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张八岭构造带小庙山金矿容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德志 戴塔根 +2 位作者 孔华 邱瑞龙 徐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4,共6页
张八岭构造带金矿包括蚀变构造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类。两种类型金矿均完全受断裂控制。张八岭构造带内小庙山金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蚀变构造岩型金矿容矿断裂构造分带良好,成矿元素组合为Fe、Cu、Pb、Zn、Au、Ag、Mn、Th、V等,为... 张八岭构造带金矿包括蚀变构造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类。两种类型金矿均完全受断裂控制。张八岭构造带内小庙山金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蚀变构造岩型金矿容矿断裂构造分带良好,成矿元素组合为Fe、Cu、Pb、Zn、Au、Ag、Mn、Th、V等,为带入组份。相斥组份有Na2O、CaO、SiO2、Ba和Sr,以及K,构造强度与SiO2、K2O、Na2O、CaO呈明显负相关。为蚀变反应的生成物组份,从构造带中迁出,其中K部分为斜长石蚀变矿物绢云母接纳。构造活动越强,成矿元素越富,相斥元素迁出量越多。反映了构造活动—蚀变作用—成矿作用三位一体的特征。石英脉型金矿容矿断裂缺乏构造分带,成矿元素组合为K、As、Rb、Au等,无明显组份带出。两种类型金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的差异是它们成矿机理不同的结果,蚀变构造岩型金矿成矿作用与蚀变反应有关,成矿流体化学环境的变化是导致Au的沉淀主要因素;石英脉型金矿Au的沉淀主要原因是成矿流体物理环境的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构造地球化学 金矿床 容矿断裂 张八岭构造带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张八岭构造带石英脉型金矿成矿流体来源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黄德志 戴塔根 +3 位作者 孔华 邱瑞龙 徐祥 王奎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对安徽张八岭构造带石英脉型金矿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成分和氢、氧同位素进行了研究,对成矿流体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区内石英脉型金矿具有两类成矿流体,一类为中生代大气降水与经历水/岩交换的演化岩浆水的混合;另一类为中... 对安徽张八岭构造带石英脉型金矿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成分和氢、氧同位素进行了研究,对成矿流体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区内石英脉型金矿具有两类成矿流体,一类为中生代大气降水与经历水/岩交换的演化岩浆水的混合;另一类为中生代大气降水与原始岩浆水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来源 石英脉型金矿 张八岭构造带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入多次波的长时窗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及其在张八岭构造带地壳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昊 李红星 +4 位作者 洪德全 汪舒妍 韩如冰 艾寒冰 程永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0-228,共19页
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单台接收函数中蕴含的台站下方地壳结构和速度各向异性信息,本文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加入了多次波的长时窗接收函数.通过位于郯庐断裂带张八岭构造带的滁州台和嘉山台的数据进行分析验... 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单台接收函数中蕴含的台站下方地壳结构和速度各向异性信息,本文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加入了多次波的长时窗接收函数.通过位于郯庐断裂带张八岭构造带的滁州台和嘉山台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并估计了该地区地下结构和速度各向异性信息.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仅对Ps转换波的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研究,扩大时窗范围、加入多次波后,利用第二主成分重构的径向接收函数中信息更加丰富,且更有利于对构造特征和速度各向异性进行约束.研究同时发现,重构的接收函数在多次波的时窗内的稳定性更强.实际数据结果显示:张八岭构造带东缘滁州台下方地壳底部具有倾向指北、向下倾斜不超过20°的构造特征,壳内具有快轴方向近似平行于郯庐断裂带走向且不大于7%的速度各向异性.而嘉山台下的地壳横向结构变化幅度不大,具有较弱的速度各向异性特征,但沉积层底界面表现为近北东走向,向东南下倾的构造特征.这种差异的地壳结构特征也指示出该构造带在演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非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主成分分析 长时窗 多次波 张八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中上地壳变形特征——皖中张八岭地区印支——燕山早期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侯明金 吴跃东 汤加富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张八岭构造带是大别造山带的一部分,是造山带中上地壳出露地区。通过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张八岭地区1∶5万地质填图资料的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解剖,认为区内张八岭(岩)群与南华系—震旦系及其以上地层之间不存在强烈的... 张八岭构造带是大别造山带的一部分,是造山带中上地壳出露地区。通过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张八岭地区1∶5万地质填图资料的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解剖,认为区内张八岭(岩)群与南华系—震旦系及其以上地层之间不存在强烈的构造运动界面,其作为大别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发生了强烈的变形作用;印支—燕山早期区内主要存在3期构造变形早期为一系列呈NWW、近EW向的紧闭同斜褶皱,中期以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晚期以NW向SE的逆冲推覆作用伴生NNE向为主的宽缓褶皱。三期变形相互叠加,形成区内基本构造格架。伴随着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与碰撞,中上部地壳发生褶皱、逆冲推覆(前缘滑覆)作用等,三期变形为一递进变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 张八岭构造带 构造-地层学 中上地壳 印支-燕山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八岭地区岩群出露年代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孝彬 王建 +4 位作者 Francoise Yiou Grant Raisbeck 朱捷 姜洪涛 杨亦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79,共3页
暴露岩石中宇生核素的浓度与暴露年代、侵蚀速率相关,暴露年代和侵蚀速率可相互求证,但两者均为未知数时,可求算出最大侵蚀速率和最小暴露年代。据此得出张八岭地区的最大侵蚀速率为7 12m/Ma,最小暴露年代为(85700±1500)a,这一年... 暴露岩石中宇生核素的浓度与暴露年代、侵蚀速率相关,暴露年代和侵蚀速率可相互求证,但两者均为未知数时,可求算出最大侵蚀速率和最小暴露年代。据此得出张八岭地区的最大侵蚀速率为7 12m/Ma,最小暴露年代为(85700±1500)a,这一年代远小于统一夷平面的形成年代(7~3 6Ma),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①张八岭地区侵蚀速率大,岩石中宇生核素的浓度较早达到平衡,即达到该地区的测年上限;②采样地区曾被土壤覆盖,造成计算年代值过于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生核素 暴露年代 侵蚀速率 张八岭构造带 形成年代 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