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成人大脑白质纤维各向异性特征的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何光武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383-387,共5页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研究正常成人大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特征。材料和方法:应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方法,观察10例正常志愿者的大脑白质纤维的FA图像,分别测量两侧大脑半球相对称的5个感兴趣区即外囊、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研究正常成人大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特征。材料和方法:应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方法,观察10例正常志愿者的大脑白质纤维的FA图像,分别测量两侧大脑半球相对称的5个感兴趣区即外囊、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前部、胼胝体后部的FA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在FA图像上可清楚地观察到大脑白质纤维结构,呈高信号,各个部位信号是不同的,胼胝体信号较其他部位高,尤以压部信号最高。5个感兴趣区的FA值是外囊0.41、内囊前肢0.48、内囊后肢0.71、胼胝体前部0.72、胼胝体后部0.86。各个兴趣区之间进行秩和检验,结果为胼胝体后部与外囊比较有统计显著差异,胼胝体后部与内囊前肢比较有统计显著差异,胼胝体前部与外囊相比较亦有统计显著差异,其余各兴趣区之间相比较无统计显著差异。结论: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方法有效地显示大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特征,为正确认识大脑白质纤维的正常解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脑白质纤维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 各向异性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坏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鉴别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永丽 连建敏 +3 位作者 窦社伟 闫峰山 史大鹏 徐俊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2-365,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坏死的鉴别价值。方法:对35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疑似肿瘤复发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及各相异性分数(FA)图上对应病变强化区、水肿区和对侧半...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坏死的鉴别价值。方法:对35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疑似肿瘤复发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及各相异性分数(FA)图上对应病变强化区、水肿区和对侧半球正常脑白质区(对照)选择感兴趣区,测量ADC值和FA值,计算病变强化区和水肿区标准化ADC比值和FA比值,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经组织学检查及胶质瘤术后随访,确定胶质瘤复发20例、放射性脑坏死15例。肿瘤复发组病变强化区ADC比值(1.34±0.15)低于放射性脑坏死组(1.62±0.17)(t=5.162,P<0.001),FA比值(0.45±0.03)高于放射性脑坏死组(0.32±0.03)(t=12.686,P<0.001)。2组水肿区以上2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病变强化区ADC比值<1.65和(或)FA比值>0.36判断肿瘤复发时,DTI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0%(17/20)、86.7%(13/15)和85.7%(30/35)。结论:DTI对鉴别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坏死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肿瘤复发 脑胶质瘤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参数与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丹凤 燕铁斌 +2 位作者 黎冠东 胡荣亮 梁启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2-81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康复疗效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7例,入院后均给以相同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康复疗效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7例,入院后均给以相同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3周后完成DTI检查,测量最大病灶侧及对侧相应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FA比值(r FA)、FA不对称性(FAasy)及健患侧FA差值。同时完成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FMA)。观察治疗前后患侧FA、健侧FA、r FA、FAasy及健患侧FA差值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康复治疗3周后,患侧FA、r FA、FAasy、健患侧FA差值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侧FA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前后患侧FA和r FA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呈线性正相关(r=0.579,P=0.015;r=0.560,P=0.020);FAasy和健患侧FA差值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呈线性负相关(r=-0.530,P=0.029;r=-0.557,P=0.020);健侧FA变化值与FMA变化值不相关(r=-0.300,P=0.242)。结论:DTI中各参数的改变与下肢运动损伤程度存在关联性,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脑卒中 早期 Fugl-Meyer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白质损害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念东 周国庆 +7 位作者 张宗军 肖俊强 段立晖 任苏虹 赵文新 李华 汤兵 孙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DTI扫描时,ILA组的脑白质损伤区及NAWM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较对照组NAWM区的MD值升高,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降低;ILA组NAWM区的MD值变化和韦氏全智商及执行功能障碍相关,FA值的变化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衡量的总体认知损害相关。结论:DTI可显示ILA患者常规MR I上NAWM区的病理变化,其变化与认知障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损害 认知障碍 磁共振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正常成年人胼胝体性别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凌雪英 王秀河 +2 位作者 刘斯润 宿宝贵 黄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描述正常成年人胼胝体的微结构特征,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qinq,DTI)对其微结构评价的价值。方法:对61例健康成年人(20-30岁:男30例,女31例)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DTI使用自旋回波一平面回波成像(SE-EPI)... 目的:描述正常成年人胼胝体的微结构特征,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qinq,DTI)对其微结构评价的价值。方法:对61例健康成年人(20-30岁:男30例,女31例)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DTI使用自旋回波一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在基底节层面,选定胼胝体膝部和压部为兴趣区,测量部分各向导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做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胼胝体膝部,男性的FA值为0.724±0.04,女性的FA值为0.698±0.05,男女胼胝体膝部的各向异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胼胝体压部,男性的FA值为0.716±0.05,女性的FA值为0.695±0.05,男女胼胝体压部的各向异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正常成年男女胼胝体膝、压部神经纤维排列存在差异;(2)DTI可以无创地对活体白质纤维束排列进行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胼胝体 部分各向异性值 性别筹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脑白质纤维优化重建 被引量:5
6
作者 吴锡 周激流 +1 位作者 谢明元 罗代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1-934,共4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可对大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几何结构进行无创研究,其主要方法为DTI纤维追踪成像。研究打破现有DTI纤维追踪成像从初始种子区域逐步追踪增长的框架,提出脑白质的纤维优化重建方法,从全局角度描述追踪纤维,通过其...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可对大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几何结构进行无创研究,其主要方法为DTI纤维追踪成像。研究打破现有DTI纤维追踪成像从初始种子区域逐步追踪增长的框架,提出脑白质的纤维优化重建方法,从全局角度描述追踪纤维,通过其对弥散倾向和几何结构的优化估计,重构最优纤维路径。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提供连接两个感兴趣区域(ROI)的有效和对称连接,同时通过全局优化手段消除累积噪声及局部随机噪声,提高长距离成像的可靠性;在人工合成数据集和真实人体数据集中均能较好成像,较之现有纤维追踪成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纤维追踪成像 优化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觉中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祝康 何莹 +4 位作者 侯瑾 闫静 郑国玺 许珉 白芝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后天性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及其病程对听觉中枢白质的影响。方法选后天性SNHL患者30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突发性聋组15例和病程2年以上的SNHL组15例;并选择15例同期行MRI检查的听力正常的其它患者为... 目的探讨后天性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及其病程对听觉中枢白质的影响。方法选后天性SNHL患者30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突发性聋组15例和病程2年以上的SNHL组15例;并选择15例同期行MRI检查的听力正常的其它患者为对照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观察各组受试者听觉中枢下丘和外侧丘系的弥散相关参数,包括:部分各向异性(f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径向弥散(radial diffusivity,RD)、轴向弥散(axial diffusivity,AD)及平均弥散(mean diffusivity,MD)。结果突聋组、病程2年以上的SNHL组及对照组双侧下丘FA值大小依次为SNHL组<对照组<突聋组(P<0.05),对照组和突聋组与2年以上SNH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丘系右侧RD值大小依次为突聋组<对照组<SNHL组(P<0.05),右侧MD值大小依次为对照组<突聋组<SNHL组,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下丘及外侧丘系A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突聋患者的听觉中枢未发生明显异常的改变,而病程大于2年以上的后天性SNHL患者听觉中枢神经纤维束明显受到破坏,提示感音神经性听觉损失患者的病程长短对听觉传导通路的结构变化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天性感音神经性聋 磁共振弥散成像 听觉传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朱建国 杨亚芳 +1 位作者 鲁翔 田俊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急性期21例(6~72h)、亚急性期8例(72h~14d)。应用GE1.5T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超急性期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454±0.073)vs(0.479±0.050),P>0.05;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53±0.070)vs(0.490±0.039),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01±0.061)vs(0.475±0.041),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36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3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12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21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肌力下降程度相关(rs=0.893,P<0.01)。结论 FA测量及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功能成像在涉及运动通路脑肿瘤中的初步联合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增爱 冯晓源 +1 位作者 耿道颖 汤伟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04-408,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联合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脑功能成像(Bold-fMRI)在涉及运动通路脑肿瘤的应用价值,观察肿瘤与功能区及邻近锥体束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采用GE3.0TMRI成像系统,对12例临近运动皮质及锥体束的肿瘤(Ⅲ-Ⅳ级胶质瘤5例,II级... 目的初步探讨联合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脑功能成像(Bold-fMRI)在涉及运动通路脑肿瘤的应用价值,观察肿瘤与功能区及邻近锥体束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采用GE3.0TMRI成像系统,对12例临近运动皮质及锥体束的肿瘤(Ⅲ-Ⅳ级胶质瘤5例,II级胶质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脑膜瘤2例)进行检查,均行Bold-fMRI及DTI序列,fMRI应用手的对掌运动或足背屈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应用SPM99软件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皮质激活,DTI采用DTV1.5软件进行纤维束的成像。结果12例肿瘤FA图显示良好,肿瘤区FA值较健侧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纤维束重建后7例可见锥体束的消蚀破坏,其中5例伴有变形及移位;3例可见锥体束的单纯变形及受压移位;2例锥体束未见破坏及移位;11例肿瘤患侧手或足运动均可见对侧初级运动皮质(M1)的激活(1例因肢体瘫痪而失败),其中7例并有辅助运动区(SMA)及同侧M1的激活。比较fMRI及纤维束重建图发现肿瘤、功能区及白质束三者之间关系可以清楚显示。3例肿瘤DTI及fMRI联合用于外科神经导航系统,成功的指导手术。结论DTI及Bold-fMRI联合应用可以更好的观察瘤体、功能区及白质纤维三者关系,辅助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指导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脑功能成像 脑肿瘤 纤维束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觉传导通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梦琳 杜龙 +3 位作者 王红 赖永静 夏巍 唐安洲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5-328,共4页
耳聋是耳科的一类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据人口调查,每1 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先天性聋儿[1];在我国有2 780万听力言语残疾患者[2],占所有残疾的第一位。耳聋可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由于病因、病... 耳聋是耳科的一类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据人口调查,每1 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先天性聋儿[1];在我国有2 780万听力言语残疾患者[2],占所有残疾的第一位。耳聋可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由于病因、病程的不同,感音神经性聋治疗原则与方法也不尽相同;虽然有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等一系列听力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音神经性聋 磁共振弥散成像 残疾患者 听觉传导通路 听性脑干反应 听力检测 常见疾病 日常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出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娜娜 徐建民 +2 位作者 王仲朴 李大胜 于卫永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5期443-445,共3页
脑出血是常见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本文主要讨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以及它的局限性及前景展望。
关键词 脑出血 磁共振弥散成像 弥散纤维束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中华 高建英 孙新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8-381,共4页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弥散成像(DTI) 大脑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图像几何变形的原理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旭峰 闵庆华 +1 位作者 刘树勇 徐小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17-219,共3页
目的讨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图像几何变形的原因。方法以T1加权图像为基准,对1.5T与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图像进行回顾,分析图像变形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参数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图像序列均存在变形,变... 目的讨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图像几何变形的原因。方法以T1加权图像为基准,对1.5T与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图像进行回顾,分析图像变形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参数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图像序列均存在变形,变形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磁敏感性的差异与梯度磁场的非线性;通过参数优化可以适当提高图像质量。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图像几何变形主要是由于组织磁敏感性差异与涡流导致的梯度磁场的非线性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磁敏感性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盛复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基本原理 临床应用 缺血性中风 腔隙性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脊髓病变的临床应用进展
15
作者 郑淞文 谭晓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49-851,共3页
常规MRI可以清晰显示脊髓占位、水肿、出血或受压等征象,成为目前临床诊断脊髓病变的重要手段,但对脊髓微结构及病变真实范围显示的敏感性低,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不符.损伤程度难以量化。且对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无法直观显示。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脊髓病变 临床应用 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评估 常规MRI 脊髓占位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偏微分方程的磁共振弥散张量各向异性扩散滤波去噪
16
作者 吴锡 周激流 +2 位作者 毕务忠 谢明元 罗代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1-485,共5页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是无创研究大脑白质结构及其他人体纤维状组织结构的主要工具。由于合成DTI数据的弥散加权成像数据(DWI)易受噪声干扰,需要有效去噪以保证DTI数据精度和后续应用的实现。使用各向异性扩散滤波理论,综合考虑各方...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是无创研究大脑白质结构及其他人体纤维状组织结构的主要工具。由于合成DTI数据的弥散加权成像数据(DWI)易受噪声干扰,需要有效去噪以保证DTI数据精度和后续应用的实现。使用各向异性扩散滤波理论,综合考虑各方向通道DWI数据的几何形态和结构特点,重构其特征向量和特征值,获得统一平滑的结构张量,以期在有效去噪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持DTI数据几何结构和特征。利用所提出方法在合成弥散张量数据上进行仿真,并在真实脑部DTI数据上进行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少噪声对DTI数据的影响,较之现有的时频分析去噪方法,可更准确地恢复DTI数据,减少主分量方向的偏差和部分各向异性值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 各向异性扩散滤波 偏微分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应用于主观性耳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秩荻 熊姗 马芙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5,共5页
主观性耳鸣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不仅局限在听觉通路的异常,非经典通路的中枢可塑性变化也参与其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利用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 主观性耳鸣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不仅局限在听觉通路的异常,非经典通路的中枢可塑性变化也参与其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利用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主观性耳鸣中枢机制进行探索。本文总结sMRI和DTI两种技术运用于主观性耳鸣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耳鸣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发病机制 治疗 结构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颈髓的高b值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18
作者 JasinskiA BanasikT +2 位作者 KonopkaM 贾清 周义成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5期313-313,共1页
关键词 颈髓 磁共振弥散成像 弥散系数 扫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班通知
19
作者 丁香园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6-656,共1页
思影科技有限公司拟于2018年8月4~9日举办第四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班。1.培训简介作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唯一能够对活体人脑内的白质纤维结构进行非侵入性检测的影像技术,成为当前国内外影像... 思影科技有限公司拟于2018年8月4~9日举办第四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班。1.培训简介作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唯一能够对活体人脑内的白质纤维结构进行非侵入性检测的影像技术,成为当前国内外影像学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白质纤维束 DTI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贾艳滨 王颖 +1 位作者 凌雪英 黄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主要脑区白质纤维束有无异常。方法对未系统使用过精神药物治疗的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测量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额叶白质...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主要脑区白质纤维束有无异常。方法对未系统使用过精神药物治疗的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测量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额叶白质、双侧扣带束前部和双侧海马头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①患者组及对照组组内比较,左右侧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患者组左侧海马头和胼胝体压部FA值[(0.17±0.03),(0.73±0.09)]显著低于对照组[(0.20±0.02),(0.79±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患者组左右侧扣带束前部FA值[(0.28±0.06),(0.29±0.05)]低于对照组[(0.43±0.07),(0.38±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双侧扣带束前部、胼胝体压部及左侧海马头的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受损,提示其可能存在脑神经发育连接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胼胝体 海马 扣带回 磁共振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