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弥漫性肠系膜混浊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符熙 靳仓正 +2 位作者 姚吕祥 李春芳 谭婉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3-386,38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病变所致弥漫性肠系膜混浊征(NMM)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80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非创伤、代谢类疾病患者,CT均表现为NMM,其中门脉高压症(PH)25例,非结核性腹膜炎20例,结核性...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病变所致弥漫性肠系膜混浊征(NMM)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80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非创伤、代谢类疾病患者,CT均表现为NMM,其中门脉高压症(PH)25例,非结核性腹膜炎20例,结核性腹膜炎(TBP)15例,癌性腹膜炎(CP)20例。观察不同性质病变所致NMM的特点。结果 80例患者中,PH易出现单纯NMM,肠系膜呈缆绳样增厚,可有少量小结节影(Ⅰ级NMM),急性胰腺炎易伴有肾前筋膜增厚;TBP易导致高密度(>20Hu)肠系膜混浊征;CP易表现为NMM合并腹膜后间隙混浊,结节样增厚的网膜相互融合,形成网膜饼征(Ⅲ级NMM)、壁腹膜肿块和腹腔肿块。21例出现Ⅰ级NMM的PH患者中,18例(85.71%)以肠系膜根部混浊明显。2例PH出现肠壁增厚均发生于升结肠。CP出现壁腹膜肿块的11例患者中,位于右下腹部7例(63.64%),腹膜前壁2例(18.18%),周围壁腹膜2例(18.18%);CP出现腹腔肿块的9例患者中,位于右下腹部5例(55.56%),前下腹部2例(22.22%),多发于腹腔内2例(22.22%)。结论 NMM可见不同病因所致肠系膜改变,结合CT其他征象和临床病史有助于明确病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肠系膜混浊征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