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于瑶 陈会校 +3 位作者 李娟 柴巧英 张巍 韩继如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内膜剥脱术后心肌梗死(M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40例,均在内膜剥脱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MI... 目的探讨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内膜剥脱术后心肌梗死(M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40例,均在内膜剥脱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MI分为MI组(n=39)和无MI组(n=10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用于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风险预测临床效能,并进一步分析临床特征指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间关系。结果140例患者术后7 d内发生MI共39例,发生率为27.86%;MI组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为(56.31±6.82)%,低于非MI组,MI组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为(2.27±0.44)μg/L,高于非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LVEF和术后2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I是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LVEF用于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风险预测约登指数高于术后2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I;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术中前降支桥血管流量均与入院时LVEF水平呈负线性相关(P<0.05)。结论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与入院时LVEF和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密切,其中入院时LVEF具有更佳术后MI发生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内膜剥脱术 心肌梗死 左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潘砚鹏 陈刚 +5 位作者 陈文宽 蒋艳艳 陈红卫 王娟 刘旭 袁义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回顾性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患者的近中期临床资料,为优化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 目的回顾性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患者的近中期临床资料,为优化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649例患者在我中心接受CABG手术,114例(6.9%)同期行CE,其中103例患者数据完整并完成随访.结果患者年龄42~73岁,平均(60.6±10.7)岁,男性72例(69.9%),女性31例(30.1%),内膜剥脱冠状动脉分支总数为116支,围术期共78例(75.7%)输注红细胞,62例(60.2%)术后早期需要正性肌力药物辅助心脏功能;呼吸机辅助时间(18.5±6.4)h;围术期共发生MACCE16例次,发生率为15.5%.随访期间死亡5例(4.9%),术后12个月患者CCS分级及NYHA分级均较术前好转(86.4%比21.4%,P<0.001;76.7%比34.0%,P<0.001);SF-12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健康及精神健康较分值均较术前提高(45.3±5.6比32.9±8.2,P=0.022;42.1±7.5比33.6±6.8,P=0.006).结论DCAD患者CABG同期行CE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对比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周世龙 王喜甲 +3 位作者 白雪洋 韩旭飞 李中根 李凌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3期13-17,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受PCI术治疗的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患者202例,依据介入策略的不同,分为DCB组(68例患者,共72处病变)和DES组(134例患者,共14... 目的对比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受PCI术治疗的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患者202例,依据介入策略的不同,分为DCB组(68例患者,共72处病变)和DES组(134例患者,共142处病变)。DCB组患者在PCI术中应用DCB治疗,DES组患者在PCI术中应用DES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MLD)、术后即刻狭窄程度、术后即刻管腔获得。术后6~12个月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观察随访时MLD、随访时狭窄程度、晚期管腔丢失、净管腔获得。观察两组术后12个月时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靶病变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结果DCB组术后即刻MLD、术后即刻管腔获得均低于DES组(P均<0.05),DCB组术后即刻狭窄程度高于DES组(P<0.05)。DCB组术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晚期管腔丢失低于DES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时靶病变再狭窄、TLR、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并发症相比,P均>0.05。结论PCI术中应用DCB、DES治疗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DES术后即刻疗效优于DCB,但DCB术后晚期管腔丢失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