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
李志斌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
10
|
|
2
|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道德形成理论及其德育意义 |
杨建
张浩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
2008 |
1
|
|
3
|
评弗洛伊德主义的自由观 |
余其铨
周玉梅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1 |
1
|
|
4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
余逊涛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5
|
弗洛姆人道主义的基础:寻求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结合 |
杜丽燕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6
|
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几点剖析 |
毕治国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7
|
精神分析运动中的中国智慧——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
高申春
侯东辉
|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8
|
真正走进弗洛伊德的精神世界——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
孟维杰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9
|
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分析的学说和弗洛伊德主义 |
赵璧如
|
《心理学探新》
|
1983 |
0 |
|
10
|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初探 |
王宁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 |
2
|
|
11
|
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影响 |
尹鸿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1 |
1
|
|
12
|
略论弗洛伊德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 |
刘绍贤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13
|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兴衰及命运——兼评《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 |
金戈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4
|
弗洛伊德主义略评 |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8 |
0 |
|
15
|
双重品格:弗洛伊德主义的四大矛盾 |
潘征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1989 |
0 |
|
16
|
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
J.纳海姆
史民德
|
《心理学探新》
|
1985 |
0 |
|
17
|
国际学术界反弗洛伊德主义的鬥爭 |
孫晔
|
《心理学报》
|
1959 |
0 |
|
18
|
《奥兰多》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殊途同归 |
蔡芳
谢葆辉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9
|
近年来弗洛伊德学说在哲学和伦理学领域中的影响 |
李步楼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20
|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述评 |
王丕
|
《心理学探新》
|
198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