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草原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多功能性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关系
1
作者 邓扬臻 王锡湲 +4 位作者 李邵宇 郑佳华 张峰 赵萌莉 张彬 《草地学报》 2025年第9期2863-2872,共10页
土壤多功能性作为维持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子,其动态变化研究对揭示区域生态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探究荒漠草原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多功能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北部荒... 土壤多功能性作为维持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子,其动态变化研究对揭示区域生态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探究荒漠草原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多功能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北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弃耕5年、15年和20年的样地及天然草地,分析了不同弃耕年限下土壤单一功能、多功能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水分调节功能,养分循环功能、生产功能、土壤多功能性均未在弃耕20年时恢复至天然草地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弃耕恢复过程中土壤的水分调节功能、养分循环功能以及土壤多功能性主要受到植物多样性的调节,而生产功能主要受植物多样性真菌多样性的共同调节。研究结果为草地合理利用与建设,提升荒漠草原土壤功能有效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弃耕演替 土壤多功能性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草原区不同弃耕地植物物种生态位
2
作者 王文琼 张峰 +5 位作者 郑佳华 李邵宇 何江峰 杨立山 张彬 赵萌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71-1582,共12页
生态位特征能够准确反映植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弃耕年限对植物物种生态位特征的影响,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分别选取弃耕5年、弃耕15年、弃耕20年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样地,并以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通过对植物种群Shannon-Wiene... 生态位特征能够准确反映植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弃耕年限对植物物种生态位特征的影响,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分别选取弃耕5年、弃耕15年、弃耕20年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样地,并以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通过对植物种群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分析,探讨弃耕地植物群落组成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弃耕演替阶段重要值较高的物种逐渐由一、二年生植物转为多年生禾草,生态位宽度最大物种也由一年生植物转变为多年生植物,但仍与天然草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不同。弃耕20年和天然草地生态位重叠程度整体高于弃耕5年与弃耕15年;弃耕15年生态位重叠主要集中在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之间;天然草地和弃耕20年处理下生态位重叠最大的物种对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本研究表明,随着弃耕年限增加,弃耕地植物群落特征逐渐向天然草地方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弃耕演替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物种重要值 天然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