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走廊张掖绿洲LUCC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蒙吉军 李正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4-470,共7页
利用1995和2000年Landsat 5、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中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对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绿洲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张掖绿洲L... 利用1995和2000年Landsat 5、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中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对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绿洲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张掖绿洲LUCC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诊断出各影响因子对该区LUCC的贡献作用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检验了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张掖绿洲 LUCC 驱动因子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镇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分析——以张掖绿洲乡镇为例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敏 胡守庚 +2 位作者 张绪冰 张学斌 吴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812-5824,共13页
科学评估与分析干旱区绿洲乡镇景观生态风险,对优化绿洲土地资源管控和维护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张掖市绿洲乡镇为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数,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及... 科学评估与分析干旱区绿洲乡镇景观生态风险,对优化绿洲土地资源管控和维护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张掖市绿洲乡镇为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数,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7—2018年,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明显,分别增加429.03 km^(2)和236.26 km^(2);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呈下降趋势,并呈“南北高、中间低”格局特征;各乡镇风险水平在空间上正向聚集,位于绿洲边缘地区的乡镇风险变化明显;人为活动干扰是近年风险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可为西北干旱区绿洲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景观生态风险 相关性分析 影响因素 张掖绿洲乡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土地利用格局及影响因子研究——以张掖绿洲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蒙吉军 李正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6-243,共8页
利用 2 0 0 0年Landsat 5的 4、3、2 (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 ,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 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 ,基于GIS(arcview 3.2a)对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绿洲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 利用 2 0 0 0年Landsat 5的 4、3、2 (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 ,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 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 ,基于GIS(arcview 3.2a)对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绿洲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张掖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 ,诊断出各影响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贡献作用大小 ,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 ,检验了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绿洲 土地利用格局 影响因子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居玲华 石培基 +1 位作者 邴广路 周生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6-159,共4页
基于张掖绿洲1998-2007年土地利用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定量综合探讨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子对耕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方向和大小表现出差异性;其次,主分量驱动因素的影响作用方向和... 基于张掖绿洲1998-2007年土地利用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定量综合探讨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子对耕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方向和大小表现出差异性;其次,主分量驱动因素的影响作用方向和大小也不同,即对于耕地面积的变动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都是负向驱动,而对于建设用地面积变动都是正向驱动;相同驱动因素的影响敏感性也表现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建设用地 驱动力 张掖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土地利用评价——以张掖绿洲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蒙吉军 刘家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1998年第3期13-17,共5页
绿洲土地利用评价*——以张掖绿洲为例蒙吉军刘家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摘要绿洲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多年来,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绿洲土地利用评价*——以张掖绿洲为例蒙吉军刘家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摘要绿洲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多年来,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却相对狭小,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土地利用 评价 甘肃 张掖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可持续性评价──以张掖绿洲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蒙吉军 刘家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1-58,共8页
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绿洲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绿洲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本文以张掖绿洲为例,从资源承载力和“三生”指标分析... 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绿洲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绿洲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本文以张掖绿洲为例,从资源承载力和“三生”指标分析其可持续性,从而提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性 支持系统 张掖绿洲 绿洲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区中居民点与水土资源邻近关系——以张掖绿洲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录仓 高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7-804,共8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核心在于水,核心区域在于绿洲。灌区是构成绿洲的最基本单元。论文应用最邻近距离指数(NNI),分析了张掖绿洲灌区中居民点与水浇地及渠系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张掖大小共39个灌区中,有22个灌区的NNI值<0...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核心在于水,核心区域在于绿洲。灌区是构成绿洲的最基本单元。论文应用最邻近距离指数(NNI),分析了张掖绿洲灌区中居民点与水浇地及渠系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张掖大小共39个灌区中,有22个灌区的NNI值<0.5,灌区中居民点总体表现为聚集分布态势,但空间差异明显,沿山灌区居民点聚集程度明显高于绿洲中腹灌区,映射出不同灌区水资源的基本约束力。从微观角度考察,居民点与水浇地、渠系、道路之间的平均临近距离从沿山独立灌区—绿洲边缘灌区—绿洲中腹灌区逐步增加,说明沿山灌区水浇地、渠系与居民点的关系更密切。灌区中居民点与渠系、水浇地表现出显著的"亲水型"和"亲地型","质点"(居民点)—"廊道"(渠系和路网)—"域面"(土地)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区 居民点 水浇地 渠系 NNI 张掖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土地利用评价──以张掖绿洲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蒙吉军 刘家明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1998年第2期11-15,20,共6页
绿洲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却相对狭小,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绿洲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以... 绿洲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却相对狭小,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绿洲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以张掖绿洲为例,分析评价土地承载力、草场载畜量和城镇土地利用等,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土地利用 资源 环境 人口 张掖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风险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杨仲玮 朱晓霞 尤全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8-142,共5页
以张掖市境内典型绿洲农业区内的部分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Hg、As、Cu、Pb、Zn、Cd、Ni和Cr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 以张掖市境内典型绿洲农业区内的部分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Hg、As、Cu、Pb、Zn、Cd、Ni和Cr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内Cd的地质累积指数在0~1之间,属于无污染-中度污染,其余7种元素地质累积指数均小于0,污染程度为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度生态风险,但是Cd元素的生态风险系数达到中度生态风险,应该引起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张掖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绿洲农田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杜泽玉 孙多鑫 +1 位作者 杨荣 苏永中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89-2797,共9页
通过对地膜残留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区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提出区域性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河西走廊张掖绿洲105个农田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同时调查样地作物、土... 通过对地膜残留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区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提出区域性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河西走廊张掖绿洲105个农田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同时调查样地作物、土壤质地、地膜使用情况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与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张掖绿洲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0.79~114.72 kg·hm^-2之间,平均值为25.63 kg·hm^-2,表现出西北部高于东南部的分布趋势,地膜残留量的空间异质性高且呈高斯模型分布特征;各县区地膜残留量表现为临泽县(49.07 kg·hm^-2)>高台县(33.72 kg·hm^-2)>甘州区(23.33 kg·hm^-2)>山丹县(11.32 kg·hm^-2)>民乐县(10.44 kg·hm^-2)。地膜残留量受覆膜方式、覆膜年限、作物类型等因素影响:全覆膜、人工、机械覆膜3种地膜使用方式下地膜残留量差异显著(P<0.05),均值分别为37.35、27.46、15.26 kg·hm^-2;连续覆膜10 a以上,地膜残留量显著增加(P<0.05);种植作物中玉米农田(35.39 kg·hm^-2)地膜残留量最多。研究区整体残膜污染处于中污染水平,其中临泽、高台县污染较重,覆膜年限是研究区地膜残留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贡献率达33.24%,作物类型次之(31.73%),张掖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并完善地膜使用政策,同时推广残膜机械回收技术,以减轻地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残留量 区域分布 影响因素 张掖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绿洲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魏德胜 李庆会 《防护林科技》 2002年第2期5-8,共4页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结合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思想 ,从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理学的角度出发 ,在张掖绿洲农田防护林的基本特征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 ,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提出了张掖绿洲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的思想内涵。并运用数学...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结合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思想 ,从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理学的角度出发 ,在张掖绿洲农田防护林的基本特征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 ,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提出了张掖绿洲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的思想内涵。并运用数学方法 ,从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生态功能指标、政策、技术保障功能指标等 6个方面构建了张掖绿洲农田防护林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计算结果表明 ,张掖绿洲农田防护林可持续发展力指数为 0 .4 780 ,为基本不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指标体系 张掖绿洲 农田防护林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绿洲灌区农田残留废旧地膜污染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强强 崔晓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26期41-41,43,共2页
地膜残留严重影响着农田土壤的安全、作物产量和土壤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对张掖市绿洲灌区残留废旧地膜的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张掖绿洲灌区 残留地膜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pley’s K函数的绿洲景观格局演变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罗君 孙振亓 张学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4-231,共8页
基于1987年、2000年、2011年、2016年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数据,应用Ripley′s K函数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甘州区绿洲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甘州区绿洲区域的景观基质,未利用地环绕耕地周围,林地、水域、草地和城... 基于1987年、2000年、2011年、2016年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数据,应用Ripley′s K函数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甘州区绿洲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甘州区绿洲区域的景观基质,未利用地环绕耕地周围,林地、水域、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以斑块或廊道形式镶嵌在耕地与未利用地中;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逐渐增加,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性强于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各年的景观要素均表现出较弱的聚集特征,具有较低程度的空间正相关,相关性逐年减弱,说明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正在向随机化发展;草地和建设用地在较大尺度下呈现聚集的空间格局,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在小尺度下呈现出聚集的空间格局,1987年和2000年水域在小尺度下呈现出聚集的空间格局,2011年和2016年在较大尺度下呈现聚集的空间格局;自然景观的空间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面积比例不断下降,人工景观面积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表明研究区域景观类型趋向单一,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变化造成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尺度 聚集 张掖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绿洲-荒漠过渡带宽度识别——以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常学礼 季树新 +2 位作者 乔荣荣 白雪莲 王理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327-5336,共10页
绿洲-荒漠过渡带是荒漠与绿洲之间的生态缓冲区,在维持绿洲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景观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宽度和属性直接影响到了其在整个绿洲系统中的功能发挥。以河西走廊中部张掖绿洲的Landsat(OLI)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 绿洲-荒漠过渡带是荒漠与绿洲之间的生态缓冲区,在维持绿洲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景观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宽度和属性直接影响到了其在整个绿洲系统中的功能发挥。以河西走廊中部张掖绿洲的Landsat(OLI)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将过渡带类型划分为绿洲与石质裸山、砾质荒漠、沙质荒漠和人工固沙区4类。采用缓冲分析、分段线性趋势分析和尺度分别为30 m、90 m、210 m、330 m焦点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过渡带宽度和尺度依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尺度上绿洲外缘NDVI变化存在二种线性回归趋势,趋势线交点至绿洲边界距离可确定为过渡带宽度。不同尺度分析表明,绿洲-石质裸山过渡带宽度为165—220 m,在其内NDVI线性变化趋势显著(P<0.05)。绿洲-砾质荒漠过渡带宽度保持在330 m,在其内NDVI变化趋势极显著(P<0.001)。绿洲-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变化在230—290 m,NDVI变化趋势也为极显著(P<0.001)。绿洲-人工固沙区过渡带宽度变化在570—580 m,与其它类型不同地是在过渡带内存在二种变化趋势,在210—240 m范围内变化趋势极显著(P<0.001),超出此范围线性回归趋势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类型 过渡带宽度 缓冲分析 焦点分析 张掖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现代农业示范区绿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15
作者 陈建平 《甘肃林业》 2014年第2期48-48,共1页
2010年以来,甘州区林业局抓主抓重,结合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绿化工作。该局下派工程技术人员,精心开展技术指导,严格造林绿化苗木、栽植、抚育管护、灌水等各个环节,
关键词 张掖绿洲 农业示范区 绿化工程 工程技术人员 试验示范区 中心工作 现代农业 绿化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籍专家来山丹县考察生态农业和湿地保护
16
作者 田斌 《甘肃林业》 2012年第5期48-48,共1页
近日,参加“第三届中国·张掖绿洲论坛”的以色列的生态农业专家若纳·卡特尔和湿地专家约拉姆·本杰明两位生态专家来到山丹县,对该县发展生态农业和湿地保护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在考察了山丹县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近日,参加“第三届中国·张掖绿洲论坛”的以色列的生态农业专家若纳·卡特尔和湿地专家约拉姆·本杰明两位生态专家来到山丹县,对该县发展生态农业和湿地保护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在考察了山丹县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马营和领域湿地保护现状后,生态农业专家若纳·卡特尔对山丹县发展生态经济和设施农业的路径与方式、创新种业运行机制与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给出了许多科学理念和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专家 湿地保护 山丹县 农业示范园区 张掖绿洲 设施农业 保护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