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牡丹类黄酮7-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原晓龙 陈剑 +3 位作者 陈中华 华梅 王娟 王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5,共7页
以野生滇牡丹为试验材料,以其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得到一个具完整开放阅读框的类黄酮7-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Pd7GT),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基因表达对该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446bp (Gen Bank... 以野生滇牡丹为试验材料,以其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得到一个具完整开放阅读框的类黄酮7-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Pd7GT),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基因表达对该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446bp (Gen Bank登录号为KX394687),可编码481个蛋白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d7GT蛋白C末端含有典型糖基转移酶识别区(WAPQV)和UDP-葡萄糖基配体绑定位点(HCGWNS)的PSPG盒子,其蛋白序列GWAPQVMILEHEAVGGFVTHCGWNSTLEGISAGLPLVTWPIFAEQFYNEK,与可可(XP_007042481)、Herrannia umbratica (XP_021298085)、毛果杨(XP_006379195)、巨桉(XP_010066837)等以葡萄糖为糖基配体的类黄酮7-O-糖基转移酶聚为一类; Pd7GT基因在组织茎中表达量最高、不同花发育时期的花谢期表达量最高、不同颜色花瓣中黄花花瓣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滇牡丹糖基转移酶异源表达、分子育种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为未来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具新颖花色和抗性的滇牡丹新品种提供必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7-o-葡萄基转移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山石斛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DhUF3GT)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瞿彩丽 刘雨馨 +3 位作者 李永华 汪文杰 余坤 龚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00-1410,共11页
目的 克隆霍山石斛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DhUF3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培育高黄酮含量的霍山石斛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前期霍山石斛转录组数据筛选出的基因DhUF3GT,克隆该基因,并对cDNA的核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 目的 克隆霍山石斛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DhUF3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培育高黄酮含量的霍山石斛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前期霍山石斛转录组数据筛选出的基因DhUF3GT,克隆该基因,并对cDNA的核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构建DhUF3GT-pET28(a)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霍山石斛DhUF3GT基因cDNA序列有1289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23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12个氨基酸,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OM46082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hUF3GT蛋白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5.668 KD,等电点(PI)为5.98,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和两个糖基化位点,不含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系统进化树表明,该序列与同科植物铁皮石斛同源性最高,具有UGT家族的“PSPG Box”保守区域。SDS-PAGE电泳显示,成功表达出原核重组蛋白DhUF3GT-pET28(a)。结论 成功克隆出霍山石斛DhUF3GT基因序列,并获得其序列特征及原核表达蛋白,这有助于霍山石斛DhUF3GT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及类黄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的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石斛 -3-o-基转移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从吡啶霉素产生菌NRRLB-2517中分离鉴定的新异黄酮苷
3
作者 魏茂龙 黄婷婷 林双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研究吡啶霉素(pyridomycin)在吡啶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pyridomyceticus NRRL B-2517)中生物合成的可能中间体。方法大批量发酵吡啶霉素链霉菌,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获得... 目的研究吡啶霉素(pyridomycin)在吡啶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pyridomyceticus NRRL B-2517)中生物合成的可能中间体。方法大批量发酵吡啶霉素链霉菌,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获得单体,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进行波谱分析。结果分离得到目的化合物WT-1。结论经波谱分析,WT-1为一个新结构化合物7-O-α-L-鼠李糖染料木黄酮苷,从WT-1的化学结构及其可能的生物合成机制推测,WT-1与吡啶霉素的生物合成并无直接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霉素 生物合成 7-o-α-L-鼠李染料木 吡啶霉素链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草OvIF7GT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4
作者 李珍珍 张正芳 +5 位作者 马晓兰 王文颖 邱庆辉 王小梅 周华坤 殷恒霞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17-2927,共11页
异黄酮是豆科植物中一类典型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多样性对于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环境胁迫具有重要功能。本研究以高寒地区豆科牧草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为研究材料,根据转录组测序数据,从红豆草叶片中克隆获得一个异黄酮7... 异黄酮是豆科植物中一类典型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多样性对于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环境胁迫具有重要功能。本研究以高寒地区豆科牧草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为研究材料,根据转录组测序数据,从红豆草叶片中克隆获得一个异黄酮7-O-糖基转移酶(Isoflavone 7-O-glucosyltransferase,OvIF7GT)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亚细胞定位和干旱胁迫下表达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1)本研究克隆得到的OvIF7GT大小为1512 bp,编码503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6774.36 Da;其编码蛋白是一种亲水性蛋白,具有两个跨膜结构域,62个磷酸化结合位点,理论等电点为5.51。2)保守结构域分析推测,OvIF7GT蛋白属于异黄酮糖基转移酶家族,主要由α-螺旋(41.75%)和无规则卷曲(35.79%)构成;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该蛋白与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和鹰嘴豆(Cicer arietinum)中的IF7GT亲缘关系较近;此外,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OvIF7GT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分布。3)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72 h后,红豆草幼苗中OvIF7GT显著受到干旱胁迫的诱导表达,且在叶中比根中的表达量更高。该研究结果表明,OvIF7GT参与了红豆草干旱胁迫的响应,可能在红豆草的抗旱中具有潜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草 异黄酮7-o-糖基转移酶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实时荧光定量PCR 干旱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箭叶淫羊藿EsUF3G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应丽 黄文俊 王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2-611,共10页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flavonoid 3-O-glucosyltransferase,UF3GT)可以把不稳定的花色素催化成花色素苷。本研究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获得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 and Zucc.) Maxim. UF3GT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pen R...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flavonoid 3-O-glucosyltransferase,UF3GT)可以把不稳定的花色素催化成花色素苷。本研究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获得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 and Zucc.) Maxim. UF3GT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命名为EsUF3GT(GenBank注册号为KJ648620)。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ORF全长为1356 bp,编码451个氨基酸,与其它植物中UF3GT蛋白序列的相似性为40%~50%。进化树分析发现,EsUF3GT同催化类黄酮3-O糖基化的糖基转移酶聚为一枝。qRT-PCR分析结果显示,EsUF3GT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约为叶片、花蕾中表达水平的2.3倍,果实及根中表达水平的19倍。花青素含量检测表明,花蕾中的含量最高(130.4 mg/100 g),分别是叶片、花、果实及根中含量的3.5、5.2、72、87倍。我们推测EsUF3GT参与了箭叶淫羊藿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此结果为深入开展EsUF3GT的生化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叶淫羊藿 花色素苷 3-o-基转移酶(UF3G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鹊肾树心材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纪国 李俊 +4 位作者 吴强 杨瑞云 李珊 陈自占 黎露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0-783,827,共5页
本文研究鹊肾树Streblus asper心材的乙酸乙酯部分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菌活性。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层析,反相C-18柱色谱层析和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最终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并结合理化鉴定确定化合物结构为:银杏双黄酮(1)、异黄... 本文研究鹊肾树Streblus asper心材的乙酸乙酯部分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菌活性。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层析,反相C-18柱色谱层析和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最终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并结合理化鉴定确定化合物结构为:银杏双黄酮(1)、异黄酮-4'-甲氧基-7-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2)、鼠李柠檬素-3-O-β-D-半乳糖苷(3)、β-香树脂酮(4)、β-谷甾醇(5)、香草酸(6)、山俞酸(7)、二十六烷酸(8)。除化合物5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提取到。此外研究了化合物1-4的抗菌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2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鹊肾树 银杏双 -4'-甲氧基-7-α-L-鼠李-(1→6)-β-D-葡萄 鼠李柠檬素-3-o-β-D-半乳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的粉葛葛根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豪楠 马喜玲 +5 位作者 涂志伟 李林桐 胡远锋 肖旭峰 罗莎 范淑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7,共8页
挖掘与粉葛葛根素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为相关控制基因的验证及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对6个生长时期的粉葛块根进行转录组测序,在葛根素含量最高时期与最低时期初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各时期葛根素及其上下游代谢物含量变化趋势与差异... 挖掘与粉葛葛根素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为相关控制基因的验证及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对6个生长时期的粉葛块根进行转录组测序,在葛根素含量最高时期与最低时期初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各时期葛根素及其上下游代谢物含量变化趋势与差异表达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挖掘出相关性较高的基因片段。结果表明,经2步筛选差异基因后,挖掘11个与粉葛葛根素生物合成相关的片段,共编码3个基因,分别为异黄酮羟化酶控制基因(I2′H)、异黄酮7-O-葡糖苷转移酶控制基因(IF7GT)和异黄酮合酶控制基因(IFS1),其中I2′H、IF7GT、IFS1均与葛根素的生物合成呈现正向相关,即均正向调控葛根素的生物合成。说明I2′H与IF7GT所编码的酶主要负责调控大豆苷元向芒柄花素和大豆苷的合成,两者同为葛根素上游代谢物的支链代谢物,因此与葛根素的含量呈正向相关,而IFS1则通过调控2,7,4′-3-羟基异黄酮的生物合成与异甘草素向葛根素的直接合成,最终调控葛根素生物合成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葛 葛根素 转录组 羟化酶控制基因 7-o-转移酶控制基因 合酶控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