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 被引量:22
1
作者 潘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96-102,共7页
"雌雄同体"概念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观点,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点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概念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 "雌雄同体"概念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观点,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点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概念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雌雄同体"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雌雄同体” 小说创作 文学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批评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云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40,共7页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艺术创造力 女性主义 “双性同体” 诗学理论 创造力问题 王安忆 女性自我 莎士比亚 自我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片刻之间捕捉到永恒——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印象主义艺术手法 被引量:15
3
作者 项凤靖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意识流小说 印象主义 艺术手法 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失语到“喧哗”: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历史与文学史的追寻 被引量:8
4
作者 潘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105,共7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撰文抗议说,英国的历史是男性的历史,不是女性的历史,并在追寻、重建女性历史与文学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文章论述了伍尔夫对英国女性历史及文学史的贡献:对现有男性历史的批判并寻找女性历史缺席的原因、重现女...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撰文抗议说,英国的历史是男性的历史,不是女性的历史,并在追寻、重建女性历史与文学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文章论述了伍尔夫对英国女性历史及文学史的贡献:对现有男性历史的批判并寻找女性历史缺席的原因、重现女性历史。伍尔夫首倡建立英国女性历史与文学史,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历史 失语 追寻 “众声喧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 被引量:5
5
作者 高奋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在20世纪初期英国人热切关注东方文化的氛围中,伍尔夫不仅从有关东方和中国的文艺作品中体验、感知和想象东方人人与自然共感的审美思维和恬淡宽容的性情,而且借"中国眼睛"表现了她对文学创作的全新感悟,用中国式超然自如的... 在20世纪初期英国人热切关注东方文化的氛围中,伍尔夫不仅从有关东方和中国的文艺作品中体验、感知和想象东方人人与自然共感的审美思维和恬淡宽容的性情,而且借"中国眼睛"表现了她对文学创作的全新感悟,用中国式超然自如的创作心境、淡泊宁静的人物性情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视野,创建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新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中国眼睛 中国诗学 东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性同体思想的完美体现——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 被引量:7
6
作者 沈渭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7,共6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她双性同体思想最完美的体现。小说通过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伍尔夫对于两性关系的理想追求,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她双性同体思想最完美的体现。小说通过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伍尔夫对于两性关系的理想追求,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互存互补、辨证融合的。崇尚事实、理性和逻辑的男性气质与赋予想象、情感和直觉的女性气质,只有克服各自的片面偏激和自满自足,才能达到两种素质、两种力量的完美结合。伍尔夫把实现两性融合作为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她的双性同体思想为女权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双性同体思想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女权思想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犹太写作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博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83,共7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日记、书信、小说中"反犹"与"亲犹"的倾向并存。本文提倡从allosemi-tism,即把犹太人视为永恒的他者的角度审视犹太人。如此,则犹太问题可比女权问题,因为外邦与犹太、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都可...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日记、书信、小说中"反犹"与"亲犹"的倾向并存。本文提倡从allosemi-tism,即把犹太人视为永恒的他者的角度审视犹太人。如此,则犹太问题可比女权问题,因为外邦与犹太、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都可看作一种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处于性别关系中劣势地位的伍尔夫在犹太外邦关系中却处于优势,因此她对犹太人表现出一种具有高度个人色彩的既排斥又认同的复杂态度,因而犹太书写也成为她建构个人独特的女权写作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反犹 亲犹 异犹 女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语言的陌生化现象 被引量:2
8
作者 宋岳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9-112,共4页
从文艺学美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程序”(也可称为反常化程序)理论,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语言方面的反常化现象,其表现为反衬、重复、比喻、含混、抽象事物具体化等手法的使用。伍尔夫的作品之所以有很高... 从文艺学美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程序”(也可称为反常化程序)理论,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语言方面的反常化现象,其表现为反衬、重复、比喻、含混、抽象事物具体化等手法的使用。伍尔夫的作品之所以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她在作品中使用了陌生化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程序 抽象事物具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论法国文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奋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基于对法国文学的多年阅读,英国现代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典范式参照的方式昭示法国文学的优异之处,并从著名作家蒙田、普鲁斯特、司汤达、莫洛亚等人的作品中总结出法国文学的共通特质——表现生命整体。她从法国文学中获得的是... 基于对法国文学的多年阅读,英国现代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典范式参照的方式昭示法国文学的优异之处,并从著名作家蒙田、普鲁斯特、司汤达、莫洛亚等人的作品中总结出法国文学的共通特质——表现生命整体。她从法国文学中获得的是一种从语言到形式及本质的根本性启示,这一启示从本源上激活了她的现代小说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法国文学 典范式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形态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建香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6期66-70,共5页
无论是在整个女权运动历史中 ,还是在女性主义诗学发展历程中 ,伍尔夫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将女性主义引入诗学领域的第一人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经验性和非政治性等鲜明的形态特色。重视这些特色有... 无论是在整个女权运动历史中 ,还是在女性主义诗学发展历程中 ,伍尔夫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将女性主义引入诗学领域的第一人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经验性和非政治性等鲜明的形态特色。重视这些特色有助于重新认识伍尔夫在女性主义诗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主义诗学 整体性 开放性 经验性 非政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庆宏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12,共5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 ,早在 2 0世纪末就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探索。她从妇女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角度 ,考察妇女的创作 ,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 ,寻找女性的话语 ,在作品中重新塑造妇女形象 ,积极挑战男性文化...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 ,早在 2 0世纪末就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探索。她从妇女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角度 ,考察妇女的创作 ,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 ,寻找女性的话语 ,在作品中重新塑造妇女形象 ,积极挑战男性文化霸权。她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 女性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生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的影响
12
作者 程爽 孙冬 《学海》 CSSCI 2004年第4期141-144,共4页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意识流手法 生活体验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
13
作者 黄柏刚 刘惠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51-155,共5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语言问题的思考集中于语言表达技艺的传承、语言资源的男性传统、女性语言、男性批评话语霸权等方面,基本上持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为女性主义批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为其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具有开...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语言问题的思考集中于语言表达技艺的传承、语言资源的男性传统、女性语言、男性批评话语霸权等方面,基本上持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为女性主义批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为其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语言 女性主义批评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女性自身的价值——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写作观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洁群 王建香 《广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146-150,共5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写作要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重建女性的文学传统 ,和谐地利用头脑里的男女双性的特质 ,忠实地面对作为女性的的独特经验世界 ,完整而自由地展示出女性的独特创造力 ,避开女性写作的一些误区。这是女性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写作要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重建女性的文学传统 ,和谐地利用头脑里的男女双性的特质 ,忠实地面对作为女性的的独特经验世界 ,完整而自由地展示出女性的独特创造力 ,避开女性写作的一些误区。这是女性作家像女人那样写作 ,通过女性作家的写作来实现女性价值的前提和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写作 女性价值 女性美学
全文增补中
情理的迷失——管窥当代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写作观批评
15
作者 吕洪灵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前角度各异的伍尔夫研究,尤其是有关其妇女写作思想的讨论,为人们进一步理解这位英国女作家提供了种种可能,但热火的讨论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或者说是新的困惑:研究者时常过多地专注于伍尔夫的身份问题,而未能阐释清楚一个根本的... 目前角度各异的伍尔夫研究,尤其是有关其妇女写作思想的讨论,为人们进一步理解这位英国女作家提供了种种可能,但热火的讨论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或者说是新的困惑:研究者时常过多地专注于伍尔夫的身份问题,而未能阐释清楚一个根本的问题,即伍尔夫本人是如何理解妇女写作的,她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本文在梳理分析伍尔夫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与其妇女写作观直接相关,而这一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妇女写作观 批评 情感与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小说观
16
作者 李权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24-125,共2页
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小说观主要体现在她的论文《论现代小说》里。该文论及了传统小说观与现代小说观的分歧,提出了小说真实性,指出了作家的使命,明确了小说技巧和小说选材范围等一系列内容。大胆预测小说的体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小说观主要体现在她的论文《论现代小说》里。该文论及了传统小说观与现代小说观的分歧,提出了小说真实性,指出了作家的使命,明确了小说技巧和小说选材范围等一系列内容。大胆预测小说的体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伍尔夫的现代小说观是她在对现代小说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发表的看法和作出的设想,预测了小说可能的发展方向。但是她的批评过于注重情感、印象等内心精神层次,未免落入了印象式批评的窠臼,夸大了精神在小说创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现代主义 意识流 印象式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诗画分界问题
17
作者 杨桦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5期122-128,共7页
启蒙时代思想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提出诗画分界问题,这一问题在现代主义运动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而更趋复杂化,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深度介入到这一新时代的升级版问题当中,以她特有的方式做出了极富启发性的思想回应... 启蒙时代思想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提出诗画分界问题,这一问题在现代主义运动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而更趋复杂化,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深度介入到这一新时代的升级版问题当中,以她特有的方式做出了极富启发性的思想回应。弗吉尼亚·伍尔夫将"人性"作为文学,尤其是小说诗学和创作实践的第一关键词,以此同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的"去人性化"主潮形成充满张力的对抗性思想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人性形式 诗画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时时刻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诠释
18
作者 陆亚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17-118,共2页
好莱坞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用超现实的手法塑造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讲述了她创作《达洛维夫人》期间的故事。将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记片段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两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 好莱坞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用超现实的手法塑造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讲述了她创作《达洛维夫人》期间的故事。将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记片段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两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描写了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揭示了三位不同时代女性的心灵世界。电影展示了小说家的生活及她在塑造小说人物达洛维夫人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和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维夫人 精神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立场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建香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28-32,共5页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立场 ,指出其根本主张就是要求女性“成为自己” ,成为一个独立的 ,不同于男性 ,不依附于男性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的自己 ,也就是要重建一个自足而又开放的女性自我。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 自我 价值
全文增补中
“论不懂中文”:再议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雅卿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81,共9页
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凌叔华的写作建议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对中国的关注及其面向他者的语言、文化、政治和美学关怀。对伍尔夫而言,不论是“不可理解”的中文,还是作为隐喻符号的中国,都呈现出一种跨越经验边界的特性,这带来... 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凌叔华的写作建议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对中国的关注及其面向他者的语言、文化、政治和美学关怀。对伍尔夫而言,不论是“不可理解”的中文,还是作为隐喻符号的中国,都呈现出一种跨越经验边界的特性,这带来了新奇的审美体验,也有助于表征难以言喻的异化经验。“不懂”的状态使主体退至客体位置,使固化的认知产生松动,从而形成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视距离、审美参照和对话张力。通过异位的跨文化认同策略,伍尔夫以“中国眼睛”为参照,反思并批判西方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布鲁姆斯伯里小组 中国文化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