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1
作者 李少媚 何继祥 +3 位作者 姜义荣 赖应昌 胡晓静 黎雪晶 《北方药学》 2021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用2015年5月-2020年3月期间本院接受治疗的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数字分配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用2015年5月-2020年3月期间本院接受治疗的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数字分配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0例,研究组应用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方案在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期间具有一定应用效果,提升患者生存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继发心力衰竭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王娜 张飞彦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构建个体化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继发心力衰竭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化疗期间的心力衰竭发生情况,采用单因... 目的:构建个体化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继发心力衰竭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化疗期间的心力衰竭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37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有41例在化疗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发生率10.8%。化疗总周期≥5期、低血红蛋白水平和BNP≥100 pg/m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继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和右丙亚胺是其保护因素(P<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为0.870(95%CI:0.845~0.895),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AUC为0.876(95%CI:0.842~0.901)。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继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较多,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优化护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化疗 心力衰竭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力辨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经验
3
作者 苏雪雪 徐力 《国医论坛》 2025年第2期56-59,共4页
徐力教授认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毒为标。提出“三段六辨”抗癌模式。治疗上采用三段分期,即辅助治疗期、维持治疗期、姑息治疗期,根据疾病的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结合六辨原则,... 徐力教授认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毒为标。提出“三段六辨”抗癌模式。治疗上采用三段分期,即辅助治疗期、维持治疗期、姑息治疗期,根据疾病的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结合六辨原则,即识别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指标水平、病机特点、证候虚实及兼夹症状,进行精确的DLBCL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三段六辨 徐力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小板计数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4
作者 余桂芝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目的 分析血小板计数(PL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河南省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患有DLBCL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招募同期同年龄段且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 目的 分析血小板计数(PL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河南省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患有DLBCL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招募同期同年龄段且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RDW和PLT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对病例组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前向选择法的Cox分析对病例组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临床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的RDW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升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降低(P<0.05)。RDW>14.36%与东部合作肿瘤学组表现状态较差、淋巴结外疾病部位较多、B症状、骨髓受累、Ann Arbor分期较高、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升高显著相关。PLT≤126.61×10^(9)/L的患者与Ann Arbor分期较高、淋巴结外疾病部位较多、LDH升高和B症状之间有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较晚、RDW较高和PLT较低是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高RDW和低PLT水平是DLBCL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细胞分布宽度 血小板计数 血液学指标 预后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MRI鉴别鼻腔鼻窦嗅神经母细胞瘤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价值
5
作者 王媛 于文玲 +1 位作者 李婷 杨本涛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7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MRI多参数在鉴别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和鼻腔鼻窦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ion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价值。方法34例鼻腔鼻窦ONB和29例DLBCL患者治疗前行MRI检查。MRI评估指标包括常规征像... 目的探讨MRI多参数在鉴别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和鼻腔鼻窦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ion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价值。方法34例鼻腔鼻窦ONB和29例DLBCL患者治疗前行MRI检查。MRI评估指标包括常规征像和半定量参数。连续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用于识别最有诊断能力的MRI指标。结果ONB T2WI呈等稍高信号,累及嗅裂,易形成颅内肿块(P=0.004);DLBCL T2WI呈等略低信号(P<0.001),常累及上颌窦、眼眶(P<0.001,P=0.024)。ONB的鼻甲外移、边缘分叶征较DLBCL多见(P=0.001,P=0.004)。ONB的ADC_(ave)值更高(P<0.001),CI_(max)、WR更大(P<0.001、P=0.011),TTP小(P=0.003),TIC曲线流出型更多(P=0.022)。Logistic回归显示部位(累及嗅裂或上颌窦)、T2WI信号、ADC0.82值及以TTP52是鉴别ONB和DLBCL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RI的多参数联合有助于鉴别鼻腔鼻窦ONB和DL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b细胞 磁共振成像 嗅神经母细胞 鼻腔鼻窦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6
作者 李丛辉 罗红缨 +1 位作者 王健 邝学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169-170,共2页
患者女,54岁。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疼5个月。外院CT检查提示肝右叶恶性肿瘤。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589.9 U/L,C反应蛋白123.1 mg/L,血沉53 mm/h。超声检查显示右肝体积增大,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肝S5、8段可见低回... 患者女,54岁。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疼5个月。外院CT检查提示肝右叶恶性肿瘤。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589.9 U/L,C反应蛋白123.1 mg/L,血沉53 mm/h。超声检查显示右肝体积增大,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肝S5、8段可见低回声占位,大小约107 mm×81 mm×89 mm,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内部可见不规则斑片状低回声及条索状强回声,呈网格状(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超声检查 超声微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PL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研究
7
作者 邹思平 王畅 林剑扬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131-132,共2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DLBCL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DLBCL组)...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DLBCL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DLBCL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DLBCL组和对照组血清PLT、ALC水平;根据1年随访结果将85例DLBCL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血清PLT、A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DLBCL组PLT、A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DLBCL患者1年预后中,预后良好者62例、预后不良者23例,不同预后者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Ⅲ/Ⅳ期者占比、IPI评分≥2分者占比、PLT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ALC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Ⅲ/Ⅳ期、IPI评分≥2分、PLT水平上升、ALC水平下降均是影响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PLT、ALC水平变化与DLBCL患者预后密切,通过检测PLT、ALC水平,能为临床评估DLBCL预后不良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绝对值 弥漫大b细胞淋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IRT1、sICAM-1及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
8
作者 刘帅 宋海容 段昱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2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84例难治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个月的疾病状态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7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分析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对难治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是影响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单独及三者联合预测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1、0.843、0.924、0.980,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可作为难治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且三者联合检测的效能优于单项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CRP、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
9
作者 刘冬梅 于富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7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9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9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验指标[CRP、TNF-α、糖类抗原125(CA125)]、生活质量、免疫功能(CD^(3+)、CD^(4+)、CD^(8+)以及CD^(4+)/CD^(8+))。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74%,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4.01±2.36)mg/L、TNF-α(18.54±8.32)pg/ml、CA125(26.41±2.25)U/ml均低于对照组的(6.25±2.36)mg/L、(26.93±7.25)pg/ml、(34.21±3.58)U/ml(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4%,与对照组的30.43%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83.79±7.84)分高于对照组的(73.78±6.89)分,美国东部肺肿瘤协会组体力状况量表(ZPS)评分(0.93±0.27)分低于对照组的(1.43±0.31)分(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均更高,CD^(8+)水平更低(P<0.05)。结论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能够获得更显著的疗效,可促进CRP、TNF-α、CA125水平降低,保护患者免疫功能,且有着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可以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吴春农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8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预后结果,比较患者相关资料,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2年...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预后结果,比较患者相关资料,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2年,127例DLBCL患者存活92例(72.44%),死亡35例(27.56%),分别纳入存活组和死亡组。死亡组合并症>2种、结外器官受累数量≥2处、骨髓受累、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化疗后未达完全缓解占比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2种、结外器官受累数量≥2处、骨髓受累、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化疗后未达完全缓解为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较为复杂,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预后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前^(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增益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晓琳 潘越 +3 位作者 崔景景 孙树伟 周晖 王瑞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6,共8页
目的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预后评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证实为DLBCL且治疗前行^(18)F-FD... 目的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预后评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证实为DLBCL且治疗前行^(18)F-FDG PET/CT的135例患者,以8∶2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再以8∶2将训练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模型构建。半自动勾画患者淋巴瘤病灶作为感兴趣区并提取特征,利用单因素COX及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回归进行特征筛选,获得系数非零的影像组学特征并用其权重系数计算每例患者的影像组学得分(Radscore),分析Radscore对PFS和OS的预测价值。使用传统预后指标(代谢参数和临床因素)、Radscore及两者联合分别建立3种模型。通过C-index、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最后基于最佳模型绘制列线图,利用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效能。结果联合模型对3、5年PFS及OS预测效能优于传统预后指标模型和Radscore模型(Z=0.9621~2.2539,P均<0.05)。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获得最大临床净增益。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的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一致性均良好。结论Radscore是预测DLBC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模型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核糖F18 影像组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CR模式护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遵医行为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晓 张聪丽 张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562-565,共4页
目的 观察延续性护理和随访管理(4CR)模式护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患者遵医行为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DLBCL化疗患者,用随机数表法纳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 目的 观察延续性护理和随访管理(4CR)模式护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患者遵医行为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DLBCL化疗患者,用随机数表法纳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接受4CR模式护理。比较两组遵医行为、焦虑量表(SDS)、抑郁量表(SAS)、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并统计干预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遵医行为、QLQ-C30评分较干预前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SAS、SDS评分较干预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0%,低于对照组的28.00%(P<0.05)。结论 4CR模式护理能显著提高DLBCL化疗患者的遵医行为,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降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随访管理 弥漫大b细胞淋巴 遵医行为 心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抑制剂idelalisib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细胞因子及PD-L1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程珍 白雪 +5 位作者 饶彪锋 邵红 李春溟 严敏 潘湘涛 陆晔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1期42-46,51,共6页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5、30μmol/L idelalisib)。RT-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变化。结果4种细胞株对idelalisib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FARAGE、OCI-LY19、U2932、SU-DHL-8。FARAGE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OCI-LY19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表达量高于对照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SU-DHL-8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FARAGE、OCI-LY19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DLBCL细胞株中,PI3K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减少IL-10、VEGF的分泌,发挥抗肿瘤反应,PI3K/Akt通路在DLBCL中可以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抑制剂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细胞因子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进展
14
作者 王贞 吴元玉 连树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45-349,共5页
胃是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L)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在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与其他良恶性肿瘤难以区分。近年来其发病率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虽然治疗... 胃是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L)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在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与其他良恶性肿瘤难以区分。近年来其发病率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虽然治疗方法在过去十几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治疗模式。现将对胃DLBCL规范化治疗方案及最新治疗研究进行阐述,以期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b细胞 弥漫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风险及预后分析
15
作者 王鸿彬 章忆晖 +2 位作者 王程 穆林松 吕忠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9期16-22,共7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I-DLBCL)发生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SPM)的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方法该研究使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选择2000—2020年被诊断为GI-DLBCL的患者,提取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诊断年龄、... 目的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I-DLBCL)发生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SPM)的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方法该研究使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选择2000—2020年被诊断为GI-DLBCL的患者,提取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诊断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态、序列号、原发部位、SPM部位、治疗信息、生存时间和患者结局。评估了GI-DLBCL患者在生存因素和SPM方面的风险。使用标准化发生率(SIR)估计发生SPM的相对风险。使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Land Mark分析和Cox回归分析评估总体生存率。结果共纳入8113例GI-DLBCL患者,其中710例(8.75%)发生SPM。单次原发性恶性肿瘤(OPM)组和SPM组在性别、种族、婚姻状态、化疗史及Ann Arbor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M最常见于淋巴瘤、结直肠和男性生殖系统。诊断年龄是8年随访组和8年以上随访组中患者生存率低的危险因素(P<0.05)。此外,在8年随访组中,肿瘤分期是生存率低的危险因素(P<0.05)。种族、化疗史和SPM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P<0.05)。在8年以上随访组中,男性和SPM也是患者生存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GI-DLBCL患者的性别、诊断年龄、种族和化疗史与SPM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诊断年龄、性别、种族、化疗史、分期和SPM是GI-DLBCL患者在不同时期生存组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这项研究有助于制订更有效的策略和预防措施,以便对GI-DLBCL患者进行治疗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第二原发性恶性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维持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洋洋 寇俊平 罗璐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529-532,共4页
目的 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维持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随机化抽样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许昌中医院收治的62例使用R-CHO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的老年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分组法分... 目的 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维持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随机化抽样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许昌中医院收治的62例使用R-CHO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的老年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分组法分为联合治疗组(31例)和单药治疗组(31例)。单药治疗组在完全缓解后接受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完全缓解后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对比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NF-γ);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NLR、PLR较单药治疗组低(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IgG、IgA水平较单药治疗组高(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IL-10、INF-γ水平较单药治疗组低(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维持治疗老年DLBCL可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改善肿瘤炎症状态和宿主抗肿瘤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老年人 维持治疗 利妥昔单抗 来那度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辅助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疗效
17
作者 翁翔 赵明哲 +1 位作者 姜婷 胡慧仙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确诊DLBCL患者共78例,采用R-CHOP化疗方案。治疗前采用^(18)F-FDG PET/CT测量代谢参数包括标准摄取值的最大值(...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确诊DLBCL患者共78例,采用R-CHOP化疗方案。治疗前采用^(18)F-FDG PET/CT测量代谢参数包括标准摄取值的最大值(SUVmax)、峰值(SUVpeak)和平均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和糖酵解总量(TLG),解剖学参数包括肿瘤位置、最大直径和AnnArbor分期。治疗4个疗程(21 d为1个疗程)后复查PET/CT,根据Lugano修订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16例,比较两组PET/CT参数。结果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年龄和最大直径较小,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较低,Ⅲ~Ⅳ期和骨髓侵犯较少;SUVmax、MTV和TLG值降低(P<0.05)。Spearman检验显示,SUVmax、MTV和TLG值与最大直径、NCCNIPI、LDH和AnnArbor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ROC计算SUVmax、MTV和TLG值预测DLBCL患者化疗疗效的AUC为0.741、0.886和0.869(P<0.001),MTV和TLG明显优于SUVmax(P<0.001),但MTV和TLG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8)F-FDG PET/CT作为DLBCL临床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随访的重要方法,代谢参数MTV和TLG值与化疗疗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化疗 PET/CT 标准摄取值 代谢体积 糖酵解总量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8
作者 司华炆 胡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9期92-97,共6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起源于B细胞的恶性侵袭性淋巴瘤。尽管R-CHOP方案已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仍有40%的患者出现耐药或在达到完全缓解后2年内复发,患者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复发/难治性患者的生存率迫在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起源于B细胞的恶性侵袭性淋巴瘤。尽管R-CHOP方案已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仍有40%的患者出现耐药或在达到完全缓解后2年内复发,患者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复发/难治性患者的生存率迫在眉睫。近年来,肿瘤领域的分子免疫学药物开发迅猛发展,本文对蛋白酶体抑制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等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等新兴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现代中医论治淋巴瘤的理论和方法,以期为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制订精准个体化医学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中西医结合 靶向药物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真实世界效果与安全性meta分析
19
作者 吴泽兵 原永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5期93-100,共8页
目的 系统评价维泊妥珠单抗在真实世界对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24年2月,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 目的 系统评价维泊妥珠单抗在真实世界对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24年2月,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文献,使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量表对纳入分析文献质量评估,提取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11项真实世界研究,总病例数551例。经meta分析合并后总缓解率为51%(95%CI:44%~58%,P=0.003)、完全缓解率为15%(95%CI:12%~19%,P=0.051),平均总生存期为7.61个月(95%CI:5.67~9.55,P<0.000)。安全性方面部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偏高。亚组分析方面治疗线数较少的患者总生存期获益更多。结论 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真实世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但目前真实世界研究较少且样本量偏小,有待更多研究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泊妥珠单抗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 真实世界研究 疗效 安全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素通过调控Dickkopf相关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自噬和凋亡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
20
作者 岳运霞 闫海山 +3 位作者 马俊华 陈培乐 王松琪 李千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14-320,共7页
目的:探究虫草素是否通过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β-catenin信号诱导自噬和凋亡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方法:选择DLBCL SU-DHL-4细胞进行研究。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用不同浓度虫草素处理DLBCL SU-DHL-4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虫草... 目的:探究虫草素是否通过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β-catenin信号诱导自噬和凋亡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方法:选择DLBCL SU-DHL-4细胞进行研究。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用不同浓度虫草素处理DLBCL SU-DHL-4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虫草素20、40、80μg/mL组。si-DDK1转染SU-DHL-4细胞,分为对照组、虫草素80μg/mL组和虫草素80μg/mL+si-DDK1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阳性细胞量,免疫印迹检测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leaved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becline-1、自噬相关蛋白7(Atg7)、LC3Ⅱ,DDK-1和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虫草素40、80μg/mL干预后,SU-DHL-4细胞凋亡率升高,LC3+阳性表达量显著增加,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leaved PARP1、becline-1、ATG7、LC3Ⅱ/LC3Ⅰ和DDK-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上调,而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与虫草素80μg/mL组相比,在虫草素80μg/mL+si-DDK1组中DDK-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而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同时SU-DHL-4细胞凋亡率降低,LC3+阳性表达量显著降低,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leaved PARP1、becline-1、ATG7和LC3Ⅱ/LC3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下调。结论:虫草素可通过调控Dkk1/β-catenin信号诱导自噬和凋亡来抑制DL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虫草素 凋亡 自噬 Dickkopf相关蛋白1/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