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黄可可 王极宇 +1 位作者 王会平 翟志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2-1107,共6页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百分比与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血红蛋白(HB)相关;初诊时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3.85±0.22 vs 5.15±0.31,P=0.007);根据初诊时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将DLBCL患者分为高Treg组和低Treg组,低Treg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高Treg组(P=0.035);ECOG评分(P=0.040)和治疗前低Treg(P=0.014)是影响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B症状(P=0.028)、ECOG评分≥2分(P=0.041)和治疗前低Treg(P=0.036)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低Treg组PFS(P=0.020)和OS(P=0.036)均显著低于高Treg组。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百分比低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t细胞 弥漫大b细胞淋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鉴别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2
作者 曾延玮 曹鑫 +2 位作者 吕锟 徐智坚 耿道颖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BCL,并进一步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的108例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评估肿瘤的影像特征,包括数量、位置、是否累及脑膜或室管膜、最大和最小径、表观弥散系数(ADC)的比率、有无囊变或坏死、边缘是否规则、蝶翼征、握拳征、尖角征、脐凹征、瘤周水肿的程度和占位效应。结果:本研究包括70例non‑GCB型患者的84个肿瘤和38例GCB型患者的67个肿瘤。发现non‑GCB型患者年龄比GCB型更大(P=0.024)。此外,non‑GCB型肿瘤单发更多见(P=0.001),并且有更长的最大径(P<0.001)和最小径(P=0.001)、更高的囊变和坏死发生率(P=0.023)、更不规则的边缘(P=0.025)、更多见的握拳征(P=0.046)、更多累及脑膜(P=0.033),且表现出更明显的占位效应(P=0.045)。结论:多参数MRI特征在DLBCL的GCB和non‑GCB亚型间存在差异,这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制订个性化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磁共振成像 非侵入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3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因子2基因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皮肤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陆锦标 季菊玲 +2 位作者 鄂群 李小秋 朱雄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6-398,40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CB-DLBCL和非GCB-DLBCL两个亚型;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75例淋巴结结内DLBCL新鲜组织中由t(14;18)易位所形成的MBR/JH和lnfr/JH重组基因。结果:142例DLBCL中,75例(52.8%)表达BCL2。分型为GCB-DLBCL的51例中,18例(35.3%)表达BCL2;分型为非GCB-DLBCL的91例中,57例(62.6%)表达BCL2,两者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2)。同时,BCL2的表达阳性率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作比较,结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8.7%的淋巴结结内DLBCL中有t(14;18)易位,阳性病例主要见于GCB-DLBCL之中。结论:t(14;18)易位是GCB—DLBCL亚型的遗传学特征,BCL2表达在不同亚型和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t(14 18)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异分析
5
作者 谢嘉玲 施晴 +1 位作者 鲍其远 董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变异谱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11例DLBCL样本中CD5^(+)DLBCL患者46例(14.7%)。CD5^(+)DLBCL与CD5^(-)DLBCL、CD5^(+)DLBCL伴MYD88 L265P变异和不伴MYD88 L265P变异相比,患者性别、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5^(+)DLBCL组BCL2过表达率(69.5%vs 49.4%,P=0.003)、BCL2和C-MYC双表达率(26%vs 14%,P=0.04)均高于CD5^(-)DLBCL组;CD5^(+)伴MYD88 L265P变异组C-MYC(53%vs 20%)、BCL6(93.3%vs 61.3%)、Ki67(93.3%vs 64.5%)等标记及双表达(46.7%vs 20.8%)均高于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表明,CD5^(+)DLBCL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比CD5^(-)DLBCL组患者更差(P=0.09)。此外,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优于CD5^(+)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P=0.04)。NGS检测发现,CD5^(+)DLBCL和CD5^(-)DLBCL两组患者在伴随突变基因的分布有差异。结论CD5^(+)标记以及CD5^(+)伴MYD88 L265P变异,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不佳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 免疫组织化学 CD5 MYD88 L26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继发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巧灵 冯昌银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20-1421,共2页
患者女性,51岁。因发现双腋下肿物伴咽痛1年于2015年12月28日就诊。查体:左侧颈后及左侧腋下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直径1~1.5cm,质韧,活动度可;右侧腋窝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大小2cm×2cm,质韧,无粘连,无触痛。
关键词 淋巴 不一致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闻淑娟 张珍连 +5 位作者 李姗 胡欣 朱琳 阿孜古丽·麦合麦提 梁霄 杨顺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0期103-109,共7页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来自健康志愿者的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封闭实验检测封闭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来自健康志愿者的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封闭实验检测封闭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L途径和封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作用后γδT细胞杀伤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CD107a(脱颗粒相关分子标记)的表达情况和DLBCL细胞表面配体分子的表达情况。Confocal实验检测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情况。结果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SU-DHL-4、Farage的杀伤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没有杀伤作用,而对SU-DHL-4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采用丝裂霉素A预处理封闭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显著降低(P <0.01);而采用FasL中和抗体封闭Fas-FasL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无显著变化(P> 0.05)。SU-DHL-4、Farage在引起γδT细胞脱颗粒过程中无显著差异,而在引起裂解性极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SU-DHL-4细胞可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而Farage细胞无法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Farage细胞高表达的PD-L1可抑制γδT细胞杀伤作用和裂解性颗粒极化。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P <0.01)。同时,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的极化能力显著增强(P <0.01)。结论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依赖于裂解性颗粒极化,而PD-L1抑制γδT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裂解性颗粒极化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ΓΔt细胞 免疫抑制 杀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P3^+调节性T细胞及IL-1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吴越菲 孟刚 +1 位作者 唐梦 顾康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2-466,共5页
目的检测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白介素(IL)-1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以FOXP3及IL-10为标志物,对69例DL-BCL组织及26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和扁... 目的检测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白介素(IL)-1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以FOXP3及IL-10为标志物,对69例DL-BCL组织及26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和扁桃体进行染色,对阳性细胞分别进行绝对值计数,同时对69例DLBCL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DLBCL中FOXP3+ Treg细胞数目及IL-10+细胞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OXP3+ Treg及IL-10+细胞数目在各临床病理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GC-DLBCL间质中FOXP3+ Treg数目、GC-DLBCL间质中IL-10阳性细胞数目与预后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FOXP3+ Treg与IL-10可作为DLBCL预后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节 细胞介素10 淋巴 大b细胞 弥漫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晋秋 邹立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912-918,共7页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axicabtagene cilo⁃leucel、tisagenlecleucel用于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ecurrent/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axicabtagene cilo⁃leucel、tisagenlecleucel用于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ecurrent/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r/r DLBCL)的治疗,但该疗法易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急性毒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和噬血细胞综合征,长期毒性如血细胞减少症和B细胞发育不全,以及少见不良反应。本文主要介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分级与处理、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同时对血细胞减少症、B细胞耗竭在内的延迟毒性及少见不良反应做出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 综合征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B细胞淋巴瘤API2-MALT1融合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文秀 李甘地 +2 位作者 周桥 刘卫平 李俸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胃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演进中t(11;18)(q21;q21)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以及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的意义。方法 47例胃淋巴瘤病例(MALT淋巴瘤3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经 复查诊断后,用RT PCR和巢... 目的 探讨胃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演进中t(11;18)(q21;q21)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以及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的意义。方法 47例胃淋巴瘤病例(MALT淋巴瘤3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经 复查诊断后,用RT PCR和巢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API2-MALT1融合基因的表达,用半巢式PCR和特殊染色检查HP感染 情况。根据淋巴瘤类型及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将病例分组,观察各组病例HP感染的差异。结果 47例胃淋巴瘤中20例API2 - MALT1融合基因mRNA检测阳性,包括16例MALT淋巴瘤和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P感染检出率:API2- MALT1阳性 组为25%(5/20),API2- MALT1阴性组25.92%(7/27)。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例API2 MALT1融合基因 检测阴性的胃MALT淋巴瘤病例经抗HP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 胃MALT淋巴瘤和DLBCL中API2- MALT1mRNA表达与 胃淋巴瘤HP感染无明显相关,API2- MALT1融合基因可能成为胃MALT淋巴瘤抗HP治疗效果不良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MALt淋巴 融合基因 AP HP感染 淋巴 表达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结论 差异 显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LT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瑞民 朱海燕 +3 位作者 李菲 刘长滨 关志伟 姚树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3-607,共5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18F-FLT PET/CT与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及分期的评估价值,分析DLBCL病灶的18F-FLT PET/CT显像及分布特点。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36例DLBCL患者,以18F-FLT PET/CT及CT扫描全身及头颅... 本研究旨在比较18F-FLT PET/CT与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及分期的评估价值,分析DLBCL病灶的18F-FLT PET/CT显像及分布特点。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36例DLBCL患者,以18F-FLT PET/CT及CT扫描全身及头颅,用18F-FLT PET/CT及CT测量原发肿瘤的部位、大小及SUVmax,计算与主动脉弓血池SUVmax比值(T/MB)。结果表明,18F-FLT PET/CT及CT检测DLBCL病灶的一致率为79.10%,其敏感性分别为96.65%、85.44%,特异性分别为100%、57.1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7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11%、21.05%,假阳性率分别为0%、42.86%,假阴性率分别为3.35%、14.56%,准确率分别为96.82%、83.64%。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8F-FLT PET/CT对DLBCL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好于CT,能够协助DLBCL准确分期,18F-FLT与18F-FDG PET/CT显像比较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Lt PEt/Ct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韦中玲 黄东平 +3 位作者 苏贵平 汪兴洪 蒋艺枝 黄来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440,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1年08月-2014年01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1年08月-2014年01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为48岁;8例单侧乳腺受累,1例累及双侧乳腺;Ann arbor分期为I E期2例,II E期7例;所有患者均无B组症状;国际预后指数0分6例,1分3例;生发中心(GCB)型2例,非生发中心(non-GCB)型7例;伴双重打击(Double-Hit)3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确诊,其中3例行空芯针活检,5例行包块切除术,1例行改良根治术明确诊断。1例行单纯乳腺癌根治切除术;1例行单侧乳腺切除术联合化疗;1例活检后放弃治疗;1例行包块切除联合化放疗;5例行包块切除联合化疗;9例中1例进行中枢预防PBDLBCL,其中一线化疗后6例获得CR,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3例复发,5例死亡。结论:PBDLBCL多发于女性,病理类型以non-GCB伴Double-Hit型为主;空芯针取组织活检有助于明确PBL的诊断。治疗以R-CHOP或CHOP类方案化疗和(或)联合放疗为主,辅以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PBL中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淋巴 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 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被引量:9
13
作者 顾康康 费强 +3 位作者 张鑫 靳晶 王坤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49-95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CNS-DLBCL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MRI平扫、Flair、DWI及增强扫描,增强均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3个位置扫描。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24个病灶,7例(63.6%)为单发病灶,4例(36.4%)为多发病灶;21个(87.5%)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个(12.5%)病灶位于幕下。病灶在T1WI相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相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所有病灶均可见占位效应,周围水肿程度轻重不一;绝大部分病灶在DWI相上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片状、环形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个病灶(12.5%)中可见囊变,囊变区无强化;5个病灶(20.8%)强化信号不均匀,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结论 PCNS-DLBCL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恶性肿瘤,表现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但影像学上有自身的特点,认真分析其影像及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原发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及弥漫性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陶文 陈森 +2 位作者 邱小芬 陈煌基 李西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55-656,共2页
关键词 甲状腺原发乳头状癌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洁 王涛 +2 位作者 马东来 方凯 晋红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02-704,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女,82岁。左小腿出现3个红色结节2个月,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无嗜表皮现象,细胞体积大,肿瘤细胞CD20(+),CD79α(+),Bcl-2(+),Bcl-6(+),Ki-67 70%(+),MUM-1(+),Pax-5(...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女,82岁。左小腿出现3个红色结节2个月,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无嗜表皮现象,细胞体积大,肿瘤细胞CD20(+),CD79α(+),Bcl-2(+),Bcl-6(+),Ki-67 70%(+),MUM-1(+),Pax-5(+),CD10(-),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全身检查未发现皮肤以外系统受累证据,行局部肿瘤切除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b细胞 原发皮肤弥漫 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昌红 高颖 +2 位作者 张建英 石峰 陈奕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79-1081,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中存活蛋白和NF-κB的表达,3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增生被选作对照组。结果发现,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中有21例存... 本研究旨在探讨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中存活蛋白和NF-κB的表达,3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增生被选作对照组。结果发现,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中有21例存活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0.8%;17例NF-κB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5.4%。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中,存活蛋白阳性率与NF-κB阳性率呈正相关。结论: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中广泛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促增殖和抑凋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活蛋白 NF-Κb 外周t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素霞 朱宏丽 +11 位作者 郭搏 卢学春 范辉 林洁 杨波 刘洋 杨洋 冉海红 翟冰 韩卫东 王瑶 姚善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7-1121,共5页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肿物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基础上,采用CIK细胞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输注(2-3)×109CIK细胞2次,同时给予rhIL-2 1 MU/d皮下注射,连续10 d,观察CIK细胞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该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能成功扩增出所需的CIK细胞,培养后的CIK细胞以CD3+和CD8+细胞为主,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后,原发眼眶淋巴瘤及左肾上极病变完全消失,5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IK细胞治疗中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龄眼眶淋巴瘤侵袭性较高、分期较晚的患者,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小剂量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可能更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眼眶淋巴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钟敏 苏群豪 徐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2年,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与CHOP组比较,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进展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以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危险度评分、Ki-67^+率为影响EBV^+DLBCL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OR=2.689,P=0.038;OR=3.232,P=0.025;OR=2.919,P=0.023)。结论:对EBV^+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Ann Arbor分期较晚、IPI危险度评分较高以及Ki-67阳性率为影响利妥昔单抗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利妥昔单抗 Eb病毒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具有IGH-BCL2和MYC基因重排的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在临床及病理特征上与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的侵袭性肿瘤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琦 樊祥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9-859,共1页
同时具有IGH-BCL2和MYC基因重排的B细胞淋巴瘤,也被称为"二次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s,DH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核型复杂以及具有一系列病理形态学特征的少见肿瘤,其形态学特征与伯基特淋巴瘤(BL)、弥漫性大B细胞淋... 同时具有IGH-BCL2和MYC基因重排的B细胞淋巴瘤,也被称为"二次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s,DH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核型复杂以及具有一系列病理形态学特征的少见肿瘤,其形态学特征与伯基特淋巴瘤(B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lymphoblastic lymphoma/leukemia,B-LBL)可相互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伯基特淋巴 基因重排 MYC 侵袭 病理特征 病理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涂金花 姚丽青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