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加权ADC值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作用
1
作者 缴春悦 邹语嫣 +3 位作者 杨聪 刘绪纶 付芳琴 田荣华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 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加权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行NAC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乳腺癌患者均经过穿刺活检检测,证... 目的 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加权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行NAC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乳腺癌患者均经过穿刺活检检测,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并在进行了4~8周期NAC后进行手术切除,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根据Miller&Payne (MP)病理分级系统及临床影像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病理完全反应(pCR)组和病理非完全反应(non-pCR)组;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患者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乳腺癌(TNBC)型。所有患者在进行NAC前、化疗过程中及术前均需进行磁共振检查,并测量肿瘤最大径,勾画出病灶感兴趣区(ROI)并记录ADC值,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TIC的形态、早期强化率(E)及最大强化率(PE)。分别在p CR组和non-p CR组对比NAC前、后的肿瘤最大径、ADC值、TIC曲线、E及PE的变化情况。结果 NAC 2个周期及4个周期后ADC值的变化率、肿瘤最大径的变化率、E的变化率及PE的变化率对NAC疗效的评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在评估乳腺癌NAC疗效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的改变会早于病灶大小的改变,对乳腺癌NAC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磁共振在评价各种类型乳腺癌NAC疗效中luminal A型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ADC值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TIC曲线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乳腺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
2
作者 薛秋榕 郑幼榕 +1 位作者 沈晓燕 郭毓娟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1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动态增强时间-强度曲线(TIC)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福建省漳州市医院影像科2023年1—12月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274例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增强检查图像做TIC曲...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动态增强时间-强度曲线(TIC)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福建省漳州市医院影像科2023年1—12月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274例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增强检查图像做TIC曲线分析。进行磁共振DWI检查获得ADC值,参照病理结果评价不同检查方式对乳腺病变价值,比较良恶性病变ADC值、TIC曲线。结果病理证实良性152例(55.47%)、恶性122例(44.53%)。联合诊断灵敏度98.36%、准确度97.08%均高于单独检查(P<0.05)。良性病变组ADC值高于恶性病变组(P<0.05);良性病变组的TIC曲线以Ⅰ型(57.89%)、Ⅱ型(32.89%)为主,恶性病变组TIC曲线以Ⅱ型(54.92%)、Ⅲ型(39.34%)为主。结论乳腺病变采用MRI动态增强TIC曲线联合DWI检查对于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率高,且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良恶性 MR动态增强 时间-强度曲线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许文炳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23-24,30,共3页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髓母细胞瘤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0例颅窝室管膜瘤患儿设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开展MRI和DWI检查,对...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髓母细胞瘤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0例颅窝室管膜瘤患儿设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开展MRI和DWI检查,对肿瘤实质图像予以分析并测量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绘制ROC曲线分析DWI检查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65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的细胞瘤均位于患儿的后颅窝,其中位于后颅窝中线部、后颅窝非中线部分别为49例、7例,且有9例患儿同时累积后颅窝中线和非中线部。65例髓母细胞瘤患儿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b值=1000s/mm2时,DWI图像中,59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瘤实性部分呈现.为高信号,6例则呈等信号;65例髓母细胞瘤患儿均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髓母细胞瘤,其中MRI扫.描诊断出髓母细胞瘤患儿46例,诊断准确率为7076%;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ADC值水平较低(P<005);由ROC曲线分析,ADC检测模式下AUC值为0900,且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23%、9692%。结论 DWI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母细胞瘤 核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杨昌芬 粟周海 +2 位作者 商观锋 黄贵 周玲玲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6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疑似子宫肌瘤变性患者共计11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DWI筛查诊断,以...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疑似子宫肌瘤变性患者共计11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DWI筛查诊断,以症状、病理学检查、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联合MRI-DWI在子宫肌瘤变性患者早期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16例疑似子宫肌瘤变性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101例(87.07%),良性15例(12.93%);MRI-DWI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3.33%、90.10%、95.79%、52.38%、87.93%,CT检查分别为40.00%、87.13%、90.72%、33.33%、81.03%,CT联合MRI-DWI检查分别为93.33%、97.03%、98.99%、82.35%、96.55%,与单独CT、MRI-DWI检查比较,CT联合MRI-DWI检查的诊断效能更高(P<0.05);CT联合MRI-DWI检查对子宫肌瘤变性发病位置诊断准确率较单独CT、MRI-DWI检查高(P<0.05)。结论:CT联合MRI-DWI检查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CT、MRI-DW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及诊断准确率,能够明确检出子宫肌瘤变性病变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子宫肌瘤变性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志 瞿刚 +1 位作者 刘朝敏 李进涛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n=25)和MVI阴性组(n=6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增强扫描特征及DWI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VI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评分模型,绘制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90例小肝癌患者中MVI阳性率为27.78%(25/90)。MVI阳性组低分化、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占比高于MVI阴性组,而D值、ADC值低于MVI阴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瘤周低信号、D值、ADC值是小肝癌MVI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分析建立的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最佳截断值为5分,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920、0.877。结论MRI增强扫描联合DWI可有效预测小肝癌患者的MV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小肝癌 微血管侵犯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黄雪莹 党佩 +2 位作者 杨瑞 田博 王晓东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 探究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检测方式将其分为WB-DWI组(n=25)、多层螺旋CT组(n=25)、联合组(n=... 目的 探究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检测方式将其分为WB-DWI组(n=25)、多层螺旋CT组(n=25)、联合组(n=30)。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及联合对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单一及联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检出情况,通过ROC曲线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结果 检测结果主要与Durie-Salmon分期、国际骨髓瘤分期相关(P<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检测对比,联合检测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较高(P<0.05)。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高于单一检测(P<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诊断对比,两项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P<0.05)。结论 相较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检测,联合检测可有效提升患者病理检出情况,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多层螺旋CT 国际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肛瘘患者中的评估分析
7
作者 朱曼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912-914,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肛瘘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65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肛瘘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65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率MRI、DW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统计高分辨率MRI联合DWI评估Parks分型的结果,并分析其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及准确度。结果:手术结果显示,65例患者中括约肌间型32例,经括约肌型23例,括约肌上型6例,括约肌外型4例。高分辨率MRI评估分型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性较强(Kappa值=0.723,P<0.05);高分辨率MRI联合DWI评估分型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性强(Kappa值=0.879,P<0.05);高分辨率MRI检查准确度为81.54%(53/65)、高分辨率MRI联合DWI检查准确度为93.85%(6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率MRI联合DWI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可明确肛瘘分型,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CYFRA211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成 孟宪平 费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21-24,69,共5页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血清CYFRA211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收治的12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DWI联合血...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血清CYFRA211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收治的12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DWI联合血清CYFRA211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124例直肠癌患者中,T_(1)期16例、T_(2)期14例、T_(3)期46例、T_(4)期48例;N_(0)期54例、N_(1)期40例、N_(2)期30例。T_(4)期患者血清CYFRA211高于T_(1)、T_(2)、T_(3)期,T_(3)期患者血清CYFRA211高于T_(1)、T_(2)期,T_(2)期患者血清CYFRA211高于T_(1)期(P<0.05)。N_(2)期患者血清CYFRA211高于N_(0)、N_(1)期,N_(1)期患者血清CYFRA211高于N_(0)期(P<0.05)。血清CYFRA211诊断直肠癌术前T_(1)、T_(2)、T_(3)、T_(4)、N_(0)、N_(1)、N_(2)期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744、0.805、0.897、0.791、0.813、0.821。MRI-DWI对术前T_(1)、T_(2)、T_(3)、T_(4)期的诊断一致性一般(Kappa=0.452、0.587、0.672、0.720,P<0.01);MRI-DWI联合血清CYFRA211对术前T_(1)、T_(2)、T_(3)、T_(4)期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768、0.785、0.827、0.839,P<0.01)。MRI-DWI对术前N_(0)、N_(1)、N_(2)期的诊断一致性一般(Kappa=0.473、0.598、0.682,P<0.01),MRI-DWI联合血清CYFRA211对术前N_(0)、N_(1)、N_(2)期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795、0.821、0.834,P<0.01)。结论 MRI-DWI联合血清CYFRA211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CYFRA211 直肠癌 术前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在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徐龙 李鑫 +5 位作者 党珊 马光明 韩冬 于勇 于楠 段海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活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的152例患者,根据术前有无胸部DWI检查分为A组(无DWI检查,n=85),B组(有DW...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活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的152例患者,根据术前有无胸部DWI检查分为A组(无DWI检查,n=85),B组(有DWI检查,n=67)。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理阳性率、调针次数、靶皮距、套管针在肺内长度和并发症。结果 A组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65例,良性病变9例,未明确诊断11例;B组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57例,良性病变8例,未明确诊断2例;A组和B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87.06%和9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2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气胸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59%、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活检前行胸部DWI检查,有助于指导穿刺靶点的选择,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减少穿刺相关出血事件发生,具有较好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穿刺活检 弥散加权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于呈祥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9期112-114,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DCE-MRI)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小细胞肝癌(小肝癌)和肝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在巨野县北城医院治疗的12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先后对其进行DCE-MRI...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DCE-MRI)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小细胞肝癌(小肝癌)和肝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在巨野县北城医院治疗的12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先后对其进行DCE-MRI检查以及DCE-MRI+DWI联合检查,对比单一检查和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检查和确诊用时、灵敏度、特异度、漏诊误诊发生率。结果:DCE-MRI+DWI联合检查明显比单一DCE-MRI检查结果更为精准(P<0.05)。DCE-MRI+DWI联合检查的漏诊误诊的发生率较低(P<0.05)。DCE-MRI+DWI联合检查的灵敏度明显更高(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查和确诊用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DWI联合检查对于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检查 小肝癌 肝脏占位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脑肿瘤的价值
11
作者 刘波 束朋辉 刘军旗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8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技术诊断脑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经手术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86例脑肿瘤患者均给予MRI-DWI联合MRS检查,分析脑肿...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技术诊断脑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经手术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86例脑肿瘤患者均给予MRI-DWI联合MRS检查,分析脑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表观弥散系数(ADC)及代谢水平。结果MRI-DWI联合MRS诊断脑肿瘤的准确率为96.51%;实质肿瘤部位脑转移瘤、脑膜瘤、星形细胞瘤ADC值[(12.94±3.01)×10^(-4)mm^(2)/s、(13.53±3.26)×10^(-4)mm^(2)/s、(13.98±3.71)×10^(-4)mm^(2)/s]高于正常脑组织[(9.18±1.15)×10^(-4)mm^(2)/s、(9.34±1.88)×10^(-4)mm^(2)/s、(9.42±1.90)×10^(-4)mm^(2)/s](P<0.05);星形细胞瘤Ⅰ级与Ⅱ级、Ⅲ级与Ⅵ级胆碱(Cho)/肌酸(Cr)比值(2.58±0.11、2.53±0.84)低于脑膜瘤与脑转移瘤(4.69±1.13、3.21±1.02),N-乙酰天冬氨酸(NAA)/Cho与NAA/Cr比值(0.55±0.38、1.04±0.25)高于脑膜瘤(0.04±0.03、0.05±0.24)与脑转移瘤(0.03±0.02、0.04±0.19),脑膜瘤Cho/Cr比值(4.69±1.13)高于脑转移瘤(3.21±1.02)(P<0.05)。结论在脑肿瘤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MRI-DWI与MRS,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是不同类型脑肿瘤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诊断准确率 表观弥散系数 代谢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8
12
作者 高保安 刘忠 +2 位作者 王风鸣 邹文 李国雄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12期887-889,共3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及对急性和非急性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急性脑中风 35例患者 ,进行常规T2 WI和DWI检查 ,并采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DWI图像上出现的异常高信号的病变部位进行准...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及对急性和非急性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急性脑中风 35例患者 ,进行常规T2 WI和DWI检查 ,并采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DWI图像上出现的异常高信号的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定位 ,并判断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与体征是否相符 ,对DWI图像上出现的异常高信号与FSE序列T2 WI像上的表现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35例在DWI像上均出现异常信号 ,其中 3例是在发病后 6h内进行MRI检查 ,而在常规T2 WI像上未显示异常信号 ;2例是在发病后 12h内进行检查 ,而在常规T2 WI像上仅表现稍高信号 ;10例患者在发病后 12~ 2 4h内进行检查 ,2 0例患者在发病后 2 4~ 72h进行检查 ,在T2 WI和DWI像上均出现异常高信号 ;其中 8例在FSE T2 WI像上表现为多发脑梗塞病灶 ,而在DWI像上显示为单一异常高信号。在DWI像上诊断急性脑梗塞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 10 0 %。结论 :DWI图像比常规T2 WI图像对诊断急性脑梗塞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能发现常规T2 WI像不能发现的超早期脑梗塞 ,并能鉴别急性和非急性脑梗塞 ,故DWI图像在诊断急性脑梗塞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弥散加权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脓肿及坏死囊变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3
作者 应明亮 许顺良 +2 位作者 肖文波 潘江峰 刘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肝脓肿和坏死囊变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脓肿和31例坏死囊变肿瘤术前或治疗前均行常规MRI、增强MRI和DWI检查。分析各病变DWI及ADC图像并测量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肝脓肿和坏死囊变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脓肿和31例坏死囊变肿瘤术前或治疗前均行常规MRI、增强MRI和DWI检查。分析各病变DWI及ADC图像并测量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值对肝脓肿与坏死囊变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所有图像分三组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Ⅰ组为为CE-MRI结合常规MRI;Ⅱ组DWI结合常规MRI;Ⅲ组为DWI、CE-MRI联合并结合常规MRI,分别计算敏感性、特异性,组间敏感性、特异性差异应用McNemar's test方法,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脓肿脓腔部分与肿瘤的坏死、囊变部分在T1WI上均呈低信号、在T2WI上均呈高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17例肝脓肿(脓腔未液化)脓腔部分DWI上为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3例肝脓肿(脓腔完全液化)脓腔部分及肝脏肿瘤的坏死、囊变部分在DWI上为低信号,ADC图为高信号。肝脓肿脓腔的平均ADC值(0.89±0.21)×10-3 mm2/s明显低于肿瘤囊变、坏死部位的平均ADC值(2.36±0.47)×10-3 mm2/s,并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OC曲线评价以ADC值1.81×10-3 mm2/s为阈值鉴别脓肿与坏死囊变肿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9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3%、85.7%;Ⅰ组、Ⅱ组、Ⅲ组诊断肝脓肿的敏感性分别为65.0%、85.0%、100.0%,Ⅰ、Ⅱ组间及Ⅰ、Ⅲ组间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Ⅱ、Ⅲ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ADC图和ADC值的测量在鉴别诊断早期及成熟期肝脓肿(脓腔未液化)和坏死、囊变肿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对吸收期肝脓肿(脓腔完全液化)的诊断仍需结合增强检查,并DWI能为肝脓肿的分期、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及追踪随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脓肿 坏死囊变肿瘤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赵广强 翁苓苓 +4 位作者 陈义磊 费强 王凤鸣 诸毓文 张闽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Cl4-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诱导兔肝纤维化模型。兔肝纤维化模型组及对照组家兔麻醉后进行MR-DWI及MR-DTI检测。分别在DWI(b=500s/mm2)图像上测量SI...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Cl4-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诱导兔肝纤维化模型。兔肝纤维化模型组及对照组家兔麻醉后进行MR-DWI及MR-DTI检测。分别在DWI(b=500s/mm2)图像上测量SI值,在ADC图上测量ADC值,在重建ADC图上测量C-ADC值,在FA图上测量FA值。检测完成后麻醉状态下放血处死,取肝脏标本固定后做病理检测,以HE染色及VG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模型的肝脏病变,并对其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期,分为无纤维化组(S0),轻中度纤维化组(S1、S2),重度纤维化组(S3、S4)。结果无纤维化组的SI值为46.6±3.6,显著小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58.9±9.4(t=-2.968,P=0.014)及重度纤维化组的86.8±17.6(t=-6.250,P=0.000);轻中度纤维化组的SI值58.9±9.4显著小于重度纤维化组的86.8±17.6(t=-3.607,P=0.003)。无纤维化组的ADC值1.767±0.05,显著大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1.451±0.20(t=3.934,P=0.006)及重度纤维化组的1.114±0.08(t=18.338,P=0.000);轻中度纤维化组的ADC值为1.451±0.20显著大于重度纤维化组的1.114±0.08(t=4.113,P=0.004)。无纤维化组的C-ADC值为1.736±0.03,显著大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1.438±0.21(t=3.639,P=0.01)及重度纤维化组的1.051±0.17,(t=11.470,P=0.000);轻中度纤维化组的CADC值1.438±0.21显著大于重度纤维化组的1.051±0.17(t=3.928,P=0.002)。无纤维化组的FA值237.6±11.3小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242.6±15.1(t=-0.494,P=0.632)及重度纤维化组的256.9±39.4(t=-1.050,P=0.316);轻中度纤维化组的FA值242.6±15.1小于重度纤维化组的256.9±39.4(t=-0.963,P=0.353);4MR图像测量数据的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无纤维化组与纤维化组的SI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33,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1,C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73,FA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360。轻中度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的SI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089,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64,C-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29,FA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384。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能够对肝纤维化模型的肝纤维化程度较好的区分;弥散加权成像的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敏感性高于弥散张量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动物模型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 弥散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省白 高益萍 +3 位作者 黎良山 李斌 周冰 陆黎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1991-1994,共4页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的不同作用。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49例,其中早期前列腺癌30例(外周带中早期18例,中央带中早期12例),前列腺增生53例,前列腺炎7例。扫描序列采用T1WI、T2WI、...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的不同作用。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49例,其中早期前列腺癌30例(外周带中早期18例,中央带中早期12例),前列腺增生53例,前列腺炎7例。扫描序列采用T1WI、T2WI、DWI,DWI扫描,测量DWI高信号区ADC值及观察ADC图;动态增强采用钆喷酸葡胺20ml静脉推注后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实质期三期,部分病例病灶区观察动态曲线。结果 27例外周腺体前列腺癌有1例误诊,而3例中央腺体前列腺增生误诊为前列腺癌,其中2例为b值选用800s/mm^2时,1例为b值选用1000s/mm^2时,而有4例前列腺增生误诊为前列腺癌,其中3例为b值选用800s/mm^2时,1例为b值选用1 000s/mm^2时。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早期外周腺体前列腺癌准确率较高,而选用不同的b值其准确率各不相同,其中b值为1 200s/mm^2能提高中央腺体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总体说来1.5T高b值弥散成像诊断准确率高于动态增强,而两种检查方法结合应用可提高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6
作者 朱晓龙 张新慧 +5 位作者 赵茹 张斌 谢晋 陈静 崔书君 朱月香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3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小肝癌患者120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术前均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术后取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经免疫组化法观察微血管...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小肝癌患者120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术前均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术后取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经免疫组化法观察微血管侵犯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结果小肝癌患者120例,病理检查诊断为微血管侵犯35例(微血管侵犯组),无微血管侵犯85例(无微血管侵犯组)。小肝癌微血管侵犯影像学表现:DWI病灶呈高信号、不规则包膜强化、毛刺征、晕征。两组癌细胞分化程度以及MRI检查不规则包膜强化、毛刺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化程度低以及MRI检查不规则包膜强化、毛刺征是小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P均<0.05)。不规则包膜强化诊断小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0.5%;毛刺征诊断小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敏感度为88.6%,特异度为89.4%。结论术前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不规则包膜强化、毛刺征可提示小肝癌存在微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小肝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微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左稳 王建秋 +1 位作者 陈竹碧 韩文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2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3.0T核磁共振(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86例膀胱癌患者进行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比较在T分期中的价值、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以及膀胱癌患者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b值下的平均... 目的探讨3.0T核磁共振(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86例膀胱癌患者进行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比较在T分期中的价值、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以及膀胱癌患者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b值下的平均弥散系数(ADC)值及肿瘤、正常膀胱壁的信号噪声比(SNR)与断层图像的增强噪声比(CNR)。结果 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出T1、T2a、T2b、T3以及T4期分别有25(75.76%)、21(95.45%)、10(83.33%)、11(100%)与7(87.50%),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T分期方面准确率较高;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膀胱癌良恶性的准确度为92.56%,特异度为86.67%,敏感度为100%;膀胱癌病变区的SNRC与正常膀胱壁的SNRB平均值随着b值得增加而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病变区的CNRCB与正常膀胱壁的CNRCU平均值随着b值得增加而升高,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区ADC值随b值得增加有小幅降低,但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于T分期准确率较高,当b取1500时更有利于T分期诊断,并且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有较高的准确度、特异性以及敏感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膀胱癌 T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伟 薛鹏 +3 位作者 陈勇 杨纪周 张琼 马秀华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2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骨转移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检查证实的41例恶性肿瘤患者行WB-DWI检查,对可疑病变部位行常规MRI或CT检查,将WB-DWI与常规MRI/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再结合活检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骨转移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检查证实的41例恶性肿瘤患者行WB-DWI检查,对可疑病变部位行常规MRI或CT检查,将WB-DWI与常规MRI/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再结合活检病理检查、诊断性治疗及随访观察结果,评价WB-DWI显示骨转移瘤的准确性。结果 WB-DWI共诊断67处骨转移瘤,漏诊6处,其中颅骨2处、肩胛骨1处、胸骨1处、腰骶椎成骨型转移2处;误诊2处,均为椎体血管瘤;发现2例肋骨转移,常规CT和MRI漏诊。常规MRI/CT共诊断69处骨转移瘤,其中63处病灶与WB-DWI所见吻合。结论 WB-DWI在骨转移瘤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肿瘤 骨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19
作者 张宗军 黄伟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磁共振 (MR)弥散加权 (DM)成像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 (MRI)不同 ,它的基础是水分子运动 ,提供基于脑生理状态的信息 ,对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 94 % ,特异性为 10 0 % ,同时能可靠地鉴别蛛网膜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硬膜下积脓与积液、脓... 磁共振 (MR)弥散加权 (DM)成像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 (MRI)不同 ,它的基础是水分子运动 ,提供基于脑生理状态的信息 ,对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 94 % ,特异性为 10 0 % ,同时能可靠地鉴别蛛网膜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硬膜下积脓与积液、脓肿与肿瘤坏死。在颅内其他病变如肿瘤、感染、外伤和脱髓鞘等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价中也能提供一些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技术 ,磁共振弥散加权 (MRDW )应成为脑卒中检查的首选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 脑卒中 脑肿瘤 脑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吕金纯 陈浩 +1 位作者 邱乾德 王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686-1690,共5页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良恶性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骨肌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良恶性鉴别与诊断,具体通过采用ASSET技术对肌骨系统良、恶性病变进行DWI检查,探讨在不同b值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良恶性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骨肌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良恶性鉴别与诊断,具体通过采用ASSET技术对肌骨系统良、恶性病变进行DWI检查,探讨在不同b值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差异。结果 41例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其中恶性肿瘤共15例,占36.59%;良性肿瘤共26例,占63.41%。在b值为600、800、1 000s/mm2时,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正常肌肉的ADC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将b值为600、800、1000s/mm2时的良性组和恶性组的ADC值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恶性组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值=1 000s/mm2时的诊断效能更佳。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可以直接观察病变信号改变,ADC值定量分析有助于肌骨系统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b值=1 000s/mm2时的诊断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骨肌肿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