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九龙江支流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应
1
作者 刘杰 方宏达 +5 位作者 李剑捷 刘婉欣 何俊铭 林佳慧 蓝伟斌 郭沛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90-1802,共13页
为探讨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应及去除机理,分析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水体氮形态百分含量影响及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以实际工程九龙江支流浦林溪段污染水体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为依托开展研究。结... 为探讨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应及去除机理,分析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水体氮形态百分含量影响及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以实际工程九龙江支流浦林溪段污染水体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为依托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NH_(4)^(+)-N的去除率平均值为88.03%,显著高于对其他形态氮的去除率(P<0.05),具有最好的去除效应;对水体中总氮(TN)和可溶性总氮(DTN)的去除效应明显,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73.35%和77.67%。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对NH_(4)^(+)-N有一定的去除效应,出水NH_(4)^(+)-N浓度为7.72 mg·L^(-1)。生态塘1对NH_(4)^(+)-N去除效应最好且具有稳定性,去除率为63.55%,出水NH_(4)^(+)-N浓度为2.19 mg·L^(-1)。生态塘2处理后NO_(3)^(-)-N、NO_(2)^(-)-N和NH_(4)^(+)-N的出水浓度分别降至0.99、0.73 mg·L^(-1)和0.58 mg·L^(-1)。生态塘3对NO_(3)^(-)-N的去除效应最好,NO_(3)^(-)-N出水浓度为0.64 mg·L^(-1)。在各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处理单元中,水体氮以可溶性无机氮(DIN)为主要存在形式。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生态塘1、生态塘3中的NH_(4)^(+)-N在DIN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2.51%、37.02%、37.88%。生态塘2中NO_(3)^(-)-N在DIN中占比最高,为45.23%。各异位生态组合修复处理单元出水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溶解氧、温度、pH和浊度)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悬浮污泥滤沉技术、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沉水植物直接吸收及植物增效作用实现对不同形态氮的去除,其对污染水体修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组合修复技术 不同形态氮 去除效应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
作者 贺亚雪 代朝猛 +1 位作者 苏益明 张亚雷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6,共6页
从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源入手,叙述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国内外在地下水重金属防治技术上已有的一些方法和实践,提出今后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值得关注的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中,Geobac... 从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源入手,叙述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国内外在地下水重金属防治技术上已有的一些方法和实践,提出今后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值得关注的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中,Geobacter和Shewanella等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产生纳米线,使微生物摆脱了需要直接接触胞外电子受体才能传递电子的限制,提高降解效率,非常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重金属污染 修复技术 异位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同燕 胡伟武 +1 位作者 李文奇 冯传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01期29-32,共4页
结合近几年来世界上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各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主要介绍了实践应用中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三种较为典型的处理技术,即异位修复技术、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原位修复技术。然后重点总结了抽出处理、可渗透... 结合近几年来世界上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各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主要介绍了实践应用中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三种较为典型的处理技术,即异位修复技术、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原位修复技术。然后重点总结了抽出处理、可渗透反应墙、地下水曝气、原位生物修复等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技术修复机理、修复对象和适用特点,为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现场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还对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展望,提出了地下水修复技术便于野外实践的有利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污染修复 异位修复技术 监测天然衰减技术 修复技术 可渗透反应墙 地下水曝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苯类易挥发有机污染土壤异位低温热脱附实例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湘徽 祝欣 +3 位作者 龙涛 邓绍坡 林玉锁 胡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0-674,共5页
针对南京市某大型化工企业退役场地,结合场地修复目标,使用生石灰对场地氯苯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污染土壤进行异位低温热脱附处理。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去除土壤中的VOCs,处理后各污染物去除率均达85%以上。在现场试验... 针对南京市某大型化工企业退役场地,结合场地修复目标,使用生石灰对场地氯苯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污染土壤进行异位低温热脱附处理。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去除土壤中的VOCs,处理后各污染物去除率均达85%以上。在现场试验中,采用专业土壤修复设备KH200进行土壤破碎和药剂混合,处理过程全封闭运行,可有效降低扬尘等问题。通过投加生石灰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土壤中VOCs的解吸和挥发,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土壤修复技术,经过KH200修复设备处理后土壤中各污染物均达到场地修复目标,具备工程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设备 低温热脱附 氯苯 易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