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末江南文人的政治归依——以依附朱元璋和张士诚两大集团的文人群体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彭茵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0-175,共6页
元末的江南,文人儒士奔走于朱元璋和张士诚两大军事集团成为一时风尚。虽然都是本着用世之心而依附这两大集团,但从政治态度上看,依附朱元璋集团的文人比依附张士诚集团的文人更热衷于政治;从文学创作上看,这两个集团的文人都有诗文作... 元末的江南,文人儒士奔走于朱元璋和张士诚两大军事集团成为一时风尚。虽然都是本着用世之心而依附这两大集团,但从政治态度上看,依附朱元璋集团的文人比依附张士诚集团的文人更热衷于政治;从文学创作上看,这两个集团的文人都有诗文作品传世,但从其成就来看,依附朱元璋集团的文人受理学影响,主要以文章见长,对历史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操行节守等严肃的题材较为关注,而依附张士诚集团的文人诗文多表现诗酒歌会上的宴饮之乐以及友朋离散之愁。由于出身背景不同,所依人主志趣不同,依附朱元璋和张士诚两大集团文人群体的政治态度与文学创作呈现明显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 江南 朱元璋 张士诚 文人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士诚如何成“张王”——张士诚民间形象的塑造与文本化的再诠释
2
作者 林盼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5-154,共10页
作为元末争霸天下失败一方的张士诚,虽然在明清的官方史书中被描绘成地方贼寇,但是在以苏州、泰州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依然被奉为"张王"。"张王"的形象,主要来源于自明至清一直延续于民间的"张士诚记忆"。... 作为元末争霸天下失败一方的张士诚,虽然在明清的官方史书中被描绘成地方贼寇,但是在以苏州、泰州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依然被奉为"张王"。"张王"的形象,主要来源于自明至清一直延续于民间的"张士诚记忆"。在清代之后,地方知识精英亦加入重塑张士诚形象的行列之中,在各自的文本中重新对张士诚的失败进行再诠释,将其描绘成得民心而逆天命的悲剧英雄。在此形塑过程中,张士诚本人的形象日趋模糊化,与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诚距离越来越远。塑造"张王"形象的背后,实际蕴藏着民众对轻徭薄赋的渴望以及知识精英力图展现地方话语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士诚 文本塑造 集体记忆 地方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士诚——张荣—宋江 白驹施耐庵即《水浒》作者雏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恩荣 王同书 《社会科学(甘肃)》 1985年第3期46-49,45,共5页
白驹施耐庵(彦端)实有其人,已为出土文物和有关史料所证实。但,其人是否即《水浒》作者呢?我们认为是的。理由是:(一)其人与明人所记《水浒》作者施耐庵的生活时代、地望等吻合。(二)其人有作《水浒》之才学、阅历与企望。(... 白驹施耐庵(彦端)实有其人,已为出土文物和有关史料所证实。但,其人是否即《水浒》作者呢?我们认为是的。理由是:(一)其人与明人所记《水浒》作者施耐庵的生活时代、地望等吻合。(二)其人有作《水浒》之才学、阅历与企望。(三)时代、环境、人物提供了作《水浒》的生活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 施耐庵 作者 张士诚 宋江 张荣 生活时代 出土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张士诚的叛徒真面目
4
作者 廖志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6年第1期69-71,共3页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叛徒。可是,长期以来,有人却为他树碑立传。文化大革命前,江苏就出版过《张士诚》一书,给他戴上农民起义英雄的桂冠,大唱赞歌。在苏州的柑哭部门编写的乡土教材中也把张士诚列入农民起义的领袖。此外,在当...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叛徒。可是,长期以来,有人却为他树碑立传。文化大革命前,江苏就出版过《张士诚》一书,给他戴上农民起义英雄的桂冠,大唱赞歌。在苏州的柑哭部门编写的乡土教材中也把张士诚列入农民起义的领袖。此外,在当时的苏州地方报刊上还登载了什么《张士诚与久思香》之类的文章,在这个叛徒脸上涂脂抹粉,影响极坏,流毒很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士诚 叛徒 农民起义 文化大革命 乡土教材 地方报刊 苏州 元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观案”探析——兼论诗人高启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士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75,共4页
发生于洪武七年(1374)的“魏观案”,并非是因苏州知府魏观“浚河道”与“修府治”之举措所致,而是明太祖借机报复诗人高启的幌子。江南士子先前曾受元政府与张士诚政权恩泽,因而对朱明政权多持不合作的态度。朱元璋希望以“魏观案”为... 发生于洪武七年(1374)的“魏观案”,并非是因苏州知府魏观“浚河道”与“修府治”之举措所致,而是明太祖借机报复诗人高启的幌子。江南士子先前曾受元政府与张士诚政权恩泽,因而对朱明政权多持不合作的态度。朱元璋希望以“魏观案”为契机警告江南士子,此心愿落空后,他逐步开始以暴力手段打击江南士子的抵触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观案” 江南士子 魏观 朱元璋 高启 元朝 张士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初高丽使臣高邮怀古诗的文化内涵
6
作者 陈彝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116,共7页
明初高丽王朝奉使大明的使臣在他们的高邮怀古诗中表达了对张士诚的同情,一些使臣还借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对比暗寓对朱元璋的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域内同时代书面文献相关主题的缺失。这些作品中,张士诚被选择为与朱元璋相对应的一... 明初高丽王朝奉使大明的使臣在他们的高邮怀古诗中表达了对张士诚的同情,一些使臣还借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对比暗寓对朱元璋的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域内同时代书面文献相关主题的缺失。这些作品中,张士诚被选择为与朱元璋相对应的一个正面形象,既与特定时期下高丽与明朝紧张的外交关系有关,也取决于使臣所经历的使行路线、使臣对张士诚的心理感受等诸多因素,还有可能也受到了当时吴中士人情绪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 高邮 张士诚 朱元璋 怀古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元璋“等”来江山
7
作者 王自亮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I0001-I0001,共1页
元末陈友谅、张士诚每攻下一个巴掌大地方,就宣布定为国都,并自立为帝,结果四方群起而攻之。朱元璋则牢遵高人所授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沉下心,耐住性,默默积蓄力量,徐图发展,待消灭陈、张等割据势力后,天下大势已... 元末陈友谅、张士诚每攻下一个巴掌大地方,就宣布定为国都,并自立为帝,结果四方群起而攻之。朱元璋则牢遵高人所授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沉下心,耐住性,默默积蓄力量,徐图发展,待消灭陈、张等割据势力后,天下大势已定,方在应天称帝。后来挥师北上,一统江山,创立大明王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等” 割据势力 张士诚 明王朝 元末 国都 称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小
8
作者 马德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元末,狼烟四起,群雄割据,朱元璋在评价对手张士诚时说,这个人,器小,不足畏。张士诚果败。
关键词 张士诚 朱元璋 元末 割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