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葡聚糖的可能转运途径 被引量:5
1
作者 刁桐湘 余力生 +2 位作者 静媛媛 韩琳 郑宏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进入内耳的可能途径。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分子量为3 000~5 000,20μl)为示踪剂,将200只出生24h内的昆明乳鼠随机分为耳后对照组[5mg/ml的葡聚糖(Dextran)20μ...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进入内耳的可能途径。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分子量为3 000~5 000,20μl)为示踪剂,将200只出生24h内的昆明乳鼠随机分为耳后对照组[5mg/ml的葡聚糖(Dextran)20μl耳后注射]、耳后实验组(5mg/ml的FITC-Dextran 20μl耳后注射)、肌注对照组(5mg/ml的葡聚糖20μl肌肉注射)、肌注实验组(5mg/ml FITC-Dextran 20μl肌肉注射),每组50只;于给药后0min、5min、15min、30min、1h、3h、5h、7h、12h、24h处死动物,取其头颅做冰冻切片,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观察分析荧光示踪剂在乙状窦、内淋巴囊及耳蜗的分布及强度变化,以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荧光强度比值为强度值。结果肌注实验组乙状窦在给药后3h、内淋巴囊及耳蜗在给药后12h可检测到荧光强度轻度增高,其余各部位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出明显荧光增强。耳后实验组耳后注射示踪剂后,乙状窦、内淋巴囊分别在给药后即刻、耳蜗在给药后30min可观察到荧光信号,随后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依次升高,乙状窦、内淋巴囊、耳蜗的荧光强度达峰值时间分别为给药后5~15、30、60min,到12小时强度均再次小幅度升高。结论药物在耳后注射较肌肉注射更易于进入内淋巴液,可能径路为:示踪剂首先通过局部循环和局部渗透至乙状窦内富集,随后通过乙状窦与内淋巴囊间的脉络关系进入内淋巴液,最终逆内淋巴浓度梯度作用于内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 耳后注射 转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眶后注射观察鼠视网膜血管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凯 李士清 +6 位作者 李静 蔡萌 李涛 田景毅 林少芬 罗燕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客观有效地评价视网膜的血管情况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防治研究的关键。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是评价C57BL...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客观有效地评价视网膜的血管情况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防治研究的关键。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是评价C57BL/6J小鼠视网膜血管的新方法,但目前少有关于此方法是否适合于其他小鼠及大鼠研究的报道。目的评估用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观察实验常用鼠种视网膜血管的可行性,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SPF级C57BL/6J小鼠、昆明小鼠、SD大鼠、Wistar大鼠各12只,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只。实验组动物右眼眶后注射9ml/kgFITC—dextran溶液,对照组右眼眶后注射等体积PBS溶液。注射10S后大鼠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摘取双侧眼球,荧光显微镜下行双侧眼球后组织以及视网膜铺片检查。结果C57BL/6J小鼠、昆明小鼠实验组双眼均可以观察到FITC—dextran绿色荧光标识的视网膜血管,但对照组各眼均观察不到视网膜血管形态;SD大鼠、Wistar大鼠实验组及对照组受检眼在荧光显微镜下均未观察到FITC—dextran标识的视网膜血管。小鼠、大鼠实验组右眼均可见由FITC—dextran浸染的绿色球后组织,而左眼球后组织均未见荧光。结论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适合于观察小鼠的视网膜血管,不适于观察大鼠的视网膜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形态学 异硫氰酸荧光- 眶后注射 小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钠法测定β-葡聚糖含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连喜军 鲁晓翔 刘勤生 《粮食与油脂》 2006年第9期24-26,共3页
该试验通过研究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结合后荧光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发生变化,探索在有多种糖存在溶液中鉴别测定β-葡聚糖含量一种方法。结果显示,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混合前后紫外吸收分别为436.5nm和510.... 该试验通过研究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结合后荧光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发生变化,探索在有多种糖存在溶液中鉴别测定β-葡聚糖含量一种方法。结果显示,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混合前后紫外吸收分别为436.5nm和510.6mn,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结合后荧光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发生变化,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由487.3nm,517.6nm变为475.9nm和510.6nm.而与其它糖类,如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结合后荧光性质不发生变化,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结合适合比例为6:1(百分含量比)、线性浓度范围在0.1~0.25μg/mL,回归方程为V=-2.014×+1.0757,回归系数为R2=0.9978,用此工作曲线测定青稞粗品中β-葡聚糖粗提物纯度为95%(标;住酶法测定结果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 荧光钠法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胺示踪氨基葡甘露聚糖的跨细胞膜能力与转运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渊 刘永康 +2 位作者 杜莹 李宏涛 陈国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52-1154,共3页
目的用荧光胺标记来示踪氨基葡甘露聚糖(aminoglucomannan,AGM)的跨细胞膜转运,以此证实氨基葡甘露聚糖跨(细胞)膜能力与转运机制。方法用荧光胺标记氨基葡甘露聚糖,将标记所得的荧光衍生物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 目的用荧光胺标记来示踪氨基葡甘露聚糖(aminoglucomannan,AGM)的跨细胞膜转运,以此证实氨基葡甘露聚糖跨(细胞)膜能力与转运机制。方法用荧光胺标记氨基葡甘露聚糖,将标记所得的荧光衍生物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和HepG2细胞在CO2培养箱中孵育,然后用荧光显微镜(紫光作激发光)观察。结果PBMC和HepG2细胞内均出现靛色荧光。结论氨基葡甘露聚糖能跨细胞膜转运进入细胞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甘露 荧光 荧光标记 跨膜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活体成像技术研究海茸β-1,3/1,6-葡聚糖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小亮 刘曦 +5 位作者 杨忆 蔡超 吕友晶 李国云 郝杰杰 于广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68-1374,共7页
以海茸β-1,3/1,6-葡聚糖(DAG)为研究对象,首先经还原胺化反应在DAG还原端引入功能氨基,再将其与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活化的荧光染料(Cy7)偶联,获得Cy7标记的DAG分子;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了DAG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DAG... 以海茸β-1,3/1,6-葡聚糖(DAG)为研究对象,首先经还原胺化反应在DAG还原端引入功能氨基,再将其与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活化的荧光染料(Cy7)偶联,获得Cy7标记的DAG分子;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了DAG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DAG在小鼠体内主要分布于肺、肝和肾,具有靶向小鼠肺部和通过肾排泄的特点.该方法简便、数据可靠,为多糖和寡糖的体内分布与代谢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3/1 6- 荧光标记 活体成像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后FITC-Dextran在眼组织中的分布
6
作者 雷剑琴 孙乃学 +1 位作者 樊小娟 陈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245,共4页
目的观察兔眼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后房水流出道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2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均行右眼手术。术后2周术眼前房内灌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处死后取完整眼... 目的观察兔眼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后房水流出道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2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均行右眼手术。术后2周术眼前房内灌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处死后取完整眼球做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素的分布。与手术部位处在眼环同一子午线上的同眼的对称部位未手术眼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葡萄膜巩膜引流术组,荧光素的分布在前、中部巩膜最强,前葡萄膜次之;而在小梁切除术组,荧光素的分布在前葡萄膜最强,前、中部巩膜次之,两组的后葡萄膜和后巩膜均有部分中等亮度的显影,对照组的后葡萄膜和后巩膜则几乎无显影,且两组的前、中部巩膜荧光素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和小梁切除术术后房水引流均是多途径的,既有外滤过,还增强了葡萄膜巩膜引流。与小梁切除术相比,葡萄膜巩膜引流术还明显增加了跨巩膜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萄膜巩膜引流术 小梁切除术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 激光共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可溶性制剂对小鼠结肠癌C26细胞在体诱导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剑明 杨和平 +3 位作者 白中红 许软成 闫辉 王方聚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水溶性制剂对藻酸盐包被小鼠结肠癌细胞C26在体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为包合剂制备姜黄素的水溶性制剂: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水溶性制剂对藻酸盐包被小鼠结肠癌细胞C26在体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为包合剂制备姜黄素的水溶性制剂: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curcumin with 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C-HP-β-CD);采用小鼠结肠腺癌C26细胞的藻酸盐包被珠皮下植入制备荷瘤BALB/c鼠动物模型。以C-HP-β-CD腹腔注射荷瘤模型鼠,以烟曲霉素醇(TNF-70)腹腔注射为阳性药物对照,以HP-β-CD注射为阴性对照;采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藻酸盐包被珠内新生血管的形态;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acyanate-dextran,FITC-Dextran)示踪技术观测C-HP-β-CD对藻酸盐包被C26细胞诱发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成功制备C-HP-β-CD和C26细胞藻酸盐包被珠鼠荷瘤模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包被珠内的肿瘤细胞团中可见血管腔形成,部分管腔的周围含有棒状体的内皮细胞。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姜黄素组及阳性对照组的包被珠内新生血管密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但3组包被珠内的新生血管形态无明显区别;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姜黄素组及阳性对照组包被珠的荧光强度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表明前两者的血管生成受到明显抑制,但姜黄素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相差不明显。结论:采用环糊精包合法制备的姜黄素水溶性制剂便于注射给药,其抗肿瘤新生血管作用明显,可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 结肠癌 血管生成 藻酸盐 氰酸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精确评估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的联合方法
8
作者 杨玉新 李士清 +1 位作者 周焕娇 李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7-519,共3页
目的探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联合异凝集素(isolectin B4)在评估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中的作用。方法 10只生后第17天的OIR小鼠分别眶后注射FITC-Dextran,取... 目的探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联合异凝集素(isolectin B4)在评估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中的作用。方法 10只生后第17天的OIR小鼠分别眶后注射FITC-Dextran,取出视网膜行isolectinB4染色,应用ImagePro-Plus5.1软件测量视网膜新生血管、无灌注区及整个视网膜面积,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占整个视网膜面积的百分比并比较。结果 FITC-Dextran评估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占整个视网膜面积的百分比为(0.1009±0.0010)%,均小于FITC-Dextran联合isolectin B4的(0.1046±0.0010)%或isolectin B4的(0.1049±0.0020)%(均为P<0.01)。FITC-Dextran评估的视网膜无灌注区占整个视网膜面积的百分比为(0.2850±0.0010)%,均大于FITC-Dextran联合isolectin B4的(0.2668±0.0010)%或isolectin B4的(0.2676±0.0020)%(均为P<0.01)。FITC-Dextran联合isolectin B4比isolectin B4更易于鉴别视网膜铺片上残留的玻璃体血管,比FITC-Dextran更易于发现未充盈的视网膜小血管。结论 FITC-Dextran联合isolectin B4视网膜血管染色比FITC-Dextran或isolectin B4更能精确评估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异凝集 异硫氰酸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酰胺脂质体对灵芝发酵液中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研究
9
作者 汤清涵 高洁 +2 位作者 董洁 张启清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研究神经酰胺脂质体(Cerosomes,CS)对灵芝发酵液(Ganoderma lucidum fermentative liquid,GLFL)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及机制,为GLFL高效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溶性大分子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luorescei... 目的研究神经酰胺脂质体(Cerosomes,CS)对灵芝发酵液(Ganoderma lucidum fermentative liquid,GLFL)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及机制,为GLFL高效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溶性大分子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D)为荧光探针,采用Franz扩散池和大鼠离体皮肤考察神经酰胺对脂质体经皮递送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皮内荧光分布。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载有灵芝发酵液的神经酰胺脂质体(GLFL-CS),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及稳定性。应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研究经皮渗透机制。结果体外经皮递送实验表明,神经酰胺和大豆磷脂比例为1∶6的FD-GLFL-CS[C/S(1∶6)]12 h皮内滞留量最高,分别为FD-GLFL及FD-GLFL-CL的2.87倍和1.78倍。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CS能够促进更多的药物向皮肤深层渗透。所制备的GLFL-CS呈类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59.3±16.7)nm,GLFL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包封率为(43.03±0.90)%。ATR-FTIR结果表明,CS可以改变皮肤水合能力以及角质层脂质和角蛋白的主要特征峰位移及峰面积。结论CS可能通过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降低屏障作用,从而显著提高水溶性大分子极性物质的经皮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发酵液 荧光异硫氰酸酯- 神经酰胺脂质体 经皮递送 促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激诱导DNA摄取的快速评估
10
作者 李思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4-24,共1页
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家N.W.Blackhall、M.R.Davey及其同事利用流式细胞分类术评估了在荧光素异硫氰酸盐-接合葡聚糖(FITC-葡聚糖)存在下电激水稻原生质体后的瞬时基因表达,并与在携带cat基因的质粒存在下电激水稻原生质体后的瞬时基因表... 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家N.W.Blackhall、M.R.Davey及其同事利用流式细胞分类术评估了在荧光素异硫氰酸盐-接合葡聚糖(FITC-葡聚糖)存在下电激水稻原生质体后的瞬时基因表达,并与在携带cat基因的质粒存在下电激水稻原生质体后的瞬时基因表达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分类术 基因表达 水稻原生质体 植物原生质体 诺丁汉大学 异硫氰 瞬时表达 荧光 外源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