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人工植被恢复下高石砾弃渣边坡土壤质量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阳 丁建林 +3 位作者 石福孙 白景文 向双 杨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7-603,共7页
【目的】为研究岷江上游人工植被恢复下土壤养分及土壤质量状况。【方法】本研究以人工植被恢复措施5年后的高石砾弃渣边坡、原生植被自然边坡、高石砾弃渣场边坡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容重、pH、饱和水含量、毛细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 【目的】为研究岷江上游人工植被恢复下土壤养分及土壤质量状况。【方法】本研究以人工植被恢复措施5年后的高石砾弃渣边坡、原生植被自然边坡、高石砾弃渣场边坡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容重、pH、饱和水含量、毛细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等理化指标,分析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1)人工植被恢复弃渣场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弃渣场边坡,土壤理化指标(土壤饱和水含量、毛细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原生植被自然边坡和弃渣场边坡,说明人工植被恢复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2)人工植被恢复弃渣场土壤N∶P和C∶P显著高于弃渣场,土壤化学计量比处理平衡状态,不受C和P的限制。(3)土壤综合指数为植被恢复的弃渣坡面>原生植被坡面>弃渣场。【结论】表明人工植被恢复能改善土壤质量,在高石砾弃渣边坡治理土壤环境的改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植被恢复 高石砾弃渣边坡 土壤理化指标 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离散元的弃渣边坡变形过程模拟 被引量:13
2
作者 宋浩燃 巨能攀 +3 位作者 霍羽祥 袁斌 陆渊 余志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9796-9803,共8页
弃渣边坡作为一种成分复杂的散粒体系,其变形过程较为特殊,近年来弃渣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受到工程建设与环保领域的极大关注。以某隧道弃渣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等方法对弃渣体的力学参数和坡体结构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 弃渣边坡作为一种成分复杂的散粒体系,其变形过程较为特殊,近年来弃渣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受到工程建设与环保领域的极大关注。以某隧道弃渣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等方法对弃渣体的力学参数和坡体结构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利用三维离散元软件PFC 3D对弃渣边坡变形至滑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变形过程。结果表明:弃渣体由几乎无黏结的碎石块组成,运用线性模型能够符合实际情况,采用筛分测定的级配与概化形状后生成的颗粒簇模拟弃渣碎石较为合理;弃渣边坡下部的碎石位移增加最快,上部的碎石位移次之,边坡的变形范围从坡体下部与上部向坡体中部扩张,变形区域在中部连为一体,坡表开始滑动时,弃渣边坡变形区域与地面的夹角约等于弃渣碎石自然休止角;变形区分界面发生“台阶-圆弧-台阶-圆弧”的变化并向坡内扩展,在此过程中坡体表面碎石的位移最先达到失稳临界点,失稳时碎石顺着坡面逐层滑动。综上,弃渣边坡的变形破坏主要集中在坡表层,滑动的规模受弃渣边坡角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边坡 三维离散元 颗粒级配 颗粒形状 变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