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瞬时事故情况下核电厂主控室可居留性评价的大气弥散模型研究
1
作者 王超 梁博 +1 位作者 张延乐 王成章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4-678,共5页
瞬时事故一般指瞬时放射性释放或极短时间内的放射性释放场景,采用传统连续点源弥散模型开展主控室可居留性后果评价并不合适,本文参考了瞬时烟团弥散的基本模型,结合核电厂的实际设计特点,得到了适用于瞬时事故情况下的主控室可居留性... 瞬时事故一般指瞬时放射性释放或极短时间内的放射性释放场景,采用传统连续点源弥散模型开展主控室可居留性后果评价并不合适,本文参考了瞬时烟团弥散的基本模型,结合核电厂的实际设计特点,得到了适用于瞬时事故情况下的主控室可居留性评价大气弥散模型,并基于某核电厂典型的瞬时事故工况开展模型应用,同时与传统连续点源弥散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瞬时烟团模型更能表征瞬时释放事故的特点,且主控室的可居留性评价的大气弥散结果与事故初始烟团体积大小紧密关联,根据本文针对烟团初始体积的影响分析可知,释放源项总量相同的情况下,瞬时事故烟团体积越大,对于主控室可居留性后果影响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事故 主控室 大气弥散模型 可居留性评价 连续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DOS系统中两种大气弥散模型链的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姚仁太 郝宏伟 +2 位作者 胡二邦 曹建主 何穗锦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6-155,共10页
通过对RODOS系统中两种大气弥散模型链在均匀和非均匀气象条件情况下风场与大气扩散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表明 :在进行核事故后果评价中采用风场模式确定烟羽输送轨迹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复杂地形厂址 ;分段烟羽模式的ATSTEP模型... 通过对RODOS系统中两种大气弥散模型链在均匀和非均匀气象条件情况下风场与大气扩散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表明 :在进行核事故后果评价中采用风场模式确定烟羽输送轨迹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复杂地形厂址 ;分段烟羽模式的ATSTEP模型在整个评价区采用单点风资料 ,仅在平坦均匀地形和稳定条件下是一种有用的近似 ,对于复杂地形厂址其适用性将受到限制 ;从对风场的处理方法和对大气扩散的模拟角度看 ,采用Lagrange轨迹烟团模式的RIMPUFF模型模拟的结果相对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OS系统 大气弥散模型 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核应急管理 风场 大气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反应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模型及其解析解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德生 沈冰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给出了同时考虑随深度变化的一阶降解和随深度变化的线性平衡吸附时 ,一维反应溶质运移的对流 -弥散方程。在初始浓度为零 ,半无限一维空间内第三类边界条件下 ,利用L aplace变换等数学方法推导出了该方程在 L
关键词 对流-弥散模型 吸附 降解 解析解 土壤 溶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巷紊流传质过程的纵向弥散模型及纵向弥散系数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恩良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65-69,共5页
本文从纵向弥散机理出发研究了井巷紊流传质的数学模型,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确定纵向弥散系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几种确定井巷紊流传质过程中纵向弥散系数的方法.
关键词 井巷 紊流传质 弥散系数 弥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湍流弥散模型的批量薄壁孔件抛光数值模拟与分析
5
作者 单晓杭 汪佳成 +1 位作者 张利 叶必卿 《高技术通讯》 CAS 2022年第3期270-282,共13页
本文提供了一种针对薄壁孔类零件均匀批量抛光的研究思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夹具的几何参数以及入口流速的改变对抛光效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模拟湍流场中颗粒的无序运动以及颗粒碰撞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线性同余法修正磨粒速度并... 本文提供了一种针对薄壁孔类零件均匀批量抛光的研究思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夹具的几何参数以及入口流速的改变对抛光效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模拟湍流场中颗粒的无序运动以及颗粒碰撞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线性同余法修正磨粒速度并结合Tanaka碰撞模型以及Nanbu算法计算粒子碰撞的湍流弥散模型。通过Minitab软件对仿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不同参数的影响规律,并找出最优的参数组合。从优化结果来看,PV值均方差、PV平均值和离散度均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性磨粒流 湍流理论 湍流弥散模型 正交实验 统计分析 批量均匀抛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稳态下井巷瓦斯浓度弥散模型及其求解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卫民 魏建平 刘明举 《焦作工学院学报》 1996年第5期3-8,共6页
根据紊流传质理论建立了非稳态下井巷瓦斯浓度的弥散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确定出弥散系数的计算公式,应用有限差分方法对该瓦斯浓度弥散模型进行了求解.并给出了利用该方法计算循环通风系统内瓦斯浓度的非稳态显现规律的实例.
关键词 瓦斯浓度 弥散模型 有限差分 矿井瓦斯 非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和二维空间的弥散模型
7
作者 J.F.Henry E.G.Foree 程声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1984年第1期48-57,共10页
引言目前,很多用来预测污染物扩散及其影响的弥散模型过于复杂,以至于不能很快地确定弥散分布。本文所介绍的二维模型,应用起来快速、简便。它的相对简易性是对该模式建立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数学表达式的近似中达到的。如果不采用近似式... 引言目前,很多用来预测污染物扩散及其影响的弥散模型过于复杂,以至于不能很快地确定弥散分布。本文所介绍的二维模型,应用起来快速、简便。它的相对简易性是对该模式建立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数学表达式的近似中达到的。如果不采用近似式,这个模型将只能利用计算机求解,否则,就不可能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模型 污染物扩散 浓度分布 近似表达式 面源 点源分布 近似式 排放源 简易性 模式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中放射性核素电迁移实验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
8
作者 李小杰 谭凯旋 +4 位作者 刘龙成 李咏梅 李春光 邹智 柳琪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5,共9页
花岗岩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的首选介质屏障,获取花岗岩中核素迁移参数是处置库安全评价的基础。本工作旨在以电迁移实验获取的完整花岗岩中核素迁移的数据为基础,并以此建立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以拉普拉斯变换求... 花岗岩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的首选介质屏障,获取花岗岩中核素迁移参数是处置库安全评价的基础。本工作旨在以电迁移实验获取的完整花岗岩中核素迁移的数据为基础,并以此建立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以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得到核素在完整花岗岩多孔隙介质当中标准化浓度的解析解,并应用MATLAB中的最小二乘法汇编数据拟合程序,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本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更具普适性,不论是中强吸附核素还是弱吸附核素,都能更好地解释核素离子在完整花岗岩岩芯中的迁移机理。应用该模型分析I−和Sr^(2+)的电迁移实验数据,得到I−在无电场条件下的D_(m)^(e)值为(2.25±0.35)×10^(−14) m^(2)/s,Sr^(2+)在无电场条件下的D_(m)^(e)值为(4.80±0.31)×10^(−13) m^(2)/s。此外,该模型还可以估算一级吸附速率系数β,进而解释核素离子在完整花岗岩中的吸附阻滞机制。同时,通过分析突破曲线的斜率和弯曲度,能够深入理解非线性吸附的迁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模型 非线性吸附 阻滞 数学模型 放射性核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前列腺组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b值下的最优拟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智德波 邱本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8期631-635,共5页
目的对比双指数弥散模型和弥散峰度模型对正常前列腺组织的弥散加权成像在1.5 T不同b值分段下的拟合效果。材料与方法采集11例健康男性前列腺T2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磁共振的多b值成像,从0到3000 s/mm2中选取31个b值,将两个弥散模型对... 目的对比双指数弥散模型和弥散峰度模型对正常前列腺组织的弥散加权成像在1.5 T不同b值分段下的拟合效果。材料与方法采集11例健康男性前列腺T2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磁共振的多b值成像,从0到3000 s/mm2中选取31个b值,将两个弥散模型对弥散加权信号原始数据作曲线拟合,根据曲线拟合计算的拟合信号强度值与原始图像采集的信号值的差值大小,选取对某个模型该差值都较小的对应的连续多个b值,组成一个分段,该模型则为此b值分段最优的拟合模型。结果在所有b值数据的整体拟合中,双指数弥散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大于弥散峰度模型。b值在500~1000 s/mm2时,弥散峰度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比双指数弥散模型更小;b值在0~500 s/mm2和1000~3000 s/mm2时,双指数弥散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比弥散峰度模型更小。结论双指数弥散模型和弥散峰度模型对正常前列腺的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的b值下的拟合优度不同,不同b值分段具有不同的最优拟合模型,将两个模型结合起来对前列腺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分析可能会为临床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指数弥散模型 弥散峰度模型 前列腺 弥散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三维非正交弥散裂缝模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巫昌海 汪基伟 夏颂佑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17-20,共4页
基于应变分解法,将开裂后的混凝土应变分解成裂缝面的应变与完好混凝土应变两部分,裂缝面上混凝土法向刚度取单轴受拉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下降段刚度,并保留裂缝面的剪切刚度以考虑骨料咬合与销栓作用,完好混凝土本构关系采用弹塑... 基于应变分解法,将开裂后的混凝土应变分解成裂缝面的应变与完好混凝土应变两部分,裂缝面上混凝土法向刚度取单轴受拉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下降段刚度,并保留裂缝面的剪切刚度以考虑骨料咬合与销栓作用,完好混凝土本构关系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推导了混凝土三维非正交弥散裂缝模型的基本公式.算例表明,该模型可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分析,且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本构关系 弥散裂缝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的连续损伤模型和弥散裂缝模型 被引量:19
11
作者 吴建营 李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28-1432,共5页
将经典的混凝土弥散裂缝模型应用到所建议的一类基于能量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并推导了剪切模量和剪力保持因子与受剪损伤变量的关系式 .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多维应力状态下 ,避免了弥散裂缝模型中存在的参数经验取值... 将经典的混凝土弥散裂缝模型应用到所建议的一类基于能量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并推导了剪切模量和剪力保持因子与受剪损伤变量的关系式 .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多维应力状态下 ,避免了弥散裂缝模型中存在的参数经验取值问题 .最后 ,通过一个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数值算例 ,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弥散裂缝模型 连续损伤模型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双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再通后再灌注损伤风险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峰 王洁 +4 位作者 甘解华 王高燕 卢苗青 赵嘉林 陈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探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双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再灌注损伤风险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取栓治疗的36例脑... 目的探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双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再灌注损伤风险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取栓治疗的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临床和功能MRI表现,将患者分为高灌注组和无高灌注组。比较不同灌注患者临床特征、脑血流量(CBF)、表观弥散系数(ADC)等参数差异。结果36例患者中无高灌注组22例(61.1%),高灌注组14例(38.9%)。单因素分析显示,无高灌注组患者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绝对CBF、相对CBF(rCBF)、ADC_(fast)、ADC_(slow)均低于高灌注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BF与ADC_(fast)呈显著正相关(r=0.697,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_(fast)是预测患者术后高灌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最佳阈值为51.2×10^(-4)mm^(2)/s。结论MR 3D-ASL、双指数DWI技术可较好地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双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 动脉取栓术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参数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模式的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千娟 龙莉玲 +2 位作者 李晨晖 谢金桓 张会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584,共8页
目的:评估术前磁共振检查中使用两种非高斯弥散模型衍生的定量参数以及常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肝细胞癌(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及微血管侵犯(MVI)联合表型方面的潜力。方法:前瞻性搜集105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两周内进行... 目的:评估术前磁共振检查中使用两种非高斯弥散模型衍生的定量参数以及常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肝细胞癌(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及微血管侵犯(MVI)联合表型方面的潜力。方法:前瞻性搜集105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两周内进行常规序列及多个b值(0~3000 s/mm^(2))的DWI检查。通过弥散后处理技术获得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模型、弥散峰度成像(DKI)模型的衍生定量参数及常规的ADC值,分别由2位放射科医生测量整个病灶的所有弥散参数的平均值。由2位病理科医师联合VETC和MVI结果对HCC组织的微血管模式进行分类,将其分为3个不同的VETC/MVI(VM)组。比较不同VM分组间各个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组AUC值的差异。结果:IVIM-Dstar值、DKI-K值在不同VM分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VM-组的IVIM-Dstar值、DKI-K值低于VM±和V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不同VM分组间的DKI-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VIM-Dstar及DKI-K值鉴别不同VM分组的AUC值分别为0.756、0.863、0.630及0.653、0.802、0.673;IVIM-Dstar值及DKI-K值组成的联合模型鉴别不同VM分组的AUC值分别为0.769、0.896和0.702(P<0.05)。Delong检验结果表明,IVIM-Dstar、DKI-K以及两者组成的联合模型在鉴别不同VM分组的效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非高斯弥散模型定量参数在术前预测HCC的VETC及MVI联合表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包绕型血管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非高斯弥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裂缝模型水力压裂数值方法的网格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明 梁力 +1 位作者 GUO Pei-jun 李鑫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7-1341,共5页
在非线性岩土/石力学问题中,网格质量是影响计算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弥散裂缝模型水力压裂数值求解方法中单元高宽比(AR)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材料的弹性部分采用线弹性和多孔弹性两种本构关系,屈服和破坏准则采用 Drucker -... 在非线性岩土/石力学问题中,网格质量是影响计算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弥散裂缝模型水力压裂数值求解方法中单元高宽比(AR)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材料的弹性部分采用线弹性和多孔弹性两种本构关系,屈服和破坏准则采用 Drucker -Prager(DP)和 Mohr -Coulomb(MC)两种模型.通过综合分析,无论采用何种本构关系,均存在网格敏感性问题.当裂缝的传播方向已知时,可以将单元的 AR 值控制在2.8~8.0之间,以避免弥散裂缝模型的网格敏感性问题,并得到稳定的结果.如果裂缝传播方向未知,建议使用线弹性本构关系和 DP 或者 MC 塑性模型,同时建议 AR 的取值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敏感性 水力压裂 弥散裂缝模型 单元高宽比(AR)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组份金属-介质复合体系的弥散结构模型与有效介电函数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取泉 杨柏峰 +2 位作者 田德诚 熊贵光 周正国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6-250,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三组份金属颗粒-介质复合体系的一种弥散结构模型,推导出其有效介电函数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可以很方便地求解出多组份复合体系的有效介电函数值.对(Au,Ag)/SiO2三组份复合体系的光吸收系数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 本文提出了三组份金属颗粒-介质复合体系的一种弥散结构模型,推导出其有效介电函数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可以很方便地求解出多组份复合体系的有效介电函数值.对(Au,Ag)/SiO2三组份复合体系的光吸收系数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给出了多共振吸收峰的存在,与实验测量的光吸收谱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份复合体系 有效介电函数 弥散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编码的弥散微循环模型参数估计神经网络
16
作者 郑天舒 颜国辉 +1 位作者 叶初阳 吴丹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7-756,共10页
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检测生物组织微观结构的医学成像工具,其中弥散微循环模型(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是已被广泛用于分离组织水扩散和微血管血流运动的弥散磁共... 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检测生物组织微观结构的医学成像工具,其中弥散微循环模型(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是已被广泛用于分离组织水扩散和微血管血流运动的弥散磁共振成像模型。求解弥散微循环模型参数的传统方法依赖于从多b值扩散弥散磁共振成像数据(通常≥10个b值)中拟合双指数模型,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采集时间,对于体部弥散微循环模型成像是一个挑战。深度学习方法可以使用q空间数据的一个子集进行弥散磁共振成像模型参数估计,从而加速弥散磁共振成像的采集。然而,常见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与生物物理模型无关,因此,网络输出结果缺乏可解释性。本文将稀疏编码与深度学习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编码深度学习网络的弥散微循环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它利用了深度网络的表达优势,同时结合稀疏化表达的双指数模型来估计胎盘的弥散微循环模型参数,相比于其他算法,本文所拟的算法实现了更高的参数估计准确率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微循环模型 深度学习 稀疏编码 q空间加速 参数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溶质运移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辉 赵晓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7-269,共3页
土壤溶质运移模型是研究土壤中农用化学物质迁移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一维土壤溶质运移在基本机制和形式上与化学色谱分析有相似性,将化学色谱理论应用于土壤溶质运移研究,得到了土壤溶质运移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该模型的解析解与常用... 土壤溶质运移模型是研究土壤中农用化学物质迁移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一维土壤溶质运移在基本机制和形式上与化学色谱分析有相似性,将化学色谱理论应用于土壤溶质运移研究,得到了土壤溶质运移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该模型的解析解与常用对流弥散方程的解具有相似的结果。同时,土柱试验表明,色谱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仅部分时段模拟结果稍低于试验值,这可能由于色谱塔板模型尚未考虑水动力弥散作用和其中采用一阶近似有关。说明色谱塔板理论可用于土壤溶质运程研究,为认识土壤溶质运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质运移 色谱理论 塔板模型 对流弥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对流弥散方程确定脱盐系数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新平 舒仲英 贾恢先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63-466,共4页
应用土壤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模型,提出确定脱盐系数的新方法。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计算了秦王川灌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冲洗定额,对于治理秦王川灌区盐渍地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脱盐系数 对流弥散模型 盐渍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瞬时涌出灾害气体弥散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雷柏伟 王劲博 +1 位作者 吴兵 党素娜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共6页
为研究综采工作面灾害气体的运移弥散规律,分析灾害气体运移过程中峰值体积分数及分布的影响因素,在综采工作面内开展示踪气体(SF_(6))现场试验,应用一维对流—弥散模型定量分析示踪气体运移特征,使用粒子群算法(PSO)对数学模型中的巷... 为研究综采工作面灾害气体的运移弥散规律,分析灾害气体运移过程中峰值体积分数及分布的影响因素,在综采工作面内开展示踪气体(SF_(6))现场试验,应用一维对流—弥散模型定量分析示踪气体运移特征,使用粒子群算法(PSO)对数学模型中的巷道平均风速和纵向弥散系数进行最优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综采工作面监测到的示踪气体呈现偏态分布,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示踪气体分布影响区域增大;影响监测点处的示踪气体浓度曲线峰值和波形的主要因素是平均风速,其次是纵向弥散系数。对比模拟与试验测试值可以看出,使用一维对流—弥散模型可以准确描述灾害气体在综采工作面内的弥散运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示踪试验 对流弥散模型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湍流扩散理论的氚大气弥散程序开发与校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聂保杰 倪木一 +2 位作者 廉超 宋勇 吴宜灿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541-546,共6页
气态氚环境安全评价是聚变核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大气湍流扩散理论的解析解模型,在TAS软件基础上使用MATLAB语言开发了聚变电站正常运行和事故工况下氚释放的大气弥散程序模块,分别与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 气态氚环境安全评价是聚变核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大气湍流扩散理论的解析解模型,在TAS软件基础上使用MATLAB语言开发了聚变电站正常运行和事故工况下氚释放的大气弥散程序模块,分别与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计算程序HotSpot3.0、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KfK)的UFOTRI进行了对比,并与加拿大恰克河国家核实验室的大气HT释放实验、美国萨凡那河工厂事故实验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TAS计算环境中气态氚的浓度具有合理性。通过对程序模型的分析,给出了烟羽模块和烟团模块的适用条件及各自的特点,为核应急提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对聚变环境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氚污染 高斯弥散模型 聚变核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