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平 刘岩峰 +4 位作者 托娅 张平 丁存晶 方杰 王振原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6,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在脑组织中不同部位的时间相关性表达,并以此为弥漫性脑损伤时间推断,生前伤和死后伤判断,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弥漫性脑损伤后30min和2,4,12,24h及3,7d,死...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在脑组织中不同部位的时间相关性表达,并以此为弥漫性脑损伤时间推断,生前伤和死后伤判断,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弥漫性脑损伤后30min和2,4,12,24h及3,7d,死后10min损伤,各组S100β在大脑皮质、海马、丘脑、脑干中神经胶质细胞的表达,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S100β阳性细胞个数及蛋白表达在皮质、海马、丘脑形成先增后降再升的曲线,即两次表达高峰,脑干表达变化不显著;在伤后2h,海马、丘脑S100β表达细胞个数和蛋白量开始增加,4h有显著增加,12h达到高峰值,皮质部位在4h达到高峰。伤后7d恢复正常值。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在不同部位表达有不同规律性且有较好的时间相关性,可成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的一种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β弥漫性脑损伤 损伤时间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S抑制剂对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程毓华 王卫东 +2 位作者 孙莉莎 程祖珏 徐江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弥漫性脑损伤(DBI)大鼠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分裂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弥漫性脑损伤后2、4、6、8、12 d时NOS抑制剂干...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弥漫性脑损伤(DBI)大鼠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分裂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弥漫性脑损伤后2、4、6、8、12 d时NOS抑制剂干预组大鼠与相应对照组大鼠之间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速度。结果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应用7-硝基引唑(7-NI) 进行干预可抑制脑损伤后第2、4、6天时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P<0.05)。应用氨基胍进行干预可明显减少大鼠弥漫性脑损伤诱导的各个时间点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P<0.01)。结论NOS可能是弥漫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不同类型的NOS在弥漫性脑损伤后神经发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S抑制剂 成年大鼠 弥漫性脑损伤 海马齿状回神经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体素在弥漫性脑损伤后的表达水平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樊栓良 黄平 +2 位作者 刘岩峰 张平 王振原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10,13,F0003,共5页
目的根据突触体素在脑损伤后的变化规律,研究其与弥漫性脑损伤后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垂直撞击SD大鼠造成脑损伤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冠状断面进行突触体素染色,将染色结果进行灰度值测定,并用SPSS软件对灰度值进行分... 目的根据突触体素在脑损伤后的变化规律,研究其与弥漫性脑损伤后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垂直撞击SD大鼠造成脑损伤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冠状断面进行突触体素染色,将染色结果进行灰度值测定,并用SPSS软件对灰度值进行分析,从而推断损伤后随时间变化的突触体素变化情况。结果突触体素在损伤后一段时间内,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双拐曲线,显示突触体素表达与脑损伤及其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结论根据脑组织内突触体素的含量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推断脑损伤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体素 弥漫性脑损伤 损伤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中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含量与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王江飞 欧绍武 +1 位作者 刘薇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7-348,351,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浆中一氧化氮 (NO)及内皮素 (ET 1)含量的变化。方法 :利用Mar marou创立的模型造成大鼠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脑损伤 ,于伤后 6h抽血检测血浆中NO及ET 1含量。结果 :轻、重度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浆中NO及ET 1均...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浆中一氧化氮 (NO)及内皮素 (ET 1)含量的变化。方法 :利用Mar marou创立的模型造成大鼠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脑损伤 ,于伤后 6h抽血检测血浆中NO及ET 1含量。结果 :轻、重度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浆中NO及ET 1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5 )。其中轻度损伤后血浆中NO含量从 (2 6 .70±3.30 ) μmol/L升高至 (35 .6 8± 2 .39) μmol/L ,ET 1含量从 (85 .0 7± 2 .89)ng/L升高至 (94 .2 0± 3.4 6 )ng/L。重度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浆中NO含量升高至 (46 .86± 4 .1) μmol/L ,ET 1含量升高至 (131.0 4± 9.0 )ng/L。 结论 :NO和ET 1参与弥漫性脑损伤的原发及继发性神经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 ,且二者的血浆浓度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损伤 一氧化氮 内皮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滞ERK1/2通路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组织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李金星 赵海梅 +3 位作者 李玉 王翀 赵甲山 朱贤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3-345,349,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BI)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通路特异性阻断剂U0126对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按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尾静脉注射U0126。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RT-PCR法检...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BI)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通路特异性阻断剂U0126对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按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尾静脉注射U0126。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RT-PCR法检测c-fos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1/2和c-fos蛋白在损伤脑组织中的分布。结果DBI后脑组织中pERK1/2表达增高,5 min达峰值,并持续高水平表达至72 h。c-fos与pERK1/2变化趋势相似,但峰值出现较晚。注射U0126后,pERK1/2表达受抑制,c-fos mRNA表达减少(P<0.05),c-fos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升高(P<0.05)。结论大鼠DBI后ERK1/2通路被过度和持久激活,阻滞ERK1/2活化可以下调c-fos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损伤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C-FO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脑损伤的分型诊治
6
作者 宋明 单宏宽 +1 位作者 谢京诚 刘彬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67-267,共1页
随着对弥漫性脑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病确诊的患者不断增多,但疗效差,死亡率很高。1995年后,作者在脱水、激素、亚冬眠治疗和手术的基础上,改进手术,并采用激素冲击疗法和尼莫地平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 随着对弥漫性脑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病确诊的患者不断增多,但疗效差,死亡率很高。1995年后,作者在脱水、激素、亚冬眠治疗和手术的基础上,改进手术,并采用激素冲击疗法和尼莫地平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1991年8月~1997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弥漫性脑损伤 分型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脑损伤大鼠皮质和海马中BrdU和Nestin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韩宁娟 张孝刚 +5 位作者 杨静 张文娟 刘光旭 郭淑香 杨波 张广政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BI)后不同时间皮质和海马中5-溴-2-脱氧尿苷(BrdU)和巢蛋白(Nes-tin)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大鼠制作DBI模型后用免疫...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BI)后不同时间皮质和海马中5-溴-2-脱氧尿苷(BrdU)和巢蛋白(Nes-tin)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大鼠制作DBI模型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间(1、3、7、14和28d,n=6)皮质和海马中BrdU和Nest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DBI后不同时间脑皮质、海马中的BrdU及Nes-tin阳性细胞均增加(BrdU:F皮质=141.447,F海马=48.361,P均<0.001;Nestin:F皮质=94.159,F海马=98.183,P均<0.001)。伤后1d,皮质和海马内就有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的大量表达;皮质内BrdU阳性细胞的表达于3d达到高峰,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于7d达到高峰,均持续至第14天后开始下降;海马内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于第7天达到高峰,其后逐渐下降。结论:BrdU和Nestin蛋白表达所呈现出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用于DBI损伤时间的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损伤 5-溴-2-脱氧尿苷 巢蛋白 损伤时间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弥漫性颅脑损伤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神经细胞丢失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建民 赵雅宁 +4 位作者 马荣丽 窦娜 陈长香 李淑杏 张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97-801,共5页
目的 Homer1a是惟一在外来刺激后高表达的Homer家族蛋白。文中观察弥漫性颅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蛋白表达变化、凋亡神经细胞动态变化,以探讨重型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神经细胞丢失的关系。方法按... 目的 Homer1a是惟一在外来刺激后高表达的Homer家族蛋白。文中观察弥漫性颅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蛋白表达变化、凋亡神经细胞动态变化,以探讨重型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神经细胞丢失的关系。方法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n=35)、DBI组(n=69)。Marmarou's法建立大鼠DBI模型。对照组不致伤。应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伤后脑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Homer1a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in situ 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 DBI组大鼠死亡率49.3%;其海马区神经元内细胞器、轴索及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较对照组明显受损;伤后1 h DBI组存活神经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94.4±5.6)%vs(99.4±0.6)%,P<0.05],伤后72 h降低最为显著[(54.7±33.8)%vs(99.2±0.8)%,P<0.05];Homer1a伤后1 h表达显著增高(0.136±0.024),6 h出现峰值(0.178±0.028),高表达状态持续至24 h(0.176±0.027)、48 h(0.145±0.02)和72h(0.117±0.012)表达下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阳性细胞凋亡指数,72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1.78±3.96)%vs(1.92±0.22)%,P<0.05]。相关分析显示1~24h Homer1a蛋白表达与存活神经细胞百分率呈负相关(r=-0.726,P<0.05),与TUNEL阳性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738,P<0.05);24~72 h Homer1a蛋白表达与TUNEL阳性细胞数量呈负相关(r=-0.898,P<0.05),与存活神经细胞百分率呈正相关(r=0.842,P<0.05)。结论重型DBI后海马区Homer1a蛋白动态表达可反映神经细胞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弥漫性脑损伤 Homer1a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 被引量:5
9
作者 郭非 赵庆荣 +2 位作者 张玉淼 任力 杨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对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脑外伤常规药物治疗、呼吸和泌尿系的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压疮。患者随意自我锻炼。...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对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脑外伤常规药物治疗、呼吸和泌尿系的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压疮。患者随意自我锻炼。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和ADL的评定。结果康复组的FMA、ADL、LOTCA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认知功能障碍与运动功能障碍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炜 李华 +3 位作者 董元训 易书贵 李容 李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749-750,共2页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宫牛黄丸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少锦 齐岚平 田新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6-378,共3页
目的:观察加用安宫牛黄丸后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的DAI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与只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DAI患者30例作对照,通过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临床疗效和死亡率的比较,... 目的:观察加用安宫牛黄丸后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的DAI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与只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DAI患者30例作对照,通过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临床疗效和死亡率的比较,判断分析安宫牛黄丸对DAI预后的影响效果。结果:GC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临床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R id it分析,P<0.05),病死率下降。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后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意识障碍、体温和去脑强直状态,使DAI预后趋于良性,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安宫牛黄丸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训练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静杰 张通 +1 位作者 徐建民 张玉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康复训练 DAI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尼莫通联合治疗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香菊 郑世钢 +5 位作者 王湘渝 晏莉娜 谭聪 杨东红 沈光建 陈广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8-728,730,共2页
关键词 创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 高压氧治疗 尼莫通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价值与序列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旭峰 张丽雅 +2 位作者 张璐 卢超 高志翔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比较MR各序列成像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优化MRI显示DAI的最佳序列组合。材料和方法:对23例DAI患者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场回波序列(FE)T2*WI、快速场回波-平面回波(FFE-E... 目的:比较MR各序列成像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优化MRI显示DAI的最佳序列组合。材料和方法:对23例DAI患者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场回波序列(FE)T2*WI、快速场回波-平面回波(FFE-EPI)T2*WI扫描,比较各种序列对DAI的显示率,分析其信号特征。结果:82个病灶中47个为非出血性病灶,FLAIR显示47个,常规序列显示42个,FLAIR序列对非出血性DAI病灶显示多于常规序列。35个为出血性病灶,FE显示35个,常规序列显示21个,FE和FFE-EPI序列对出血性DAI的检出率、对比度明显高于常规序列。结论:FLAIR+FE或FFE-EPI序列组合可以准确诊断不同类型的D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MRI 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鹏 陆俊地 +1 位作者 杨锦平 林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6期1956-1957,共2页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特点分析 INJURY 回顾性分析 外伤病人 外伤 损伤 预后差 DAI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益神启窍方对弥漫性轴突损伤合并局灶性脑挫伤大鼠脑β-AP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丰广魁 程全 +1 位作者 奚肇庆 吴春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9-551,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益神启窍方对弥漫性轴突损伤合并局灶性脑挫伤大鼠β-APP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弥漫性轴突损伤合并局灶性脑挫伤动物模型造模,取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7只、假手术组7只、模型组12只、中药组12只,后2... 目的观察中药益神启窍方对弥漫性轴突损伤合并局灶性脑挫伤大鼠β-APP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弥漫性轴突损伤合并局灶性脑挫伤动物模型造模,取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7只、假手术组7只、模型组12只、中药组12只,后2组再随机分为创伤后6h、12h、24h3组,每组4只。造模前1周中药组每天灌胃益神启窍方中药配方颗粒,模型组只灌胃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用HE染色和β-AP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造模后6h、12h、24h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和β-APP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与正常组β-AP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6h、12h、24hβ-APP表达均低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正常组、假手术组无异常;模型组可见脑实质水肿,血管扩张淤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神经元肿胀和少量核固缩,中药组见脑实质水肿程度、血管扩张淤血轻微,见少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神经元轻微肿胀和少量核固缩。结论中药益神启窍方能够降低损伤脑组织中β-APP的表达,这可能与其具有脑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突损伤合并局灶性挫伤 大鼠 益神启窍方 Β-A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17
作者 崔喜民 郭士伟 刘旭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bFGF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章翔 李红旗 +4 位作者 吴景文 贺晓生 费舟 白红民 梁景文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ies,DAI)后不同时期脑皮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治疗脑损伤寻求有效手段。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 目的 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ies,DAI)后不同时期脑皮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治疗脑损伤寻求有效手段。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DAI组(50只),DAI组大鼠接处死时间又分为第6h、12h、24h、72h和第7d组,每组10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皮层bFGF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变化特点。bFGF阳性结果判断标准以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染色颗粒为阳性,反之为阴性。结果 DAI后6h,损伤组即出现bFGF表达[(16.4±2.2)个/0.1mm^2],12h表达数量增强[(66.2±5.1)个/0.1mm^2],至72h达高峰[158.7±10.1)个/0.1mm^2],7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92.1±11.2)个/0.1mm^2],各DAI组时限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后12h可见大鼠额顶区皮层神经元胞浆粉红、核浓染,胞体皱缩,神经元细胞突起成屈曲螺旋状变形;脑皮层神经无数量亦明显减少。结论 DAI后bFGF的表达具有时空效应,提示bFGF与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及修复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弥漫性轴索损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神经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康复疗效的探讨
19
作者 何静杰 朱镛连 杨雅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3期146-147,共2页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对 2 4例住院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 ,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 ( 3个月 )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及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康复前后手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对 2 4例住院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 ,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 ( 3个月 )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及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康复前后手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 ,ADL能力及认知功能改善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对患侧手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 ,对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明显 ,并可提高ADL能力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 弥漫性轴索损伤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螺旋CT节段重建的参数优化
20
作者 李晓辉 唐贵超 李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部节段重建技术的最佳参数。材料和方法:对100例正常人和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燥动患者行同一参数(280mA,120kV,1s)和不同数目(2、3、4、5、6)节段重建。结果:节段重建图像中2~6节段对双侧脑室、Ⅲ、Ⅳ脑...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部节段重建技术的最佳参数。材料和方法:对100例正常人和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燥动患者行同一参数(280mA,120kV,1s)和不同数目(2、3、4、5、6)节段重建。结果:节段重建图像中2~6节段对双侧脑室、Ⅲ、Ⅳ脑室,中脑导水管及直径为1~3em的出血显示较好,与同层静止期常规扫描无显著性差异。但出血小于1cm。4和6节段重建的检出率分别为96.3%、86.4%。58例患者重建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确诊率55.2%,重建后为91.4%。结论:螺旋CT节段重建可提高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燥动患者出血的检出率,280mA,120kV,1s,2~6节段重建可作为其参考条件,而直径小于1em的出血可减少到4节段重建图像中观察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节段重建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