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醇—异辛烷/正庚烷混合燃料滞燃期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刚 廖世勇 刘训标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5,共9页
基于甲醇、异辛烷和正庚烷的详细化学动力学机理,对甲醇、异辛烷、正庚烷及其构成的混合燃料的滞燃期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表明:温度对滞燃期的影响最大,异辛烷和正庚烷燃烧有着明显的负温度系数现象,而甲醇燃烧则没有这一特征;对于甲... 基于甲醇、异辛烷和正庚烷的详细化学动力学机理,对甲醇、异辛烷、正庚烷及其构成的混合燃料的滞燃期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表明:温度对滞燃期的影响最大,异辛烷和正庚烷燃烧有着明显的负温度系数现象,而甲醇燃烧则没有这一特征;对于甲醇—异辛烷/正庚烷混合燃料,当初始温度小于1000 K时,混合燃料滞燃期随甲醇含量的增加而延长,当初始温度大于1000 K时,混合燃料滞燃期随甲醇含量的增加而缩短;随着混合燃料中甲醇含量的增加,燃料滞燃期的负温度系数特性明显减弱,当甲醇摩尔分数大于85%时,混合燃料滞燃期的负温度系数现象消失;压力对滞燃期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在不同的初始温度下,压力对异辛烷和正庚烷滞燃期的影响程度不同;当量比对甲醇、异辛烷和正庚烷的影响特性不同,甲醇的滞燃期随当量比的增加而缩短,当初始温度小于1200 K时,异辛烷和正庚烷的滞燃期随当量比的增加而缩短,当初始温度大于1200 K时,其滞燃期随当量比的增加而延长。根据滞燃期的计算值,对滞燃期公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可以准确计算异辛烷和正庚烷不同当量比燃烧时的滞燃期公式和可以计算甲醇、异辛烷、正庚烷混合燃料滞燃期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异辛烷 庚烷 混合燃料 滞燃期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气稀释下正庚烷-异辛烷高温反应过程的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何邦全 李晓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9-207,共9页
在废气稀释条件下,汽油机中的燃油会随着气流运动迅速进入燃烧室内的高温区进行燃烧.为了合理地描述这一过程对高温反应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正庚烷和异辛烷详细反应机理进行温度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影响其低温和高温下的关键反应路径,构建... 在废气稀释条件下,汽油机中的燃油会随着气流运动迅速进入燃烧室内的高温区进行燃烧.为了合理地描述这一过程对高温反应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正庚烷和异辛烷详细反应机理进行温度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影响其低温和高温下的关键反应路径,构建了一个包含45种组分和57个基元反应的正庚烷和异辛烷汽油替代物简化化学反应机理.该简化化学反应机理的合理性得到了试验验证.借助本文的简化机理模拟了不同残余废气率下正庚烷和异辛烷的高温反应路径.通过化学反应路径的模拟发现,在高温反应过程中,正庚烷和异辛烷的消耗受到C4H8、C5H11、C6H13、C7H14和C8H16生成过程的影响;正庚烷的脱氢反应和异辛烷的裂解反应受到残余废气率的影响较大,而正庚烷的裂解和异辛烷的脱氢过程几乎不受残余废气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烷 异辛烷 反应路径 化学反应动力学 汽油机 废气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庚烷-正辛烷、正辛烷-异辛烷体系蒸汽压测定
3
作者 韩布兴 阎海科 胡日恒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21-423,共3页
纯液体和混合液体蒸汽压数据是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文献中对正庚烷-正辛烷、正辛烷-异辛烷(2,2,4-三甲基戊烷)两混合体系的蒸汽压已有报导,但在55℃以下的数据十分缺乏.本文在20.0℃、39.6℃、55.0℃温度下系统地测定了这两个体系的蒸汽... 纯液体和混合液体蒸汽压数据是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文献中对正庚烷-正辛烷、正辛烷-异辛烷(2,2,4-三甲基戊烷)两混合体系的蒸汽压已有报导,但在55℃以下的数据十分缺乏.本文在20.0℃、39.6℃、55.0℃温度下系统地测定了这两个体系的蒸汽压.本文首先设计一套测定溶剂蒸汽压装置,详见图1.图中虚线包围部分固定在一不锈钢支架上.此支架和装置可一起从恒温水槽中取出.在恒温槽中,汞柱与地面垂直.实验过程中,恒温槽的温度波动不超过±0.03℃,温度测量误差不大于0.05℃.正庚烷、正辛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烷 辛烷 异辛烷 蒸汽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道喷射正庚烷缸内直喷异辛烷的分层充量压缩燃烧与排放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小鑫 吕兴才 +1 位作者 吉丽斌 黄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27-1331,1341,共6页
在一台单缸发动机上,通过进气道预喷正庚烷和上止点前缸内直喷异辛烷,对双燃料分层充量压缩燃烧(Stratified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SCCI)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进气道预喷的正庚烷在进气行程形成均匀混合气并在上止点前发生两阶段... 在一台单缸发动机上,通过进气道预喷正庚烷和上止点前缸内直喷异辛烷,对双燃料分层充量压缩燃烧(Stratified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SCCI)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进气道预喷的正庚烷在进气行程形成均匀混合气并在上止点前发生两阶段反应,触发缸内直喷的异辛烷着火与燃烧,整个燃烧过程为分阶段燃烧,分析了不同负荷及预混合率时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最大压力升高率为0.87 MPa/(°)时,最大平均指示压力(I MEP)可达到0.73 MPa,说明SCCI可以扩展运行负荷.预喷燃油量最大时的工况点,其NOx排放值较高;预喷正庚烷燃空当量比一定时,增加负荷,可以减小CO和THC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充量压缩燃烧 庚烷 异辛烷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烷值和预混合率对双燃料发动机SCCI燃烧与爆震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马骏骏 吕兴才 +1 位作者 吉丽斌 黄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8-313,共6页
对参比燃料/柴油双燃料SCCI(Stratified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SCCI)燃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喷燃料辛烷值以及预混合率对双燃料SCCI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各当量比Φ下双燃料SCCI的最高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提出可以在限... 对参比燃料/柴油双燃料SCCI(Stratified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SCCI)燃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喷燃料辛烷值以及预混合率对双燃料SCCI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各当量比Φ下双燃料SCCI的最高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提出可以在限制爆震的前提下,通过优化预喷燃料的辛烷值及预混合率实现高效清洁的SCCI燃烧,并可将发动机负荷范围大大拓展.结果表明:在中低负荷区域(Φ<0.481),低辛烷值预喷燃料可以提供良好的着火稳定性;而在高负荷区域(Φ>0.561),高辛烷值预喷燃料可以避免爆震并且保持较高的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均质压燃 分层压燃 庚烷 异辛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2H3与C2H5OH和CH3HCO间的脱氢反应对乙醇-碳氢混合燃料燃烧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马鹏 宋金瓯 +3 位作者 宋崇林 吕刚 陈朝旭 杨传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在QCISD(T)/6-311++G(d,p)//B3LYP/6-311G(d,p)的水平下计算了乙醇及乙醇燃烧裂解产物与C2H3之间的脱氢反应机理,利用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CVT)结合小曲率隧道效应模型(SCT)计算400-2000 K范围内的速率,对比OH,H及CH3等自由... 在QCISD(T)/6-311++G(d,p)//B3LYP/6-311G(d,p)的水平下计算了乙醇及乙醇燃烧裂解产物与C2H3之间的脱氢反应机理,利用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CVT)结合小曲率隧道效应模型(SCT)计算400-2000 K范围内的速率,对比OH,H及CH3等自由基相似脱氢反应速率,选择2条具有较快反应速率的通道(C2H3+C2H5OH→TS1→C2H4+C2H5O和C2H3+CH3HCO→TS4→C2H4+CH3CO).将这2个反应耦合到正庚烷/乙醇混合燃料及异辛烷/乙醇混合燃料的机理中,利用CHEMKIN程序中预混火焰模型模拟混合燃料的燃烧过程并进行路径分析.对比相应的实验数据发现,改进的动力学模型对燃烧过程中C2H3路径上相近组分的预测精度有较大改善,而对C2H3路径上较远的组分丙炔(C3H4)和乙烯基乙炔(C4H4)等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反应 速率常数 庚烷/乙醇燃烧 异辛烷/乙醇燃烧 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t/CZO/Al_2O_3催化剂的PRF93水蒸气重整制氢 被引量:2
7
作者 纪常伟 戴晓旭 +2 位作者 邓福山 梁晨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45-1051,共7页
模拟内燃机尾气余热对PRF93燃料(体积分数93%的异辛烷和7%的正庚烷)进行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试验.采用自行设计的催化重整制氢装置,调整催化重整参数以提高产氢率,同时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当催化重整温度为650℃、载气... 模拟内燃机尾气余热对PRF93燃料(体积分数93%的异辛烷和7%的正庚烷)进行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试验.采用自行设计的催化重整制氢装置,调整催化重整参数以提高产氢率,同时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当催化重整温度为650℃、载气体积空速(GHSV)为196 h-1、去离子水与PRF93的体积流量比(水PRF93比)为0.30∶0.12时效果最佳,此时重整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可以达到54.23%,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可以达到19.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辛烷和正庚烷混合物 水蒸气重整 交试验设计 Pt/CZO/Al2O3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丝法测定常压和加压下液体的黏度和密度 被引量:6
8
作者 马沛生 周清 +1 位作者 杨长生 夏淑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608-1613,共6页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高温高压振动丝黏度密度仪的构造和测定原理 ,并以正戊烷作为实验流体对仪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了测试 .测定了环己烷在 32 3 15~ 4 13 15K温度范围内、正辛烷在 313 15~ 393 15K温度范围内、苯在 30 3 15~ 4 4 5 ...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高温高压振动丝黏度密度仪的构造和测定原理 ,并以正戊烷作为实验流体对仪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了测试 .测定了环己烷在 32 3 15~ 4 13 15K温度范围内、正辛烷在 313 15~ 393 15K温度范围内、苯在 30 3 15~ 4 4 5 15K温度范围内压力分别为常压和 6 10MPa、正庚烷和异辛烷在 2 98 15~ 4 0 3 15K温度范围内压力分别为常压和 5 10MPa下的黏度与密度 ,并分别对不同压力下的黏度、密度数据进行了关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丝 黏度仪 黏度 密度 环己烷 庚烷 辛烷 异辛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二甲酯相关体系黏度和密度的测定及关联 被引量:3
9
作者 马沛生 李楠楠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77-585,共9页
在常压下采用U形振动管密度计测定了碳酸二甲酯与正己烷在293.15~333.15K下的密度以及碳酸二甲酯分别与正庚烷和异辛烷所组成的二元混合液在293.15~343.15K下的密度;用乌氏黏度计测定了这3个二元混合溶液在相应温度下的黏度.密度测量误... 在常压下采用U形振动管密度计测定了碳酸二甲酯与正己烷在293.15~333.15K下的密度以及碳酸二甲酯分别与正庚烷和异辛烷所组成的二元混合液在293.15~343.15K下的密度;用乌氏黏度计测定了这3个二元混合溶液在相应温度下的黏度.密度测量误差低于±1×10-5g/cm3,黏度测量误差低于±0.003mPa/s,并由密度数据计算出超额摩尔体积VE,由黏度数据计算出了不同温度和组成下的混合黏度的变化Δη.计算所得VE全部为正值,Δη全部为负值.对不同温度下的超额摩尔体积、混合黏度的变化与组成的关系按多项式方程进行了关联,并给出了多元回归系数和标准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己烷 庚烷 异辛烷 密度 黏度 超额摩尔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加速量热仪研究参比燃料的低温氧化特性(Ⅰ)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兴才 陈志 +1 位作者 乔信起 黄震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01-505,共5页
分析了两种参比燃料正庚烷和异辛烷氧化过程的化学动力学机理.在初始压力约1.5MPa和当量比为0.52左右的条件下,采用加速量热仪对两种基本参比燃料及其均匀燃/空混合物在450~650K之间的氧化特点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参比燃料在4... 分析了两种参比燃料正庚烷和异辛烷氧化过程的化学动力学机理.在初始压力约1.5MPa和当量比为0.52左右的条件下,采用加速量热仪对两种基本参比燃料及其均匀燃/空混合物在450~650K之间的氧化特点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参比燃料在450K时就有放热发生,并且随着自放热的发生正庚烷的压力逐渐升高,而异辛烷的压力在整个放热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但当放热结束时却突然升高;正庚烷和异辛烷分别在598.5K和594.8K结束自放热,进入负温度系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比燃料 庚烷 异辛烷 加速量热仪 氧化特性 化学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汽油中铅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锂 韩国才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1-412,共2页
关键词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汽油机 测定 抗震性 辛烷 混合 庚烷 异辛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氢燃料在激波管内的裂解试验与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志豪 吕恩雨 +3 位作者 董永超 王鑫 刘成 刘瑜娜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0-429,共10页
利用激波管对碳氢燃料正庚烷和异辛烷在温度为1200~2100K、压力为0.22~0.28 MPa条件下进行了裂解试验,并用气相色谱法对几种热解产物进行了检测和定量.选择了不同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来模拟相同试验条件下的燃料热解过程.结果表明:CH_... 利用激波管对碳氢燃料正庚烷和异辛烷在温度为1200~2100K、压力为0.22~0.28 MPa条件下进行了裂解试验,并用气相色谱法对几种热解产物进行了检测和定量.选择了不同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来模拟相同试验条件下的燃料热解过程.结果表明:CH_(4)、C_(2)H_(2)、C_(2)H_(4)和C_(3)H_(6)是正庚烷和异辛烷热解过程中的主要产物.灵敏度和产率分析表明,烯烃是燃料热解过程中最主要的产物,燃料的主要分解途径是夺氢反应和C—C键的断裂反应.在正庚烷热解过程中,主要的分解途径是H/CH_(3)自由基的夺氢反应,乙烯是主要的烯烃产物.在异辛烷的热解中,其主要通过C—C键的直接断裂消耗,异丁烯是主要的烯烃产物.正庚烷和异辛烷热解特性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分子结构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管 庚烷 异辛烷 裂解产物 化学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