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乡如梦:张爱玲《异乡记》中的多重“风景”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晓东 李想 +14 位作者 黄锐杰 路杨 桂春雷 赵雅娇 孙尧天 张平 丁程辉 秦雅萌 李琬 罗雅琳 崔源俊 唐小林 谢雨新 李超宇 唐伟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51,共17页
一、从文体说起:小说还是散文?吴晓东:张爱玲这本首度公开的《异乡记》,我读罢多少有些惊艳之感,觉得这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张爱玲,而《异乡记》也有着可以期待的新的阐释空间,所以我对于今天这次讨论也是有所期待的。下面首先请李想... 一、从文体说起:小说还是散文?吴晓东:张爱玲这本首度公开的《异乡记》,我读罢多少有些惊艳之感,觉得这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张爱玲,而《异乡记》也有着可以期待的新的阐释空间,所以我对于今天这次讨论也是有所期待的。下面首先请李想导读。李想:《异乡记》是在2010年重新挖掘出的一部残稿。阅读这部作品,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个是《异乡记》的文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异乡记 如梦 阐释空间 吴晓东 李想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张爱玲《异乡记》释读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伯存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5期95-99,共5页
《异乡记》有着探险性的西方游历小说的外形,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不啻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此作建构起一种别样的中国形象、中国气质,内中透露出她眼中的现实中国和古老中国,她的中国观、历史观,由此它超越了狭隘的私己悲欢,而呈现出阔大... 《异乡记》有着探险性的西方游历小说的外形,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不啻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此作建构起一种别样的中国形象、中国气质,内中透露出她眼中的现实中国和古老中国,她的中国观、历史观,由此它超越了狭隘的私己悲欢,而呈现出阔大、深邃的大境界,具有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幽远的审美纵深,这是这部三万多字的残稿最大的文学价值之一。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还是一个孤独的"内面的人"对"风景的发现"的过程,呈现出"风景的心灵化",此作对风景的描绘存在着一种思维认知上的"反转"、"颠倒"现象。此外,《异乡记》还是自我心灵的自白,对"我"内心的关注和对文本表现的外部世界的关注一样重要,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内视"的文本,面向自我的文本,这是一个"心火"在燃烧的自我。再者,还要关注那个一直没有现身而又无所不在的隐形(身)人,他的"缺席的在场"的意义,他如何左右了叙事者。《异乡记》是内与外、火与冰、实与虚、个人与民族、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异乡记 游历小说 中国 风景 心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中国意识的生成与转变——以《流言》《异乡记》为考察中心
3
作者 蒋惠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7,共7页
张爱玲在她1940年代的散文创作中流露出鲜明的中国意识。但与同时代作家不同,张爱玲的中国意识并非产生于日本入侵所激发的民族情感。她的中国意识是在与欧美文化的对照中产生的一种想象的古中国和上海的市井中国的混合物,而这个中国与... 张爱玲在她1940年代的散文创作中流露出鲜明的中国意识。但与同时代作家不同,张爱玲的中国意识并非产生于日本入侵所激发的民族情感。她的中国意识是在与欧美文化的对照中产生的一种想象的古中国和上海的市井中国的混合物,而这个中国与个人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均衡。《异乡记》中所记录的从都市走向乡村,从沿海深入内地的旅程则让张爱玲目睹了一个现实的乡土中国,并由此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形成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异乡记》提示着张爱玲新的中国意识的生成,但只是生成而远未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中国意识 《流言》 异乡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