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董瑶 董飞君 潘凌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行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行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照入组时间编号,然后参照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Bio-Oss骨粉联合PRF进行干预)和对照组(采用生物膜进行干预),各100例。记录术后24 h时疼痛情况、术后7 d时手术区黏膜愈合情况、术后6周时骨缺损再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区黏膜颜色、肿胀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小于对照组,植骨高度、成骨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o-Oss骨粉联合PRF可有效加速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及骨缺损再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伤口愈合 再生 BIO-OSS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性骨再生治疗上前牙骨开窗伴软硬组织不足1例
2
作者 刘硕 周美璐 +2 位作者 徐文华 潘涛华 雷荣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牙缺失后常因病理性骨缺失或生理性改建出现软硬组织不足,牙龈塌陷,影响美观。本文报道1例对上中切牙缺失后软硬组织不足伴余前牙骨开窗的患者进行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术,得到了良好的软硬组织增量重建效果。
关键词 中切牙缺失 开窗 引导性骨再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缺损修复材料煅烧牛骨粉的理化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高心 何钟勤 +4 位作者 王成坤 张志民 王志刚 钟丞 欧阳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8-141,共4页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的无机成分和天然的三维交通结构,经前期处理后煅烧至850℃的牛骨制成颗粒状,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电镜及光电子能谱检测煅烧骨理化特征及化学成分。结果: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煅烧后牛骨粉的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AP),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检测煅烧骨未检出氮元素,表明无蛋白、无有机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清晰的天然骨的骨小梁、小梁间隙及骨内管腔系统;孔隙大小为200~850μm,平均孔隙率为(84.9±0.6)%。结论:高温煅烧后的牛骨粉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与骨组织有亲合力,具有三维交通孔隙结构,基本符合骨缺损修复理想支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烧 引导作用 引导性骨再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猪心包膜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性能的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尤鹏越 刘玉华 +2 位作者 王新知 王思雯 唐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6-784,共9页
目的:体外检测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屏障膜的脱细胞猪心包膜(acellular porcine pericardium,APP)的形貌特性及生物相容性。建立动物模型,检测其体内屏障软组织长入骨缺损的作用及对促成骨的影响。方法:扫... 目的:体外检测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屏障膜的脱细胞猪心包膜(acellular porcine pericardium,APP)的形貌特性及生物相容性。建立动物模型,检测其体内屏障软组织长入骨缺损的作用及对促成骨的影响。方法:扫描电镜检测APP膜的超微结构。细胞增殖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BMSCs)接种于APP膜后第1、3、7天细胞增殖情况;接种后第5天,通过鬼笔环肽+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对细胞骨架及细胞核进行染色,观察hBMSCs的增殖及黏附情况。体内实验建立3只比格犬、18个实验位点的牙槽嵴保存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入APP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APP膜)、BG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和空白组(自然愈合),术后4周和12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各组成骨情况,脱钙后进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各组愈合情况。结果:扫描电镜下APP膜具有致密及疏松双层非对称及三维多孔超微结构。体外实验证实APP膜可以促进hBMSCs的增殖及黏附,在接种后第7天APP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G组(P<0.05)。体内实验拔牙窝整体成骨情况:术后4周,3组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PP组、BG组间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空白组(P<0.05)。冠方成骨情况:术后4周,APP组及BG组膜下方成骨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PP组及BG组膜下方成骨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颊侧骨嵴顶相对吸收量表明:术后4周,APP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BG组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各组颊侧骨嵴顶继续降低,APP组相对吸收量仍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BG组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P膜具有良好的三维结构及细胞相容性,其在GBR中起到良好屏障软组织效果的同时,能够显著促进膜下方成骨及减少颊侧牙槽嵴顶吸收,推测其具有潜在的骨诱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膜 可吸收膜 髓间充质干细胞 引导性骨再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