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1907: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论1907年的鲁迅兄弟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47,124,共7页
1907年前后的鲁迅以其“入于自识”的选择在留日学人中卓尔不群,标示出了这一群体当时的思想高度。他将一般留日学人那种宏阔抽象的“国家”意识潜沉到了具体的人与具体的自我,在1907年前后的6篇论文及其他文学创作与翻译中,传达了他对...
1907年前后的鲁迅以其“入于自识”的选择在留日学人中卓尔不群,标示出了这一群体当时的思想高度。他将一般留日学人那种宏阔抽象的“国家”意识潜沉到了具体的人与具体的自我,在1907年前后的6篇论文及其他文学创作与翻译中,传达了他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独特见识,开创了中国现代文明思想的新境界,也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入于自识
异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1世纪初美国非虚构作家笔下的中国社会巨变
2
作者
杨巍
孙小孟
刘新民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1-136,共6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迎来了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浪潮,以彼得·海斯勒为代表的一批美国非虚构作家在21世纪之初来到中国,聚焦于宏大历史潮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波折,在旅居的同时创作了大量非虚构作品。作为"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迎来了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浪潮,以彼得·海斯勒为代表的一批美国非虚构作家在21世纪之初来到中国,聚焦于宏大历史潮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波折,在旅居的同时创作了大量非虚构作品。作为"新新闻报道"的延伸,"非虚构写作"要求兼具新闻的真实性与文本的艺术性。非虚构文本中既有这批作者的真实所见,同时又有其以在场介入者的角度所抒发的感情思想。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西方价值观念融入中国社会,在以西方视角看中国的同时也以"中国居民"的视角反思。跨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身份赋予了他们在看待个体命运及社会变革的特殊观察角度,为这些非虚构文本赋予了更丰富多元的内涵。通过分析这些非虚构文本中所描绘的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图景及其背景之下鲜活的个体命运,可以让广大非虚构作品读者在看待中国社会巨变时有着更加丰富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社会巨变
个体命运
异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07: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论1907年的鲁迅兄弟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怡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47,124,共7页
文摘
1907年前后的鲁迅以其“入于自识”的选择在留日学人中卓尔不群,标示出了这一群体当时的思想高度。他将一般留日学人那种宏阔抽象的“国家”意识潜沉到了具体的人与具体的自我,在1907年前后的6篇论文及其他文学创作与翻译中,传达了他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独特见识,开创了中国现代文明思想的新境界,也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鲁迅
入于自识
异域体验
Keywords
lu xun
'knowing self'
foreign experiences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1世纪初美国非虚构作家笔下的中国社会巨变
2
作者
杨巍
孙小孟
刘新民
机构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1-136,共6页
基金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规范研究”(18SKGH162)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多模态视阈下文化隐喻的认知与传播机制研究”(18SKGH122)。
文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迎来了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浪潮,以彼得·海斯勒为代表的一批美国非虚构作家在21世纪之初来到中国,聚焦于宏大历史潮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波折,在旅居的同时创作了大量非虚构作品。作为"新新闻报道"的延伸,"非虚构写作"要求兼具新闻的真实性与文本的艺术性。非虚构文本中既有这批作者的真实所见,同时又有其以在场介入者的角度所抒发的感情思想。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西方价值观念融入中国社会,在以西方视角看中国的同时也以"中国居民"的视角反思。跨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身份赋予了他们在看待个体命运及社会变革的特殊观察角度,为这些非虚构文本赋予了更丰富多元的内涵。通过分析这些非虚构文本中所描绘的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图景及其背景之下鲜活的个体命运,可以让广大非虚构作品读者在看待中国社会巨变时有着更加丰富的体验。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社会巨变
个体命运
异域体验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1907: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论1907年的鲁迅兄弟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
李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1世纪初美国非虚构作家笔下的中国社会巨变
杨巍
孙小孟
刘新民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