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3.0T MR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上的表现 被引量:3
1
作者 唐梅丽 陈鑫 +3 位作者 陈志远 汪印强 刘斯润 刘玉品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5-560,共6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3.0T MR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上的影像表现.方法:使用GE 3.0T MR,对病例组进行T1WI,T2WI,FLAIR及DTI扫描,分析其在常规MRI上的表现;进行DTT成像,分析纤维束的形态及连续性.结果:69例病例组中...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3.0T MR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上的影像表现.方法:使用GE 3.0T MR,对病例组进行T1WI,T2WI,FLAIR及DTI扫描,分析其在常规MRI上的表现;进行DTT成像,分析纤维束的形态及连续性.结果:69例病例组中,脑萎缩患者35例,占50.7%;在FLAIR及T2WI上皮质脊髓束走行区高信号患者,27例,占39.1%;中央前回皮质下"黑线征"为21例,占30.2%;69例病例组皮质脊髓束在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上颜色混杂,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上呈FA值较低的绿色或蓝色;部分病例组(9例)双侧皮质脊髓束形态欠对称;部分病例组(12例)脑桥层面未见纤维束通过.结论:ALS患者的常规MRI表现阳性率低;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通过三种颜色混杂提示纤维束走行方向紊乱;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可直观显示ALS患者纤维束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三维彩色编码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颈椎管内肿瘤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3 位作者 郑兆聪 薛亮 田君 应建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的颈椎管内肿瘤24例,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的颈椎管内肿瘤24例,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McCormick分级法进行脊髓功能的评估。结果 DTT可清晰显现纤维束的饱满或稀疏情况、完整或中断现象,也可以观察纤维束与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纤维束是受肿瘤推压移位还是包绕肿瘤。术前纤维束形态与McCormick分级及预后有关系,纤维束形态完整的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状态及术后1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P<0.05)。结论 DTT能直观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颈椎管内肿瘤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 颈椎管内肿瘤 McCormick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