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麦草异戊烯基转移酶PjIPT基因的功能验证
1
作者 任晓敏 云岚 +1 位作者 艾芊 赵乔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7-215,共9页
【目的】异戊烯基转移酶(isopentenyl transferases,IPT)参与反式玉米素(trans-zeatin,tZ)的生物合成。tZ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抵抗逆境胁迫的一种细胞分裂素类型,在促进芽生长和调控植物侧枝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探索IPT的功能,为后... 【目的】异戊烯基转移酶(isopentenyl transferases,IPT)参与反式玉米素(trans-zeatin,tZ)的生物合成。tZ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抵抗逆境胁迫的一种细胞分裂素类型,在促进芽生长和调控植物侧枝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探索IPT的功能,为后续新麦草产量性状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新麦草IPT进行系统发育和多序列比对,探究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和同源性。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过表达PjIPT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并运用逆转录PCR(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对转基因植株进行验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对其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使用液质联用系统测定反式玉米素。【结果】IPT在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和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等麦类作物中具有高度同源性,且AtIPT9是PjIPT的同源蛋白。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过表达PjIPT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证明PjIPT上调植株分枝数。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PjIPT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能够正常表达。利用不同部位组织RT-qPCR分析PjIPT的空间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PjIPT在拟南芥的分蘖节和叶中特异性表达。此外,反式玉米素的定量分析表明PjIPT通过参与tZ的生物合成去调控拟南芥植株分枝数。【结论】PjIPT是上调植株分枝数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麦草 异戊烯基转移酶 反式玉米素 分蘖 功能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橡胶树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cDNA克隆及其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罗明武 邓柳红 +2 位作者 易小平 曾会才 肖苏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3-228,共6页
以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胶乳的RNA为Tester;叶片RNA为Driver,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了一个胶乳特异表达基因差减文库。通过反式Northern点杂交(reverse Northern dot blots)筛... 以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胶乳的RNA为Tester;叶片RNA为Driver,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了一个胶乳特异表达基因差减文库。通过反式Northern点杂交(reverse Northern dot blots)筛选到一个与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橡胶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高度同源的阳性克隆R363。采用RACE方法获得该克隆的全长cDNA(GenBank登陆号:AY461414)。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长1156 bp,含有873 bp的阅读框,编码29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2.9 kD,等电点为7.2,含有N-端跨膜螺旋区。同源性分析表明R363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异戊烯基转移酶家族的特征,含有cis-异戊烯基链转移酶的5个高度保守区,推测R363可能是一种新的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R363在胶乳中高度表达,在叶中不表达。乙烯处理前后表达强度一致,表明该基因表达不为乙烯所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抑制消减杂交法 胶乳 cis-异戊烯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瘤芥异戊烯基转移酶家族基因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蔡兆明 程春红 +1 位作者 廖静静 王殿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7,共10页
该研究以茎瘤芥栽培品种‘永安小叶’为实验材料,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茎瘤芥基因组中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家族基因成员进行鉴定;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基因在不同组织、盐胁迫和根肿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1)在茎瘤芥基因组中... 该研究以茎瘤芥栽培品种‘永安小叶’为实验材料,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茎瘤芥基因组中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家族基因成员进行鉴定;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基因在不同组织、盐胁迫和根肿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1)在茎瘤芥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7个IPT家族基因,分布在14条染色体上,它们在系统进化树中可聚类为7个分支。(2)大部分IPT家族基因主要在茎瘤芥的根和茎中表达,在叶片、花和种荚中表达量相对较低。BjuB006281在茎中的表达水平最高,BjuA027211、BjuB010173、BjuB010174和BjuA001839在根中的表达水平较高。(3)大部分的IPT基因表达受盐胁迫抑制,BjuB006281、BjuA036403、BjuB010173、BjuB026254在盐胁迫12~48 h显著下调表达;BjuB022918和BjuB007352则在盐胁迫24~48 h显著下调表达。(4)大部分茎瘤芥IPT基因在12 h受到根肿菌侵染的显著诱导,其中BjuB006281、BjuA014415、BjuB022918在侵染后12 h的表达水平为0 h对照的15倍以上。该研究鉴定出多个响应盐胁迫和根肿菌胁迫的IPT基因,为进一步研究他们的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 异戊烯基转移酶 盐胁迫 根肿菌 基因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CsIPT2)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停林 崔利 +4 位作者 李季 郭勤卫 娄群峰 徐建 陈劲枫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6,共6页
为了分析黄瓜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CsIPT2)在果实发育不同模式中的转录变化以及对不同激素的转录应答情况,对CsIPT2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黄瓜单性结实自交系EC1和非单性结实自交系8419s-1果实发... 为了分析黄瓜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CsIPT2)在果实发育不同模式中的转录变化以及对不同激素的转录应答情况,对CsIPT2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黄瓜单性结实自交系EC1和非单性结实自交系8419s-1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了CsIPT2对不同激素的应答反应。结果表明:CsIPT2基因全长843 bp,共编码280个氨基酸,蛋白空间结构模型与蛇麻IPT蛋白极其相似。该基因不仅在授粉后的黄瓜果实发育中表达量上调,而且在黄瓜天然单性结实前期和人工诱导的单性结实后期表达量均有增加,推测该基因在促进黄瓜果实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参与了黄瓜单性结实的调控过程。GA、ET、6-BA、ABA和NAA 5种激素都能够诱导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其中GA处理后3 h基因表达量最高,ET、6-BA、ABA和NAA诱导的表达峰值出现在处理后6 h。随着NAA处理浓度的增加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幅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黄瓜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CsIPT2) 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果实特异表达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静毅 朱道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4773-4774,4788,共3页
以pBI121质粒为载体,将猕猴桃素基因启动子与ipt编码基因连接,构建猕猴桃果实特异表达ipt嵌合基因。
关键词 猕猴桃 植物表达载体 猕猴桃素基因启动子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启动子在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转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理莎莎 朱道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5798-5800,共3页
综述了特异性启动子在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转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性启动子 细胞分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pt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治礼 郑学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18-22,共5页
从Agrobacteriumtumefaciens(strainAKE10)中分离其质粒并以质粒DNA为模板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特异扩增出一条长约720bp的DNA片段,经克隆及序列测定表明,为根癌农杆菌AKE10质粒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与Genebank中公布的核... 从Agrobacteriumtumefaciens(strainAKE10)中分离其质粒并以质粒DNA为模板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特异扩增出一条长约720bp的DNA片段,经克隆及序列测定表明,为根癌农杆菌AKE10质粒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与Genebank中公布的核苷酸序列具有100%的同源性。与A.tumefaciensPO22、Tm-4、BO542菌株和A.vitisCG474、Tm4菌株质粒中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进行序列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0%、89%、86%、89%和89%;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0.42%、88.23%、90.10%、89.58%和89.12%。成功构建了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T,为探索植物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作用机理及激素互作等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植物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沙参异戊烯基转移酶GlIPT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泓宇 任宏伟 +3 位作者 张玉喜 王卫青 谭玲玲 高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76-1184,共9页
目的挖掘参与北沙参(Glehniae Radix)香豆素合成的关键酶异戊烯基转移酶(Isoprenyltransferase,IPT)基因,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量模式。方法本研究摸索了一种北沙参基原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 目的挖掘参与北沙参(Glehniae Radix)香豆素合成的关键酶异戊烯基转移酶(Isoprenyltransferase,IPT)基因,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量模式。方法本研究摸索了一种北沙参基原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无菌苗制备方法,并且在珊瑚菜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基础上,使用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筛选出表达量上调的候选基因序列;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对GlIPT1基因cDNA序列进行全长克隆;根据所得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蛋白质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分析;利用Clustalx及MEGA 6.0构建NJ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GlIPT1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296 bp,编码30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4409.30 Da,等电点为5.93,属于P-loop_NTPase超家族,为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lIPT1与伞形科植物胡萝卜Daucus carota subsp.sativus IPT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lIPT1基因在珊瑚菜的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根,在叶中表达量较低。结论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北沙参的分子育种和利用生物技术提高香豆素产量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沙参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RACE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组织特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8-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蛋白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宁 温银元 +2 位作者 王金荣 贺美林 兰敏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692-695,772,共5页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苦参8-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编码蛋白家族的序列信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参8-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家族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蛋白均分布于叶绿体;该蛋白质二级结构中,各组分数量从大到小排序为α-螺旋>无规则卷曲&...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苦参8-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编码蛋白家族的序列信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参8-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家族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蛋白均分布于叶绿体;该蛋白质二级结构中,各组分数量从大到小排序为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β-转角;蛋白家族都存在多个跨膜位点,不存在信号肽,都存在保守序列,三维结构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苦参黄酮类化合物合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8-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秋芳 王贵学 +2 位作者 蔡平钟 张志雄 王闵霞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11,215,共4页
根据已知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根癌农杆菌C58的Ti质粒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获得了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723bp的片段。将该片段回收,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测序片段经酶切回收后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 I121中,转化至... 根据已知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根癌农杆菌C58的Ti质粒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获得了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723bp的片段。将该片段回收,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测序片段经酶切回收后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 I121中,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将阳性质粒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EHA105,经菌液和质粒PCR分析,获得了真核表达载体pB I121-ipt,这为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克隆 真核植物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异戊烯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妤 朱沛煌 +2 位作者 李荣 朱灵芝 季孔庶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学作用被认为是高等植物生存和进化的关键。类异戊二烯(Isoprenoids)化合物作为植物中极为丰富的一类次生代谢物,在植物信号转导、适应气候、繁殖及防御等方面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此外,植物类异戊二烯化合物还广泛应... 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学作用被认为是高等植物生存和进化的关键。类异戊二烯(Isoprenoids)化合物作为植物中极为丰富的一类次生代谢物,在植物信号转导、适应气候、繁殖及防御等方面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此外,植物类异戊二烯化合物还广泛应用于制药、天然乳胶、香料及有机合成等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PT)是连接上游甲羟戊酸和磷酸甲基赤藓糖途径与下游不同结构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分支点的关键酶,因此异戊烯基转移酶及其基因在整个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与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植物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通路、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克隆与分析、酶功能鉴定及其系统分类,并介绍了其在针叶树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同时为针叶树种产脂和抗生物逆境的分子水平研究指明相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二烯 生物合成 异戊烯基转移酶 基因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中UbiA膜结合型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落艳娇 王圆月 +2 位作者 庞永珍 申国安 郭宝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6-268,共13页
UbiA膜结合型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s,PT)可催化异戊烯基单元转移到芳香族母核上形成C-C(或C-O)键,在植物中参与合成重要的代谢产物,如泛醌、质体醌、叶绿素、生育酚等。植物中多种具有异戊烯基的芳香族次生代谢物也... UbiA膜结合型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s,PT)可催化异戊烯基单元转移到芳香族母核上形成C-C(或C-O)键,在植物中参与合成重要的代谢产物,如泛醌、质体醌、叶绿素、生育酚等。植物中多种具有异戊烯基的芳香族次生代谢物也是该类酶作用的产物。异戊烯基的引入增加了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本文介绍了植物中UbiA家族的基本类型,归纳了57个已鉴定功能的与次生代谢物(类黄酮、香豆素、二苯乙烯等)合成相关的UbiA PTs底物选择性、催化特点及其与初生代谢相关PTs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对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挖掘策略,以及利用微生物代谢工程定向合成活性异戊烯基化合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烯基转移酶 初生代谢 次生代谢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中异戊烯基取代的酚类化合物及其分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圆月 落艳娇 +2 位作者 张译心 申国安 郭宝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04-1620,共17页
异戊烯基取代的酚类化合物由UbiA家族的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催化异戊烯基转移到芳香族化合物母核上,其亲脂性较无异戊烯基取代的化合物明显增强,并提高了与生物膜的亲和力,从而形成了各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活性分子,... 异戊烯基取代的酚类化合物由UbiA家族的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催化异戊烯基转移到芳香族化合物母核上,其亲脂性较无异戊烯基取代的化合物明显增强,并提高了与生物膜的亲和力,从而形成了各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活性分子,在植物防御和人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总结了538种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的取代基类别和取代位点等,为发掘植物中新型异戊烯基转移酶,以及受体和供体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期有更多异戊烯基转移酶可应用于合成生物学来生产具有重要活性的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该文对国内外报道的378种类黄酮,80种香豆素类,27种醌类,32种二苯乙烯类,16种对羟基苯甲酸类,5种苯丙酸类共计538种异戊烯基取代的酚类化合物的取代基类别、取代位置以及在植物中的分布进行总结,发现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28个科中,且以C5和C10取代基为主。该文还综述了已鉴定功能的30余种植物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烯 酚类化合物 异戊烯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戊烯基化吲哚类生物碱的化学酶合成
14
作者 王璐 尹文兵 +1 位作者 李书明 刘晓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0-584,共5页
异戊烯基化吲哚类生物碱广泛存在于麦角菌、青霉菌和曲霉菌中,具有一定的药理学活性,与未异戊烯基化的前体在生物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曲霉菌中的某些异戊烯基化吲哚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如烟曲霉毒素C(fumitremorgin C)、tryprosta... 异戊烯基化吲哚类生物碱广泛存在于麦角菌、青霉菌和曲霉菌中,具有一定的药理学活性,与未异戊烯基化的前体在生物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曲霉菌中的某些异戊烯基化吲哚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如烟曲霉毒素C(fumitremorgin C)、tryprostatin B,但其天然产量低且不易分离,利用化学酶合成法可很容易地将前体转化为异戊烯基化吲哚类生物碱.异戊烯基转移酶FtmPT1对二甲丙烯基二磷酸(dimethylallyl diphosphate,DMAPP)具有专一性,但可以接受不同的芳香族底物.早期研究发现,FtmPT1能接受含色氨酸的不同环二肽为底物,但以cyclo-L-Trp-L-Tyr和cyclo-L-Trp-L-Phe为底物时,酶的相对活性很低,其产物量少,无法用于合成产物.本实验通过优化酶反应条件来提高其产量.将已构建的含ftmPT1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经Ni-NTA亲和柱纯化后用于酶反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加酶量(终浓度2.8μmol/L)、延长培养时间(37℃,24h),以cyclo-L-Trp-L-Tyr和cyclo-L-Trp-L-Phe为底物的酶反应产率分别达到49.3%和21.3%,产物经1H-NMR、1H-1H-COSY和ESI-MS鉴定,其结果与预期吻合.据检索,这2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cyclo-C2-1′-DMA-L-Trp-L-Tyr和cyclo-C2-1′-DMA-L-Trp-L-P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烯基转移酶FtmPT1 戊烯基化吲哚类生物碱 化学酶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改造大肠杆菌合成8-异戊烯基山奈酚
15
作者 赵婉莹 周景文 侯颖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6-24,共9页
8-异戊烯基山奈酚(8-prenylkaempferol,8-pk)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癌等药理活性。目前8-pk的生物合成主要通过植物来源的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s,PTs)催化山奈酚(kaempferol,Kae)实现。然而植物源的PTs自身含有... 8-异戊烯基山奈酚(8-prenylkaempferol,8-pk)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癌等药理活性。目前8-pk的生物合成主要通过植物来源的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s,PTs)催化山奈酚(kaempferol,Kae)实现。然而植物源的PTs自身含有的信号肽会极大阻碍其在原核生物中异源表达和高效催化,且催化途径中前体物质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盐(dimethylallyl pyrophosphate,DMAPP)的供给不足严重限制了8-pk的生物合成产量。该研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底盘细胞,通过强化前体DMAPP供应和截短异戊烯基转移酶信号肽实现了8-pk的高效合成。首先,在E.coli BL21(DE3)中游离表达了淫羊藿来源的异戊烯基转移酶(EkF8DT),并引入异戊烯醇利用途径提升了EkF8DT的前体DMAPP的供应,8-pk产量达到2.14 mg/L。随后,通过AlphaFold2预测了EkF8DT的结构,将EkF8DT N端截短60个氨基酸时8-pk产量最高,达到6.46 mg/L。通过将EkF8DT的N端融合蛋白质标签以及优化发酵条件产量达到24.28 mg/L,最终在5 L发酵罐中8-pk产量达到44.33 mg/L,这是目前报道的较高水平。该研究为8-pk等类黄酮异戊烯基化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戊烯基山奈酚 异戊烯基转移酶 戊烯醇利用途径 信号肽截短 蛋白质标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果实特异表达ipt基因的构建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道圩 王静毅 +2 位作者 苗红梅 吕宗强 张四普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4-178,共5页
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是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关键酶.为保证ipt基因仅在猕猴桃开花授粉之后的幼果期开始有效表达,作者以pUC119质粒为克隆载体,将猕猴桃果实特异表达的猕猴桃素(Actinidin)基因启动子与ipt编码基因连接构建成猕猴桃果... 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是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关键酶.为保证ipt基因仅在猕猴桃开花授粉之后的幼果期开始有效表达,作者以pUC119质粒为克隆载体,将猕猴桃果实特异表达的猕猴桃素(Actinidin)基因启动子与ipt编码基因连接构建成猕猴桃果实特异表达ipt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果实 IPT基因 基因表达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细胞分裂素 猕猴桃素基因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t基因种子特异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大豆的获得
17
作者 廉玉利 皮照兴 刘守华 《辽宁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26-31,共6页
细胞分裂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内源细胞分裂素在大豆种子中的含量,诱导营养物质向种子定向运输,可提高大豆的灌浆效率,为增加作物产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ipt基因编码的异... 细胞分裂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内源细胞分裂素在大豆种子中的含量,诱导营养物质向种子定向运输,可提高大豆的灌浆效率,为增加作物产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ipt基因编码的异戊烯转移酶是催化AMP转化为细胞分裂素的关键酶,将ipt基因与大豆种子发育中后期特异性表达的β-伴球蛋白α-亚基专一启动子(7ap)融合,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7αp-ipt-CaMV35 3'ULR,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大豆。经草铵膦抗性筛选、PCR、GUS组织化学染色及Southern Blot检测,证实外源基因以单拷贝的形式整合进大豆基因组,共获得8株转基因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裂素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大豆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学外文学术论文摘要选译
18
作者 王平阳整理 《广西蚕业》 2025年第2期84-86,共3页
1.LIU S,TAO Y,ZHANG Y,et al.Ident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regioselective ubia prenyltransferases in Morus plant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10.1002/anie.202504190(.2025)[... 1.LIU S,TAO Y,ZHANG Y,et al.Ident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regioselective ubia prenyltransferases in Morus plant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10.1002/anie.202504190(.2025)[题目]桑属植物中区域选择性UbiA炔基转移酶的鉴定、表征及催化机理。[摘要]泛素A异戊烯基转移酶(UbiA prenyltransferases,PTs)在植物代谢物的异戊烯基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生成众多具有增强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如大麻素、多环多异戊烯基化酰基间苯三酚、异戊烯基黄酮和芪类化合物等。这些酶通常靶向芳香族底物的特定碳原子或羟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属植物 催化机理 UbiA异戊烯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对感染植原体的泡桐组培苗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田国忠 朱水芳 +2 位作者 罗飞 李怀方 裘维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4,共7页
采用含有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根癌农杆菌 ,伤口接种已感染植原体的泡桐丛枝组培苗和健康组培苗 ,结果发现对丛枝苗的致瘤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苗 ,且被接种病苗的丛枝症状缓解。从健苗获得的 T- DNA转化泡桐瘤组织细胞能在无激素培养基... 采用含有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根癌农杆菌 ,伤口接种已感染植原体的泡桐丛枝组培苗和健康组培苗 ,结果发现对丛枝苗的致瘤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苗 ,且被接种病苗的丛枝症状缓解。从健苗获得的 T- DNA转化泡桐瘤组织细胞能在无激素培养基上稳定生长和连续继代培养 2年以上 ,说明瘤组织细胞自身已获得了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合成能力。根据已报道的根癌农杆菌株系p Til5955T- DNA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 ipt)的保守序列 ,设计了一对引物 ( CYT和 CYT′) ,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 PCR)扩增了我国杨树致瘤农杆菌 ipt基因部分序列 ( 4 2 7bp片段 ) ,也从遗传转化的两个泡桐无性系瘤组织 At- ZH和 At- T35扩增出此特异片段 ,从而进一步肯定了 T- DNA已被整合到泡桐的染色体上 ,表明泡桐易于通过 Ti质粒载体途径进行基因转移操作 ,但用此引物未能从泡桐、甘薯健株和感染植原体的组培病苗扩增出相应的 4 2 7bp特异片段。当用此遗传转化瘤组织嫁接病苗时 ,可减轻丛枝症状的严重度 ,延长病苗的存活时间和诱导病株生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癌农杆菌 泡桐丛枝病植原体 病害症状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组培苗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早衰棉的获得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静 沈法富 +1 位作者 于东海 韩秀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419-1423,共5页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抑制衰老嵌合基因PCSAG12-ipt的pBG121质粒转入早衰型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0号中,通过对T1代植株进行卡那霉素田间筛选、PCR检测及GUS组织化学染色,获得了12株转基因棉花.在棉花发育进入衰老时期,对转基因植株进...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抑制衰老嵌合基因PCSAG12-ipt的pBG121质粒转入早衰型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0号中,通过对T1代植株进行卡那霉素田间筛选、PCR检测及GUS组织化学染色,获得了12株转基因棉花.在棉花发育进入衰老时期,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叶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测定及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衰老得到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花粉管通道法 异戊烯基转移酶 抗早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