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FK506/NGF/RGD缓释膜应用于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征华勇 黄继锋 +4 位作者 陈庄洪 李世普 严琼娇 李德中 王伟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FK506/NGF/RGD缓释膜对冷冻处理下的同种异体神经的移植效果。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在建立动物模型3周前取8只SD大鼠作为供体,切取双侧坐骨神经,冷藏于-196℃液氮中。另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单纯冷冻异体神经移... 目的:探讨复合FK506/NGF/RGD缓释膜对冷冻处理下的同种异体神经的移植效果。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在建立动物模型3周前取8只SD大鼠作为供体,切取双侧坐骨神经,冷藏于-196℃液氮中。另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单纯冷冻异体神经移植组;B冷冻异体神经联合应用FK506/RGD缓释膜移植组;C自体神经移植组;D冷冻异体神经联合应用FK506/NGF/RGD缓释膜移植组。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小腿三头肌恢复率、组织学、超微结构等测定。结果:术后12周内,4组大鼠均未发生急性移植排斥反应。D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湿重恢复率明显优于A、B、C组(P<0.05)。组织学测定发现D组移植段神经纤维形态最为饱满,神经纤维直径大,髓鞘厚,成熟度高。结论:复合FK506/NGF/RGD缓释膜能更有效地促进神经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免疫抑制剂 FK506 NGF 异体神经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异体神经移植后免疫反应及骨骼肌萎缩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英如 蒋电明 +3 位作者 欧云生 安洪 陈增刚 蒋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异体神经移植后免疫反应和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桥接SD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4组(n=15):A、B组为新鲜异体移植,C、D组为供者神经雷公藤多甙预处...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异体神经移植后免疫反应和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桥接SD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4组(n=15):A、B组为新鲜异体移植,C、D组为供者神经雷公藤多甙预处理后移植。术后第2天予A、C组生理盐水,B、D组分别予雷公藤多甙5mg/(kg.d)和2.5mg/(kg.d),时间5周。术后定期观察移植神经和患侧骨骼肌大体及组织学变化,并分析肌纤维直径,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神经MHC-Ⅰ、Ⅱ分子表达和CD4+、CD8+T细胞入侵。结果移植神经炎症细胞浸润和骨骼肌萎缩,B、C、D组均明显轻于A组;骨骼肌湿重和肌纤维直径,A组明显低于B、C、D组(P<0.05),C组低于B、D组(均P<0.05),而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A组肌小节结构消失,肌丝溶解严重和残存"Z"线片段,余组肌原纤维均排列整齐,明带、暗带和肌小节结构清晰。MHC-Ⅰ、Ⅱ表达和CD4+、CD8+T细胞入侵在术后第1周出现高峰;同一时相,B、C、D组显著低于A组(均P<0.01),B、D组低于C组(均P<0.05),而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能减轻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雷公藤多甙预处理能降低供者神经抗原性,减轻异体神经移植后排斥反应和受者免疫抑制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异体神经移植 移植免疫 骨骼肌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神经缺损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立新 贾桦 +2 位作者 李薇薇 李振华 佟晓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ANA)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促神经再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自体移植组,桥接2,4,8,12周组,每组6只,分别观测患侧L4脊髓及胫前肌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目的探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ANA)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促神经再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自体移植组,桥接2,4,8,12周组,每组6只,分别观测患侧L4脊髓及胫前肌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ANA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2周患侧脊髓内BDNF表达增高,4周时达高峰,持续到8周,然后逐渐降低,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而患侧胫前肌最初4周内逐渐降低,然后逐渐升高,12周时达到正常水平,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BDNF mRNA的表达基本与蛋白表达一致。结论ANA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也许可替代自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长距离缺损,此作用可能与上调脊髓BDNF蛋白及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 周围神经再生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晓红 佟晓杰 +2 位作者 张彩顺 王虹 张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研究脱细胞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 再生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光镜、电镜观察移植物内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再生神经中S-100蛋白表达,并对再生神经的纤维数量、髓鞘厚度等... 目的: 研究脱细胞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 再生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光镜、电镜观察移植物内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再生神经中S-100蛋白表达,并对再生神经的纤维数量、髓鞘厚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的移植段内见有由束膜和外膜包被的大量再生神经纤维, 两组比较再生神经的纤维数量、髓鞘厚度、有髓纤维占有的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移植段神经中的S-100阳性施万细胞数、形态和排列等方面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同自体神经一样,对缺损的坐骨神经再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 神经再生 S-100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对大鼠坐骨神经冷保存后细胞活性及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汪一 黄英如 +3 位作者 张松 李子健 曾欢欢 冼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1-1279,共9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10)对冷保存大鼠坐骨神经生物活性和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施万细胞(SCs),CCK-8检测1×10-6mol/L、1×10-7mol/L、1×10-8mol/L、1×10-9mol/L T10溶液对SCs增殖的影响。取Sp...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10)对冷保存大鼠坐骨神经生物活性和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施万细胞(SCs),CCK-8检测1×10-6mol/L、1×10-7mol/L、1×10-8mol/L、1×10-9mol/L T10溶液对SCs增殖的影响。取Sprague-Dawley大鼠双侧坐骨神经15 mm,分别在含0 mol/L、1×10-6mol/L、1×10-7mol/L、1×10-8mol/L、1×10-9mol/L T10的DMEM液中,4℃或37℃放置24 h (n=6),Western blotting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另取大鼠坐骨神经15 mm,随机分成新鲜神经组(A组, n=30)、DMEM保存组(B组, n=30)、T10保存组(C组, n=30)、T10预处理后DMEM保存组(D组, n=30)、T10预处理后T10保存组(E组, n=30),4℃保存4周,Calcein-AM/PI双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活细胞、死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MHC-Ⅱ、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表达。用上述坐骨神经修复Wistar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A′组、B′组、C′组、D′组、E′组, n=10),设立同系移植新鲜组(F′组, n=10)。术后16周,电生理检测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取移植段神经,观察神经纤维数和神经超微结构。结果 SCs在浓度为1×10-9~1×10-7mol/L T10溶液下,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各浓度T10溶液下,大鼠坐骨神经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37℃明显高于4℃;相同温度时,1×10-8mol/L组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高于其他浓度组(P <0.05)。大鼠坐骨神经冷保存4周后,与B、C、D组相比,E组神经活细胞数量多,MHC-I、MHC-II、ICAM-1表达降低(P <0.05)。移植术后16周,E′组CMAP、MNCV、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均优于A′、B′、C′、D′组(P <0.05),E′、F′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多,粗细均匀,分布广泛,髓鞘厚。结论一定浓度T10体外能诱导大鼠坐骨神经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提高冷保存神经生物活性,降低免疫原性,促进异体移植后受体神经再生;冷保存前用一定浓度T10预处理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神经移植 周围神经保存 冷保存损伤 雷公藤甲素 神经再生 坐骨神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70对冷冻保存大鼠坐骨神经细胞活性及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6
作者 石一峰 黄英如 +2 位作者 刘云霄 张松 冼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0-1196,共7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对冷冻保存大鼠坐骨神经细胞活性及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置于DMEM培养基中,分别于37、42、45℃体外预处理1 h(记为37℃组、42℃组、45℃...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对冷冻保存大鼠坐骨神经细胞活性及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置于DMEM培养基中,分别于37、42、45℃体外预处理1 h(记为37℃组、42℃组、45℃组),并设置未经热应激处理的对照组(Con组),每组神经36根。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坐骨神经中HSP70的表达。将上述4组神经于液氮冷冻保存液中保存4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Ⅰ,MHC-Ⅰ)、MHC-Ⅱ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坐骨神经活细胞存活情况。取冷冻保存的坐骨神经,于37℃、5%CO_(2)培养7 d,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表达。用上述4组冷冻保存4周的坐骨神经和SD大鼠新鲜坐骨神经(Fresh组),移植至Wistar大鼠对应坐骨神经10 mm缺损处对其进行修复(分别为37℃-Allo组、42℃-Allo组、45℃-Allo组、Con-Allo组、Fresh-Allo组),并设置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同系移植组(Fresh-Iso组),每组大鼠6只。移植术后20周,电生理检测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和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结构。结果·42℃组HSP70表达水平高于37℃组、45℃组和Con组(均P<0.05)。冷冻保存4周后42℃组MHC-Ⅰ、MHC-Ⅱ表达水平与37℃组、45℃组、Con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42℃组caspase-3、caspase-9表达水平较37℃组、45℃组、Con组降低,坐骨神经细胞存活率较高(均P<0.05)。培养7 d后,42℃组BDNF、GDNF表达水平较37℃组、45℃组、Con组升高(均P=0.000)。移植术后20周,42℃-Allo组CMAP、NCV、有髓神经纤维数、髓鞘厚度均优于Con-Allo组、Fresh-Allo组(均P=0.000)。结论·HSP70高表达能减轻大鼠坐骨神经冷冻保存损伤,提高保存后神经细胞活性,促进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激预处理 热休克蛋白70 冷冻保存损伤 异体神经移植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冻融条件对同种异体面神经许旺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高志强 程勇泉 +5 位作者 冯国栋 查洋 亓放 姜鸿 吕威 沈鹏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53-259,共7页
目的探索一种可简单准确地调控离体面神经许旺细胞(SchwannCells,SC)活性的方法并观察含不同活性SC的面神经在同种异体移植中的效果。方法(1)将动物分为新鲜神经组(F组)、冻融一次组(FTⅠ组)和冻融五次组(FTⅤ组),定量测定冻融法对面神... 目的探索一种可简单准确地调控离体面神经许旺细胞(SchwannCells,SC)活性的方法并观察含不同活性SC的面神经在同种异体移植中的效果。方法(1)将动物分为新鲜神经组(F组)、冻融一次组(FTⅠ组)和冻融五次组(FTⅤ组),定量测定冻融法对面神经SC活性的影响,每组3条面神经用钙黄绿素-乙酰羟甲基酯(Calcein-AM)染色,以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荧光强度,反映SC活性。(2)每组9只大鼠接受单侧同种异体面神经移植,术后2、4、8周各取3只大鼠的面神经移植物中段行髓鞘锇酸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结果平均荧光强度:F组为140.93±17.55/μm2,FTⅠ组56.99±7.10/μm2,FTⅤ组28.46±4.11/μm2;术后第8周F组、FTⅠ组和FTⅤ组中段的轴突计数分别为225±41、357±76和303±51;术后第8周,FTⅠ组神经新生轴突分布较FTⅤ组和F组更为均匀,髓鞘厚度和轴突横截面积更大,髓鞘更为成熟。结论快速冻融法可以有效和准确地调控面神经SC的活性,冻融一次可以将神经SC活性降低到新鲜面神经的40%,而反复冻融五次可降低到20%;调控SC的数目可能影响同种异体面神经移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许旺细胞 活性 钙黄绿素-乙酰羟甲基酯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冷保存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英如 蒋电明 +2 位作者 曹文富 欧云生 安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3-836,共4页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glycoside,TG)对冷保存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在0、200、400、800mg/LTG溶液(A、B、C、D组)...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glycoside,TG)对冷保存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在0、200、400、800mg/LTG溶液(A、B、C、D组)中,4℃保存24h、3d、7d,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TG溶液保存24h的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桥接对应组SD大鼠(A’、B’、C’、D’组)坐骨神经10mm缺损,E’组为新鲜异体移植,移植后1、2、4周,行大体及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物MHC-Ⅰ、Ⅱ分子表达。结果:冷保存不同时间,各组神经纤维结构正常。保存24h,各组间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3、7d时,Bcl-2表达B、C组高于A、D组(P<0.05),而B组与C组间、A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凋亡A组高于B、C、D组,B、D组高于C组(均P<0.05),但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移植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炎症细胞入侵,B’、C’、D’组比A’、E’组轻;移植物MHC-Ⅰ、Ⅱ分子表达,术后第1周出现高峰,同一时相B’、C’、D’组低于A’、E’组,C’、D’组低于B’组(均P<0.05),但A’与E’组间、C’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TG能抑制冷保存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表达,降低异体移植后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异体神经移植 冷保存 雪旺细胞凋亡 移植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导管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董兰兰 乌日开西.艾依提 +1 位作者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亚穆罕默德.阿力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397-2400,共4页
周围神经两断端严重缺损时,不及时治疗将引起不可逆转的终身残疾[1]。目前治疗神经缺损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但面临移植神经匹配困难、供区感觉功能丧失等问题。异体神经移植主要用于修复长节段神经缺损,但术后需用... 周围神经两断端严重缺损时,不及时治疗将引起不可逆转的终身残疾[1]。目前治疗神经缺损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但面临移植神经匹配困难、供区感觉功能丧失等问题。异体神经移植主要用于修复长节段神经缺损,但术后需用免疫抑制剂,增加患者感染炎症的机会。鉴于神经移植存在限制,因此制备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制备神经导管的材料、导管微结构和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制备技术 人工 周围神经缺损 自体神经移植 异体神经移植 免疫抑制剂 功能丧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在周围神经修复组织工程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锐 於子卫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560,共5页
周围神经损伤可以导致毁灭性的功能残疾,影响生活质量,在美国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周围神经损伤多数由外伤或者手术引起,修复和重建周围神经缺损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一般来说,大部分周围神经损伤超过3厘米就将... 周围神经损伤可以导致毁灭性的功能残疾,影响生活质量,在美国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周围神经损伤多数由外伤或者手术引起,修复和重建周围神经缺损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一般来说,大部分周围神经损伤超过3厘米就将导致神经功能恢复不良。以往神经自体移植术被认为是外周神经修复的"金标准",但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的神经无论是采用外膜还是束膜缝合,总会有部分神经束错位而失去功能[2]。通过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获得临床功能恢复的患者大概只有80%左右[3],而且存在供区神经功能损害,可供神经长度和直径有限是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因此,寻找自体神经的替代品来桥接神经缺损,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证实,雪旺细胞和束膜结构在神经再生中起重要作用,但也是免疫原性的主要携带者,而为了去除其免疫原性,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经过放射线照射、低压冻干、热或冷的器官保存液等预处理使其中的雪旺细胞凋亡,导致引导神经再生的能力大大下降[4,5]。如何桥接神经断端并引导神经生长锥向前生长成了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难点,因此组织工程方法修复神经缺损逐渐成为焦点,而其中的重点问题包括:导管材料的选择以及神经生长的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修复 组织工程学 细胞外基质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缺损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 神经功能恢复 显微外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