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对九龙江支流水体不同形态磷的净化效果
1
作者 韩笑羽 方宏达 +8 位作者 李剑捷 骆冰儿 林佳慧 王馨 刘婉欣 何俊铭 翟佳玉 蓝伟斌 郭沛涌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6,606,共10页
采用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研究九龙江支流浦林溪污染水体不同形态磷净化效果及其对磷形态百分比的影响,并分析了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各处理单元水体磷形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对总磷(TP)、溶解态总磷(D... 采用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研究九龙江支流浦林溪污染水体不同形态磷净化效果及其对磷形态百分比的影响,并分析了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各处理单元水体磷形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对总磷(TP)、溶解态总磷(DTP)、可溶性正磷酸盐(DP)和颗粒态磷(PP)的平均总去除率分别为84.3%、84.4%、90.8%和78.9%,其中对DP净化效果最好。在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各处理单元中,当原水水体中磷浓度较低时,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对TP、DTP和DP的净化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1.4%、76.0%、84.8%,对PP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6.7%;当原水水体中磷浓度较高时,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对TP、DTP和D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8%、44.6%和45.8%,对PP的净化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可达93.2%。当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出水水体磷浓度较低时,对TP和DTP的净化效果均表现为生态塘Ⅱ>生态塘Ⅰ,而对DP对TP、DTP的净化效果表现为生态塘Ⅰ>生态塘Ⅱ。对PP的净化效果均表现为生态塘Ⅱ>生态塘Ⅰ。生态塘Ⅲ对TP、DTP的净化效果存在波动,对DP的净化效果较为显著,平均去除率可达94.1%,对PP的净化效果一般。除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出水外,浦林溪污染水体和经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处理的水体磷形态均以PP为主,不同形态磷占总磷百分比依次为PP>DTP>DP。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不同处理单元水体各形态磷与pH、水温和溶解氧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 磷素 总磷 净化效果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九龙江支流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应
2
作者 刘杰 方宏达 +5 位作者 李剑捷 刘婉欣 何俊铭 林佳慧 蓝伟斌 郭沛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90-1802,共13页
为探讨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应及去除机理,分析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水体氮形态百分含量影响及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以实际工程九龙江支流浦林溪段污染水体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为依托开展研究。结... 为探讨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应及去除机理,分析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水体氮形态百分含量影响及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以实际工程九龙江支流浦林溪段污染水体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为依托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NH_(4)^(+)-N的去除率平均值为88.03%,显著高于对其他形态氮的去除率(P<0.05),具有最好的去除效应;对水体中总氮(TN)和可溶性总氮(DTN)的去除效应明显,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73.35%和77.67%。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对NH_(4)^(+)-N有一定的去除效应,出水NH_(4)^(+)-N浓度为7.72 mg·L^(-1)。生态塘1对NH_(4)^(+)-N去除效应最好且具有稳定性,去除率为63.55%,出水NH_(4)^(+)-N浓度为2.19 mg·L^(-1)。生态塘2处理后NO_(3)^(-)-N、NO_(2)^(-)-N和NH_(4)^(+)-N的出水浓度分别降至0.99、0.73 mg·L^(-1)和0.58 mg·L^(-1)。生态塘3对NO_(3)^(-)-N的去除效应最好,NO_(3)^(-)-N出水浓度为0.64 mg·L^(-1)。在各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处理单元中,水体氮以可溶性无机氮(DIN)为主要存在形式。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生态塘1、生态塘3中的NH_(4)^(+)-N在DIN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2.51%、37.02%、37.88%。生态塘2中NO_(3)^(-)-N在DIN中占比最高,为45.23%。各异位生态组合修复处理单元出水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溶解氧、温度、pH和浊度)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悬浮污泥滤沉技术、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沉水植物直接吸收及植物增效作用实现对不同形态氮的去除,其对污染水体修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组合修复技术 不同形态氮 去除效应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山环境修复工作系统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姜鑫 滕鸿伟 +2 位作者 李向东 朱鋆川 郭楠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是还自然环境“历史旧账”的过程,是环境保护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该工作涉及领域广泛、投入资金量大、修复时间长、工作任务艰巨。为了优化废弃矿山环境修复工作方式,确保该项工作能够有序高效进行,首先,总结以往废... 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是还自然环境“历史旧账”的过程,是环境保护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该工作涉及领域广泛、投入资金量大、修复时间长、工作任务艰巨。为了优化废弃矿山环境修复工作方式,确保该项工作能够有序高效进行,首先,总结以往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模式在构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包括模式选定流程的缺乏和模式相对应技术的不明确;其次,建立一套能够快速且准确构建的修复模式,并且根据修复模式准确锁定修复技术的工作系统,该工作系统是以矿山的实际环境情况和矿山环境修复基本原则为基础、以修复目标为导向、以修复模式为框架、以修复技术为手段的优化组合;最后,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某金矿历史遗留矿山的环境修复工程为实例,分析该工作系统对于废弃矿山环境修复工作的效果。废弃矿山环境修复工作系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建成“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环境修复工作系统 废弃矿山 生态环境 经济建设 优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在甘肃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毛龙 汪胜兰 +3 位作者 邱晓峄 陶卓琳 冯永忠 黄银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4-513,共10页
随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我国全面展开,生态恢复力的评价成为指导地方生态修复措施的重要前提和支撑。省域层面上,由于各省包含的地域类型多样,准确构建评价模型、合理选择评价方法极其重要。以地域类型最丰富的甘肃省为例,基于甘肃省87... 随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我国全面展开,生态恢复力的评价成为指导地方生态修复措施的重要前提和支撑。省域层面上,由于各省包含的地域类型多样,准确构建评价模型、合理选择评价方法极其重要。以地域类型最丰富的甘肃省为例,基于甘肃省87个县域生态系统指标数据,综合运用Fragstats、ArcGIS及Geoda软件,对甘肃省全域及不同区域单元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恢复力指数均值为0.45,生态恢复力水平总体处于“一般”等级,地理分布上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逐步降低的空间特征;甘肃省生态恢复力莫兰指数(Moran’s I)为0.95,反映甘肃省生态恢复力有非常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明显的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两极分化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主要出现在甘肃东南部,而低-低集聚主要出现在甘肃西北部区域。研究揭示了甘肃省当前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及区域空间差异,并针对不同生态区域单位分别提出生态修复建议,以期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修复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恢复力 空间分 生态修复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国外生态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25
5
作者 陈瑶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3-188,192,共7页
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损耗了自然资源,不可逆地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需要自然或者人为干预的生态修复,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政府环境治理项目中对污染减排、环境监测的财政拨款状况;其次分别从河流生... 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损耗了自然资源,不可逆地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需要自然或者人为干预的生态修复,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政府环境治理项目中对污染减排、环境监测的财政拨款状况;其次分别从河流生态修复、海岸湿地生态修复、污染场地生态修复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不同生态修复种类中的政策支撑、工程实施、融资状况、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指出我国生态修复在政策体系、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修复经验,提出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现状分析 污染场地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地区闸控型河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范业弘 何岩 +6 位作者 朱晗彬 赵凯豪 顾敦罡 黄民生 何培民 徐兵兵 何文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49-1856,共8页
针对城市河道治理后反复出现水华现象的问题,以上海市青浦区小涞港河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参考相关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优化选取水质、底泥、护岸等相关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河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针对城市河道治理后反复出现水华现象的问题,以上海市青浦区小涞港河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参考相关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优化选取水质、底泥、护岸等相关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河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较高的硝酸盐浓度[NO3--N浓度为(3.055±2.863)mg/L,其与叶绿素a浓度显著相关,r=0.36,P<0.05]是闸控型平原河网水系河流重要的水华潜在风险因素,建议结合现有闸泵工程活水畅流技术,进一步优化曝气方式,创造合适的缺氧微环境以及通过硫、铁元素耦合强化总氮去除;河道底泥以营养盐污染[内源氮浓度为(2171.99±1664.40)mg/kg]为主,现有沉水植物种类较为单一,易产生丝状藻华孳生现象,建议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类并进行合理配置,降低底泥营养盐污染,增强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性;采用的浆砌混凝土硬质护岸对雨水径流污染的净化拦截能力严重不足,建议适当拓宽河道,对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选择合理的填料基质和植被配置,以强化护岸对面源污染的截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控型河道 组合赋权法 河流健康评定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钩异翅长蠹在我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洪霞 冯益明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4-28,共5页
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种钻蛀性甲虫之一,该虫食性杂,寄主广,破坏性大,是现代竹、木、藤质装饰的重要害虫。本文选用Maxent生态位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综合分析影响双钩异翅长蠹生长发育的环境... 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种钻蛀性甲虫之一,该虫食性杂,寄主广,破坏性大,是现代竹、木、藤质装饰的重要害虫。本文选用Maxent生态位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综合分析影响双钩异翅长蠹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结合寄主分布特征,非常直观的定量地获得了双钩异翅长蠹在我国的潜在发生区,计算结果经ROC曲线分析法验证,Maxent生态位模型的AUC值为0.965(非常接近于1),表明预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可为双钩异翅长蠹的检疫及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钩翅长蠹 风险分析 Maxent生态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辰山植物园土壤改良修复关键技术实践 被引量:9
8
作者 黄俊达 叶子易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3-128,共6页
目前中国对植物园土壤改良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化学性质的改良,对物理结构的关注较少。大多数植物园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土壤质量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着植物的良好生长和生态效益的发挥。通过辰山植物园土壤改良修复工程的研究实践... 目前中国对植物园土壤改良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化学性质的改良,对物理结构的关注较少。大多数植物园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土壤质量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着植物的良好生长和生态效益的发挥。通过辰山植物园土壤改良修复工程的研究实践,针对土壤理化性质退化、排水不畅等问题,运用植物原/异位保护、土壤配方改良和排水系统优化等技术关键,有效改善改良区内的土壤理化性状,优化排水系统,并提升专类园植物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同类植物园或绿地系统内土壤的改良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植物园 土壤改良修复 植物原/保护 排水系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头基础母猪生态种猪场规划与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晓莉 李焰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83-88,共6页
拟在福建省福清市东瀚镇陈庄村建造1000头基础母猪生态种猪场。场内共有3个品种种猪,分别是杜洛克、大白、长白,育种方式为纯繁。粪便处理采用异位发酵,污水处理采用沼气池-A/O系统,病死猪处理采用无害化堆肥处理技术。为实现场内物质... 拟在福建省福清市东瀚镇陈庄村建造1000头基础母猪生态种猪场。场内共有3个品种种猪,分别是杜洛克、大白、长白,育种方式为纯繁。粪便处理采用异位发酵,污水处理采用沼气池-A/O系统,病死猪处理采用无害化堆肥处理技术。为实现场内物质的良性循环,项目还增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种植水稻、狼尾草、蔬菜、鱼腥草、枇杷、柑橘等,对异位发酵及无害化堆肥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进行消纳,真正做到资源再利用,粪污零排放。该项目的建设将促进当地的绿色经济发展,预计每年为全国大小商品猪场及二元扩繁场提供20000头优质纯种种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 发酵 沼气池-A/O系统 绿色健康 生态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思卡尔推出基于ARM Cortex^TM-M系列的业界速度最快的微控制器
10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78-978,共1页
2011年11月813,飞思卡尔半导体推出新的Kinetis X系列微控制器,再次刷新了微控制器(MCU)的性能标准。该系列产品基于ARM Cortex TM—M内核,是业界速度最快的MCU。X系列扩展了飞思卡尔Kinetis 32位MCU产品组合的高端部分,该系列的... 2011年11月813,飞思卡尔半导体推出新的Kinetis X系列微控制器,再次刷新了微控制器(MCU)的性能标准。该系列产品基于ARM Cortex TM—M内核,是业界速度最快的MCU。X系列扩展了飞思卡尔Kinetis 32位MCU产品组合的高端部分,该系列的器件集合了出色的性能、丰富的内存和集成外设,并且具备庞大的开发支持生态系统。Kinetis X系列的目标群体是那些需要为其应用程序提供更高处理能力和内存,同时又希望保留MCU的成本效率、易用性和低功耗,而不改用微处理器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思卡尔 微控制器 ARM 速度 32MCU 性能标准 产品组合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