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百分比与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血红蛋白(HB)相关;初诊时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3.85±0.22 vs 5.15±0.31,P=0.007);根据初诊时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将DLBCL患者分为高Treg组和低Treg组,低Treg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高Treg组(P=0.035);ECOG评分(P=0.040)和治疗前低Treg(P=0.014)是影响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B症状(P=0.028)、ECOG评分≥2分(P=0.041)和治疗前低Treg(P=0.036)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低Treg组PFS(P=0.020)和OS(P=0.036)均显著低于高Treg组。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百分比低提示预后不良。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来自健康志愿者的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封闭实验检测封闭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目的探讨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来自健康志愿者的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封闭实验检测封闭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L途径和封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作用后γδT细胞杀伤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CD107a(脱颗粒相关分子标记)的表达情况和DLBCL细胞表面配体分子的表达情况。Confocal实验检测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情况。结果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SU-DHL-4、Farage的杀伤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没有杀伤作用,而对SU-DHL-4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采用丝裂霉素A预处理封闭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显著降低(P <0.01);而采用FasL中和抗体封闭Fas-FasL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无显著变化(P> 0.05)。SU-DHL-4、Farage在引起γδT细胞脱颗粒过程中无显著差异,而在引起裂解性极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SU-DHL-4细胞可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而Farage细胞无法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Farage细胞高表达的PD-L1可抑制γδT细胞杀伤作用和裂解性颗粒极化。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P <0.01)。同时,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的极化能力显著增强(P <0.01)。结论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依赖于裂解性颗粒极化,而PD-L1抑制γδT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裂解性颗粒极化而实现。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CNS-DLBCL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MRI平扫、Flair、DWI及增强扫描,增强均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3个位置扫描。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24个病灶,7例(63.6%)为单发病灶,4例(36.4%)为多发病灶;21个(87.5%)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个(12.5%)病灶位于幕下。病灶在T1WI相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相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所有病灶均可见占位效应,周围水肿程度轻重不一;绝大部分病灶在DWI相上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片状、环形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个病灶(12.5%)中可见囊变,囊变区无强化;5个病灶(20.8%)强化信号不均匀,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结论 PCNS-DLBCL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恶性肿瘤,表现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但影像学上有自身的特点,认真分析其影像及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百分比与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血红蛋白(HB)相关;初诊时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3.85±0.22 vs 5.15±0.31,P=0.007);根据初诊时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将DLBCL患者分为高Treg组和低Treg组,低Treg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高Treg组(P=0.035);ECOG评分(P=0.040)和治疗前低Treg(P=0.014)是影响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B症状(P=0.028)、ECOG评分≥2分(P=0.041)和治疗前低Treg(P=0.036)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低Treg组PFS(P=0.020)和OS(P=0.036)均显著低于高Treg组。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百分比低提示预后不良。
文摘目的探讨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来自健康志愿者的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封闭实验检测封闭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L途径和封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作用后γδT细胞杀伤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CD107a(脱颗粒相关分子标记)的表达情况和DLBCL细胞表面配体分子的表达情况。Confocal实验检测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情况。结果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SU-DHL-4、Farage的杀伤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没有杀伤作用,而对SU-DHL-4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采用丝裂霉素A预处理封闭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显著降低(P <0.01);而采用FasL中和抗体封闭Fas-FasL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无显著变化(P> 0.05)。SU-DHL-4、Farage在引起γδT细胞脱颗粒过程中无显著差异,而在引起裂解性极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SU-DHL-4细胞可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而Farage细胞无法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Farage细胞高表达的PD-L1可抑制γδT细胞杀伤作用和裂解性颗粒极化。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P <0.01)。同时,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的极化能力显著增强(P <0.01)。结论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依赖于裂解性颗粒极化,而PD-L1抑制γδT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裂解性颗粒极化而实现。
文摘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CNS-DLBCL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MRI平扫、Flair、DWI及增强扫描,增强均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3个位置扫描。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24个病灶,7例(63.6%)为单发病灶,4例(36.4%)为多发病灶;21个(87.5%)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个(12.5%)病灶位于幕下。病灶在T1WI相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相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所有病灶均可见占位效应,周围水肿程度轻重不一;绝大部分病灶在DWI相上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片状、环形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个病灶(12.5%)中可见囊变,囊变区无强化;5个病灶(20.8%)强化信号不均匀,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结论 PCNS-DLBCL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恶性肿瘤,表现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但影像学上有自身的特点,认真分析其影像及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文摘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