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备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新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柏正武 黄少华 +1 位作者 吴莉 尹传奇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4年第2期16-17,共2页
通过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固体光气反应,建立了一种生产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的新方法。并用自制的这种偶联剂的苯胺衍生物对硅胶进行了功能化,结果表明所得到的产物为目标分子。制备反应中的溶剂可回收循环使用,此... 通过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固体光气反应,建立了一种生产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的新方法。并用自制的这种偶联剂的苯胺衍生物对硅胶进行了功能化,结果表明所得到的产物为目标分子。制备反应中的溶剂可回收循环使用,此生产工艺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异氰酸丙基氧基 固体光气反应 偶联剂 苯胺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晶晶 朱传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5-718,共4页
以共聚方式与掺混方式加入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脂肪族异氰酸酯、聚酯二元醇等,对水性聚氨酯进行交联改性.用IR、DSC、TGA及其它物理方法分析研究了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3.0... 以共聚方式与掺混方式加入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脂肪族异氰酸酯、聚酯二元醇等,对水性聚氨酯进行交联改性.用IR、DSC、TGA及其它物理方法分析研究了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3.0g/100g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100g指起始物原料)时,无论以共混还是共聚方式加入,均能提高水性聚氨酯的防水性、耐热性、硬度及抗冲击性能,而以共聚方式加入时其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异氰酸-丙基氧基 水性聚氨 交联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CuO用于制备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玉桥 余江 +2 位作者 金一丰 纪秀俊 陈志荣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3-195,201,共4页
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备出负载型CuO催化剂,并用于[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氨基甲酸乙酯催化热分解制备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通过XRD、XPS和TEM等手段对负载型CuO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对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煅烧温度、反应的裂解温度... 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备出负载型CuO催化剂,并用于[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氨基甲酸乙酯催化热分解制备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通过XRD、XPS和TEM等手段对负载型CuO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对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煅烧温度、反应的裂解温度等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以沉积沉淀法制备的负载型CuO催化剂中,煅烧温度为450℃,裂解温度为210℃。通过对CuO催化的固定床进行热分解,异氰酸酯基硅烷的产率达到98.9%,选择性达到99.2%。对催化剂进行稳定性测试表明,连续使用10次未出现明显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 沉积沉淀法 3-异氰酸丙基氧基 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龚兴宇 范晓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4,共4页
采用单体后滴加的方法 ,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不同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改性 ,通过乳液共聚合成了丙烯酸酯 -有机硅共聚物。对合成工艺进行了初步探索 ,通过红外光谱、DSC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有机硅含量对共... 采用单体后滴加的方法 ,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不同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改性 ,通过乳液共聚合成了丙烯酸酯 -有机硅共聚物。对合成工艺进行了初步探索 ,通过红外光谱、DSC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有机硅含量对共聚产物力学性能、吸水率的影响 ,证实了丙烯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甲丙烯酰氧基丙基甲氧基 改性 丙烯酸乳液 研究 乳液共聚合 聚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γ-缩水甘油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共聚物/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邱凤仙 倪良 +2 位作者 周钰明 刘举正 韩世钧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7-39,共3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酯-γ-缩水甘油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共聚物/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用紫外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杂化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用热重法测试对材料进行了性能表征,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聚合反应动力学并可...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酯-γ-缩水甘油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共聚物/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用紫外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杂化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用热重法测试对材料进行了性能表征,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聚合反应动力学并可得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活化能为1307.83 J/mol,反应级数为2,用对比法测定了聚合物的BET比表面积为83.5805 m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 γ-缩水甘油氧丙基甲氧基 杂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甲基丙烯酸丙酯基三甲氧基硅烷与n-HA的界面作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韩纪梅 李玉宝 +4 位作者 莫利蓉 王学江 许凤兰 吴曦 吴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9-632,共4页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 IR)、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X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研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 HA)与γ甲基丙烯酸丙酯基三甲氧基硅烷(KH 570)偶联剂的界面作用。结果表明,用硅烷处理后的n HA 表面的羟基(—OH)出现较大变化,说明—OH...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 IR)、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X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研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 HA)与γ甲基丙烯酸丙酯基三甲氧基硅烷(KH 570)偶联剂的界面作用。结果表明,用硅烷处理后的n HA 表面的羟基(—OH)出现较大变化,说明—OH 是与KH 570 相互作用的主要基团,C O 键的伸缩振动新峰及Si 峰的出现,说明硅烷已成功接枝在HA晶体表面。n HA晶体与有机硅烷之间的界面结合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氢键和化学键,但也存在羰基与钙离子之间产生静电荷吸引的可能。用此改性的n HA与高分子或牙科树脂复合可大大改善n HA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发挥n HA 的生物功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磷灰石 γ-甲丙烯酸丙甲氧基 界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叔丁基过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马立群 何子健 +3 位作者 孙兆洋 常海洋 陈国力 王雅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20-4323,共4页
以过氧化氢叔丁醇和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以三氯化铁为催化剂在甲苯溶剂中首次了合成γ-叔丁基过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利用红外吸收光谱、1H核磁共振谱以及质谱对产物表征,确定其结构。通过研究催化剂种类、反应物配比、反应时... 以过氧化氢叔丁醇和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以三氯化铁为催化剂在甲苯溶剂中首次了合成γ-叔丁基过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利用红外吸收光谱、1H核磁共振谱以及质谱对产物表征,确定其结构。通过研究催化剂种类、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探讨出实验最佳方案为: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40℃,n(过氧化氢叔丁醇)∶n(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2∶1,催化剂用量为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质量的1.5%。在此条件下,产物产率最高为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叔丁醇 γ-叔丁过氧丙基甲氧基 合成 催化剂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硅烷体系中双-(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胺硅烷水解度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羡小超 陈明禄 +3 位作者 林震 李立新 周志明 谭世语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13,共4页
在金属表面硅烷化处理的工业过程中,测定硅烷工作液的水解度是确定硅烷有效利用率和建槽过程中浓缩液稀释倍数的重要依据。以双-(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胺(BAS)和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VTAS)的混合硅烷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 在金属表面硅烷化处理的工业过程中,测定硅烷工作液的水解度是确定硅烷有效利用率和建槽过程中浓缩液稀释倍数的重要依据。以双-(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胺(BAS)和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VTAS)的混合硅烷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稀释程度下和不同BAS/VTAS配比条件下,混合体系中主要成分BAS的水解度。结果表明:加水稀释和提高BAS在混合硅烷中的比例,均能够进一步提高BAS的水解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3-甲氧基丙基)胺 乙烯乙酰氧基 水解度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甲氧基硅烷的ATRP引发剂的合成及甲基丙烯酸寡聚乙二醇酯的聚合
9
作者 王珊珊 王磊 褚立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3,共3页
以氨基封端的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OS)和α-溴代异丁酰溴(BIBB)为原料,制备了溴化三甲氧基硅烷(BrTMOS),并以此为引发剂,在硅片基质上引发甲基丙烯酸寡聚乙二醇酯(OEG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 以氨基封端的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OS)和α-溴代异丁酰溴(BIBB)为原料,制备了溴化三甲氧基硅烷(BrTMOS),并以此为引发剂,在硅片基质上引发甲基丙烯酸寡聚乙二醇酯(OEG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水接触角对产物的化学组成及表面特性进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甲氧基(BrTMOS) 原子转移自由聚合(ATRP) 丙烯酸寡聚乙二醇(OEG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氰酸酯/硅烷偶联剂接枝改性杨木粉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健 孔振武 +3 位作者 焦健 房桂干 吴国民 霍淑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采用4,4'-亚甲基双(异氰酸苯酯)/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DI/KH550)对杨木粉(PWP)表面接枝化学改性。研究了反应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对杨木粉改性反应的影响,...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采用4,4'-亚甲基双(异氰酸苯酯)/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DI/KH550)对杨木粉(PWP)表面接枝化学改性。研究了反应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对杨木粉改性反应的影响,并通过接触角测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13C固体核磁共振光谱(13C CP-MAS NM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改性杨木粉的结构与表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MDI与PWP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2∶1,MDI与KH550物质的量比1∶1,120℃反应2 h,制备的MDI/KH550改性杨木粉质量增加率为40%~60%,催化剂对改性反应无明显影响;改性后杨木粉疏水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4′-亚甲双(异氰酸) Γ-氨丙基氧基 杨木粉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链含烷氧基硅烷的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丽 杨明君 +1 位作者 王杰 刘耿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21,138,共7页
使用[3-(2-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EAPTMS)作为二胺扩链剂,制备了一系列侧链含硅烷基的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UV-WPUA)分散体。探究了具有不同含量AEAPTMS的UV-WPUA特性,包括乳液粒径、稳定性以及固化膜吸水率、凝胶... 使用[3-(2-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EAPTMS)作为二胺扩链剂,制备了一系列侧链含硅烷基的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UV-WPUA)分散体。探究了具有不同含量AEAPTMS的UV-WPUA特性,包括乳液粒径、稳定性以及固化膜吸水率、凝胶率、表面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AEAPTMS成功地引入了UV-WPUA中。随着AEAPTMS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交联密度的增加,UV-WPUA的粒径逐渐变大,固化膜表面变得更粗糙,水接触角、拉伸强度和热稳定性均增强。同时断裂伸长率下降,而AEAPTMS的加入对涂膜的铅笔硬度、附着力以及柔韧性影响甚小,其中附着力均为0级,柔韧性均为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丙烯酸 [3-(2-氨)氨丙基]甲氧基 交联 侧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电极表面硅烷膜的自组装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令 林克发 +2 位作者 杨防祖 许书楷 周绍民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应用自组装技术在铜电极表面上制备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膜.红外光谱研究该自组装膜结构,电化学方法考察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膜在5%NaCl溶液中对铜电极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于不同浓度的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醇溶液中自... 应用自组装技术在铜电极表面上制备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膜.红外光谱研究该自组装膜结构,电化学方法考察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膜在5%NaCl溶液中对铜电极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于不同浓度的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醇溶液中自组装的硅烷膜表现出较好的抗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巯丙基甲氧基 自组装 耐蚀性 缓蚀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薄膜表面接枝含硅共聚物及其疏水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洪文 张琳 +3 位作者 袁珣 张敏艳 周仕龙 姜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3-106,共4页
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聚酯薄膜表面接枝由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形成的共聚物,以提高基体材料的表面疏水性。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接枝含硅共聚物对聚酯薄膜表面组成、结构和... 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聚酯薄膜表面接枝由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形成的共聚物,以提高基体材料的表面疏水性。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接枝含硅共聚物对聚酯薄膜表面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改性前后聚酯薄膜的表面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利用接触角测试对比研究聚酯薄膜接枝改性前后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随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温度的提高,聚酯薄膜表面水接触角不断提高,最高达到95.8°,表面自由能下降,疏水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聚合 接触角 Γ-甲丙烯酰氧基丙基甲氧基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推进剂用有机硅烷类键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慧思 陶博文 +3 位作者 张小平 顾健 李磊 黄丹椿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28,共6页
将3 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聚乙二醇于65℃进行反应,得到硅烷键合剂BAG-ZD,用FT-IR对反应程度进行跟踪,研究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等对反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加入0.1%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在65℃左右反应3 h时效果最好;对BAG-ZD和... 将3 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聚乙二醇于65℃进行反应,得到硅烷键合剂BAG-ZD,用FT-IR对反应程度进行跟踪,研究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等对反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加入0.1%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在65℃左右反应3 h时效果最好;对BAG-ZD和WD50(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了水解对比实验,通过电导率的变化对水解反应程度进行了分析,BAG-ZD的水解时间比WD50慢210 min;NEPE药浆吸附试验表明,BAG-ZD能有效作用到AlH3表面,且均匀分布;单向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加入BAG-ZD后,推进剂的拉伸强度和最大伸长率均提高了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键合剂 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AlH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印迹法制备钴(Ⅱ)离子印迹硅胶及性能 被引量:12
15
作者 范洪涛 隋殿鹏 +4 位作者 赵立兴 任泽岩 袁自云 周勤 孙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02-2907,共6页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以Co(Ⅱ)离子作为印迹离子,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硅胶为支撑物,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Co(Ⅱ)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等进行了表征,采用平衡吸附法研...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以Co(Ⅱ)离子作为印迹离子,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硅胶为支撑物,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Co(Ⅱ)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等进行了表征,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印迹硅胶材料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印迹硅胶材料和非印迹硅胶材料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5.2和6.5 mg/g;印迹硅胶材料对Co(Ⅱ)离子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2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当pH=3.9~7.8时,印迹硅胶材料保持了较好的吸附容量;印迹硅胶材料对Co(Ⅱ)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时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烯丙基甲氧基 吸附 离子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辅助表面接枝印迹法制备Cd(Ⅱ)离子印迹硅胶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范洪涛 李晶 +2 位作者 李展超 阎峰 孙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060-2064,共5页
采用水热辅助表面接枝印迹技术,以Cd(Ⅱ)离子作为模板,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出高容量的Cd(Ⅱ)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等进行了表征,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 采用水热辅助表面接枝印迹技术,以Cd(Ⅱ)离子作为模板,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出高容量的Cd(Ⅱ)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等进行了表征,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印迹硅胶材料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印迹硅胶材料和非印迹硅胶材料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2.5和22.1mg/g;印迹硅胶材料对Cd(Ⅱ)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识别能力,对Cd(Ⅱ)离子的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模型,20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pH值在4~8范围内,保持了较好的吸附容量;重复使用时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辅助 离子印迹 CD 丙基甲氧基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改性共聚物水凝胶接触镜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蔡立彬 刘正堂 +2 位作者 崔英德 黎新明 韩慧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9-402,共4页
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以及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原料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氰(AIBN)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有机硅改性共聚物水凝胶接触镜材料,并... 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以及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原料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氰(AIBN)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有机硅改性共聚物水凝胶接触镜材料,并研究了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得材料的折光度为1.51,透光率达99%以上;有机硅的引入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拉伸强度,NVP含量的增加使材料的拉伸强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角膜接触镜 γ-(甲丙烯酰氧)丙基甲氧基 N-乙烯吡咯酮(NVP) 丙烯酸羟乙(HE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BA/KH-570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云母增强聚丙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兵 赵若飞 +1 位作者 戴干策 胡春圃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7-262,共6页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 3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三元共聚物 ,发现该共聚合体系是一“活性”/受控聚合体系 ,三元共聚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得以确认。研究了该三元共聚物作为...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 3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三元共聚物 ,发现该共聚合体系是一“活性”/受控聚合体系 ,三元共聚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得以确认。研究了该三元共聚物作为大分子偶联剂对云母增强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聚合 苯乙烯 丙烯酸丁 3-甲丙烯酰氧基丙基甲氧基 云母增强聚丙烯 元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剂对聚丙烯酸酯/SiO_2杂合乳液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春晖 瞿金清 陈焕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80,共5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硅溶胶进行改性,添加到聚丙烯酸酯乳液(PAE)中制备聚丙烯酸酯/SiO2杂合乳液(Si-PAE),研究了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3-缩水甘油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Z-6040)含有环氧基和甲氧基硅基团,在成...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硅溶胶进行改性,添加到聚丙烯酸酯乳液(PAE)中制备聚丙烯酸酯/SiO2杂合乳液(Si-PAE),研究了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3-缩水甘油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Z-6040)含有环氧基和甲氧基硅基团,在成膜过程中能分别与PAE链段上羧基(-COO-)和硅溶胶的硅醇(Si-OH)反应,形成Si-O-Si交联网络,提高了Si-PAE涂膜的交联密度;Z-6040的合适添加量为硅溶胶质量的4.0%;纳米粒径分析表明,Z-6040改性后的Si-PAE平均粒径减小,硅溶胶在Si-PAE乳液中分散更均匀;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发现Si-PAE涂层结构平整致密;热重分析(TGA)曲线表明Si-PAE涂膜热稳定性较PAE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SiO2杂合乳液 溶胶 偶联剂 3-缩水甘油丙基甲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离子印迹硅胶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萌萌 章东升 +1 位作者 范雪蕾 阎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0-804,共5页
采用表面接枝印迹技术,以Cd2+作为模板离子,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硅胶为支撑物,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d2+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并利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印迹材料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 采用表面接枝印迹技术,以Cd2+作为模板离子,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硅胶为支撑物,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d2+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并利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印迹材料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最大吸附量为30.8mg/g,20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当pH值在4~8范围内,印迹材料保持了较好的吸附容量;印迹材料对Cd2+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烯丙基甲氧基 离子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