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树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在35份桑种质资源植株叶片中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1
1
作者 尚亚君 钱娇 +5 位作者 倪红梅 方荣俊 潘刚 赵卫国 张林 刘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5-782,共8页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其催化黄烷酮合成的二氢黄酮醇又可经不同代谢途径合成花青素等多种黄酮类物质。以鲁桑(Morus multicaulis)品种育711号植株的幼叶cD NA为模板,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其催化黄烷酮合成的二氢黄酮醇又可经不同代谢途径合成花青素等多种黄酮类物质。以鲁桑(Morus multicaulis)品种育711号植株的幼叶cD NA为模板,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桑树F3H基因cD NA的全长序列,将该基因命名为MmF 3H(GenB ank登录号:KU301748)。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1 095 bp,编码一个含有365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0.15 kD,等电点为4.93。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川桑(Morus notabilis)F3H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8%,与其它5种植物F3H也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度(79%~82%),说明F3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系统进化树也显示来自鲁桑的F3H序列与来自川桑的F3H序列聚在一枝,亲缘关系最近。qRT-PCR检测MmF 3H基因在35份桑种质资源植株幼叶中的表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表达量较高的达到0.784 5,而较低的仅为0.012 1;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5份桑种质资源植株桑叶片中的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总黄酮含量的差异与MmF 3H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一定相关性,推测MmF 3H催化生成的产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上游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3-羟化酶 基因克隆 表达水平 类化合物 花青素 种质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芜菁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启动子初步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许志茹 马静 +2 位作者 崔国新 刘通 刘关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2-582,共11页
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是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在花青素合成途径中催化二氢山奈酚生成二氢槲皮素,进而形成矢车菊色素。利用津田芜菁Br F3'H1和赤丸芜菁Br F3'H2基因构建过量表达载体后... 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是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在花青素合成途径中催化二氢山奈酚生成二氢槲皮素,进而形成矢车菊色素。利用津田芜菁Br F3'H1和赤丸芜菁Br F3'H2基因构建过量表达载体后遗传转化烟草,转基因植株的花色加深。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Br F3'H1和Br F3'H2基因上游846和851 bp的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r F3'H1P和Br F3'H2P均包含TATA box、CAAT box、光调控元件、MRE、ABRE、ATGCAAAT-motif、ERE、O2-site、RY-element、LTR等多个顺式作用元件;二者的核苷酸序列在7个位点存在差异。利用Br F3'H1P和Br F3'H2P序列替换p CAMBIA1301植物表达载体的35S启动子后遗传转化烟草。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Br F3'H1P和Br F3'H2P序列均能驱动GUS基因表达。通过PCR方法获得了Br F3'H1P和Br F3'H2P的一系列缺失片段,融合GUS基因后转化烟草。染色结果显示,Br F3'H1P和Br F3'H2P系列缺失片段均具有起始GUS基因表达的活性。Br F3'H1和Br F3'H2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启动子的初步分析将为揭示津田芜菁和赤丸芜菁F3'H基因的光诱导表达调控机理奠定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 3'-羟化酶基因 遗传转化 启动子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花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陶吉寒 招雪晴 +2 位作者 苑兆和 尹燕雷 冯立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124,共4页
为研究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3′H)的序列信息,以泰山红石榴花瓣为试材,提取总RNA后反转录为cDNA,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相关物种F3′H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对反转录后的cDN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在... 为研究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3′H)的序列信息,以泰山红石榴花瓣为试材,提取总RNA后反转录为cDNA,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相关物种F3′H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对反转录后的cDN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在石榴中克隆到了长度为996bp的F3′H基因cDNA片段,该基因编码331个氨基酸,含有细胞色素P450保守域,属于CYP75B亚家族。该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KC4303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3’羟化酶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蔡华 许雪峰 +3 位作者 诸立新 孙艳辉 代洪亮 崔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45-149,共5页
以安徽滁州地区特有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滁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chuju’)为试材,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方法克隆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NCBI注册号HQ256697。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点的滁菊样... 以安徽滁州地区特有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滁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chuju’)为试材,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方法克隆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NCBI注册号HQ256697。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点的滁菊样品均能扩增出一条长381bp的f3′h基因片段,该片段与探针序列GU249553第3外显子对应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8.69%,同源区域内有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其中3个SNPs导致氨基酸编码序列的改变。滁菊与葡萄属(Vitis vinifera)、高粱属(Sorghum bicolor)、芸苔属(Brassica napus)、牵牛属(Ipomoea nil Magenta)、苹果属(Malus×domestica)、番薯属(Ipomoea purpurea)等物种f3′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60%~98%和68%~97%之间。不同植物f3′h基因的分类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菊属植物f3′h基因在系统进化中处于较高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滁菊:类 3’.羟化酶基因 外显子3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片段基于基因组DNA的简并PCR法克隆(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昶灵 杨清 陈俊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8-616,共9页
用本研究设计的“预先去杂—SDS法”从梅花嫩叶提取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根据11条已公开发表的并提交到GenBank的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DNA的假定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设计2个正向简并引物和3个反向简并引物组成6对引物,仅有1对引物能以... 用本研究设计的“预先去杂—SDS法”从梅花嫩叶提取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根据11条已公开发表的并提交到GenBank的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DNA的假定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设计2个正向简并引物和3个反向简并引物组成6对引物,仅有1对引物能以PCR法同时从梅花‘南京红须’、‘南京红’和‘粉皮宫粉’的基因组DNA扩增到一个469 bp的核苷酸片段,这3个片段在总体上有99 .72 %的一致性,与11条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DNA的相应区域有65 .57 %的一致性。同时,“GGEK”并非类黄酮3′-羟化酶的特征性模体。这是首次从木本植物的基因组DNA克隆到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片段。本研究结果可为梅花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全长的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 基因组DNA提取 3'-羟化酶基因片段 简并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马铃薯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StF3'5'H)的克隆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军 龚一富 +1 位作者 胡朝阳 王何瑜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23-28,共6页
类黄酮3',5'-羟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是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紫色土豆(Solanum tuberosum)F3'5'H基因的克隆将为花青素合成调控和花青素代谢工程研究提供优质基... 类黄酮3',5'-羟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是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紫色土豆(Solanum tuberosum)F3'5'H基因的克隆将为花青素合成调控和花青素代谢工程研究提供优质基因资源。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紫色土豆F3'5'H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进行了分析,并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F3'5'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研究了赤霉素和蔗糖处理后F3'5'H基因表达与花青素积累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克隆的紫色土豆F3'5'H的cDNA全长为1854 bp,包含一个1530 bp的完整ORF,共编码50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tF3'5'H基因推测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的F3'5'H蛋白的相似性很高。StF3'5'H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紫色土豆根、茎和叶柄中都有表达,其中在叶柄中表达最强,而在块茎、叶轴和叶片中几乎检测不到StF3'5'H基因的表达。赤霉素和蔗糖能促进紫色土豆StF3'5'H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花青素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豆 3′ 5′-羟化酶 花青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南南 王宝琴 +2 位作者 李敏 刘雪红 管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49-151,共3页
参考GenBank中发布的水稻品种日本晴位于10号染色体的F3'H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用PCR方法从水稻基因组中克隆F3'H基因片段,并将该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F3'H基因全长1 789 bp,GenBank... 参考GenBank中发布的水稻品种日本晴位于10号染色体的F3'H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用PCR方法从水稻基因组中克隆F3'H基因片段,并将该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F3'H基因全长1 789 bp,GenBank登录号为HQ876708,该基因与日本晴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100%。分别将F3'H基因插入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PZP2Ha3(-)和pPZP2Ha3(+)中,获得F3'H基因正义和反义植物表达载体,同时转入根癌农杆菌中。该研究为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F3'H基因,进一步研究F3'H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3'-羟化酶(F3'H)基因 PCR扩增 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表达分析及转基因大豆新种质创制
8
作者 崔艳伟 李文龙 +2 位作者 常文锁 李喜焕 张彩英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62-66,81,共6页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重要酶类。研究F3H在不同大豆品种中的表达差异,并应用转基因途径创制新种质是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重要途径。以高异黄酮含量大豆品种中豆27和低异黄酮含量大豆品种楚秀为试材,采用q PCR技术...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重要酶类。研究F3H在不同大豆品种中的表达差异,并应用转基因途径创制新种质是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重要途径。以高异黄酮含量大豆品种中豆27和低异黄酮含量大豆品种楚秀为试材,采用q PCR技术,分析F3H在大豆不同发育时期、组织部位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获得转F3H阳性植株。结果表明:F3H在2个大豆品种R1~R7期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中豆27的F3H表达量在R1期最高,而后开始下降,R2~R5期维持较低水平,R6期略有上升,R7期又出现下降;楚秀F3H表达量在R1~R4期较低,R5期出现表达高峰,R6期开始下降。F3H在2个大豆品种R5~R8期籽粒中的表达模式基本相同,表达量均从R5期开始下降,且R6~R8期维持较低水平。基于此,构建F3H RNAi反义载体,并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入不同大豆品种,获得了5个转基因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含量 3-羟化酶 基因表达 RN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FtF3H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鑫娴 石佳琪 +4 位作者 王霜 吴琦 赵海霞 吴花拉 李成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2-591,639,共11页
【目的】克隆苦荞FtF3H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探究该基因的生物学效应及启动子对环境因素与激素的响应。【方法】基于苦荞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克隆FtF3H基因及其启动子,对二者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技术检测FtF3H对MeJA、ABA和光... 【目的】克隆苦荞FtF3H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探究该基因的生物学效应及启动子对环境因素与激素的响应。【方法】基于苦荞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克隆FtF3H基因及其启动子,对二者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技术检测FtF3H对MeJA、ABA和光处理的响应,进一步利用转基因拟南芥技术,分析FtF3H的过表达对黄酮合成的影响。【结果】苦荞FtF3H基因DNA序列长2034 bp,包括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其ORF序列为1104 bp,推导的FtF3H蛋白含367个氨基酸残基,归类于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超家族且具有典型的植物F3H的分子特征。启动子PFtF3H在核心启动子基序外,还含有数目众多的光应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qRT-PCR检测结果显示,PFtF3H可强烈响应ABA、MeJA和光照的诱导。转基因拟南芥中,FtF3H的过表达可引起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AtANS、AtDFR和AtF′3H等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而拟南芥内源的AtF3H表达受到抑制(P<0.05)。【结论】苦荞FtF3H基因是一个典型的植物黄烷酮3-羟化酶,其表达受到激素和光的调控,在拟南芥中的过表达可促进黄酮的合成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3-羟化酶基因 启动子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艳 武林 +4 位作者 孙梦阳 韩英鹏 赵雪 滕卫丽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7-893,共7页
通过Real-time PCR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7个大豆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PAL,C4H,4CL,CHS,CHI,IFS和F3H)的相对表达情况。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籽粒发育过程中豆荚(含籽粒)中异黄酮及其组分的含量,同时利用SAS 8.2分析了F5∶11重组自... 通过Real-time PCR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7个大豆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PAL,C4H,4CL,CHS,CHI,IFS和F3H)的相对表达情况。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籽粒发育过程中豆荚(含籽粒)中异黄酮及其组分的含量,同时利用SAS 8.2分析了F5∶11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豆荚中异黄酮含量与部分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阶段,部分基因(PAL,CHI,IFS和F3H)的相对表达量普遍有显著提高;PAL,C4H,CHS和IFS基因在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峰出现在R1期,大部分基因在2个品种豆荚中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的时期为R6期。在R6期,豆荚中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染料木素(GT)和总异黄酮含量(TI)呈显著正相关。CH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黄素(DZ)、染料木素(GT)和总异黄酮含量(TI)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黄豆黄素(GC)呈显著负相关,IF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黄素(DZ)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3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所有异黄酮成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明确了相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对于理解异黄酮含量变异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合成相关酶基因 REAL-TIME PCR 相对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IFS1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练云 李海朝 +4 位作者 王树峰 武永康 李金英 雷晨芳 卢为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29,共5页
在异黄酮合成途径中,异黄酮合酶(Isoflavone synthase,IFS)基因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分析了IFS1基因(IFS基因的同源基因之一)在大豆中的表达特点。组织表达分析表明,IFS1基因在根、茎、叶、花、籽粒、豆荚和胚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较嫩的组织... 在异黄酮合成途径中,异黄酮合酶(Isoflavone synthase,IFS)基因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分析了IFS1基因(IFS基因的同源基因之一)在大豆中的表达特点。组织表达分析表明,IFS1基因在根、茎、叶、花、籽粒、豆荚和胚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较嫩的组织(萌发7 d的豆苗根、茎、叶)中表达量较高,在较老的组织(生长70 d的豆苗根、茎、叶)中表达量较低,在开花后25,45 d的籽粒和豆荚及花中表达量也较低,而在成熟胚中IFS1基因表达量较高,推测该基因在胚形成早期就已经完成了大豆异黄酮的积聚过程。不同非生物胁迫的诱导表达分析表明,IFS1基因不同程度地受IAA、ABA、PEG、NaCl、低温和创伤胁迫诱导表达,表明该基因参与了大豆的逆境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合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崔艳伟 李文龙 +2 位作者 常文锁 李喜焕 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9-725,共7页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应用广泛、具有医用和保健功能的活性物质。为揭示异黄酮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相关基因在不同大豆品种、发育时期及组织部位的表达。结果发现,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肉桂酸羟化酶...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应用广泛、具有医用和保健功能的活性物质。为揭示异黄酮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相关基因在不同大豆品种、发育时期及组织部位的表达。结果发现,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肉桂酸羟化酶基因C4H、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在高异黄酮品种中豆27 R2期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异黄酮品种楚秀;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异黄酮合成酶基因IFS在中豆27 R8期子粒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楚秀;细胞色素还原酶基因CPR在中豆27 R7期叶片与子粒的表达量与楚秀相比显著降低。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是形成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高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合成 相关基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转基因酵母模型检测大豆异黄酮酶解前后雌激素活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达 王素馨 +2 位作者 张春枝 鱼红闪 金凤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6-88,共3页
采用微生物酶对大豆异黄酮进行了转化,并采用转基因酵母模型检测了大豆异黄酮酶转化前后的雌激素活性。结果显示,酶转化后的大豆异黄酮雌激素活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是由于染料木苷和大豆苷转化成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原所致。
关键词 大豆 酶水解 雌激素活性 基因酵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对香猪睾丸形态及精子发生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范觉鑫 张彬 +4 位作者 李丽立 袁晓雪 王水莲 谢婷 耿梅梅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21-2027,共7页
为研究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SI)对香猪睾丸形态及精子发生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40头健康的28日龄雄性香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1、2、3和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25、250和500 mg/kg SI,饲喂60 ... 为研究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SI)对香猪睾丸形态及精子发生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40头健康的28日龄雄性香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1、2、3和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25、250和500 mg/kg SI,饲喂60 d后从各组分别随机选取5头屠宰,采取睾丸样品,分析睾丸的组织形态及E型钙粘连蛋白1(Cdh1)、联会复合体蛋白3(SCP3)、过渡蛋白1(Tnp1)和波形蛋白(Vim)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各添加水平的SI均造成了睾丸曲细精管中空泡的形成,减少了管腔中成熟精子的数量;饲粮添加SI极显著降低了睾丸组织Cdh1、SCP3和Tnp1基因的表达量(P<0.01);添加250 mg/kg的SI显著降低了睾丸组织Vim基因的表达量(P<0.05)。由此可知,饲粮添加125、250、500 mg/kg的SI对香猪睾丸形态有明显损伤,抑制了精子发生标志基因的表达;250 mg/kg SI显著抑制猪睾丸支持细胞标志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香猪 睾丸组织形态 精子发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MmC4H)的克隆及在不同桑品种间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满芬 王恒 +4 位作者 方荣俊 赵卫国 张林 潘刚 刘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2-600,共9页
肉桂酸-4-羟化酶(C4H)是植物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影响黄酮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以鲁桑(Morus multicaulis)品种育71-1的桑树幼叶cDNA为模板克隆了桑树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命名为MmC4H(GenBan... 肉桂酸-4-羟化酶(C4H)是植物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影响黄酮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以鲁桑(Morus multicaulis)品种育71-1的桑树幼叶cDNA为模板克隆了桑树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命名为MmC4H(GenBank登录号:KJ013408)。该基因cDNA序列长1 794 bp,1 518 bp的ORF编码505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序列包含一个植物P450保守区域,与包括川桑(Morus notabilis)在内的其它6种植物同源蛋白质序列的相似度达86%以上,其中与川桑同源序列的相似度达到98%。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MmC4H在7个桑种的34个品种幼叶中的表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桑叶总黄酮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供试华桑(Morus cathayana)和白桑(Morus alba)品种幼叶中的MmC4H表达水平及桑叶总黄酮含量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肉桂酸-4-羟化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桑品种 桑叶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子粒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田玲 李斌 +3 位作者 张晶莹 范胜栩 闫淑荣 孙君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95-1304,共10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2个异黄酮含量显著差异的大豆品种鲁黑豆2号(LHD2)和南汇早黑豆(NHZ)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异黄酮含量变化以及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试图分析异黄酮积累与各基因表达量变化...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2个异黄酮含量显著差异的大豆品种鲁黑豆2号(LHD2)和南汇早黑豆(NHZ)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异黄酮含量变化以及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试图分析异黄酮积累与各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大豆子粒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逐渐升高,而不同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趋势不同,CHS7、CHS8、CHR、CHI1A和IFS2的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基本一致,而IFS1和CHI1B1的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相反。IFR的表达模式在2个大豆品种中存在相反的趋势,在LHD2中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反,而在NHZ中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同。结果还表明,同一基因家族中不同基因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查尔酮合酶基因家族中CHS7和CHS8以及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家族的CHI1A的表达水平相对其他成员较高,异黄酮合酶基因家族中IF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IFS1的表达量,预示这些基因家族在大豆子粒异黄酮积累过程中存在功能分化。此外,各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的相关性在2个品种中也不尽相同。LHD2中CHS7、CHS8和IFS2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CHI1B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负相关。而在NHZ中,IFR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与多个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这预示了不同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差异的潜在遗传基础。各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相关分析表明,在2个品种中,苯丙氨酸水解酶PAL1与4CL,4CL与CHS2以及CHS1与IFS2基因的表达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共同调控异黄酮的合成与积累。这些结果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合成相关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类异黄酮还原酶基因(FtIRL)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海霞 李成磊 +2 位作者 白悦辰 陈惠 吴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0-214,共5页
利用RT-PCR技术,从苦荞(Fagopyrum tatarium)中克隆得到类异黄酮还原酶基因(IRL)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命名为FtIRL。序列分析表明:FtIRL含一个长942bp的ORF,编码313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金荞异黄酮还原酶FcIFR(GenBank登录号ABV020... 利用RT-PCR技术,从苦荞(Fagopyrum tatarium)中克隆得到类异黄酮还原酶基因(IRL)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命名为FtIRL。序列分析表明:FtIRL含一个长942bp的ORF,编码313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金荞异黄酮还原酶FcIFR(GenBank登录号ABV02071)同源性最高,达到97%;与其他植物IRL同源性为44%~7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FtIRL推导的蛋白质含有典型的底物结合口袋和保守的NADPH结合位点,符合短链脱氢酶家族的结构特征。构建基于氨基酸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苦荞FcIFR虽然在氨基酸序列上与其他植物的异黄酮还原酶(IFR)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其生物学功能可能更接近落叶松脂醇还原酶(P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还原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还原酶基因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古文 刘娜 +3 位作者 冯志娟 徐盛春 胡齐赞 龚亚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1-918,共8页
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大豆主要的功能活性成分之一。异黄酮还原酶(isoflavone reductase,IFR)是异黄酮分解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在调控异黄酮含量及成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豆全基因组测序数... 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大豆主要的功能活性成分之一。异黄酮还原酶(isoflavone reductase,IFR)是异黄酮分解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在调控异黄酮含量及成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豆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大豆异黄酮还原酶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基因的序列特征、结构特征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还原酶(GmIFR)家族含有17个成员,蛋白序列介于191(GmIFR07)和376(GmIFR11)个氨基酸之间,序列相似性为19.59%(GmIFR07和GmIFR11)-98.43%(GmIFR12和GmIFR17),结构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内含子数目差异较大,2—6个不等,不均匀的分布在大豆的1、4、6、9、11、12和16号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还原酶 基因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类异黄酮还原酶(IRL)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晓娜 张小秋 +3 位作者 邵敏 朱惠 杨丽涛 李杨瑞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0-137,共8页
采用RT-PCR技术从甘蔗中克隆So IRL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So IRL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甘蔗So IRL,Gen Bank登录号为KF808324。该c DNA... 采用RT-PCR技术从甘蔗中克隆So IRL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So IRL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甘蔗So IRL,Gen Bank登录号为KF808324。该c DNA全长1 169 bp,含有1个927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09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甘蔗So IRL与玉米的IRL蛋白亲缘关系较近。q RT-PCR分析表明So IRL在甘蔗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RSD病菌及低温(4℃)、聚乙二醇(PEG)、Na Cl和脱落酸(ABA)4种非生物胁迫下均被诱导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甘蔗应答RSD过程,并可能在非生物胁迫中也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还原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落叶松LkF3H2基因克隆及调控类黄酮代谢功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灿 蒋湘宁 盖颖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2,共8页
【目的】日本落叶松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 2,LkF3H2)基因在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功能。探究LkF3H2基因在日本落叶松中发挥的具体功能和植物类黄酮生物代谢过程。【方法】根据实验室前期转录组数据克... 【目的】日本落叶松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 2,LkF3H2)基因在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功能。探究LkF3H2基因在日本落叶松中发挥的具体功能和植物类黄酮生物代谢过程。【方法】根据实验室前期转录组数据克隆日本落叶松LkF3H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分析。随后将该基因转化烟草进行转基因烟草组织表达分析及类黄酮含量测定,以探究基因表达量与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LkF3H2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1074 bp,其蛋白编码358个氨基酸,分子式C_(1785)H_(2807)N_(481)O_(541)S_(18),分子量为40.24 kD,该蛋白是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不含信号肽;同时系统进化分析得出日本落叶松LkF3H2与火炬松、辐射松、白云杉和欧洲云杉F3H亲缘关系较近并且该蛋白含有保守结构域2OG-Fe(Ⅱ)oxygenase superfamily,属于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家族。另外组织表达分析显示LkF3H2基因在一月龄日本落叶松幼苗叶中表达量最高,在一年生日本落叶松幼苗茎中表达量最高,并且在转基因烟草叶中也显示了最高的表达量。值得一提的是,转基因烟草叶中的类黄酮含量也是最高的,其次为茎和根,转基因烟草中类黄酮含量与LkF3H2基因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日本落叶松LkF3H2基因属于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家族并且在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化酶基因 基因烟草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