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红艳 谢富仁 +1 位作者 崔效锋 李瑞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324,共11页
依据活动构造展布及震中分布等情况,将张渤带(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陆地段及邻近地区划分为6个应力区,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1967~2006年间这6个分区内的529个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6个分区的应力结构较为一致,均为走滑型应力结构;但在应... 依据活动构造展布及震中分布等情况,将张渤带(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陆地段及邻近地区划分为6个应力区,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1967~2006年间这6个分区内的529个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6个分区的应力结构较为一致,均为走滑型应力结构;但在应力方向上有明显不同,其应力主轴方向有由西北端的NEE向至东南端的近EW向呈顺时针旋转的趋势。此外,以1976年唐山地震与1998年张北地震为时间界限,计算了张渤带陆地段3个构造交汇段(即张北-怀来段、南口-三河段、天津-塘沽段,简称西段、中段、东段)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各构造段在不同时段的平均主应力轴分布,得到了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其中,西段与中段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复杂,其应力主轴方向在唐山地震后经调整已基本回复至唐山地震前的状态;而东段的平均应力主轴呈顺时针旋转,目前仍为近EW向。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非均匀变化特征可能与周边块体的相互作用及两次中强地震(唐山地震与张北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渤带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非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渤带洞体应变参数解算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马栋 晏锐 +2 位作者 武艳强 范强 陈建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6,共10页
采用张渤带2002年以来的洞体应变观测资料,首先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带内各个台站洞体应变测项的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并以潮汐因子的稳定性对观测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价。其后,以怀来台伸缩仪为例讨论了3分量和2分量观测解算平面... 采用张渤带2002年以来的洞体应变观测资料,首先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带内各个台站洞体应变测项的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并以潮汐因子的稳定性对观测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价。其后,以怀来台伸缩仪为例讨论了3分量和2分量观测解算平面应变参数的模型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在此基础上,选取张渤带上资料较稳定的16个洞体应变台站资料进行了应变参数时间序列计算,并对华北M5.0地震前应变参数同步变化现象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比了洞体应变与GPS应变的差异,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参数 洞体应变 张渤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天津地区张渤带地壳精细结构 被引量:9
3
作者 闫成国 曹井泉 +5 位作者 陈宇坤 刘保金 高武平 姬计法 张文朋 酆少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431-4439,共9页
穿过天津地区张渤带的长86 km、NE向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清晰的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为研究张渤地震构造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构造模式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对探讨晚中生代以来华北裂陷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演化具... 穿过天津地区张渤带的长86 km、NE向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清晰的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为研究张渤地震构造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构造模式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对探讨晚中生代以来华北裂陷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张渤带地壳以结晶基底反射T G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壳反射波组丰富,分层特征明显,界面起伏形态清楚,清晰地刻画出冀中坳陷新生代沉积分层、箕状沉积凹陷的底界、潮白河断裂、蓟运河断裂及丰台—野鸡坨断裂的几何结构;地壳内部结晶基底(T G)至Moho之间,显示出近于“反射透明”的地震波场特征,无明显震相,这与华北其他地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明显不同;地壳厚度为30.0~34.5 km,总体变化趋势为中段地壳厚而南北端相对较薄,Moho在横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和横向间断特征,在Moho被错断处存在两个明显的反射事件R A和R C,R A可能是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的侧向残留物,叠层状反射震相R C则表现出壳幔过渡带特征;剖面揭示了2条错断Moho的超壳深大断裂(F D1和F D2)和9条上地壳断裂,深大断裂应是软流圈热物质上涌,造成上地幔隆起而形成的,上地壳断裂与地壳垂直运动及侧向引张力有关;超壳深断裂(F D1和F D2)为本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与能量交换提供了通道,而与之对应的地壳浅部断裂(F 3和F 9),则为能量调整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断裂邻近区域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渤构造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精细结构 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渤地震带现今形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广庆 王晓山 +1 位作者 冯向东 张玉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12814-12821,共8页
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是华北地震构造区中具有相当规模的北西(NW)向活动构造带。通过对断层两侧基线-时间序列、区域速度场、应变场等进行分析,发现张渤带断层两侧速度场具有较大的差异,为典型的左旋走滑断层。区域应变场主应变自西向... 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是华北地震构造区中具有相当规模的北西(NW)向活动构造带。通过对断层两侧基线-时间序列、区域速度场、应变场等进行分析,发现张渤带断层两侧速度场具有较大的差异,为典型的左旋走滑断层。区域应变场主应变自西向东依次为拉张-挤压-拉张-挤压,主应变由西向东逐步增大,在天津宝坻到河北唐山一带,主应变最大,为20 nanostr/yr(nanostr/yr是应变率的单位,表示单位距离每年的变化率),天津蓟县-宝坻一带为拉张变形,在唐山一带为挤压变形。根据Zoback判断震源机制应力类型的方法对张渤地震带及邻区研究时段内19个近震震级(ML)4.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分类,震源错动方式以正断和走滑为主;区域应变显示的应力状态与震源机制解的错动类型基本吻合,天津宝坻-河北唐山的主应变变化比较剧烈,同时震源机制的类型也发生变化,表明该地区的深部与浅部的变形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渤带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震源机制 形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渤构造带中东段二维P波速度结构——安新—香河—宽城剖面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夫运 张先康 +5 位作者 陈颙 李丽 陈棋福 赵金仁 张建狮 刘宝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31-41,共11页
为了获取首都圈地区 (3 8.5°N~ 41 .0°N ,1 1 4.0°E~ 1 2 0 .0°E)三维地壳精细结构 ,在该地区实施了 6次人工爆破 ,进行三维深地震测深 .利用纵测线安新三台、安次旧州、三河新集、遵化平安城 4炮的人工爆破资料 ... 为了获取首都圈地区 (3 8.5°N~ 41 .0°N ,1 1 4.0°E~ 1 2 0 .0°E)三维地壳精细结构 ,在该地区实施了 6次人工爆破 ,进行三维深地震测深 .利用纵测线安新三台、安次旧州、三河新集、遵化平安城 4炮的人工爆破资料 ,研究张渤带中东段的二维速度结构 .华北平原和燕山褶断带的深部分界位置大体在宝坻断裂一带 ,深部结构构造表现为宽约数十千米的一个异常带 .分界处的壳幔结构为 :结晶基底明显凹陷 ;壳幔边界之上为强正速度梯度层 ,厚约 3~ 4km ,可能是上地幔物质上涌到下地壳底部的结果 ;壳内界面和莫霍边界上隆 ,并可能存在错断 .华北盆地地壳薄 ,壳内存在低速体和局部结构异常 ;燕山褶断带地壳厚 ,壳内分层明显 ,速度分布均匀 .两构造单元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P波速度结构 人工爆破 首都圈地区 张渤构造 壳幔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_(P)/V_(S)波速比模型约束的张渤地震带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吴萍萍 丁志峰 +2 位作者 谭捍东 杨歧焱 王兴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16-2732,共17页
张渤地震带是中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北西向地震活动带,获取深部精细的电性结构有助于探究该区域深部孕震环境及动力学机制等科学问题.为了提高大地电磁法深度分辨率,本文提出基于V_(P)/V_(S)波速比地震学模型约束的二维大地电磁反演法... 张渤地震带是中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北西向地震活动带,获取深部精细的电性结构有助于探究该区域深部孕震环境及动力学机制等科学问题.为了提高大地电磁法深度分辨率,本文提出基于V_(P)/V_(S)波速比地震学模型约束的二维大地电磁反演法,通过理论模型合成数据检验了算法的可靠性.将算法应用于张渤地震带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对比分析大地电磁无约束和有约束反演结果,检验算法在张渤地震带应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发现:反演获取的电阻率模型的电阻率梯度带与断层的空间分布吻合;唐山断裂带中上地壳表现为高阻特征,在下地壳底部有上涌的高导异常体,推测该区域深部高导区域与幔源物质侵入有关;三河—平谷断裂带浅部低阻异常与深部低阻异常不连续,地震主要分布于不连续区域;太行山山前断裂电阻率结构上表现为明显的电阻率变化梯度带,高阻异常体规模大、延伸到下地壳;张家口断裂带中下地壳高导异常区域比怀来盆地深部高导异常区域规模大,这可能暗示张家口断裂带的深部物质作用更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渤地震 大地电磁法 V_(P)/V_(S)波速比 电性结构 约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渤地震带及邻区近震体波成像及孕震环境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歧焱 吴庆举 +3 位作者 盛艳蕊 高家乙 宋键 邸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51-3262,共12页
针对张渤地震带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和地幔岩浆对地壳底侵作用的问题,本文充分收集了华北地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7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观测数据,应用近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地区地壳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和VP/VS波速比.依据VP/VS波速... 针对张渤地震带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和地幔岩浆对地壳底侵作用的问题,本文充分收集了华北地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7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观测数据,应用近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地区地壳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和VP/VS波速比.依据VP/VS波速比能反映岩石物理性质和流变学特征的特性,并结合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地球化学等成果,讨论了张渤地震带的孕震环境和动力学机制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张渤地震带强震位于高低速异常分界线附近或偏向高速体一侧,震源体下方均存在广泛的低速异常分布,据此推测这些低速异常的存在可能与流体有关,同时也揭示出张渤地震带地震主要分布在上地壳,从震源深度分布及地壳物性结构分析上地壳具有发震的构造背景,也有发震的物性基础,是一个易震层和多震层.张渤地震带地壳内部在20km下方存在偏高的波速比特征,这些可能反映了在该区域内中、上地壳幔源物质的侵入和热状态的岩体在横向上的变化,可能是地幔岩浆长期底侵作用的结果.由于深部幔源物质的侵入,使得地壳深部流体的供给量增加,在地壳发震层下长期存在的流体会影响断裂带的结构,降低断裂带的强度,使区域应力场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断裂带上应力的集中,进而引发地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走时 层析成像 波速比 张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的地壳剪切波分裂 被引量:23
8
作者 赵博 高原 +2 位作者 石玉涛 金红林 孙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7-1527,共11页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简称张渤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域(113°E~117°E,39°N~42°N)是华北地区北部三个构造单元华北沉降、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的交界处.本文采用张渤带西端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简称张渤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域(113°E~117°E,39°N~42°N)是华北地区北部三个构造单元华北沉降、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的交界处.本文采用张渤带西端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使用SAM方法对该区域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的燕山隆起地区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这与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南部的太行山隆起地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E—NNE,可能与太行山隆起的断裂带走向有关,与山西地震带北部NNE—NE向的断层走向一致.位于研究区域中部的隆起与沉降边界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则表现的比较复杂,可能是复杂的局部地质构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渤地震 山西地震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应力 地壳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华北地区应变参数时空变化统计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侯晓真 马栋 +2 位作者 屈曼 牛淑瑜 陈建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97-703,共7页
选取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湖北省部分观测质量好的应变数据,计算和统计2012~2016-05-15期间区域应变参数——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主方向、最大剪应变变化情况,并结合区域3级以上地震统计情况分析相应区域的短... 选取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湖北省部分观测质量好的应变数据,计算和统计2012~2016-05-15期间区域应变参数——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主方向、最大剪应变变化情况,并结合区域3级以上地震统计情况分析相应区域的短期地震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参数 分量应变 伸缩仪 郯庐 张渤带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海—商都地震台阵剖面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未来 吴建平 房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9,共9页
2006年底,我们沿“张渤地震带”布设了一条从唐海—北京—商都的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本文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对剖面下方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东段莫霍面深... 2006年底,我们沿“张渤地震带”布设了一条从唐海—北京—商都的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本文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对剖面下方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东段莫霍面深度约30~34km,西段深度约38~42km,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地壳厚度变化较快.地壳内部10~20km深度范围内存在多个低速体.在唐山7.8级地震震区附近Moho面出现小幅度隆起,中地壳存在明显的S波低速体.张家口以西,剖面下方10~20km范围内存在两个S波低速体,张北6.2级地震发生在这两个低速体之间狭小的高速区.在观测剖面附近,历史上发生的4个大震都与壳内低速体的分布有关.张家口以东,上地幔普遍存在低速层,顶部埋深在60~80km之间,并表现出明显的东部浅西部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地震台阵 接收函数 速度结构 张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