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特征
1
作者 马旭东 王想 +1 位作者 周依 马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6-680,711,共6页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2009-01—2023-02的708个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反演,得到该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特征和主应力轴方位角;结合唐山马家沟矿井水位资料,分析该区域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段与中...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2009-01—2023-02的708个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反演,得到该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特征和主应力轴方位角;结合唐山马家沟矿井水位资料,分析该区域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段与中段主应力轴方位角自1978年以来一直呈现相反变化趋势,东段主应力轴方位角在1966—2009年一直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2009年之后略有减小;张家口-渤海地震带M_(L)≥4.0地震大多位于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东段约70%的M_(L)≥3.0地震的震前misfit值下降,马家沟矿井周边几次M_(L)≥4.0地震前都发生应力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应力张量方差 垂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研究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周边地区应变场 被引量:7
2
作者 金红林 胡新康 王阅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0,共4页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周边地区1999、2001、2004、2007、2008、2009年6期143个GPS站的流动观测数据,给出了1999—2009年张家口-渤海地区水平形变运动速度场,并应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获得了区域应变场分布图像和形变图像。区域形变分布...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周边地区1999、2001、2004、2007、2008、2009年6期143个GPS站的流动观测数据,给出了1999—2009年张家口-渤海地区水平形变运动速度场,并应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获得了区域应变场分布图像和形变图像。区域形变分布初步显示:1)相对于欧亚板块,其年平均最大变化为5~6 mm/a;2)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具有2.0 mm/a左右的左旋走滑运动,其耦合深度为25~45 km;3)研究区内最大剪切应变为3×10-8/a,高值区集中在北京-天津及唐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最小二乘配置 应变场 左旋走滑运动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的地壳形变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若柏 顾国华 +1 位作者 徐杰 周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6-596,共11页
华北北部地区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是控制现代强震的一条地震构造带。新近纪以来,在区域NE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下,新发育了一系列的NE向构造活动带,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组成1组共轭的剪切破裂系统,控制了近代强震的发生。文中主要探讨了这... 华北北部地区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是控制现代强震的一条地震构造带。新近纪以来,在区域NE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下,新发育了一系列的NE向构造活动带,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组成1组共轭的剪切破裂系统,控制了近代强震的发生。文中主要探讨了这条断裂带的地壳形变特征。长趋势GPS地壳形变图像反映了这条活动断裂带相对完整的左旋走滑活动。分期的地壳形变图像揭示了在中强地震前,沿该断裂带出现一系列的NE向梯度异常带,分别指示了唐山-河间、三河-涞水以及延怀-山西地震构造活动带的活动,表明了沿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出现了中强地震的中期前兆。研究认为,强震前地壳形变揭示的是深部蕴震层的应变活动信息,而强震之后比较杂乱的图像特征体现了盖层的调整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 地壳形变 NE向梯度 华北亚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及其邻区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莹莹 高原 +1 位作者 石玉涛 Kelly Liu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1-553,711,共13页
利用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搜索方法,得到了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及其邻区99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估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0—46km之间显著变化,地... 利用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搜索方法,得到了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及其邻区99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估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0—46km之间显著变化,地壳厚度与地表地形相关性很好,呈现出从隆起区到盆地区逐渐减薄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地壳泊松比具有明显的分区特点,燕山地区泊松比偏低可能与该地区克拉通破坏方式以拆沉为主有关,郯城—庐江断裂带山东段出现的泊松比高低混杂现象可能与该地区火山活动有关,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西段与隆起的交汇地带,部分台站下方地壳的泊松比值偏高,可能是断裂带附近岩石比较破碎与岩石部分熔融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位于渤海湾中间岛链上的北隍城台下方地壳较厚,泊松比较低,其原因尚待查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 郯城-庐江断裂 华北克拉通东部 地壳厚度 泊松比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精确定位在卢龙M_L6.2地震发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文军 王培德 +1 位作者 李春来 陈棋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7-384,共8页
从1982年10月19日卢龙6.2级地震余震近场数字地震资料的391条记录中,挑选出可用于精确定位的171条地震事件记录,采用Hypoinverse定位方法对45个事件进行了重定位.精确定位的震中分布显示出一卧倒的反“F”形活动地震构造的形态,两条NNE... 从1982年10月19日卢龙6.2级地震余震近场数字地震资料的391条记录中,挑选出可用于精确定位的171条地震事件记录,采用Hypoinverse定位方法对45个事件进行了重定位.精确定位的震中分布显示出一卧倒的反“F”形活动地震构造的形态,两条NNE向断裂被一条WNW向断裂所截断,两组断裂呈脆性断裂常见的共轭状态产出,NNE向的断层正在相互贯通,卢龙附近的滦河河谷发育成了四面断裂包围的断陷盆地雏形.卢龙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个走滑兼张性的断裂组合,这样的构造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整体活动习性相符,也反映了张渤带作为一个二级地块的分界截断NNE向的一系列断层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龙ML6.2地震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Hypoinverse定位法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