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葡聚糖的可能转运途径 被引量:5
1
作者 刁桐湘 余力生 +2 位作者 静媛媛 韩琳 郑宏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进入内耳的可能途径。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分子量为3 000~5 000,20μl)为示踪剂,将200只出生24h内的昆明乳鼠随机分为耳后对照组[5mg/ml的葡聚糖(Dextran)20μ...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进入内耳的可能途径。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分子量为3 000~5 000,20μl)为示踪剂,将200只出生24h内的昆明乳鼠随机分为耳后对照组[5mg/ml的葡聚糖(Dextran)20μl耳后注射]、耳后实验组(5mg/ml的FITC-Dextran 20μl耳后注射)、肌注对照组(5mg/ml的葡聚糖20μl肌肉注射)、肌注实验组(5mg/ml FITC-Dextran 20μl肌肉注射),每组50只;于给药后0min、5min、15min、30min、1h、3h、5h、7h、12h、24h处死动物,取其头颅做冰冻切片,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观察分析荧光示踪剂在乙状窦、内淋巴囊及耳蜗的分布及强度变化,以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荧光强度比值为强度值。结果肌注实验组乙状窦在给药后3h、内淋巴囊及耳蜗在给药后12h可检测到荧光强度轻度增高,其余各部位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出明显荧光增强。耳后实验组耳后注射示踪剂后,乙状窦、内淋巴囊分别在给药后即刻、耳蜗在给药后30min可观察到荧光信号,随后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依次升高,乙状窦、内淋巴囊、耳蜗的荧光强度达峰值时间分别为给药后5~15、30、60min,到12小时强度均再次小幅度升高。结论药物在耳后注射较肌肉注射更易于进入内淋巴液,可能径路为:示踪剂首先通过局部循环和局部渗透至乙状窦内富集,随后通过乙状窦与内淋巴囊间的脉络关系进入内淋巴液,最终逆内淋巴浓度梯度作用于内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氰酸荧光标记的 耳后注射 转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眶后注射观察鼠视网膜血管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凯 李士清 +6 位作者 李静 蔡萌 李涛 田景毅 林少芬 罗燕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客观有效地评价视网膜的血管情况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防治研究的关键。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是评价C57BL...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客观有效地评价视网膜的血管情况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防治研究的关键。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是评价C57BL/6J小鼠视网膜血管的新方法,但目前少有关于此方法是否适合于其他小鼠及大鼠研究的报道。目的评估用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观察实验常用鼠种视网膜血管的可行性,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SPF级C57BL/6J小鼠、昆明小鼠、SD大鼠、Wistar大鼠各12只,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只。实验组动物右眼眶后注射9ml/kgFITC—dextran溶液,对照组右眼眶后注射等体积PBS溶液。注射10S后大鼠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摘取双侧眼球,荧光显微镜下行双侧眼球后组织以及视网膜铺片检查。结果C57BL/6J小鼠、昆明小鼠实验组双眼均可以观察到FITC—dextran绿色荧光标识的视网膜血管,但对照组各眼均观察不到视网膜血管形态;SD大鼠、Wistar大鼠实验组及对照组受检眼在荧光显微镜下均未观察到FITC—dextran标识的视网膜血管。小鼠、大鼠实验组右眼均可见由FITC—dextran浸染的绿色球后组织,而左眼球后组织均未见荧光。结论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适合于观察小鼠的视网膜血管,不适于观察大鼠的视网膜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形态学 异硫氰酸荧光- 眶后注射 小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后FITC-Dextran在眼组织中的分布
3
作者 雷剑琴 孙乃学 +1 位作者 樊小娟 陈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245,共4页
目的观察兔眼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后房水流出道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2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均行右眼手术。术后2周术眼前房内灌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处死后取完整眼... 目的观察兔眼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后房水流出道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2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均行右眼手术。术后2周术眼前房内灌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处死后取完整眼球做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素的分布。与手术部位处在眼环同一子午线上的同眼的对称部位未手术眼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葡萄膜巩膜引流术组,荧光素的分布在前、中部巩膜最强,前葡萄膜次之;而在小梁切除术组,荧光素的分布在前葡萄膜最强,前、中部巩膜次之,两组的后葡萄膜和后巩膜均有部分中等亮度的显影,对照组的后葡萄膜和后巩膜则几乎无显影,且两组的前、中部巩膜荧光素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和小梁切除术术后房水引流均是多途径的,既有外滤过,还增强了葡萄膜巩膜引流。与小梁切除术相比,葡萄膜巩膜引流术还明显增加了跨巩膜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萄膜巩膜引流术 小梁切除术 异硫氰酸荧光标记的(fitc-dextran) 激光共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精确评估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的联合方法
4
作者 杨玉新 李士清 +1 位作者 周焕娇 李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7-519,共3页
目的探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联合异凝集素(isolectin B4)在评估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中的作用。方法 10只生后第17天的OIR小鼠分别眶后注射FITC-Dextran,取... 目的探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联合异凝集素(isolectin B4)在评估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中的作用。方法 10只生后第17天的OIR小鼠分别眶后注射FITC-Dextran,取出视网膜行isolectinB4染色,应用ImagePro-Plus5.1软件测量视网膜新生血管、无灌注区及整个视网膜面积,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占整个视网膜面积的百分比并比较。结果 FITC-Dextran评估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占整个视网膜面积的百分比为(0.1009±0.0010)%,均小于FITC-Dextran联合isolectin B4的(0.1046±0.0010)%或isolectin B4的(0.1049±0.0020)%(均为P<0.01)。FITC-Dextran评估的视网膜无灌注区占整个视网膜面积的百分比为(0.2850±0.0010)%,均大于FITC-Dextran联合isolectin B4的(0.2668±0.0010)%或isolectin B4的(0.2676±0.0020)%(均为P<0.01)。FITC-Dextran联合isolectin B4比isolectin B4更易于鉴别视网膜铺片上残留的玻璃体血管,比FITC-Dextran更易于发现未充盈的视网膜小血管。结论 FITC-Dextran联合isolectin B4视网膜血管染色比FITC-Dextran或isolectin B4更能精确评估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异凝集 异硫氰酸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酰胺脂质体对灵芝发酵液中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研究
5
作者 汤清涵 高洁 +2 位作者 董洁 张启清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研究神经酰胺脂质体(Cerosomes,CS)对灵芝发酵液(Ganoderma lucidum fermentative liquid,GLFL)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及机制,为GLFL高效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溶性大分子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luorescei... 目的研究神经酰胺脂质体(Cerosomes,CS)对灵芝发酵液(Ganoderma lucidum fermentative liquid,GLFL)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及机制,为GLFL高效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溶性大分子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D)为荧光探针,采用Franz扩散池和大鼠离体皮肤考察神经酰胺对脂质体经皮递送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皮内荧光分布。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载有灵芝发酵液的神经酰胺脂质体(GLFL-CS),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及稳定性。应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研究经皮渗透机制。结果体外经皮递送实验表明,神经酰胺和大豆磷脂比例为1∶6的FD-GLFL-CS[C/S(1∶6)]12 h皮内滞留量最高,分别为FD-GLFL及FD-GLFL-CL的2.87倍和1.78倍。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CS能够促进更多的药物向皮肤深层渗透。所制备的GLFL-CS呈类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59.3±16.7)nm,GLFL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包封率为(43.03±0.90)%。ATR-FTIR结果表明,CS可以改变皮肤水合能力以及角质层脂质和角蛋白的主要特征峰位移及峰面积。结论CS可能通过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降低屏障作用,从而显著提高水溶性大分子极性物质的经皮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发酵液 荧光异硫氰酸酯- 神经酰胺脂质体 经皮递送 促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