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aAs/Si/AlAs异质结不同生长温度Si夹层分布的CV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永平 田强 +3 位作者 牛智川 杨锡震 吴正龙 王亚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4-477,共4页
用MBE生长设备制备了GaAs/Si/AlAs异质结 ,通过CV法研究了异质结的带阶和GaAs层在不同温度下生长对 0 .5分子层Si夹层的影响 。
关键词 GaAs/Si/AlAs异质 生长温度 Si夹层 CV测量 实验研究 导带带阶 异质结器件 热扩散 半导体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D制备的Cu掺杂SnS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磊 余亮 +2 位作者 李学留 汪壮兵 梁齐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11-1319,共9页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Cu掺杂SnS薄膜。靶材是由SnS和Cu2S粉末混合压制而成(Cu和Sn的量比分别为0%、2.5%、5%、7.5%和10%)。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仪(Raman)、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Cu掺杂SnS薄膜。靶材是由SnS和Cu2S粉末混合压制而成(Cu和Sn的量比分别为0%、2.5%、5%、7.5%和10%)。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仪(Raman)、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NIR)、Keithley4200-SCS半导体参数分析仪研究了Cu掺杂量对SnS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nS薄膜样品沿(111)晶面择优取向生长,SnS∶5%Cu薄膜的结晶质量最好且具有SnS特征拉曼峰。随着Cu掺杂量的增大,平均颗粒尺寸逐渐增大。不同Cu掺杂量的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系数均为105cm-1数量级。SnS∶5%Cu薄膜的禁带宽度Eg为2.23eV,光暗电导率比值为2.59。同时,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p-SnS∶Cu/n-ZnS异质结器件,器件在暗态及光照的条件下均有良好的整流特性,并具有较弱的光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薄膜 脉冲激光沉积 CU掺杂 异质结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SnS_2薄膜结构和光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学留 刘丹丹 +2 位作者 梁齐 史成武 于永强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21-1531,共11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溅射SnS_2靶,在玻璃基片上以不同射频功率和氩气压强制备一系列薄膜样品,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薄膜特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对薄膜样品的晶体结构和物相进行表征分析。利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E...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溅射SnS_2靶,在玻璃基片上以不同射频功率和氩气压强制备一系列薄膜样品,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薄膜特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对薄膜样品的晶体结构和物相进行表征分析。利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NIR)对SnS_2薄膜的化学组分、光学特性等进行测试,计算或分析了SnS_2薄膜样品的组分原子比、光学常数和光学带隙。结果表明:制备SnS_2薄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射频功率60 W、氩气压强0.5 Pa。在该条件下,所制备的SnS_2薄膜沿(001)晶面择优取向生长,可见光透过率和折射率较高,消光系数较小,直接带隙为2.81 e V。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备了n-SnS_2/p-Si异质结器件。器件具有良好的整流特性及弱光伏特性,反向光电流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器件的光电导机制是由SnS_2禁带中陷阱中心的指数分布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2薄膜 射频磁控溅射 光学特性 异质结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戊二烯酮结构的新型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钰莹 付莹莹 +1 位作者 谢志元 张清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32,共8页
以3,4-乙撑二氧噻吩(EDOT)为电子给体单元、烷基链取代的四苯基环戊二烯酮分子为电子受体单元,采用Stille偶联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低能带隙交替共聚物(DPPD)。利用核磁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凝胶渗透色谱(GPC)、循环伏安(CV... 以3,4-乙撑二氧噻吩(EDOT)为电子给体单元、烷基链取代的四苯基环戊二烯酮分子为电子受体单元,采用Stille偶联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低能带隙交替共聚物(DPPD)。利用核磁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凝胶渗透色谱(GPC)、循环伏安(CV)、热重分析(TGA)、示差量热分析(DSC)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为376.6℃,数均分子量为1.45×104,分子量分布为1.13,光学能带隙约为1.55 eV,500~750 nm有较宽的吸收。以共聚物DPPD和富勒烯C60衍生物[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60BM)制备的本体异质结器件开路电压为0.63 V,短路电流为0.45 mA/cm2,填充因子为0.28,能量转换效率为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乙撑二氧噻吩 环戊二烯酮类分子 交替共聚物 本体异质结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GaAs HBT器件模型研究
5
作者 徐坤 张金灿 +2 位作者 王金婵 刘敏 李娜 《雷达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建立精确的模型是使用砷化镓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器件(GaAs HBT)设计集成电路的必要基础,传统经验模型建立过程复杂,在输出功率、增益、功率附加效率等功率特性方面的模拟精度不太高,给电路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利用径向基函数(RBF)... 建立精确的模型是使用砷化镓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器件(GaAs HBT)设计集成电路的必要基础,传统经验模型建立过程复杂,在输出功率、增益、功率附加效率等功率特性方面的模拟精度不太高,给电路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算法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GaAs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器件的大信号模型。这些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数据分别来自于测试的双端口散射参数,以及测试的直流特性和功率特性数据。然后将模型数据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基于神经网络的器件模型能够精确地模拟器件特性,而且RBF神经网络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误差更小,预测更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化镓异质双极晶体管器件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器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p型Si_(1-x)Ge_x层中载流子冻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万荣 李志国 +4 位作者 罗晋生 孙英华 程尧海 陈建新 沈光地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51-54,共4页
本文用解析的方法研究了应变P型Si_(1-x)Gex层中载流子冻析现象.研究发现,用Si归一化的Si(1-x)Gex价带有效态密度,随x的增加而减小,而且温度T越低,随Ge组份x的增加而减少的速度越快与Si相比,常温下Ge组份x几乎对电离杂质浓度没有... 本文用解析的方法研究了应变P型Si_(1-x)Gex层中载流子冻析现象.研究发现,用Si归一化的Si(1-x)Gex价带有效态密度,随x的增加而减小,而且温度T越低,随Ge组份x的增加而减少的速度越快与Si相比,常温下Ge组份x几乎对电离杂质浓度没有什么影响,而在低温下,随Ge组份x的增加,电离杂质浓度随之增加,载流子冻析减弱,这对低温工作的Si(1-x)Gex器件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流子冻析 电离杂质浓度 异质结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化镓HBT的VBIC模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风义 孔晓明 +1 位作者 蒋俊洁 姜楠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1,共4页
利用国际先进的 2μmInGaP/GaAsHBT工艺加工生产线进行了晶体管芯片的加工,并在器件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模型参数的提取.所研究的模型主要是针对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器件HBT特别是砷化镓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器件,在对常用的几种器件模型,如EM... 利用国际先进的 2μmInGaP/GaAsHBT工艺加工生产线进行了晶体管芯片的加工,并在器件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模型参数的提取.所研究的模型主要是针对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器件HBT特别是砷化镓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器件,在对常用的几种器件模型,如EM模型、GP模型和VBIC模型的特点做比较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IC-CAP系统的准确提取VBIC模型的方法.利用提取的VBIC模型对所制备器件进行了模拟仿真,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相比较二者可以很好吻合至 20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双极晶体管器件 VBIC模型 参数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栅TCO薄膜的制备及在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8
作者 王文贤 蔡伦 +3 位作者 陈涛 俞健 黄跃龙 沈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5-131,共7页
提出新型金属埋栅结构来改良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的光电性能,并分别采用AZO和ITO这2种TCO材料制备和对比3类薄膜(单层TCO薄膜、TCO/金属薄膜/TCO以及TCO/金属栅线/TCO三明治结构的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本文制备的新型叠层AZO/Mg... 提出新型金属埋栅结构来改良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的光电性能,并分别采用AZO和ITO这2种TCO材料制备和对比3类薄膜(单层TCO薄膜、TCO/金属薄膜/TCO以及TCO/金属栅线/TCO三明治结构的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本文制备的新型叠层AZO/Mg栅线/AZO和ITO/Ag栅线/ITO结构在300~1200 nm范围内光学透过率保持约在85%,方阻分别降低至1.94和91Ω/□。将ITO/Ag栅线/ITO作为TCO用在n-CdS/p-Si异质结电池上取得了9.31%的效率,相比单层ITO的电池转换效率提高了6.03%。该工作为低方阻、高光学透过率TCO的制备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在光电子器件上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导电氧化物 硫化镉太阳电池 半导体异质结器件 ITO/Ag栅线/ITO 掺铝氧化锌(AZ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