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数量与EB病毒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莹 曹军皓 +1 位作者 容东宁 孙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0期3582-3583,共2页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变化,并对EB病毒进行检测,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对已确诊的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其临床表现和EB病毒浓度的关系。结果:通过临...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变化,并对EB病毒进行检测,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对已确诊的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其临床表现和EB病毒浓度的关系。结果: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大多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分析,外周血中存在数目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Ⅰ组(异型淋巴1%~5%)有4例,Ⅱ组(异型淋巴6%~10%)有7例,Ⅲ组(异型淋巴11%~15%)有10例,Ⅳ组(异型淋巴16%~20%)有13例,Ⅴ组(异型淋巴20%以上)有16例。通过荧光PCR-DNA检测EB病毒拷贝数发现Ⅴ组患者外周血病毒平均含量最高,并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检查对该病的初期诊断和病程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 异型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K_2对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干扰 被引量:6
2
作者 樊笑霞 吴飞 王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5-596,共2页
关键词 EDTA-K2抗凝剂 瑞氏-姬姆萨染色 异型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型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清PCT、CRP检测在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程宜 刘金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1期1867-1870,共4页
目的:研究异型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8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9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依据患儿的病原体检测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n=38)和病毒感染组(n=52),同... 目的:研究异型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8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9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依据患儿的病原体检测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n=38)和病毒感染组(n=52),同时选取60名健康儿童设置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CT、CRP含量以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细菌感染组血清CRP、PCT含量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患儿和对照组(P<0.05),病毒感染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PCR、CRP含量以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值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逐步上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PCT、CRP含量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85、0.853、0.676,P<0.05);细菌感染组患儿PCR、CRP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P<0.05);而异型淋巴细胞比值阳性率显著低于病毒感染组(P<0.05)。结论:血清PCT、CRP水平检测对于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可以初步辅助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依据,两者结合检测对于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PCT) 异型淋巴细胞 C-反应蛋白(CRP) 呼吸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在诊断鼻咽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志华 秦维超 陈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261-4261,共1页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鼻咽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量资料证明,其病因与EB病毒(Epstein—Barr,EB)感染有密切关系,免疫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的产生系病毒感染及刺激原刺激淋巴细胞增生亢进.甚至发生母细胞...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鼻咽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量资料证明,其病因与EB病毒(Epstein—Barr,EB)感染有密切关系,免疫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的产生系病毒感染及刺激原刺激淋巴细胞增生亢进.甚至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1]。为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与NPC之间的联系.现就我院2004—2008年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计数 鼻咽癌 carcinoma 诊断 淋巴细胞增生 病毒感染 健康体检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与精神分裂症 被引量:2
5
作者 阎金松 姜潮 林肇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国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 收集92例样本,分3组:精神分裂症组52例,年龄(41.1±9.66)岁,该组又分为治疗和非治疗组;其他精神病组(非精... 目的 研究中国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 收集92例样本,分3组:精神分裂症组52例,年龄(41.1±9.66)岁,该组又分为治疗和非治疗组;其他精神病组(非精神分裂症)26例,年龄(49.0±12.84)岁,正常对照组14例,年龄(29.9±3.21)岁。应用May Guunwal-Giemsa染色法,研究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细胞在精神分裂症组比其他精神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应激淋巴细胞在精神分裂症组比其他精神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性别之间无差异。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P细胞比末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抗精神病药物对应激淋巴细胞的比例没有影响。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中P细胞和应激淋巴细胞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649)(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中始终存在高比例的P细胞及低比例的应激淋巴细胞,P细胞并非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P细胞有可能作为一个生物学的标记,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异型淋巴细胞 形态学 P淋巴细胞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淋巴细胞结构参数在筛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中的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正宇 吴康 +1 位作者 张明 岳展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7-742,共6页
目的探讨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淋巴细胞结构参数在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时筛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门诊和急诊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时异型淋巴... 目的探讨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淋巴细胞结构参数在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时筛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门诊和急诊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时异型淋巴细胞报警的血液标本370例,记录淋巴细胞复杂程度(L-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L-Y)、淋巴细胞大小(L-Z)、淋巴细胞复杂程度分布宽度(L-W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分布宽度(L-WY)和淋巴细胞大小分布宽度(L-WZ)6项淋巴细胞结构参数。根据显微镜下人工检测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将370例血液标本分为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5%,100例)和阴性组(异型淋巴细胞≤5%,270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淋巴细胞结构参数在异型淋巴细胞报警阳性时筛查异型淋巴细胞的价值,对其中准确度较高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估这些参数联合筛查异型淋巴细胞的意义。结果淋巴细胞结构参数中L-WY、L-X、L-Z筛查异型淋巴细胞有较高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7、0.939、0.931。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成L-WY、L-X、L-Z筛查异型淋巴细胞的联合预测因子,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联合预测因子的截断值为0.058 1时,其筛查异型淋巴细胞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77.8%。结论在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时利用淋巴细胞结构参数L-WY、L-X、L-Z联合筛查异型淋巴细胞,可有效鉴别错误报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结构参数 异型淋巴细胞 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计数联合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巧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联合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郑州市儿童医院确诊为感染性疾病的80例患儿及同期来本院进行检查的40例健康婴幼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性疾病分型分为细...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联合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郑州市儿童医院确诊为感染性疾病的80例患儿及同期来本院进行检查的40例健康婴幼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性疾病分型分为细菌感染组40例与病毒感染组40例,同时以4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婴幼儿的WBC与异型淋巴细胞水平,观察比较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对照组比较,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与细菌感染组、对照组比较,异型淋巴细胞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婴幼儿的WBC、CRP阳性率高于病毒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感染组婴幼儿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低于病毒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组比较,细菌感染组婴幼儿WBC、CRP阳性率高于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组婴幼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高于WBC、CR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上采用WBC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而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结合检测对于婴幼儿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细胞计数 异型淋巴细胞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基础与临床 被引量:3
8
作者 龚若兰 陈同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03-707,共5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表现为血液以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性增多,并因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所产生的炎症物质而造成微环境的改变和慢性不可逆的器官损害。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有无器官受累,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分...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表现为血液以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性增多,并因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所产生的炎症物质而造成微环境的改变和慢性不可逆的器官损害。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有无器官受累,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除家族性HE外,又分为继发性(反应性)、原发性(克隆性)和特发性HE。而淋巴细胞变异型HE是继发性HE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对淋巴细胞变异型HE发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其诊断逐渐明确,并且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如抗IL-5单克隆抗体Mepolizumab、抗CD 52单克隆抗体Alemtuzumab也相继出现。文章综述淋巴细胞变异型HE的基础与临床现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伴疱疹病毒再激活的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回顾性分析
9
作者 郑伟 莫小兰 +5 位作者 汪雪莲 杨花梅 叶家卫 谭丽梅 徐翼 李旭芳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9-1144,共6页
目的总结儿童伴疱疹病毒再激活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临床特征,为儿童DIHS早期识别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2例确诊为伴疱疹病毒再激活儿童DIHS病例的用药史、临床表现、治疗... 目的总结儿童伴疱疹病毒再激活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临床特征,为儿童DIHS早期识别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2例确诊为伴疱疹病毒再激活儿童DIHS病例的用药史、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比较患儿出疹前5 d内、出疹后5 d内以及出疹后6~10 d的血液学指标、炎症指标和肝肾功能等变化。结果12例患儿男女比例5:1,中位年龄27个月(四分位数间距20.50~34.75)。发病前2~6周均应用≥2种抗菌药物,其中7例联合应用≥3种,5例联合或序贯应用2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种类包括头孢菌素类(12例)、半合成青霉素(5例)、万古霉素(4例)、阿奇霉素(7例)。12例临床表现均有发热、皮疹和多器官受累。皮疹早期均为红色斑丘疹型,逐渐演变为超过全身面积50%且呈大片融合状。其中7例伴面部水肿,2例面部皮疹呈紫红色;11例后期表现为剥脱性皮炎。12例有明显淋巴结肿大。肝脏受累最常见(发生率100%,单纯转氨酶升高4例,胆汁淤积6例,肝衰竭2例),肺部受累9例。实验室检查显示出疹前5 d内白细胞、嗜酸粒细胞无明显升高,可有低水平异型淋巴细胞出现。出疹后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进行性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在出疹前后出现明显升高。所有患儿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2例患儿给予抗病毒治疗,9例给予多次血浆置换。结果9例痊愈,1例出现免疫重建综合征,2例因肝衰竭死亡。结论抗菌药物是儿童DIHS常见致敏药物。临床表现发热、皮疹伴肝、肺等多器官受累,出疹后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进行性升高等时,应高度怀疑DIHS,应注意监测疱疹病毒活化情况并追朔用药史,早期积极免疫治疗,必要时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儿童 嗜酸粒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 疱疹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潘立酮致药物超敏综合征1例
10
作者 刘齐 陆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2期3914-3914,共1页
患者男,18岁。患者就诊前16d因恶心、腹胀而口服“多潘立酮”等胃动力药,4d后于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粟粒大小鲜红斑,渐增多并融合成片,偶有微痒。曾在当地皮肤科就诊,查血常规:WBC7.89×10^9/L.N 0.55,L 0.25,M 0.13.... 患者男,18岁。患者就诊前16d因恶心、腹胀而口服“多潘立酮”等胃动力药,4d后于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粟粒大小鲜红斑,渐增多并融合成片,偶有微痒。曾在当地皮肤科就诊,查血常规:WBC7.89×10^9/L.N 0.55,L 0.25,M 0.13.E 0.1.异型淋巴细胞0.07,EOS1.2×10^9/L,尿常规Pro(+),BIL(+++),NIL(+),疑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史不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潘立酮 药物超敏综合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型淋巴细胞 药物过敏史 胃动力药 就诊前 皮肤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1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7-317,共1页
1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2)临床特点:有发热、“三红”、“三痛”、热退全身症状反而加重和肾损伤严重(3)特有的5期经过(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降低,尿蛋白阳性。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鉴别诊断 异型淋巴细胞 流行病学史 细胞升高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降低 尿蛋白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