛋白原逐渐降低,D-二聚体升高,并平均30min左右剖宫产创口开始渗血,A组也出现同样的趋势,但改变较缓和,各时间点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B组IL-8与TNF-α逐渐上升,在30min时达到高峰,60min时有下降趋势,A组改变较B组缓和,各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胎盘离心液建立兔产科DIC可行性好,早期应用抑肽酶治疗DIC模型兔可明显改善凝血功能,减少炎症介质IL-8和TNF-α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抑肽酶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琪 王天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B06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治疗 诊断 纤维蛋白沉积 临床综合征 栓形成 基础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的护理 被引量:4
6
作者 赵玲 李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2期83-84,共2页
肝移植术后患者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情况很常见,在护理此类患者时解决抗凝与止血、抗排异与抗感染、补液与限量三方面的矛盾,注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处理及血液透析的配合是关键。
关键词 肝移植 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马中富 李振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1221-1223,共3页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妊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冷丽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547-549,共3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作为一种综合征 ,是潜在疾病发展恶化的中间机制 ,尚不作为独立的临床实体。作者重点对羊水栓塞和溶血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 (HELLP)综合征的起因和病理生理学。
关键词 产科 妊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羊水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一例
9
作者 孟舒 王长谦 +2 位作者 李毅刚 徐伟平 陈漫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46,共1页
1资料与方法病史摘要:患者,女,66岁,因冠心病,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和高脂血症。心电图示:V5、V6ST段水平压低0.5mm,左心室高电压。心脏超声示:左心室前壁及下壁心肌可逆性缺血。
关键词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术后并发 左心室高电压 劳累性心绞痛 糖尿病史 高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抢救分析
10
作者 王勇 李秀芝 +1 位作者 王秀梅 刘凤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002-1003,共2页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产科DIC患者的抢救过程。根据产科DIC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尽早做出诊断,积极去除病因,给予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治疗,...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产科DIC患者的抢救过程。根据产科DIC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尽早做出诊断,积极去除病因,给予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治疗,在此基础上,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局部应用凝血酶。结果13例患者中治愈12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尽快去除病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重视凝血酶的局部应用,可提高产科DIC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期妊娠并发胎盘早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告
11
作者 蔡圣芸 陈雄 惠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0-750,共1页
关键词 中期妊娠 胎盘早剥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血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体会
12
作者 黄雪波 蒙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败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浆交换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研究进展
13
作者 潘华 孙立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31-734,共4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和致病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为特点。严重者可有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和致病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为特点。严重者可有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为儿科较常见的疾病,预后差。早期诊断和及时采取综合有效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儿童 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综合征 性贫 致病因素 因子 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阴性、中央性前置胎盘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一例的护理体会
14
作者 倪颖 王良凤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10B期67-68,共2页
Rh阴性血型为少见血型,我国汉族人的Rh阴性率仅为0.2%~0.5%。我科2006年10月成功抢救一例Rh阴性、中央性植人性前置胎盘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及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 Rh阴性血型为少见血型,我国汉族人的Rh阴性率仅为0.2%~0.5%。我科2006年10月成功抢救一例Rh阴性、中央性植人性前置胎盘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及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阴性 中央性前置胎盘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的整体护理
15
作者 曾冬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9-50,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年青女性多见。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性激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易复发,不能彻底根治等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年青女性多见。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性激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易复发,不能彻底根治等特点,临床治疗及护理均较为复杂。如果并发有感染、肾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并发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整体护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4例临床分析
16
作者 黎明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产科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分析 产后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急救及用药护理
17
作者 郝改林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5年第8期1474-1475,共2页
关键词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病人 用药护理 急救 母婴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素和丹参酮Ⅱ_A对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小茹 刘湘 鲁澄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73-2676,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奥扎格雷对照组(45 mg/kg)、丹参素组(30 mg/kg)和丹参酮ⅡA组(30 mg/kg)。通过舌下静脉推注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 T-500)造... 目的探讨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奥扎格雷对照组(45 mg/kg)、丹参素组(30 mg/kg)和丹参酮ⅡA组(30 mg/kg)。通过舌下静脉推注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 T-500)造成微循环障碍,镜下记录微静脉管径、血液流态、毛细血管开放率和淋巴微循环变化情况。结果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能改善血液流态,提高肠系膜毛细血管网交点开放率,增加淋巴管收缩活性。结论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能改善Dextran T-500所致的血液微循环及淋巴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素 丹参酮ⅡA 肠系膜 微循环障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7例的抢救体会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洁 游泽山 +1 位作者 张彩 丁芳英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161-162,共2页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羊水栓塞 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智辉 王秀菊 孙小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7期2752-2753,共2页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结果:18例APL合并DIC患者中有12例治愈,显效5例,1例死亡,有效率9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是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而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 急性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肝素 低分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