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细胞质在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中的利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何聪芬 周春江 +2 位作者 王翠亭 许景升 李集临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9,F003,共5页
利用 1 5个异细胞质中国春及对照中国春分别与黑麦杂交 ,结实率有所不同 ;出苗率差异显著 ;异细胞质对 F1 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配对有影响 ,( Ae.sharonesis)和 ( Ae.bicornis)细胞质分别促进和抑制中国春与黑麦 F1 部分同源染色体配... 利用 1 5个异细胞质中国春及对照中国春分别与黑麦杂交 ,结实率有所不同 ;出苗率差异显著 ;异细胞质对 F1 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配对有影响 ,( Ae.sharonesis)和 ( Ae.bicornis)细胞质分别促进和抑制中国春与黑麦 F1 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用八倍体小黑麦回交 F1 ,回交结实率差异显著。t检验表明 ,异细胞质对 F1 产生有功能雌配子有影响。继续用八倍体小黑麦回交 ,得到四种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 ,细胞学观察表明 :减数分裂不稳定 ,多价体明显增多。利用 ( Ae.juvenalis)、( T.timopheevi)等 4种细胞质可以将黑麦中有益基因直接转移给小麦 ,而 ( Ae.bicorn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 中国春 黑麦 部分同源染色 有功能雌配子 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7号新品种的选育 被引量:4
2
作者 董永琴 程治军 +6 位作者 英敏 王竹 陈华璋 杨天英 何应国 赵卫敏 毛春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5期7-9,共3页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7号,2005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稳产、营养品质优异、对白粉病免疫、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等优点.其区试平均产量182.8~280.0 kg/667m2,最高产量达306.3 kg/667m2,比(CK)增...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7号,2005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稳产、营养品质优异、对白粉病免疫、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等优点.其区试平均产量182.8~280.0 kg/667m2,最高产量达306.3 kg/667m2,比(CK)增产7.76%~32.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2.75 kg/667m2,比(CK)增产14.2%.适宜在贵州海拔1 000~2 300 m的高寒山区、半山区、中部麦区的中、下等肥力旱地以及省外生态环境近似的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黔中7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3号新品种选育 被引量:3
3
作者 董永琴 周光艺 +2 位作者 程治军 吕知敏 严育瑞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3期1-4,共4页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3号是用(WR3340/h459F3)F4为母本,小黑麦16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连续8年选育,于1992年育成。该品种耐瘠、耐寒、耐旱,对白粉病免疫、锈病抗性强,易脱粒,适应性广,产量高,早...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3号是用(WR3340/h459F3)F4为母本,小黑麦16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连续8年选育,于1992年育成。该品种耐瘠、耐寒、耐旱,对白粉病免疫、锈病抗性强,易脱粒,适应性广,产量高,早熟,籽粒饱满度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1998年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黔中3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种F_1细胞遗传学及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何丽霞 于玲 幸亨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9-23,共5页
本文用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进行正反交。用GiemsaC-带技术对亲本及杂种F_1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它们的性状。结果表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与植株性状有密切的关系;并发现八倍体小黑麦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有... 本文用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进行正反交。用GiemsaC-带技术对亲本及杂种F_1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它们的性状。结果表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与植株性状有密切的关系;并发现八倍体小黑麦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有自然减小的趋势。同时,用GiemsaC-带技术研究了八倍体小黑麦及F_1杂种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表明:减数分裂不规则是八倍体小黑麦结实率低、籽粒皱缩的重要原因之一;F_1杂种后代的中期染色体基本构型为21Ⅱ+7Ⅰ,减数分裂更加的不规则,但通过分离和重组,可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从后代中可选出稳定、高产的重组品系,对改进八倍体小黑麦的不良性状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减数分裂 性状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八倍体小黑麦杂种F_1代与亲本的形态学、细胞学和超微形态比较分析
5
作者 孙会改 张珊珊 +4 位作者 林小虎 孙蕾 何莉炜 胡铁峰 周印富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9,共5页
以普通小麦京冬8号为母本,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为父本,杂交获得杂种F1代。在对杂种F1代和亲本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亲本和杂种F1代的叶表皮及气孔亚显微形态进行比较,得知3种供试材料叶表皮亚显微形态共... 以普通小麦京冬8号为母本,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为父本,杂交获得杂种F1代。在对杂种F1代和亲本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亲本和杂种F1代的叶表皮及气孔亚显微形态进行比较,得知3种供试材料叶表皮亚显微形态共同的特征是有气孔器、长细胞和毛细胞,细胞排列与叶脉平行,但母本普通小麦的叶表皮细胞轮廓清晰,排列较为整齐、光滑,气孔排列呈直线,哑铃状的保卫细胞有长短不一的刺毛;父本八倍体小黑麦的气孔周围有横向和纵向排列的嵴状凸起,气孔呈长方形、较大,排列方式总体也呈直线型,保卫细胞非常明显,但刺毛极少且短;杂种F1代无论是叶表面还是气孔的亚显微形态都与父本更相似,所不同的是叶表皮有刺毛,气孔大小介于两亲本之间。杂种F1代与双亲在形态学、叶表皮及气孔超显微形态特征上均有明显差异;超显微形态学指标也可以作为区分、鉴定远缘杂种和亲本的一项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普通小麦 远缘杂交 形态学 细胞 超显微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劲松81在贵州的产量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竹 吕知敏 +5 位作者 程治军 董永琴 李晓梅 刘淑芬 英敏 毛春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7年第5期30-31,共2页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劲松81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矮秆、高产、稳产、易脱粒、结实率高、饱满度好,营养品质优异,对白粉病免疫,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可在早春割苗作饲料,粮饲兼用等优点。在中等、...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劲松81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矮秆、高产、稳产、易脱粒、结实率高、饱满度好,营养品质优异,对白粉病免疫,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可在早春割苗作饲料,粮饲兼用等优点。在中等、中下等肥力旱地中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26.14~251.6kg/667m^2,比劲松49(CK)增产12.84%~16.63%,居参试品种之首。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8.5kg/667m^2,最高产量达348kg/667m^2,比CK增产17.66%,适宜在贵州海拔为1000~2300m的高寒山区、半山区,中部麦区的中、下等肥力旱地以及省外生态环境近似的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产量表现 贵州省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再生能力 粮饲兼用 区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研究
7
作者 王竹 董永琴 +3 位作者 杨天英 赵卫敏 毛春 何立国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7-70,共4页
应用高稳系数法和常规分析方法对1998~2000年贵州省八倍体小黑麦区域试验的7个参试新品种(系)在贵州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农科院提供的122、劲松75... 应用高稳系数法和常规分析方法对1998~2000年贵州省八倍体小黑麦区域试验的7个参试新品种(系)在贵州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农科院提供的122、劲松75、劲松77、劲松76和贵州省农科院提供的黔中7号平均产量在182.8~206.24kg/667m2之间,比劲松49(ck)增产7.76%~21.58%;其中,黔中7号已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该品种已在贵州省15个县、区以及生态相似的西南、西北等省、区试种和大面积推广应用;122、劲松75、劲松77等品种(系)已在我国西北、西南、新疆、内蒙等省、区作为饲料和粮食兼用型品种(系)应用于生产.研究表明,高稳系数法和常规分析两种方法结合应用能更准确反映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新品种 丰产稳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t12导入八倍体小黑麦及其对小黑麦株高、单株分蘖数和种子饱满度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程治军 吕知敏 +3 位作者 童庆娟 海林 刘淑芬 张茹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47-751,共5页
Rht12是位于5A染色体上的显性矮秆基因.用带有该基因的普通小麦Bezostaya 1、Mercia作矮源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回交,经自交和染色体数镜检及田间、室内选择,将Rht12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获得了染色体数56的矮秆八倍体小黑麦株.在八倍... Rht12是位于5A染色体上的显性矮秆基因.用带有该基因的普通小麦Bezostaya 1、Mercia作矮源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回交,经自交和染色体数镜检及田间、室内选择,将Rht12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获得了染色体数56的矮秆八倍体小黑麦株.在八倍体小黑麦遗传背景下,基因型纯合(Rht12Rht12)时降秆能力约为41.2%,杂合(Rht12rht12)时约为31.0%.小黑麦遗传背景对该基因有修饰作用.该基因增强了八倍体小黑麦的分蘖力,延迟了熟期,对籽粒饱满度有不利影响,尚需继续回交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秆基因 Rht12 小黑麦 株高 黑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作物——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被引量:2
9
作者 董永琴 《农技服务》 2002年第9期4-5,共2页
(一)什么是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原先在自然界是没有的,它是一种人们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新物种。通过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的人工有性杂交,和杂种染色体数的人工加倍,使两个物种合并成为一个八倍体的新物种... (一)什么是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原先在自然界是没有的,它是一种人们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新物种。通过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的人工有性杂交,和杂种染色体数的人工加倍,使两个物种合并成为一个八倍体的新物种——小黑麦。现已被公认为全世界人工合成的第一种新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经济价值 发展前景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的适宜播期范围与稳产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永琴 严育瑞 鲍文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4-31,共8页
供试的6个小黑麦品种(系)根据试验结果可分成3类:Ⅰ类 劲松5号和8323-17,偏春性,分蘖力强,适宜播期比偏春性的小麦对照阿勃还宽,各播期的亩产量均显著高于小麦对照,属稳产性最好的类型。Ⅱ类 1001-45和劲松4号,偏春性,分蘖力好,适宜播... 供试的6个小黑麦品种(系)根据试验结果可分成3类:Ⅰ类 劲松5号和8323-17,偏春性,分蘖力强,适宜播期比偏春性的小麦对照阿勃还宽,各播期的亩产量均显著高于小麦对照,属稳产性最好的类型。Ⅱ类 1001-45和劲松4号,偏春性,分蘖力好,适宜播期比阿勃宽,各播期的亩产量与阿勃相似,但显著高于春性小麦对照绵阳11号,属稳产性好的类型。Ⅲ类 劲松1号和劲松2号,春性,分蘖力较弱,适宜播期范围和亩产量都与绵阳11号相似,属耐肥而不稳产的类型。劲松5号在中等肥力的旱坡地上,全试验的平均亩产达237.7公斤,比适应力强的稳产小麦对照阿勃高16.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阿勃,204.1公斤/亩,LSD_(0.01)=16.4公斤/亩)。它的蛋白质含量为15.45%,面包烘烤性能好,可做优质面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播种期 稳产性 黑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导入农林10号矮秆基因于八倍体小黑麦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治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13-616,T001,共5页
用杂交、回交方法,将农林10号的矮秆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Y1139F_7中。和预期的一样,在不涉及R组染色体重组的情况下,导入后的八倍体小黑麦种子饱满度并未下降,还略有提高。这是利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普通小麦有利基因于八倍体小黑麦的第... 用杂交、回交方法,将农林10号的矮秆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Y1139F_7中。和预期的一样,在不涉及R组染色体重组的情况下,导入后的八倍体小黑麦种子饱满度并未下降,还略有提高。这是利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普通小麦有利基因于八倍体小黑麦的第一个实例.为“未经改良的R组染色体对八倍体小黑麦的种子饱满度有干扰作用”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小麦 矮秆基因 株高 饱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山区引种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试验初报
12
作者 商胜东 陈光友 +1 位作者 戴后坤 代前禄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4期18-19,共2页
为探索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 3号、黔中 5号在道真县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 ,特引种试验、示范。从试验结果看出 :黔中 3号、黔中 5号的分蘖力、再生能力、抗逆性、抗病性、丰产稳产性、... 为探索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 3号、黔中 5号在道真县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 ,特引种试验、示范。从试验结果看出 :黔中 3号、黔中 5号的分蘖力、再生能力、抗逆性、抗病性、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和营养品质均优于小麦绵阳 2 6 ,尤以在海拔 80 0 m以上地区产量比小麦绵阳 2 6增产 19.88%~ 2 3.0 7% ,增产极显著。并随海拔的增高 ,产量增幅呈递增趋势 ,其中以海拔110 0 m的试点产量最突出 ,比小麦绵阳 2 6增产 2 4 3.9%~ 2 94 .9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山区 引种 小黑麦 新品种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一号选育研究
13
作者 董永琴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4年第3期1-5,共5页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一号,是以八倍体小黑麦AH485为母本,用八倍体小黑麦59号,84号、H3908等3个父本的花粉混合授粉杂交,经连续7年选育于1985年育成。该品种耐瘠、耐寒、耐旱,对白粉病免疫,锈病抗性强,易脱...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一号,是以八倍体小黑麦AH485为母本,用八倍体小黑麦59号,84号、H3908等3个父本的花粉混合授粉杂交,经连续7年选育于1985年育成。该品种耐瘠、耐寒、耐旱,对白粉病免疫,锈病抗性强,易脱粒,适应性广,产量高、早熟、籽粒饱满度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高。1991年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选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矮秆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研究——Ⅰ.矮源类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治军 严育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79-586,共8页
以已知基因型的7个矮秆小麦品种(系)作为参考系,通过对八倍体小黑麦与矮秆小麦的杂种F_2株高分布的分析,和各矮秆小麦对赤霉酸反应的测定,对8个矮源不清的矮秆小麦分别认定了它们的基因型。根据降秆主基因的不同,将总数15个矮秆小麦分... 以已知基因型的7个矮秆小麦品种(系)作为参考系,通过对八倍体小黑麦与矮秆小麦的杂种F_2株高分布的分析,和各矮秆小麦对赤霉酸反应的测定,对8个矮源不清的矮秆小麦分别认定了它们的基因型。根据降秆主基因的不同,将总数15个矮秆小麦分成四类:A类含有Rht1、Rht2,以已知基因型的“农林10号”为代表,认定了3个品种,品种“1231白”的基因型为Rht1、Rht2,另外两个品种(Olesen Dwarf和78(26)8-16)的基因型为Rht1、Rht2、Rht8、Rht9;B类有7个品种,5个品种的基因型为Rht3,其中2个(矮2882和矮苏麦3号)已知,3个(矮引542、86中1806和1316)未知,2个品种的基因型为Rht3、Rht8(矮7830和矮阿夫);C类含有Rht8、Rht9,以已知品种“矮3034”为代表,两个未知品种(74-6302和1215-09)的基因型初步认定Rht9,Rhtx;D类只有一个含有Rht10的矮变1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普通小麦 矮秆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倍体小黑麦与七倍体杂种回交配子间竞争规律的研究
15
作者 程治军 吕知敏 +3 位作者 张茹生 汪为民 李晓梅 刘淑芬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80-485,共6页
当八倍体小黑麦与七倍体杂种回交时,七倍体×八倍体(以下简称“七×八”)组合的子房受精正常,80%的受精子房不能形成有胚乳的种子,有胚乳种子中能成株的仅有20%,回交效率为1%~2%,远低于八倍体×七倍体(以下简称“八... 当八倍体小黑麦与七倍体杂种回交时,七倍体×八倍体(以下简称“七×八”)组合的子房受精正常,80%的受精子房不能形成有胚乳的种子,有胚乳种子中能成株的仅有20%,回交效率为1%~2%,远低于八倍体×七倍体(以下简称“八×七”)组合的29.07%。通过分析“八×七”回交种子和七倍体F_1杂种根尖染色体数分布发现,八倍体小黑麦雌配子R染色体平均丢失率为0.133,具28染色体数的整倍体配子对27染色体数的非整倍体配子不具有竞争优势;父本七倍体杂种雄配子R染色体的平均丢失率为0.713,整倍体雄配子的竞争能力是非整倍体(染色体数27)雄配子的48.2倍。“七×八”组合回交效率低的原因可能是雌配子间竞争能力低,各种R染色体数的雌配子都能参与双受精,由于不完整的R组染色体对胚乳发育的干扰,大部分合子不能形成能成株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杂种 小黑麦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八倍体小黑麦杂种衍生的抗条锈病品系HB20121023选育与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邹景伟 张珊珊 +5 位作者 张志雯 任学军 孙会改 胡铁锋 周印富 林小虎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04,共4页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病害。发掘和培育新的抗条锈病的小麦种质资源一直是我国小麦育种中重要的工作。本研究对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与普通小麦品种京东8号远缘杂种的衍生后代进行了选育,并且对选育出的种质材料HB 20121023株系进...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病害。发掘和培育新的抗条锈病的小麦种质资源一直是我国小麦育种中重要的工作。本研究对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与普通小麦品种京东8号远缘杂种的衍生后代进行了选育,并且对选育出的种质材料HB 20121023株系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HB 20121023植株较矮,株型紧凑。细胞学鉴定表明,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配对、分离正常。利用CYR 29、CYR 30、CYR 31和水源46号条锈菌的混合小种田间接种鉴定表明,HB 20121023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HB 20121023可作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新的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黑麦 杂种后代 形态学 细胞 条锈病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矮秆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研究初报
17
作者 李晓梅 严育瑞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67-73,共7页
采用NCⅡ设计,用6个不同株高类型(高、中、矮各2个)八倍体小黑麦作母本,用含Rhtl,Rht2,Rht3,Rht10,和RhtlRht2Rhty的5个小麦矮源作父本配制30个杂交组合,通过F_1的显性度(D值)、降秆强度(R值)及F_2株高分布频率,分析了Rht基因在不同株... 采用NCⅡ设计,用6个不同株高类型(高、中、矮各2个)八倍体小黑麦作母本,用含Rhtl,Rht2,Rht3,Rht10,和RhtlRht2Rhty的5个小麦矮源作父本配制30个杂交组合,通过F_1的显性度(D值)、降秆强度(R值)及F_2株高分布频率,分析了Rht基因在不同株高类型八倍体小黑麦中的反应。主要结果为:1)不同矮秆基因对高、中、矮秆小黑麦降秆趋势一致,即对高秆小黑麦降秆效果最强,中秆次之,矮秆最弱,而不同矮秆基因降秆作用大小顺序为:Rht10>Rht3>Rht1Rht2Rhty>Rht1Rht2.2) 各矮秆基因在F_2染色体数分布不平衡的遗传背景下表达基本正常,Rht10、Rht3显示以矮秆为主的高低峰分布,农林10号、OlesenDwarf显示正态分布,3)连续回交能提高矮秆小黑麦株的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矮秆基因 小黑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系)区域适应性评价
18
作者 董永琴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4年第2期14-17,共4页
对八倍体小黑麦6个新品种(系)1990~1992年度在贵阳、安顺、织金、威宁、江口5个生态条件悬殊的试点进行区域试验的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并按Eberhart-Russll推荐的稳定性参数评价,确定出产量水平显著超过对... 对八倍体小黑麦6个新品种(系)1990~1992年度在贵阳、安顺、织金、威宁、江口5个生态条件悬殊的试点进行区域试验的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并按Eberhart-Russll推荐的稳定性参数评价,确定出产量水平显著超过对照小麦阿波的劲松49号和73022-1两品种(系),年度间、试点间差异小,产量稳定性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区域试验 稳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黑麦×小滨麦三属杂种F_1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兴锋 王洪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766-770,T001,共6页
用压片法对八倍体小黑麦和八倍体小滨麦杂种 F1 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 :小黑麦 /小滨麦 F1 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 1 3.1 7 +2 0 .82 +0 .37 +0 .0 2 ,与其理论构型基本一致。在三属杂种 F1 减数分... 用压片法对八倍体小黑麦和八倍体小滨麦杂种 F1 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 :小黑麦 /小滨麦 F1 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 1 3.1 7 +2 0 .82 +0 .37 +0 .0 2 ,与其理论构型基本一致。在三属杂种 F1 减数分裂后期 可观察到较高频率的落后染色体 ;四分体时期的子细胞普遍具有微核 ;所形成的小孢子有部分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 ,产生成熟的花粉 ,其成熟花粉的可育率为 44.1 %。在三属杂种 F1 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 ,还观察到了一些特殊的细胞学现象 :在同一个细胞中的染色质活动不同步 ,小孢子发生对称的有丝分裂 ,四分体不能正常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小滨麦三属杂种F1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发育 细胞学特点 小黑麦 小滨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倍体小黑麦引种试验初探
20
作者 贺晓鸣 《耕作与栽培》 1997年第6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小黑麦 引种 品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