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色脆肉罗非鱼成因及营养成分分析
1
作者 田晶晶 王广军 +2 位作者 韦明肯 陈先权 郁二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30,共11页
【目的】研究异色脆肉罗非鱼成因及其肌肉品质的差异,为脆肉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体质量分别为(1099±122.3)和(1121±115.5)g/尾的正常脆肉罗非鱼和异色脆肉罗非鱼各10尾,分别采集2 cm×2 cm×2... 【目的】研究异色脆肉罗非鱼成因及其肌肉品质的差异,为脆肉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体质量分别为(1099±122.3)和(1121±115.5)g/尾的正常脆肉罗非鱼和异色脆肉罗非鱼各10尾,分别采集2 cm×2 cm×2 cm背肌鱼肉后,进行肉色参数(亮度值L^(*)和色度维度参数a^(*)、b^(*))、类胡萝卜素、质构特性(硬度、弹性、黏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肌肉组织切片和肌纤维直径、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的检测,基于脂肪酸组成计算饱和度(S/P)、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凝血指数(TI)、降胆固醇/致高血脂比率(HH),并通过Spearman方法分析脆肉罗非鱼肌肉内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的相关性。【结果】异色脆肉罗非鱼背肌肉色亮度值L^(*)指数极显著低于正常脆肉罗非鱼,降幅为17.8%;而色度维度参数a^(*)和b^(*)分别较正常脆肉罗非鱼增大了303.92%和59.61%(P<0.01)。液相质谱分析表明,异色脆肉罗非鱼背肌中的玉米黄素含量极显著高于正常脆肉罗非鱼,增幅为127.31%(P<0.01)。异色脆肉罗非鱼和正常脆肉罗非鱼背肌的质构特征(硬度、弹性、黏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无明显差异(P>0.05),肌纤维直径主要集中在40~80μm,其分布无明显区别。异色脆肉罗非鱼背肌肌肉中的水分含量为(787.00±0.00)g/kg,极显著低于正常脆肉罗非鱼((798.33±2.87)g/kg)(P<0.01),粗蛋白质((189.33±0.47)g/kg)及必需氨基酸((62.50±0.70)g/kg)、呈味氨基酸((73.70±0.75)g/kg)含量分别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正常脆肉罗非鱼(粗蛋白(170.33±0.94)g/kg,必需氨基酸(58.20±1.39)g/kg,呈味氨基酸(68.50±1.66)g/kg,P<0.01或P<0.05),脂肪含量((13.33±0.47)g/kg)极显著低于正常脆肉罗非鱼((15.67±0.47)g/kg)(P<0.01)。与正常脆肉罗非鱼相比,异色脆肉罗非鱼背肌中的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提高了16.11和5.09 g/kg,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降低了10.19和11.27 g/kg,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饱和度(S/P)、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凝血指数(TI)分别极显著增加了8.42%,5.96%和5.05%(P<0.01),降胆固醇/致高血脂比率(HH)极显著降低了8.99%(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黄素与肌肉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所有氨基酸组成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某些特定的脂肪酸(如C18:2、C18:3和C20:1)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异色脆肉罗非鱼在肌肉颜色和营养成分方面与正常脆肉罗非鱼存在明显差异。玉米黄素可能是导致养殖脆肉罗非鱼肉质异常的主要原因,该类胡萝卜素的累积并不会导致罗非鱼脆度或肌纤维直径的变化,但会引起肌肉蛋白质和氨基酸增加及脂肪含量降低。此外,其脂肪酸组成可能对人体心血管健康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脆肉罗非鱼 吉富罗非鱼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