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马斯洛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突破
- 1
-
-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7-87,共1页
-
-
关键词
弗洛伊德心理学
马斯洛心理学
自我实现
研究对象
歇斯底里症
当代中国文学
历史考察
研究方法
心理因素
人的需要
-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
-
题名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心理建构思想的哲学倾向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段培君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67-71,共5页
-
文摘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是以收敛为主要倾向的,它体现为对协调、平衡、秩序以及连续有序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是一种保全结构的因素。弗洛伊德的建构理论是以发散为主要倾向的。这种倾向被理解为对冲突、不平衡、混沌以及间断无序一类因素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具有某种解构的性质。
-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皮亚杰
心理建构
自我与超我
辩证法
弗洛伊德心理学
理性主义
自我中心化
建构过程
逻辑数学
-
分类号
B84-06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弗洛伊德与文学
被引量:13
- 3
-
-
作者
莱昂内尔.特里林
陆谷孙
曾道中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1年第3期155-166,共12页
-
文摘
特里林教授是美国第一流的文学评论家之一。在下面这篇卓具识见的文章中,他论述了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文章开宗明义就是一席惊人高论;精神分析可被视作十九世纪文学中浪漫主义运动的顶峰。随即,特里林对浪漫主义的三个特征——致力于探索自我,承认人类行为中的潜在成分,以及精神是一个可划分的整体的观念——作了概括的描述,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他引人注目的论点。特里林认为这三点固然无疑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部分之一,但同时又提出弗洛伊德给这体系增添了一个理性主义的反浪漫主义的成分,将精神分析的最终目标视为控制冲动——“自我(ego)处处都应主宰伊特(id)。”特里林不无善意地批评了弗洛伊德对于艺术家的多少有点狭隘的看法,并试图相当详尽地调和一些矛盾,最后终于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创造性艺术家与神经病患者之间的区别的图画——前者能控制自己的幻想,后者则沉溺于其中。特里林觉得,弗洛伊德关于精神是“形象的”的观念将诗歌“自然化”了。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的描绘为艺术家开拓并丰富了新天地,弗洛伊德体系中的人被认为“远比其它任何现代体系所能构想的人都更具有尊严和更有趣味——是文化和生物学的错综复杂的结合。”
-
关键词
弗洛伊德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
无意识
艺术家
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
理性主义
文学评论
弗洛伊德学说
莎士比亚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超心理学的创造性个体
- 4
-
-
作者
伊拉·普罗高夫
曹元勇
-
机构
美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9-93,共5页
-
文摘
伊拉·普罗高夫是美国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本文译自他1973年出版的专著《心理学的困境与超越》中的第七章。文章介绍了同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齐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奥托·兰克关于艺术家作为创造性个体的探索。
-
关键词
创造性
超心理学
弗洛伊德心理学
艺术家
精神分析学
非理性
艺术作品
生命体验
兰克
心理治疗
-
分类号
J03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试论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的若干缺陷
- 5
-
-
作者
郭亨杰
-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77-82,共6页
-
文摘
我国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存在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缺乏对指导思想的清醒意识,缺乏方法学上的认真研究,对艺术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过于薄弱,对儿童文艺心理学研究未予重视,对文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尚未展开等。文中就如何弥补这些缺陷问题作了探讨。
-
关键词
心理学研究者
心理学研究方法
文学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儿童
文艺心理学
心理研究
弗洛伊德心理学
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高觉敷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 6
-
-
作者
申荷永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6-89,共4页
-
文摘
高觉敷,原名高卓,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申荷永,心理学博士,现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高觉敷先生住在南京赤壁路12号,这是一幢古朴典雅的楼房,院内有一株很大的腊梅树,以其特有的素朴装点着这个小小的院落。高先生虽已九十多岁高龄,但思维敏捷,谈锋锐利,话语深刻,幽默动人。我的采访从他如何选择心理学谈起。
-
关键词
弗洛伊德心理学
高觉敷
心理学家
访谈录
麦独孤
西方心理学史
温心
心理学研究
弗洛伊德主义
教授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沦陷心狱──丁伯刚和他的《天杀》与《天问》
- 7
-
-
作者
章维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9-83,共5页
-
文摘
沦陷心狱──丁伯刚和他的《天杀》与《天问》章维第一次听说了伯刚和他的小说,缘由陈世旭的文章《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便很积极地找了《天杀》(《收获》1989第4期)来看,不久,又见到丁伯刚的另一部中篇《天问》(《收获》1991年第4期),读后很折服。...
-
关键词
《天问》
陀思妥耶夫斯基
弗洛伊德心理学
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学说
主人公
心狱
小说
自卑情结
《地下室手记》
-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股灾与文明
- 8
-
-
-
出处
《证券市场导报》
1995年第8期2-2,共1页
-
文摘
在证券市场的种种问题中,最遭人诟病的就是股灾了。一场股灾就是一场金融界的大地震,成千上万小投资者的积蓄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企业的正常筹资活动顿然变得十分困难,不良债务会象癌细胞一样迅速地扩散,使经济机体陷入瘫痪……股灾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综合症,是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种种问题长期积聚之后的总爆发。国外学者在总结各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的时候,发现总有一个崩溃期。
-
关键词
证券市场
股灾
社会心理
发展历程
股市
经济机体
弗洛伊德心理学
机构投资者
小投资者
不良债务
-
分类号
F830.9
[经济管理—金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