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北魏异姓贵族婚姻论略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云华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37,共7页
-
文摘
北魏时期,异姓贵族主要指拓跋同宗九姓和勋臣八姓。在通婚关系上,拓跋和同宗九姓因有血缘关系,"百世不通婚";同宗九姓的通婚对象主要是少数族权贵和汉族大族。勋臣八姓成为宗室的主要通婚对象,但勋臣诸姓与宗室通婚也有亲疏之别。总的来看,与宗室通婚较频繁的勋姓,如穆氏、陆氏、于氏、尉氏等。而贺氏和刘氏等,由于其所出的贺兰部和独孤部曾有过与拓跋部争权的历史,故北魏建国后宗室与他们的联姻并不多见。除宗室外,异姓贵族通婚的对象以少数族居多,但汉族也不少。这说明,随着北魏政权汉化程度的加深,民族间的通婚范围更加广泛。
-
关键词
北魏
异姓贵族
同宗
功勋
通婚
-
Keywords
Northern Wei Dynasty
dissimilar surname noble
same clan
exploit
intermarriage
-
分类号
K239.2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周原——西周时期异姓贵族的聚居地
被引量:9
- 2
-
-
作者
辛怡华
刘宏岐
-
出处
《文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2-30,共9页
-
文摘
周原是姬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一名,源于《诗·大雅·绵》篇中“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本文所说的周原是指今天扶风县法门镇的刘家、庄白、庄李、任家、康家、召李、许家胡同、召陈村、黄堆乡的务兹、樊村、云塘、强家、齐镇、齐家及岐山县京当乡的凤雏、贺家、礼村、董家、王家嘴等20多个村的范围,东西约5公里,南北4公里,
-
关键词
周原
西周时期
异姓贵族
族别
墓葬
考古研究
-
分类号
K22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简评《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
- 3
-
-
作者
郑昌淦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1986年第4期112-112,共1页
-
文摘
杨学琛、周远廉同志合著的《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一书,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研究八旗贵族的学术专著,内容丰富,值得一读。本书着重论述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王公贵族(包括宗族和异姓贵族)的兴衰事迹。八旗王公贵族的兴衰,同清王朝的兴衰相终,二者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是就总体而言。其间并不排斥另一事实;即某些贵族由于政治利害的冲突,半途就遭到打击而衰亡了(本书也曾论及)。所以,这部八旗贵族兴衰史,可以作为清王朝兴衰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努尔哈赤起兵,至皇太极占领辽、沈、锦州,以及后来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夺取“大顺”和“南明”江山,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贵族的力量,才建立这样巨大的政治业绩。否则,甚至立足于东北都有困难。
-
关键词
王公贵族
兴衰史
八旗
清王朝
异姓贵族
努尔哈赤
皇太极
政治业绩
清兵入关
蒙古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被引量:4
- 4
-
-
作者
汪澍白
-
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3-28,共6页
-
文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儒家主张崇礼。中国人历来自称为“礼义之邦”,乃至可以把“礼”看作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标志。荀子在讲到“礼”的时候曾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在这里,“天地”概括了天与地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在黄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农耕文化的特质。其次,对“先祖”的推尊。
-
关键词
君师
中国传统文化
“礼”
礼治秩序
“内圣”
特质
农耕文化
宗法制度
异姓贵族
血缘纽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周代的世卿巨室及其再封制度
被引量:3
- 5
-
-
作者
徐喜辰
-
机构
东北师大历史系
-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5期40-49,共10页
-
文摘
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士皆不世”;又说:“世卿者,后世之乱制也。”这一论断,征诸古籍和周金铭文,与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结构,并不吻合。周王或诸侯的卿大夫,不仅同姓亲族可从世袭,就是异姓贵族及其卿大夫大概亦都世代相袭,传之久远,而且有有一种(?)制度。
-
关键词
卿大夫
世袭贵族
春秋时期
周公旦
异姓贵族
诸侯
氏族
周王朝
孟子
左传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西周春秋时期的楚国土地占有制度
被引量:4
- 6
-
-
作者
何浩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3年第4期65-70,共6页
-
文摘
周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这种严格按照宗法制的等级和亲疏关系封邦建国、分级授土的分封制,是西周奴隶社会一项根本性的政治制度,充分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和特点。楚国的情况与周王朝分封的姬姓诸国不尽然相同,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却有着许多的类似之处,或者说是楚袭周制,基本相近。据此。
-
关键词
春秋左传
楚国贵族
春秋时期
宗族
周王朝
奴隶制
宗法分封制
异姓贵族
家族
奴隶社会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楚国的宗族制及其特点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张君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91-99,共9页
-
文摘
自西周、春秋以迄战国,楚国经历过社会形态的演变与否,尤其是春秋时期楚国社会性质及其演进究应如何判定和表述,虽有若干学者从不同角度作过一些探索,但迄今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中国先秦时代向封建社会过渡前的社会形态是发达的宗族奴隶制,当时一些主要国家都是政权组织与宗族系统相混合的独特实体,奴隶制下的宗族组织是兴盛、发达、还是渐衰、解体,是透视当时社会关系变化、社会形态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和依据,故而对楚国的宗族组织(主要是指贵族的宗族组织)及其特征进行一番探究和考察,其意义就十分重要了.加之,事实上对于楚国之有无宗族组织?其特点如何?演进轨迹如何?
-
关键词
楚国贵族
宗族组织
宗族奴隶制
《左传》
宗庙
陪臣
异姓贵族
宗法制
宗子
卿大夫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春秋时期楚国异族人的来源及其处境
被引量:1
- 8
-
-
作者
张胜琳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4年第6期75-79,共5页
-
文摘
一、楚国异族人的来源春秋时期,楚国吞并了数十个小“国”。这些被灭国的君民,大部分成了楚国人,在楚国的异族人中,以这类人为最多。熊绎被封于丹阳,尚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昭公十二年》)的艰难时期,国力微弱,无力灭他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他一度扩张,伐庸、杨粤、鄂,封三子于“江上楚蛮之地”(《史记·楚世家》),此时楚国的异族人一定不少了。时隔不久,由于周王室的威胁,楚人暂时停止了扩张(同上)。
-
关键词
春秋左传
异族人
楚国贵族
春秋时期
楚庄王
异姓贵族
十七年
成王
周王室
史记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清代的王公庄园(上)
被引量:2
- 9
-
-
作者
杨学琛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1980年第1期83-90,共8页
-
文摘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里,历代王公贵族是各个王朝的统治集团,他们占有大量庄田,奴役劳动人民,搜刮巨量财富。分析贵族的权势和庄田的关系,探索贵族庄田的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影响,说明其盛衰兴亡的原因,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对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古代的资料稀少,使得对于汉、唐以来的贵族庄园的研究遇到很大困难,下面仅以清代王公贵族庄园作为一个典型探讨论证。对清代王公贵族庄园的研究至今为止尚无专文评述,成为清史、满族史的一大空白。
-
关键词
王公贵族
中国封建社会
宗人府
多尔
统治集团
努尔哈赤
州县
异姓贵族
劳动人民
顺治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