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X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影响
1
作者 周晓晓 徐彩仙 +5 位作者 汪桂琴 洪强 陶千山 李丛 王会平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7-1393,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X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3 Gy组(n=9)、4 Gy组(n=9)、5 Gy组(n=10)。3 Gy、4 Gy、5 Gy组指经过相应剂量的X射线辐照并在辐照后4 h...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X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3 Gy组(n=9)、4 Gy组(n=9)、5 Gy组(n=10)。3 Gy、4 Gy、5 Gy组指经过相应剂量的X射线辐照并在辐照后4 h内尾静脉输注0.2 mL DBA/2小鼠胸腺、脾脏细胞混合悬液,浓度为1×107个/mL。对照组不经过X射线辐照,并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BALB/c小鼠经眼眶静脉丛采血,用小鼠血常规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每日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统计各组生存率。实验终点,取小鼠胫骨做苏木精-伊红染色(HE),同时取股骨做骨髓涂片进行形态学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5 Gy组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因子。结果3 Gy组,全血细胞减少,但血小板恢复较快,造模第17天恢复正常水平。观察期内小鼠无死亡。实验终点,骨髓形态学表明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比值正常,各阶段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HE结果表明对照组骨髓组织致密,组织中充满血细胞。4 Gy组,全血细胞减少且一直维持到观察终点。观察期内生存率为90%。实验终点,骨髓形态学表明骨髓增生降低。HE结果表明骨髓组织较少脂肪浸润。5 Gy组,全血细胞减少,但红细胞在24 d恢复正常水平。观察期内生存率为50%。实验终点,骨髓形态学表明骨髓小粒空虚,造血细胞减少,多呈非造血细胞。HE结果表明5 Gy组骨髓组织严重脂肪浸润,几乎无幼稚细胞和造血前体细胞。流式检测结果显示CD4+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比例增加。ELISA结果显示负造血调控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升高。结论不同剂量的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均可导致小鼠外周血RBC、WBC、PLT降低。结合骨髓形态学、骨髓HE染色和免疫学相关指标,5 Gy X射线联合2×106个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可用于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体淋巴细胞 X射线 外周血 生存率 骨髓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雷宁 裘毓雯 +2 位作者 欧湘红 陈思梅 全松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探讨异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ALIT)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M)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患者单盲、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8年7月至2012年4月符合条件的638例URM患者随机分为ALIT组(314... 目的:探讨异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ALIT)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M)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患者单盲、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8年7月至2012年4月符合条件的638例URM患者随机分为ALIT组(314例)和对照组(324例)。ALIT组进行ALIT6~8次复查封闭抗体转阳后积极试孕;对照组仅予0.9%氯化钠液注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结果:①两组既往平均流产次数、既往流产平均孕周、体重指数和再次妊娠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末次治疗后1年内受孕方式比例、异位妊娠率、再次流产率、流产胚胎异常染色体核型比例、严重母胎并发症发生率、粗活产率和校正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IT不能对URM再次妊娠有明显的保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封闭抗体 异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体淋巴细胞输注防治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3
作者 武玉慧 王磊 +5 位作者 涂三芳 郭坤元 宋朝阳 吴秉毅 邓兰 李玉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934-1938,共5页
目的:探讨异体淋巴细胞输注防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2月至2010年4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HSCT后进行异体淋巴细胞输注的35例白血病患者,包括20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 目的:探讨异体淋巴细胞输注防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2月至2010年4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HSCT后进行异体淋巴细胞输注的35例白血病患者,包括20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患者和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结果:35例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为43.3%,3年无病生存(DFS)率为38.9%。Auto-HSCT患者行异体淋巴细胞输注患者的3年OS为63.2%,3年DFS为55.0%。而Allo-HSCT患者复发后行治疗性输注的患者完全缓解率(CR)仅为35.7%,3年OS为10.0%。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疾病复发(17例)、骨髓抑制(1例)及急性GVHD(1例)等。结论:异体淋巴细胞输注是防治移植后复发的有效方法,高复发风险的患者行预防性输注有望提高生存期,且异体淋巴细胞输注相关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体淋巴细胞输注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诱导培养及鉴定
4
作者 林东军 方志刚 +2 位作者 华佳叶 刘相富 黄仁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24-26,共3页
【目的】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经体外诱导培养获取树突状细胞(DC)并鉴定其表型。【方法】应用 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培养出 DC,动态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 【目的】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经体外诱导培养获取树突状细胞(DC)并鉴定其表型。【方法】应用 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培养出 DC,动态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检测其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经诱导培养出具有典型特征的 DC,高表达 CD86、CD80,DC 特征性标志 CD1a 平均为49.28%,在体外能诱导强烈的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该方法能可靠地诱导培养出 DC,为 DC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诱导 表面分子 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