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语言·意象: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的文学意蕴呈现
1
作者 徐继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34-137,158,共5页
张爱玲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且独特的位置,她的作品风格在同时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张爱玲小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被改编翻拍成电影,和其他文学作品改编不同的是,选择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电影改编不仅仅意味着选择一个故事构思,... 张爱玲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且独特的位置,她的作品风格在同时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张爱玲小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被改编翻拍成电影,和其他文学作品改编不同的是,选择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电影改编不仅仅意味着选择一个故事构思,如何将张爱玲小说中的独特文学意蕴呈现在银幕上,更是导演改编的重要难题,也是观众最为期待的部分。纵观六部张爱玲小说改编之作,叙事结构、文学语言和意象化描述是其独特文学意蕴呈现的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电影改编 文学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气质
2
作者 赵晨曦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20期4-6,共3页
20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上海,文坛出现了大量的女性文学作家,张爱玲就是其中之一。似乎源自潜意识中的悲剧色彩,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凄凉的人和凄凉的感情。尘世的喧嚣恼人,生活的琐屑卑微,生存的凄惨沉沦,不可理喻的命运流离,无一不将她作... 20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上海,文坛出现了大量的女性文学作家,张爱玲就是其中之一。似乎源自潜意识中的悲剧色彩,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凄凉的人和凄凉的感情。尘世的喧嚣恼人,生活的琐屑卑微,生存的凄惨沉沦,不可理喻的命运流离,无一不将她作品中的人物笼罩,产生深深的苍凉之感。对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孤独、痛苦以及恐惧,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张爱玲有着深刻的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悲剧色彩 文学作家 生命历程 悲凉 沉沦 苍凉 凄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服饰的意蕴挖掘
3
作者 张方 谢瑜瑶 《纺织报告》 2024年第8期136-138,共3页
女性服饰的描写在张爱玲小说中比比皆是,而探索小说中女性服饰的意蕴能为文学研究与评论带来新的视角。文章深入探讨了张爱玲如何通过女性服饰这一元素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通过细致分析张爱玲小说... 女性服饰的描写在张爱玲小说中比比皆是,而探索小说中女性服饰的意蕴能为文学研究与评论带来新的视角。文章深入探讨了张爱玲如何通过女性服饰这一元素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通过细致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服饰的描写,试图揭示服饰背后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如何与小说的整体情节和主题相互交织,同时将服饰描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相结合,探索服饰背后展现出的张爱玲的思想观念,为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张爱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女性服饰 意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化诉求与文本改造“套路”生成——以张爱玲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东 王寒松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33,共3页
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文学经典普遍受大众文化诉求的隐性作用而不断"被视觉化",并以"类型化"的原则来设计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情节、符合大众欣赏习惯的人物,以及被消费的明星偶像,由此使如张爱玲一般的深刻思考和文学... 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文学经典普遍受大众文化诉求的隐性作用而不断"被视觉化",并以"类型化"的原则来设计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情节、符合大众欣赏习惯的人物,以及被消费的明星偶像,由此使如张爱玲一般的深刻思考和文学个性转变为一种基于大众文化诉求的影像叙事"套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张爱玲小说 影像 套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写”与“视听”的互涉:论张爱玲小说的银幕化特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莹 武媛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8-71,共4页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成为大众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视频、音频也逐渐成为文明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而电影亦作为主要的视听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随之而来的是文学作...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成为大众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视频、音频也逐渐成为文明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而电影亦作为主要的视听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随之而来的是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热潮。其中,张爱玲的作品受到导演和观众的青睐,从《倾城之恋》到《沉香屑·第一炉香》,她的多部小说被搬上大银幕;其小说改编的电影镜头语言呈现出强烈的视听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文学与电影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沉香屑·第一炉香》 张爱玲小说 视听效果 新媒体平台 文明传播 视听艺术 电影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还是“降格”——试论张爱玲小说的电视剧改编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可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20,共2页
名著改编成为近年来荧屏的一大热门,在年产数万集的电视剧市场上,面对庞大的剧本需求,越来越多的电视编导将目光投向了名著。古典四大名著,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新中国红色经典……在纷至沓来... 名著改编成为近年来荧屏的一大热门,在年产数万集的电视剧市场上,面对庞大的剧本需求,越来越多的电视编导将目光投向了名著。古典四大名著,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新中国红色经典……在纷至沓来的改编热潮中,张爱玲——这个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女作家,也成为荧屏的宠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张爱玲热'一直持续至今,影视圈也为她风声水起,先从电影开始,关锦鹏的《红玫瑰和白玫瑰》,许鞍华的《半生缘》,侯孝贤的《海上花》都取自这位旷世才女的文学宝库。近两年来,张爱玲小说又成为电视剧改编的大热门,其著名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和长篇小说《半生缘》先后被搬上荧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张爱玲小说 张爱玲 曹七巧 金锁记 名著改编 四十年代 中篇小说 电视编导 二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极视角看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88-89,共2页
当文学遭遇影像化时代,影视改编一度成为文艺热点。"文字阅读"与"视听感受"虽然在"共读"中复合,但是并没有实现"双赢",相反出现了一种改编热与改编失败共存的两极现象。张爱玲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和舞台剧,引起文学界、影视... 当文学遭遇影像化时代,影视改编一度成为文艺热点。"文字阅读"与"视听感受"虽然在"共读"中复合,但是并没有实现"双赢",相反出现了一种改编热与改编失败共存的两极现象。张爱玲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和舞台剧,引起文学界、影视界甚至普通观众的热议。从两极视角探讨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极视角 张爱玲小说 影视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凄清苍凉的人生——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炎超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45-47,51,共4页
张爱玲的小说善于深入挖掘人物的深层人性,展现生存境遇下凄清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展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所受到的压迫,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渗透了张爱玲对人生... 张爱玲的小说善于深入挖掘人物的深层人性,展现生存境遇下凄清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展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所受到的压迫,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渗透了张爱玲对人生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调的“暗示”: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感性还原——张爱玲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管窥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慧英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5-89,共5页
作为现代小说家,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显示出超常的天赋。她善于将人物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暗含于语调的微妙转换之中,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富于感性的还原,其复杂隐幽的心理因之得到了生动鲜活的表现。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心理描写 “暗示” 感性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陌生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卫英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68-72,共5页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审美超越性的作家,她的小说不仅故事情节传奇动人,而且在语言上追求诗意美。她充分调动小说语言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加之对语言的叙事节奏和人物语言的独特把握,使她的小说具有了极强的感受性,读之,有一种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语言 诗意美 感受性 陌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学对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的影响之比较
11
作者 黄玲青 《船山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都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又能超越与创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张爱玲小说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源氏物语》则立足于日本民族的特性,实现了汉文化与本土文学的融合。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源氏物语 中国古典文学 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荒漠化与意象晦涩化的延伸——论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12
作者 吕传笑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90-92,共3页
如果要在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文学中找出旌旗,那么男性作家徐圩和女性作家张爱玲必定是毫无争议的两个标杆。徐圩的小说如同气干云霄的高楼广厦,其富丽堂皇的气质令读者倾心拜服,望洋兴叹;张爱玲的小说则如同精雕细琢的苏州园林,每一处... 如果要在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文学中找出旌旗,那么男性作家徐圩和女性作家张爱玲必定是毫无争议的两个标杆。徐圩的小说如同气干云霄的高楼广厦,其富丽堂皇的气质令读者倾心拜服,望洋兴叹;张爱玲的小说则如同精雕细琢的苏州园林,每一处都暗藏着特有的匠心,令人在她的文字世界中流连忘返,却也兴起无限哀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影视改编 荒漠化 晦涩 意象 心灵 海派文学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的影像化元素探析
13
作者 邓家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8-129,共2页
"旷世才女"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其港沪洋场世界里爱情故事中诡奇的意象、流畅的对话、精致的细节、声光色影的场景等诸"影像化"元素叠加为其小说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极为独特的"电影化小说"形式,体现出... "旷世才女"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其港沪洋场世界里爱情故事中诡奇的意象、流畅的对话、精致的细节、声光色影的场景等诸"影像化"元素叠加为其小说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极为独特的"电影化小说"形式,体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和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影像元素 艺术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传奇》中汉语欧化成分研究
14
作者 崔蓉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8Z期71-72,共2页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位作家,小说集《传奇》集中体现了其语言上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的小说语言植根于《红楼梦》、《金瓶梅》等传统白话文学作品以及三四十年代盛行的以传统白话写作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同时,由于翻译文学...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位作家,小说集《传奇》集中体现了其语言上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的小说语言植根于《红楼梦》、《金瓶梅》等传统白话文学作品以及三四十年代盛行的以传统白话写作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同时,由于翻译文学作品的浸润以及"白话文运动"之后新文学的熏陶,其语言中又有大量的欧化成分存在。在《传奇》中,欧化的成分广泛使用在词汇和句式两个层面,并对构筑张爱玲独特的语言风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语言 欧化 词汇 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像描写
15
作者 王应平 《写作》 2013年第9期29-31,共3页
一 镜像(mirrorimage),在光学系统中指使用平面反射镜来改变光的行进方向,则物和像始终保持对称,我们将所成之像称为镜像。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阶段”(Lestadedumiroir)理论,指出个人对自己的源初认识,发生在婴儿6—18个... 一 镜像(mirrorimage),在光学系统中指使用平面反射镜来改变光的行进方向,则物和像始终保持对称,我们将所成之像称为镜像。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阶段”(Lestadedumiroir)理论,指出个人对自己的源初认识,发生在婴儿6—18个月生长中的镜像阶段,那是一个构造自我的本体建构过程。后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阶段 张爱玲小说 描写 光学系统 本体建构 拉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香——浅析张爱玲小说特色及成因
16
作者 马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3-24,共2页
张爱玲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特殊现象,她坚持爱情题材的创作,并自成一格,其小说特色鲜明,兼备传统现代两方面因素,散放出独特韵味。张爱玲小说特色的形成与其家庭环境、时代变革和个人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成因 爱情题材 家庭环境 个人经历 时代变革 创作 成一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伦斯与张爱玲小说女性观之比较
17
作者 覃锋 《海外英语》 2013年第2X期7-8,共2页
两性认知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已经超越时代和国度,延伸至文学中。作为世界著名的作家劳伦斯以及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在各自的作品中,均对于两性关系以及女性形象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描写。通过新女性形象的塑造而展示出女性对自我命... 两性认知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已经超越时代和国度,延伸至文学中。作为世界著名的作家劳伦斯以及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在各自的作品中,均对于两性关系以及女性形象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描写。通过新女性形象的塑造而展示出女性对自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探讨。由于生活的年代和生存的环境不同,其女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寻求两性关系和谐时却具备着共性特点,尤其是体现在对女性的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小说 张爱玲小说 女性观 悲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的叙事策略
18
作者 王萌 《南腔北调》 2021年第7期90-94,共5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张爱玲的多部小说被陆续改编为影视剧,其叙事策略主要呈现为三种方式:温情化、主流化和恶俗化。其中,温情化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容易被业内和观众所接受,主流化次之;而恶俗化不仅因为与原著相距甚远,备受业内和张爱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张爱玲的多部小说被陆续改编为影视剧,其叙事策略主要呈现为三种方式:温情化、主流化和恶俗化。其中,温情化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容易被业内和观众所接受,主流化次之;而恶俗化不仅因为与原著相距甚远,备受业内和张爱玲迷指责,而且也不被普通观众认可,未能达到预期的商业目的。显然,无论是从艺术追求出发,还是看重市场反应,温情化和主流化都必将是今后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的主要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影视改编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意象的叙事功能
19
作者 王文参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63-67,共5页
考察了张爱玲小说运用意象叙事的特征;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善于运用意象叙事以补充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用意象造成空间跳跃,造成时间的压缩与延展,使意象参与到结构和线索中去,从而疏通行文脉络,贯穿叙事结构,使小说情节具有层次感和... 考察了张爱玲小说运用意象叙事的特征;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善于运用意象叙事以补充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用意象造成空间跳跃,造成时间的压缩与延展,使意象参与到结构和线索中去,从而疏通行文脉络,贯穿叙事结构,使小说情节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同时也使意象蕴含得到逐步丰富和深化;指出张爱玲小说通过对意象叙事的充分运用,揭示了深刻的现代性内涵,产生了意象纷呈、形象鲜明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小说意象 叙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新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72-73,共2页
影视改编逐渐成为我国影视事业发展的趋势,同时改编也是全球化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小说对电影文本艺术及电视的再创造过程。社会环境的变化、影视事业的发展及其作品本身与观众审美取向的契合是促成这一现象的最终原因。张爱玲的小说让世... 影视改编逐渐成为我国影视事业发展的趋势,同时改编也是全球化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小说对电影文本艺术及电视的再创造过程。社会环境的变化、影视事业的发展及其作品本身与观众审美取向的契合是促成这一现象的最终原因。张爱玲的小说让世人着迷,具有视觉感强烈、色彩鲜明及文字犀利、意象丰富、叙述的技巧娴熟等特点,因此,人们称其作品为"纸上电影"。探讨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问题,对影视业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电影改编 研究分析 重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