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3.0T MR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上的表现 被引量:3
1
作者 唐梅丽 陈鑫 +3 位作者 陈志远 汪印强 刘斯润 刘玉品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5-560,共6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3.0T MR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上的影像表现.方法:使用GE 3.0T MR,对病例组进行T1WI,T2WI,FLAIR及DTI扫描,分析其在常规MRI上的表现;进行DTT成像,分析纤维束的形态及连续性.结果:69例病例组中...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3.0T MR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上的影像表现.方法:使用GE 3.0T MR,对病例组进行T1WI,T2WI,FLAIR及DTI扫描,分析其在常规MRI上的表现;进行DTT成像,分析纤维束的形态及连续性.结果:69例病例组中,脑萎缩患者35例,占50.7%;在FLAIR及T2WI上皮质脊髓束走行区高信号患者,27例,占39.1%;中央前回皮质下"黑线征"为21例,占30.2%;69例病例组皮质脊髓束在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上颜色混杂,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上呈FA值较低的绿色或蓝色;部分病例组(9例)双侧皮质脊髓束形态欠对称;部分病例组(12例)脑桥层面未见纤维束通过.结论:ALS患者的常规MRI表现阳性率低;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通过三种颜色混杂提示纤维束走行方向紊乱;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可直观显示ALS患者纤维束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三维彩色编码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朱建国 杨亚芳 +1 位作者 鲁翔 田俊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急性期21例(6~72h)、亚急性期8例(72h~14d)。应用GE1.5T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超急性期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454±0.073)vs(0.479±0.050),P>0.05;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53±0.070)vs(0.490±0.039),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01±0.061)vs(0.475±0.041),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36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3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12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21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肌力下降程度相关(rs=0.893,P<0.01)。结论 FA测量及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神经纤维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显像弓形束及术中弓形束导航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岩 陈晓雷 +4 位作者 王飞 孙国臣 王宇博 宋志军 许百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9-50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显像弓形束及术中弓形束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85例接受术中磁共振及神经导航辅助治疗的大脑半球肿瘤患者分为左侧大脑半球肿瘤组(n=55)和对照组(n=30),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显像弓形束及术中弓形束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85例接受术中磁共振及神经导航辅助治疗的大脑半球肿瘤患者分为左侧大脑半球肿瘤组(n=55)和对照组(n=30),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纤维束示踪技术显像弓形束并与神经导航系统整合指导手术,分别于术后2~4周、3~6个月随访患者的弓形束显像及语言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均实现了弓形束的显像,左侧大脑半球肿瘤组患者将三维显像的弓形束图像整合入神经导航系统后通过显微镜下导航指导手术,在术后长期随访中仅4例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结论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能够显像弓形束并与术中导航系统整合,改善外科手术对语言功能区肿瘤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最大程度保留语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纤维示踪技术 弓形 神经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脑弥散张量成像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雷俊 范玉华 +7 位作者 吴文涛 邹艳 康庄 郑俩荣 国效峰 张晋碚 赵靖平 魏钦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53-457,共5页
目的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变化。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8名正常对照进行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FSL软件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参数(mean diffusivity,MD)、轴向弥... 目的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变化。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8名正常对照进行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FSL软件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参数(mean diffusivity,MD)、轴向弥散参数(axial diffusivity,AD)和径向弥散参数(radial diffusivity components,RD)值,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软件分析2组间差异。结果患者组双侧部分胼胝体膝部、双侧放射冠前肢、左侧放射冠向前额叶的投射、左侧部分前丘脑辐射和分散的左侧钩状束前部多个部位RD值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FEW校正后),2组间FA、MD、A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左右大脑半球之间及额叶与其它脑区之间的连接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白质 弥散成像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评估脑卒中患者白质纤维束损伤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晓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6期538-539,共2页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并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成像,对大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几何结构进行研究,重建脑部白质神经连接,可直观地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对DTI...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并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成像,对大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几何结构进行研究,重建脑部白质神经连接,可直观地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对DTI在脑卒中患者白质纤维束损伤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脑卒中 白质纤维 损伤 临床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群弓状束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与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成像效果比较
6
作者 阎静 杜伟 +3 位作者 程敬亮 耿杰峰 郭翠萍 刘福荣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883,共5页
目的:比较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纤维束示踪技术(UKFT)与传统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ST)重建正常人群弓状束(AF)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20例正常受试者行DTI成像,分别应用单张量ST和双张量UKFT技术重建左侧AF,包括直接通路“颞-额”段... 目的:比较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纤维束示踪技术(UKFT)与传统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ST)重建正常人群弓状束(AF)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20例正常受试者行DTI成像,分别应用单张量ST和双张量UKFT技术重建左侧AF,包括直接通路“颞-额”段(深支),间接通路“额-顶”段(前支)和“颞-顶”段(后支),采用解剖形态比对和纤维束定量的方法研究两种技术AF显像的差异。结果:应用单张量ST技术重建左侧AF时,12例深支、2例前支和1例后支显像不完整或失败;而应用双张量UKFT技术重建时,三个分支在所有受试者中均成功完整显像,且终端分支纤维显示更完整,分布面积更广,纤维体积更大,条数更多(P<0.001)。结论:与传统单张量ST相比,双张量UKFT技术在正常人群中可以重建出更加完整的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 扩散成像 无损卡尔曼滤波 纤维示踪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连合纤维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被引量:20
7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3 位作者 李永忠 梁志刚 秦文 刘嘉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378-380,共3页
目的 建立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人脑连合纤维的显示方法 ,探讨显示结果与已知解剖知识的一致性。方法 对 1个正常志愿者进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 ,利用纤维束成像软件包显示脑内连合纤维 ,观察重建的连合纤维与已知解剖知识... 目的 建立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人脑连合纤维的显示方法 ,探讨显示结果与已知解剖知识的一致性。方法 对 1个正常志愿者进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 ,利用纤维束成像软件包显示脑内连合纤维 ,观察重建的连合纤维与已知解剖知识的一致性。结果 通过选择恰当的感兴趣区 ,设置不同的分数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胼胝体、穹隆和前连合等连合纤维的三维结构。显示结果与已知解剖知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纤维束成像的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高度一致性 ,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研究人脑纤维连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纤维成像 连合纤维 人脑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部分各向异性值均值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高连军 孙迎春 +2 位作者 李建军 白帆 李鹏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28-73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值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值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32)。对照组不进行电针刺激。实验组采用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并结合局部电刺激。实验组又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1组3 d时开始电针刺激,实验2组2周时开始电针刺激。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周、2周和4周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于造模后2~4 h、3 d及治疗后4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测量脊髓损伤区域及正常区域的FA均值,分析比较电针治疗不同时间间BBB评分及FA均值的变化。并通过DTT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后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1周各组间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4周实验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第2周和第4周,实验1组显著高于实验2组(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2~4 h和3 d各组间FA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4周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1组优于实验2组(P〈0.05)。各组在伤后2~4 h和治疗后4周的DTT清晰显示,实验组纤维束修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介入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针灸 电针 弥散纤维成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志峰 王如密 +2 位作者 郑兆聪 李小平 叶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基底核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分别...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基底核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发病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肌力测定、NIHSS评分,对CST损伤程度和各个时期肌力、NIHSS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健侧CST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CST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CST完整患者的肌力、NIHSS评分恢复情况在各个时期均较CST中断的患者好,发病后3个月是恢复最快的阶段。结论: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核区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预测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弥散纤维成像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胼胝体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定量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1 位作者 秦文 刘卓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6-849,共4页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定量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胼胝体分数各向异性(FA)值与正常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及与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以明确该指标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36例正常志愿者和64例复发好转型(...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定量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胼胝体分数各向异性(FA)值与正常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及与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以明确该指标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36例正常志愿者和64例复发好转型(RR)MS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建出胼胝体并计算出该纤维束的FA值,比较MS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该指标与EDSS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志愿者胼胝体FA值无性别差异(P>0.05),平均FA值为0.506±0.020。MS患者胼胝体平均FA值(0.465±0.033)明显低于(P<0.01)对照组(0.506±0.020)。脑型MS胼胝体平均FA值(0.456±0.036)明显低于脊髓型(0.475±0.025)(P<0.05)。MS患者胼胝体FA值与EDS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04,P>0.05)。结论 MS患者胼胝体的FA值存在明显异常,但该指标不能反映患者的身体残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纤维成像 胼胝体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在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解剖关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虹 韩奕勃 +4 位作者 呼虹宇 李婷 王帅 王义宝 仇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25-1129,共5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对79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应用DSI-Studio软件进行后...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对79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应用DSI-Studio软件进行后处理成像,分析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间的解剖关系。分别获取肿瘤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周围的水肿区、肿瘤周围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纤维区的各向异性(FA)分数值。结果所有患者的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移位;肿瘤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呈浸润或破坏者,肿瘤病理结果恶性程度高;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破坏范围及程度与肿瘤的良恶性程度有关。在肿瘤脑白质纤维区,高级别胶质瘤FA值与低级别胶质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周围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纤维区,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TI能在活体无创、直观地显示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对神经外科医生为颅内肿瘤患者术前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脑白质神经纤维 颅内肿瘤 胶质瘤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睿 康新国 +2 位作者 何玺 刘宗才 曾宪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将3D-TureFISP序列与DTT图像融合,于L4~S1椎体水平测量双侧神经根FA及ADC值,结合融合图像所示神经根形态、走行及FA、ADC值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TrueFISP序列与DTT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神经根形态及走行。病变组40例(受累神经根51条,未受累神经根189条)中,37例影像学检查判定的责任神经根与临床症状相符,3例不符。对照组(240条神经根)左侧与右侧神经根FA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神经根平均FA值为0.346±0.042,ADC值为(1.296±0.080)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为0.253±0.021,ADC值为(1.743±0.089)mm^2/s;对侧神经根FA值为0.339±0.013,ADC值为(1.297±0.075)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06,P=0.038)及对照组神经根(t=0.963,P=0.043),ADC值明显高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66,P=0.040)及对照组神经根(t=0.921,P=0.042)。病变组对侧神经根FA及ADC值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TureFLSP序列联合DTT技术可清楚显示神经根解剖形态及走行,结合量化分析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神经纤维示踪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晓钰 桑德春 王丽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7-730,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脑梗死发生于3天内的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年龄分为三组,第Ⅰ组20例,年龄45—54岁,第...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脑梗死发生于3天内的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年龄分为三组,第Ⅰ组20例,年龄45—54岁,第Ⅱ组20例,年龄55—64岁,第Ⅲ组20例,年龄65—75岁;均采用镜像治疗,连续治疗6周;NIHSS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第Ⅰ、Ⅱ、Ⅲ组治疗前梗死灶部分各向异性(FA)值分别为(0.43±0.09)、(0.40±0.05)、(0.33±0.07),明显低于对应侧正常脑组织FA值(P<0.05),经过6周镜像治疗后第Ⅰ、Ⅱ、Ⅲ组梗死灶FA值分别为(0.48±0.04)、(0.44±0.02)、(0.40±0.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FA值降低;各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DTT中CST分为1级(完整)和2级(受压或移位)两级,同组同CST分级的患者,治疗6周后其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各组CST2级的NISHH评分明显高于CST1级(P<0.05)。结论:DTT可直观地显现梗死病灶与纤维束走行之间的关系,可对神经损伤情况进行判定,结合镜像治疗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纤维成像 镜像治疗 脑卒中 偏瘫 大脑再塑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纤维跟踪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4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477-479,共3页
纤维跟踪技术 (fibertracking或tractography )是近年来MR技术的一项重大进展 ,它是利用弥散张量数据 ,能在活体上三维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由于该技术具有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能力 ,将有助于理解正常脑功能和多种影响... 纤维跟踪技术 (fibertracking或tractography )是近年来MR技术的一项重大进展 ,它是利用弥散张量数据 ,能在活体上三维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由于该技术具有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能力 ,将有助于理解正常脑功能和多种影响脑功能的病理过程。本文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纤维跟踪 纤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对颅脑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的评价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卫东 李家尧 梁碧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颅脑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例正常志愿者及29例幕上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在弥散各向异性图、彩色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上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 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颅脑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例正常志愿者及29例幕上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在弥散各向异性图、彩色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上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1)9例脑膜瘤及11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6例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及3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显示颅脑肿瘤与相邻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神经外科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脑肿瘤 纤维 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颞叶癫痫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春兰 张艺宁 +1 位作者 李志梅 任洁钏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4,共10页
为了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完整性的变化情况,纳入23例TLE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 为了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完整性的变化情况,纳入23例TLE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扫描,采用基于体素分析(voxel-based analysis,VBA)和基于fixel分析(fixel-based analysis,FBA)方法,比较2组间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AD)和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纤维密度(fiber density,FD)、纤维横截面积(fiber cross-section,FC)和纤维密度与纤维横截面积(fiber density and cross-section,FDC)的差异,并分析患者脑白质改变与病程之间的相关性.与健康组相比,TLE患者的MD、AD及RD值增加,FA、FD、FC及FDC值减少.结果表明:基于fixel分析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为检测癫痫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形态学差异提供一种思路,有助于TLE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弥散成像 白质 纤维 基于fixel分析 基于体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志峰 王如密 +2 位作者 郑兆聪 李小平 叶友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入院时采用Brunnstrom评分法对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偏瘫...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入院时采用Brunnstrom评分法对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 1.72下的Dtv.Ⅱ.R2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比较观察双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果健侧内囊白质纤维束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患侧皮质脊髓束受损级别和患肢肌力有明显相关性(r′s=-0.8911,P<0.05)。结论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内囊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弥散纤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1
18
作者 胡鸿博 刘鹏飞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探讨其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中9例... 目的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探讨其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中9例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16例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分别测量肿瘤中心的FA值、MD值,并利用纤维束成像技术(DTT)观察、评价胶质瘤周围白质纤维束改变。结果测量、统计低级别胶质瘤组与高级别胶质瘤组瘤体实质的FA值、MD值,其中肿瘤中心的FA值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MD值两组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9例低级别胶质瘤中白质纤维束的整体形态多基本完整,白质纤维束受压、偏移者7例,部分中断者2例。15例高级别胶质瘤中白质纤维束明显变形移位,14例病变区白质纤维束明显破坏,另有1例Ⅲ级胶质瘤患者的白质纤维束主要表现为受压移位。结论弥散张量成像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联合应用,有助于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并能够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的位置关系,指导临床制定手术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弥散纤维成像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重建面神经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飞 侯远征 +1 位作者 许百男 张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听神经瘤患者术前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进行面神经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2例入组患者的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序列的数据,3DSlicer软件进行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 目的初步探讨听神经瘤患者术前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进行面神经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2例入组患者的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序列的数据,3DSlicer软件进行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对面神经进行三维重建,并在手术中验证追踪重建出的面神经位置及走行的准确性。结果 2例患者利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均成功重建出经过设定的内听道及面神经入脑干区两个ROI区的面神经,可直观地观察到面神经与肿瘤的位置关系和走行,并在术中与面神经的实际位置相对比是一致的。结论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面神经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可帮助术者在术前直观的观察到面神经与肿瘤的位置及走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弥散成像 面神经 纤维追踪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的定量测量: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静 李澄 +3 位作者 王苇 周长武 焦志云 陈文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MR—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MR—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将由软件计算获得的皮质脊髓束(CST)纤维束条目数作为定量指标,分别由同一评定者于3次不同时间及3位不同评定者对同一资料进行重复测量,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同一评定者3次之间及不同评定者之间的数据,评估其可重复性。而后由同一评定者测量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从而探讨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同一评定者不同3次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范围在0.737~0.939之间,3位不同评定者所得数据之间的r值范围在0.062~0.727之间;由此可以得出同一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3位不同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且同一评定者测量的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的可重复性不佳,同一评定者的可重复性要高于不同评定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成像 白质纤维示踪成像 皮质脊髓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