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
作者 由长城 朱凯 +4 位作者 闫景龙 关国发 徐公平 张志鹏 赵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39-842,847,共5页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应用3.0T高场强磁共振DTI成像序列,观察22例健康志愿者88个节段(A组)和69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应用3.0T高场强磁共振DTI成像序列,观察22例健康志愿者88个节段(A组)和69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分B、C两组,B组39例患者,硬膜囊98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C组30例患者,颈髓65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及分数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析3组颈髓ADC值、FA值之间差异。结果:A组(C3/C4、C4/C5、C5/C6、C6/C7)共88个节段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合并88个椎体数据;A、B及C组ADC值分别为0.91±0.34、1.17±0.35及1.32±0.36,组间比较,ADC值A组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P值均<0.05);三组平均FA值分别为0.71±0.16、0.62±0.15及0.54±0.14,A组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P值均<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可以为临床医生更早诊断治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3.0T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分数各向异性值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仰康 刘国瑞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2期908-911,共4页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应用价值 脑白质 向异性弥散 成像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晓飞 刘兴宇 +7 位作者 崔建忠 田宝刚 王凯杰 洪军 王余 王海波 魏建强 魏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465-2468,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基底节区HICH患者38例,头颅CT示出血体积15~30 mL,所有患者入院48 h内及住院21 d时行DTI检测脑组织患侧及健侧大脑脚、内囊区域各向异性分数(...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基底节区HICH患者38例,头颅CT示出血体积15~30 mL,所有患者入院48 h内及住院21 d时行DTI检测脑组织患侧及健侧大脑脚、内囊区域各向异性分数(FA)均值并进行皮质脊髓束(CST)分级,所有患者均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根据CST分级,将患者分为内1组(CST 1~2级)和内2组(CST 3级)。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于入院及住院21 d时评估患者四肢运动能力,四肢NIHSS量表得分相加的总分为瘫痪分级(PG),分析HIC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DTI在HICH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ST 1~2级患者住院21 d时PG值高于CST 3级患者PG值(t=-2.272,P=0.029)。协方差分析,校正LDL-C、SBP、血肿体积、入院时脑组织患侧FA均值等因素后,CST 1~2级患者住院21 d时PG值仍高于CST 3级患者PG值(F=6.006,P=0.001)。Pearson相关分析,HICH患者入院时脑组织患侧FA均值(r=-0.757,P=0.000)、CST分级(r=0.354,P=0.029)与住院21 d时PG值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校正性别、年龄、血肿体积、收缩压等因素后,HICH患者入院时脑组织患侧FA均值(B=-12.696,SE=2.346,β=-0.473,t=-5.412,P <0.001)与住院21 d时PG值仍相关。结论 HICH患者脑组织患侧FA均值越低,预后越差;CST 3级的HICH患者预后差于CST 1~2级患者,应密切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 保守治疗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小血管病所致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白质结构损害与认知下降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秦琪 唐毅 +5 位作者 曲怡达 周爱红 丁建平 尹筠思 刘勇 贾建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3-384,共12页
目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是血管性认知障碍最常见亚型,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神经影像为VCIND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但传统结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 目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是血管性认知障碍最常见亚型,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神经影像为VCIND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但传统结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不能较好阐明结构改变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本项目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VCIND患者脑白质结构改变及其和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利用DTI对31名VCIND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全脑246个脑区的白质连接完整性检测,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评估。然后分析患者各脑区DTI各向异性程度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并与认知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中介分析。结果VCIND患者全脑246个脑区中的部分关键区域发生了显著的白质连接改变,尤其额叶脑区显著。FA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正相关,MD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负相关。中介分析发现VCIND患者白质结构连接的改变介导了神经心理量表评分的改变。结论本研究显示DTI可以为VCIND的早期诊断及认知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客观影像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白质结构损害 认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颈椎外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宇鸣 邹海波 李中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通过反映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弥散运动各向异性的差异实现观察人体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也可以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柬示踪成像技术(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显示白质纤...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通过反映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弥散运动各向异性的差异实现观察人体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也可以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柬示踪成像技术(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显示白质纤维的走行。目前DTI在颅脑疾病中应用较多.在早期诊断脑梗塞、判断多发性硬化症分期、判断肿瘤性质及对周围神经组织侵袭程度、指导手术方案、判断预后方面较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 颈椎外科 应用 周围神经组织 人体解剖结构 多发性硬化症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唤醒联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导航下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患者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6
6
作者 姜雪 刘媛媛 +2 位作者 高丽娟 李娜 李思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9-40,53,共3页
目的总结术中唤醒麻醉联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导航下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52例术中唤醒麻醉下联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导航下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前访视进行指令性语言及动作训练,术中做好体位管理、疼痛、... 目的总结术中唤醒麻醉联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导航下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52例术中唤醒麻醉下联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导航下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前访视进行指令性语言及动作训练,术中做好体位管理、疼痛、躁动预防及呼吸管理,配合做好脑功能区域及肿瘤位置的标记步骤等护理措施。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唤醒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积极科学的手术配合,保障了手术顺利进行并可达到手术配合质量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颅内恶性肿瘤 术中唤醒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神经导航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洛因成瘾患者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功能及结构连接的改变 被引量:5
7
作者 董健卫 陈艳美 +4 位作者 杨水清 黎超 詹文峰 左卫 邱迎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1-808,F0002,共9页
【目的】探讨海洛因成瘾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及结构连接的变化,同时探讨海洛因成瘾患者脑默认网络的改变与成瘾患者临床决策能力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4名海洛因成瘾患者和14名健康对照。观察海洛因成瘾患者脑... 【目的】探讨海洛因成瘾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及结构连接的变化,同时探讨海洛因成瘾患者脑默认网络的改变与成瘾患者临床决策能力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4名海洛因成瘾患者和14名健康对照。观察海洛因成瘾患者脑默认网络结构连接(DTI三维白质纤维束追踪获取的路径长度,FA(分数各向异性),MD(平均扩散系数),AD(轴向弥散率)和RD(纵向弥散率))和功能连接(f-MRI获取的时间相关系数)改变,应用皮尔森相关分析调查海洛因患者的默认网络结构/功能连接指数与海洛因成瘾时间及临床决策能力(爱荷华赌博任务(IGT))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海洛因成瘾患者PCC/PCUN和PHG及内侧前额叶(MPFC)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减低,同时,海洛因成瘾患者PCC/PCUN和MPFC间白质纤维平均FA值显著减低,而MD显著增高。PCC/PCUN至MPFC之间功能连接与海洛因成瘾患者临床决策能力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海洛因成瘾患者脑默认网络的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均存在不同程度破坏。海洛因成瘾患者脑默认网络连接的破坏随着海洛因成瘾时间的延长而持续进展,并与其临床决策能力缺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成瘾 默认网络 功能连接 静息态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静息态下全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健卫 王水 +5 位作者 马晓芬 江桂华 傅世舜 华克磊 田军章 潘德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全脑白质显微结构的改变,同时探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成瘾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与其成瘾时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30名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和30名健康对... 【目的】探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全脑白质显微结构的改变,同时探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成瘾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与其成瘾时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30名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观察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全脑白质FA值(分数各向异性),MD值(平均扩散系数)的改变,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了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全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与成瘾时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含可待因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双侧内囊前支白质纤维(ALIC)平均FA值显著降低,而双侧海马、双侧岛叶、右侧前扣带皮层及右侧颞上回平均MD显著升高。ALIC平均FA值与成瘾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慢性含可待因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全脑白质微结构存在不同程度改变,这种结构连接的破坏随着其成瘾时间而持续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待因 止咳药水滥用成瘾 脑白质 微结构 静息态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绘制出首幅高清晰度大脑皮质神经标识图
9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97-997,共1页
医学临床和科研领域对人的大脑分区图,至今仍在延用着100多年前德国解剖学家布罗德曼所绘制的图。最近,美国佐治亚大学富兰克林艺术和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绘制成功一幅很有发展前景的人脑图谱。他们应用先进的神经成像技术即弥散张... 医学临床和科研领域对人的大脑分区图,至今仍在延用着100多年前德国解剖学家布罗德曼所绘制的图。最近,美国佐治亚大学富兰克林艺术和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绘制成功一幅很有发展前景的人脑图谱。他们应用先进的神经成像技术即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发现整个大脑皮质神经纤维的连接点,并对网状组织也进行了研究,还确定了脑部358个与记忆、视觉、语言及身体其他基本活动相关的界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成像技术 大脑皮质 科学家 高清晰度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医学临床 解剖学家 研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海民 曾海兰 +2 位作者 肖道雄 杨瑞金 蒋秋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4388-4391,共4页
目的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 目的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验证面神经的位置,术前、术后2周内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4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解剖标识确定面神经位置与DTI相吻合者39例(92.9%),其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17例(43.6%)位于肿瘤中部1/3,9例(23.1%)位于肿瘤下部1/3,8例(20.5%)位于肿瘤上部1/3,3例(7.7%)位于肿瘤下极,2例(5.1%)位于肿瘤上极。41例(91.1%)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4.4%)术中未发现面神经,2例(4.4%)术中面神经位置与术前DTI成像面神经位置不相符导致操作过程中神经损伤。术后2周内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Ⅱ级25例(55.6%),Ⅲ~Ⅳ级15例(33.3%),Ⅴ~Ⅵ级5例(11.1%)。42例(93.3%)肿瘤全切除,1例(2.2%)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2例(4.4%)脑干及与面神经粘连少量残留,2例(4.4%)因小脑肿胀术后去除骨瓣,1例(2.2%)术后术区出血死亡,1例(2.2%)脑干部分梗死致一侧肢体偏瘫,康复治疗3个月后可自主生活。结论术前面神经DTI可以预测面神经的位置,听神经瘤中脑池段面神经位置多变,掌握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可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面神经 神经分布 磁共振弥散纤维束成像技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