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蛋白偶联受体异源二聚体及其偏向性配体:未来药物研发的新主角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路路 陈京 白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68-1472,共5页
不同类型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之间的异源二聚化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异源二聚体具有不同于单体和同源二聚体的高阶结构特点,这在一定层次上类似于变构调节机制,使得GPCRs异源二聚体呈现更高的信号特异性和多样性。成功筛选GPCRs异源二... 不同类型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之间的异源二聚化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异源二聚体具有不同于单体和同源二聚体的高阶结构特点,这在一定层次上类似于变构调节机制,使得GPCRs异源二聚体呈现更高的信号特异性和多样性。成功筛选GPCRs异源二聚体的特异配体或偏向性配体,能够为研发降低副作用的药物提供新的策略。该文就GPCRs异源二聚体的信号特点及其偏向性配体的生理药理学价值和筛选GPCRs异源二聚体偏向性配体的技术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 同源 异源 偏向性配 理生理学 药理学 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分泌干扰物对核受体二聚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黄付晏 陈钦畅 +4 位作者 谭皓月 郭婧 于南洋 史薇 于红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31,共15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可模仿或拮抗天然激素与核受体结合,干扰核受体的同源或异源二聚,进而通过共调节因子的招募调控转录活性,最终引起内分泌干扰效应。目前研究主要针对EDCs与核受体的结合过程,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可模仿或拮抗天然激素与核受体结合,干扰核受体的同源或异源二聚,进而通过共调节因子的招募调控转录活性,最终引起内分泌干扰效应。目前研究主要针对EDCs与核受体的结合过程,忽视了其对核受体二聚化过程的影响,而该过程的阻断可直接导致转录失活。EDCs对于不同核受体二聚化的影响不同,只有激动剂EDCs能够促进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同源二聚化,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与具有激动或拮抗活性的EDCs结合后都可诱导ER二聚体的形成,但二聚化类型不同。通过检索ToxCast和Tox21数据库发现多达227种EDCs可以诱导ER二聚化,相比于ERα-ERα同源二聚体(6.09%~7.38%的活性率),EDCs更易诱导ERα-ERβ异源二聚体(11.25%~12.22%的活性率)和ERβ-ERβ同源二聚体(10.02%~11.69%的活性率)。EDCs也能够差异性诱导其他核受体如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与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形成的异源二聚体,不同类型的二聚体对于研究EDCs转录活性的生理学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报告的参考化学品研究发现,相比于配受体结合活性,二聚活性与转录活性之间有着更好的相关关系。本文从EDCs介导的核受体二聚化转录机制、二聚化与转录活性间的关系以及二聚化研究方法三方面,总结EDCs对核受体二聚化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理解EDCs的分子作用机制,推进化合物的内分泌干扰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受体 同源 异源 转录机制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双分子荧光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鲜味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基因表达调控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晶 张勇 黄铁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02-2708,共7页
动物的鲜味受体包括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 GluR)和味觉受体异源二聚体(T1R1/T1R3),是C型G蛋白偶联受体,N末端捕蝇草模块(VFT)区域可与鲜味配体结合,识别鲜味。本文主要论述了鲜味受体的研究进展、鲜味识别转导机制及鲜味受体基因的表达调... 动物的鲜味受体包括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 GluR)和味觉受体异源二聚体(T1R1/T1R3),是C型G蛋白偶联受体,N末端捕蝇草模块(VFT)区域可与鲜味配体结合,识别鲜味。本文主要论述了鲜味受体的研究进展、鲜味识别转导机制及鲜味受体基因的表达调控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受体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味觉受体异源 转导机制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酰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晓静 朱弼珺 +5 位作者 邹海东 胡道德 仇亚婷 顾青 刘堃 许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80-988,共9页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研究聚焦于药物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减少DR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损伤,但具有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在危险.氨甲酰EPO(CEPO)具有相同的神经保护作用,且无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但...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研究聚焦于药物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减少DR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损伤,但具有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在危险.氨甲酰EPO(CEPO)具有相同的神经保护作用,且无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但其神经保护作用尚未在眼部疾病,尤其是DR中得到证实.目的 比较CEPO与EPO在抗DR的神经成分和血管成分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化学合成法制备EPO衍生物CEPO.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DM+ EPO组和DM+CEPO组,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腹腔内注射建立大鼠DM模型,而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等体积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每周监测大鼠血糖.造模后4周,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分别腹腔内注射50 μg/kg EPO和CEPO,正常对照组和DM组大鼠均采用等量双蒸水腹腔内注射.干预后2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然后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制备视网膜标本,分别进行视网膜组织学检查,采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异源二聚体受体(CD131)、EPO受体(EPO-R)、胸腺细胞分化抗原-1(Thy-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合成产物为纯度较高的CEPO.造模后至药物干预后2周,DM组、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39、455.91,均P=0.00);DM组大鼠ERG OPs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而DM+ EPO组与DM+CEPO组OPs波振幅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0.49);4个组间大鼠ERG a波、b波振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0、1.12,P>0.05).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厚度变薄,RGCs计数减少,视网膜中TUNEL染色阳性细胞增多,而DM+ EPO组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全层厚度、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厚度均明显薄于DM组大鼠,4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23、23.35、13.33,均P=0.00),RGCs数目明显多于DM组,4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4,P=0.00).DM组大鼠视网膜中Thy-1 mRNA(2^-ΔΔCt)及其蛋白表达量(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Thy-1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 mRNA(2^-ΔΔCt)及其蛋白表达量(A值)明显升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EPO和DM+EPO组间大鼠视网膜Thy-1或GFAP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EPO组大鼠视网膜中EPOR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CD131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M组和DM+EPO组大鼠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DM+EP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PO在防治DR患者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与EPO相似,且不存在EPO的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CEPO可能通过CD131受体发挥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拟似物 衍生物 氨甲酰促红细胞生成素 神经保护剂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控 SD大鼠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凋亡 异源二聚体受体/cd13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酸调节胆汁淤积大鼠SHP-LRH-1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浩 高璇 +3 位作者 赵威 俞浩 王宁生 宓穗卿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5-613,共9页
目的:研究栀子酸(geniposidic acid,GPA)对α-萘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 isothiocyanate,ANIT)诱导胆汁淤积大鼠胆汁酸代谢小分子异源二聚体伴侣受体(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SHP)与肝受体同源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ue 1,LRH-1... 目的:研究栀子酸(geniposidic acid,GPA)对α-萘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 isothiocyanate,ANIT)诱导胆汁淤积大鼠胆汁酸代谢小分子异源二聚体伴侣受体(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SHP)与肝受体同源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ue 1,LRH-1)信号通路的调节.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ANIT组、ANIT+GPA 100 mg/kg组(AG100组)、ANIT+GPA 50 mg/kg组(AG50组)、ANIT+GPA 25 mg/kg组(AG25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10 d,空白组和ANIT组用生理盐水灌胃,ANIT+GPA各组给予GPA,给药的第8天,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ANIT(65 mg/kg)灌胃1次造模,继续给药至第10天,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和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的含量;分离并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rat primary hepatocytes,RPH),将RPH分为空白组、40μmol/L ANIT组、40μmol/L ANIT+GPA 4.00,1.00,0.25 mmol/L组(A4G,A1G和A0.25G组),real-time RT-PCR检测RPH中SHP和胆汁酸合成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cytochrome P450 family 7 subfamily A member 1,CYP7a1)mRNA转录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SHP和CYP7a1蛋白表达;沉默实验中,将RPH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转染组、siRNA-LRH-1组(ZR组)、siRNA-LRH-1+GPA 4.00,1.00,0.25 mmol/L组(ZR4G、ZR1G、ZR0.25G组),检测SHP,CYP7a1和LRH-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过表达实验中,将RPH又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转染组(空白转染siRNA-阴性组)、LRH-1过表达组(LRH-1过表达质粒,OE组)、LRH-1过表达质粒+GPA 4.00,1.00,0.25 mmol/L组(OE4G,OE1G,OE0.25G组),检测SHP,CYP7a1和LRH-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在体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IT组的TC和TBA均显著升高(均P<0.01)、TG无差别;与ANIT组比较,AG100组和AG50组的TC和TBA均显著降低(均P<0.01).RPH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IT组中SHP的蛋白和基因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CYP7a1的蛋白和基因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ANIT组比较,A4G和A1G组的SHP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A0.25G组SHP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A4G和A1G组的CYP7a1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LRH-1沉默实验中,与阴性转染组比较,ZR组中CYP7a1和LRH-1蛋白和基因均显著抑制(均P<0.01),SHP无变化;与ZR组比较,ZR4G,ZR1G和ZR0.25G组SHP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LRH-1和CYP7a1无显著变化.LRH-1过表达实验中,与阴性转染组比较,OE组的CYP7a1和LRH-1蛋白和基因均显著抑制(均P<0.01),SHP无变化;与OE组比较,OE4G和OE1G组SHP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OE0.25G组SHP基因显著升高(P<0.05),LRH-1和CYP7a1无显著变化.结论:RPH中LRH-1的过表达能上调CYP7a1的活性,GPA可以改善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的生物化学水平和肝脏病理,其机制可能与GPA激活大鼠RPH中SHP造成LRH-1的消耗来降低CYP7a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酸 小分子异源伴侣受体 受体同源物1 大鼠原代肝细胞 肝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RⅡ和IL-1RAcP重组质粒对大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常贺 宋颖 刘春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29-1738,共10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 Ⅱ型受体(IL-1RⅡ)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重组质粒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AM)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体内导入用重组质粒pCAGGS-IL-1RⅡ和pCAGGSIL-1RAcP,并以pCAGGS-SP(signal peptide...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 Ⅱ型受体(IL-1RⅡ)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重组质粒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AM)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体内导入用重组质粒pCAGGS-IL-1RⅡ和pCAGGSIL-1RAcP,并以pCAGGS-SP(signal peptide)作为对照质粒。将雄性Lewis大鼠分成4组:对照(control)组(未免疫未注射质粒的大鼠,n=5)、EAM+SP组(免疫的大鼠尾静脉注射对照质粒,n=9)、EAM+IL-1RⅡ组(免疫的大鼠尾静脉注射IL-1RⅡ质粒,n=8)和EAM+IL-1RⅡ+IL-1RAcP组(免疫的大鼠尾静脉注射IL-1RⅡ和IL-1RAcP质粒,n=7)。第0天免疫大鼠造模;第6天应用流体动力学方法尾静脉注射重组质粒;第17天处死大鼠进行疗效评估,评估指标包括组织病理学、心脏彩超检测、心脏重量/体重比值、心肌中心衰标志物心房钠尿肽(ANP)和脑钠尿肽(BNP)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构建体外细胞转染用重组质粒pUC19-IL-1RⅡ-actin和pUC19-IL-1RAcP-tub,转染入Cos7细胞获得培养上清液,将含有IL-1RⅡ和IL-1RAcP的培养上清液加至脂多糖(LPS)诱导的H9c2细胞中,RT-qPCR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EGFP-IL-1RⅡ-actin和pEGFP-IL-1RAcP-tub转染入Cos7细胞,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目的蛋白的形成。结果:与EAM+SP组相比,EAM+IL-1RⅡ组和EAM+IL-1RⅡ+IL-1RAcP组大鼠心肌炎症程度均有显著减轻,左心室收缩期内径显著缩小(P<0.05),心肌中ANP、BNP、TNF-α、IL-2、IFN-γ和TGF-β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4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H9c2细胞中,与LPS组比较,LPS+IL-1RⅡ组和LPS+IL-1RⅡ+IL-1RAcP组TGF-β和IL-6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LPS+IL-1RⅡ组比较,LPS+IL-1RⅡ+IL-1RAcP组TNF-α和IL-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3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Co-IP检测到IL-1RⅡ与IL-1RAcP相互结合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蛋白,为异源二聚体。结论:IL-1RⅡ和IL-1RAcP重组质粒导入可有效缓解大鼠EAM的炎症损伤,其机制与两者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并强力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Ⅱ型受体 白细胞介素1受体辅助蛋白 异源 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