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下组合张性构造特征 被引量:82
1
作者 钟勇 李亚林 +6 位作者 张晓斌 刘树根 刘定锦 邓小江 陈胜 孙玮 陈燕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8-510,共13页
四川盆地拉张断裂在地震资料中的识别研究,印证了晚元古-早古生代盆地处于张性构造作用环境。结合川中地区新老探井地层对比,提出存在早寒武世拉张槽的观点。使用四川盆地钻至寒武系和震旦系的探井约束解释覆盖全盆地的二维、三维地震... 四川盆地拉张断裂在地震资料中的识别研究,印证了晚元古-早古生代盆地处于张性构造作用环境。结合川中地区新老探井地层对比,提出存在早寒武世拉张槽的观点。使用四川盆地钻至寒武系和震旦系的探井约束解释覆盖全盆地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后,以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3套地层总厚度展布特征,揭示了拉张槽在平面上为近南北走向;确定了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拉张槽两侧边界(断裂)东陡西缓的特征,中段呈箕状拗陷构造形态。以其展布中线区域,命名为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古生界-震旦系 古隆起 张性构造 烃源岩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隆起张性构造带形成机制与油气关系
2
作者 刘学锋 时卫东 +2 位作者 彭德堂 刘绍平 钟广法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3-17,共5页
塔北隆起张性构造带分布于隆起轴部的轮台断隆上,主要为早期断裂受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左旋扭动在浅层派生的北西-南东向张性构造.断裂在平面上呈左行雁列展布,在剖面上为小型地堑组合,部分断裂向深部与先存断裂联合形成负反转构造.与断... 塔北隆起张性构造带分布于隆起轴部的轮台断隆上,主要为早期断裂受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左旋扭动在浅层派生的北西-南东向张性构造.断裂在平面上呈左行雁列展布,在剖面上为小型地堑组合,部分断裂向深部与先存断裂联合形成负反转构造.与断裂相伴的褶皱构造沿断裂走向分布,且受断裂活动控制.塔北隆起张性构造带位于极有利的构造部位,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性构造 形成机制 油气藏 隆升 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洲金矿床元素构造动力分异作用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柏林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15,共5页
元素在不同构造动力学条件下的富集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首次提出元素的离子容重的概念,并作为一个重要参数,探讨了新洲金矿床中不同力学性质含金构造带中元素的动力分异作用及其机制,认为在受偏张性构造动力学条件控制的石英脉型金... 元素在不同构造动力学条件下的富集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首次提出元素的离子容重的概念,并作为一个重要参数,探讨了新洲金矿床中不同力学性质含金构造带中元素的动力分异作用及其机制,认为在受偏张性构造动力学条件控制的石英脉型金矿体中富集离子容重小的元素,离子容重大的元素趋于贫化,而在受压性构造动力学条件控制的蚀变糜棱岩型金矿体中富集离子容重大的元素,离子容重小的元素趋于贫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异作用 金矿床 构造动力学 金矿体 石英脉 张性构造 蚀变 元素 首次 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曼盆地北部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油气勘探目标及前景:基于E-C转换期的构造与沉积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杰 梁霄 +6 位作者 童明胜 张建立 刘浪 徐剑良 程亮 刘若林 杨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3-957,共15页
作为全球古老含油气盆地的代表,阿曼盆地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含油气系统(下组合)具有典型的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勘探难度大。在阿曼盆地北部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油源对比、构造圈闭等)已有研究基础上,梳理与解剖晚新元古代—... 作为全球古老含油气盆地的代表,阿曼盆地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含油气系统(下组合)具有典型的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勘探难度大。在阿曼盆地北部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油源对比、构造圈闭等)已有研究基础上,梳理与解剖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全球古构造背景与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期(E-C期)沉积格局,探讨并分析阿曼盆地北部深层油气勘探潜力与风险。研究表明:(1)游离于原特提斯洋的华南板块于早古生代初期向东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俯冲聚合使阿曼(阿拉伯)盆地与四川(上扬子)盆地在埃迪卡拉纪(震旦纪)—寒武纪构造—沉积特征上具有相似性;(2)阿曼盆地北部深层地震剖面揭示了早寒武世发育的典型张性构造,暂命名为“北阿曼拉张槽”;(3)拉张槽两侧古地貌高地具有优质(潜在)白云岩储层(Buah组、Birba组)的发育条件,拉张槽的形成有利于槽内Ara群U/Athel组、Dhahaban组等优质烃源岩的沉积。深层油气地质特征评价指示阿曼盆地北部(5区)下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曼盆地北部 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含油气系统 构造格局 张性构造背景 油气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在临清坳陷东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伟 吴智平 +1 位作者 侯旭波 于洪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6,41,共5页
基于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借鉴张性地区平衡剖面恢复的方法和经验,对临清坳陷东部5条主要测线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各构造阶段的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早—中三叠世,盆地不存在挤压与拉张,为稳定内陆坳陷发育阶段;在晚三叠世,盆... 基于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借鉴张性地区平衡剖面恢复的方法和经验,对临清坳陷东部5条主要测线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各构造阶段的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早—中三叠世,盆地不存在挤压与拉张,为稳定内陆坳陷发育阶段;在晚三叠世,盆地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应力场表现为北东—南西向挤压;在侏罗纪—早白垩世,区内进入张性伸展发育阶段,研究区表现为受兰聊大断层控制的北东向大型初始裂陷盆地;在晚白垩世,盆地性质由拉张转变为挤压,整体缺失上白垩统,中生界剥蚀厚度约为400m;在古近纪,研究区进入大规模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应力场优势拉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在新近纪—第四纪,研究区进入整体拗陷阶段,表现为轻微拉张性质,盆地演化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盆地演化 应力场 张性构造 临清坳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性质判定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新月 林社卿 +2 位作者 何明喜 和玉彬 闫有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92-393,共2页
分析了焉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盆地现今构造格局主要受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此基础上依据古地磁资料、盆地周缘张性构造、盆内张性构造、高地温梯度、沉积学特征判定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
关键词 焉耆盆地 中生代 断陷盆地 张性构造 沉积学特征 古地磁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海底典型热液活动区地形环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季敏 翟世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55,共10页
对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地形环境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对现代热液活动及其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热液活动成因机制等的了解.在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区实测水深资料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其他典型热液活动区的水深、多波束、地震剖面等资料,据此绘... 对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地形环境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对现代热液活动及其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热液活动成因机制等的了解.在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区实测水深资料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其他典型热液活动区的水深、多波束、地震剖面等资料,据此绘制出主要典型热液活动区的三维地形图.通过对典型热液区地形环境特征的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尽管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广泛分布在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弧后扩张盆地等各种不同的张性构造环境及现代海底火山活动区,但也仅出现在特殊的地形环境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活动 地形环境特征 张性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禾地区风城组裂缝控藏作用及展布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孟祥超 丁梁波 +3 位作者 刘占国 李亚哲 朱超 芦淑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42,共4页
乌尔禾地区风城组油藏具有典型的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特征,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基质孔隙对产能的贡献较小,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裂缝主要分为构造缝、泄水缝2大类,整体以构造缝为主。裂缝展布与断裂相关性较强,近断裂带裂... 乌尔禾地区风城组油藏具有典型的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特征,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基质孔隙对产能的贡献较小,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裂缝主要分为构造缝、泄水缝2大类,整体以构造缝为主。裂缝展布与断裂相关性较强,近断裂带裂缝密度较大,主要为构造缝(张性构造缝、压性构造缝)发育带;稍远断裂带主要为张性构造缝发育带,其中与深湖-半深湖区沉凝灰岩发育带叠合部位为泄水缝-张性构造缝沟通带。泄水缝-张性构造缝沟通带对产能的贡献最大。裂缝预测成果得到油田现场钻井充分验证。成果应用于新疆油田乌尔禾地区风城组评价井位部署,油田现场应用效果良好,为新疆油田深部储层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性构造 压性构造 泄水缝 3Dmove曲率法 评价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