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污染场地土壤异位淋洗修复技术碳排放特征案例研究
1
作者 赖欣蕾 谭斌 +2 位作者 刘昭 张又弛 蔡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2-1531,共10页
开展土壤修复技术的碳排放评估与优化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修复技术进步的基础。淋洗修复技术可有效治理复杂的污染土壤,但其实施过程中的碳排放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以某铅污染场地修复案例为对象,采用IPCC排放因子法评估异位淋洗... 开展土壤修复技术的碳排放评估与优化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修复技术进步的基础。淋洗修复技术可有效治理复杂的污染土壤,但其实施过程中的碳排放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以某铅污染场地修复案例为对象,采用IPCC排放因子法评估异位淋洗修复技术的碳排放水平,探究修复过程中碳排放分布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异位淋洗修复案例的碳排放强度为32.68 kg/m^(3),其中直接碳排放强度和间接碳排放强度分别占17.91%和82.09%。各修复阶段的碳排放量贡献差异明显,造浆淋洗阶段是主要排放环节,占总碳排放量的70.56%。材料投入是淋洗修复技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淋洗剂乙二胺四乙酸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7.10%。敏感性分析显示,异位淋洗修复技术的碳排放水平对淋洗剂用量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电力生产结构优化有助于降低修复工程的碳排放量,未来淋洗修复的碳减排研究应重点关注药剂减量化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低碳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异位淋洗修复 土壤污染 贡献分布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