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煤柱矸石充填绿色安全高效开采模式及其工程理论基础研究 被引量:111
1
作者 宋振骐 崔增娣 +2 位作者 夏洪春 汤建泉 文志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5-710,共6页
在总结过去我国煤矿现场相关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以井下矸石为主体的新型高强度材料巷旁充填护巷和充填采空区控制地表沉陷的开采模式的意义、内涵、工程方案设计及实践的技术体系,以及推广应用的采矿工程理论基础和有待深... 在总结过去我国煤矿现场相关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以井下矸石为主体的新型高强度材料巷旁充填护巷和充填采空区控制地表沉陷的开采模式的意义、内涵、工程方案设计及实践的技术体系,以及推广应用的采矿工程理论基础和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煤柱 矸石充填 开采模式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气开采模式探索及先导工程示范 被引量:43
2
作者 秦勇 吴建光 +4 位作者 李国璋 王应斌 申建 张兵 沈玉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13-2522,共10页
煤系气赋存态多种多样,储层属性复杂多变,经济高效开采模式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分析了国内科技攻关和现场试验近期进展,初步总结关于煤系气开采模式现有认识,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以临兴区块示范工程为例分析归纳了... 煤系气赋存态多种多样,储层属性复杂多变,经济高效开采模式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分析了国内科技攻关和现场试验近期进展,初步总结关于煤系气开采模式现有认识,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以临兴区块示范工程为例分析归纳了产量曲线类型及其合采有效性特点,介绍了煤系气合采成功范例。以管柱结构设计和排采管控方式为主,考虑井型选择和压裂方式,将煤系气开采工艺初步归纳为分排、先分后合、合排3类模式。每类模式包括若干具体方式;这些模式和方式各有优缺点,分排及合排模式中的主要方式在应用中见到初步效果,先分后合模式目前尚处于设计乃至设想阶段。建议煤系气开采模式及其技术创新本着“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多措并举、有所侧重”的策略,根据气藏具体地质条件选用和发展适应性开采工艺。目前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示范专项工程推进了我国煤系气开采模式的创新,临汾示范区采用分区分采方式实现了煤系气开发规模快速扩展,临兴示范区探索“排气降压”诱控接续合排工艺初步实现了煤系多气经济高效合采。重点分析了临兴示范区煤系气开采工程示范效果,揭示了自然接续工艺下的煤系气生产规律,发现存在4种单井产量曲线类型,包括以解吸气多层合采为特征的I型曲线,以游离气-解吸气诱导控制接续合采的Ⅱ类、Ⅲ类曲线,以及单纯游离气产出的IV型曲线。工程示范结果展示,采用“排气降压”的诱控接续方式,可以在较为广泛的气藏条件下实现煤层气-煤系致密砂岩气、煤系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的有效合采,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具有推广应用潜力的煤系气经济高效合采新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系多类型共生气藏均赋存在深部,而深部地层富水性往往微弱,使得“排水降压”传统模式难以奏效;而“排气降压”诱控接续恰恰针对于弱富水储层降压面临的这一局限,可能成为煤系气经济高效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开采模式 开采方式 产量曲线 排气降压 多气合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新民 赵建文 +1 位作者 张钦礼 吴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34-1439,共6页
建立露天转地下开采模式综合评判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对多种开采模式进行评判优选。评判优选过程中,综合考虑影响露天转地下开采模式的动态、静态、定量、非定量指标,如技术、经济指标及边坡稳定程度等;将待选择方... 建立露天转地下开采模式综合评判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对多种开采模式进行评判优选。评判优选过程中,综合考虑影响露天转地下开采模式的动态、静态、定量、非定量指标,如技术、经济指标及边坡稳定程度等;将待选择方案指标转换成隶属度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因素权重向量;从而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利用模糊数学原理计算出各方案基于影响因素的综合优越度。以石人沟铁矿为例,4种开采模式的优越度分别为45.82%,84.32%,89.88%,80.75%,从而确定第3种方案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开采模式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地减损开采模式下边坡结构及应力发展规律 被引量:16
4
作者 尚涛 韩流 +1 位作者 舒继森 陈树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4-3654,共11页
为了实现节地减损开采技术在露天矿的安全应用,对开采过程中的边坡结构、岩体应力状态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揭示开采程序和参数与边坡应力分布和稳定性的耦合规律。采用剖面法阐述了适用于扩建和新建露天矿的2种节地减损开采技术方案;分析... 为了实现节地减损开采技术在露天矿的安全应用,对开采过程中的边坡结构、岩体应力状态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揭示开采程序和参数与边坡应力分布和稳定性的耦合规律。采用剖面法阐述了适用于扩建和新建露天矿的2种节地减损开采技术方案;分析了边坡内部的应力类型,建立了降段或靠帮开采造成的不平衡应力分异模型及其诱发的边坡牵引式渐进破坏模型。以蒙东地区露天矿采场端帮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依据建立了三维模型,并设定模拟条件如下:采场深度从0降段至300 m,每次降段50 m;端帮角度从37°线性提高至45°,每次提高2°;内排土场从0回填至300 m,每次回填50 m。分析得到开挖降段和靠帮开采过程中自重应力和水平应力变化规律以及开挖降段和内排回填过程中的端帮边坡稳定系数变化规律。根据矿山的设备生产能力和采剥工程量,计算出开挖降段、靠帮开采所需的工程时间,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自重和水平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时效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开挖降段过程中,自重和水平应力分别下降了1.6和5.6 MPa,端帮边坡稳定系数从2.23下降到0.83;靠帮开采过程中,自重和水平应力分别提高了0.5和9.4 MPa;内排回填过程中,端帮稳定系数从0.83提高到1.87。自重应力和水平应力均呈现以采场中心线为轴的对称结构,在采场范围内,自重应力呈拱形结构,水平应力呈“楔形”结构;随着开挖降段深度或端帮边坡角度的增大,自重应力拱顶曲率和水平应力楔形曲率均不断减小。自重和水平应力的峰值随开挖深度的增大呈二次函数下降,随开挖时间的增加均呈线性规律下降,随端帮边坡角度的增大呈二次函数规律增大。端帮稳定系数随开挖降段深度的增加呈负指数降低,随时间的增长呈二次函数规律下降;端帮的稳定系数随内排回填高度、时间均呈现指数的增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地减损 开采模式 边坡结构 稳定性 应力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智能化开采模式与技术路径 被引量:133
5
作者 王国法 庞义辉 任怀伟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共15页
基于煤矿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要求,系统阐述了煤矿智能化开采模式的定义、技术内涵与特征。针对不同煤层赋存条件,提出了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大采高工作面智能耦合人机协同高效综采模式、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 基于煤矿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要求,系统阐述了煤矿智能化开采模式的定义、技术内涵与特征。针对不同煤层赋存条件,提出了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大采高工作面智能耦合人机协同高效综采模式、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放煤模式、复杂条件机械化+智能化开采模式等4种煤矿智能化开采模式。根据截割工艺、工序与装备的差异,将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细分为刨煤机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滚筒采煤机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详细阐述了滚筒采煤机定位导航与智能调高技术、半截深高速截割工艺等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模式关键技术。分析了大采高工作面智能化开采的主要技术瓶颈,论述了基于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关系的围岩智能耦合控制逻辑、重型装备群的分布式协同控制逻辑等大采高智能化开采模式关键技术。分析了放顶煤工作面与一次采全高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模式的差异,提出了基于时序控制放煤、自动记忆放煤、煤矸识别放煤等智能化放煤控制逻辑与工艺流程。针对复杂煤层条件,提出了采用局部智能化开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作业环境安全水平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开采模式 开采工艺 协同控制 智能放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煤气走廊”开采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文 任建东 +3 位作者 王付斌 董淼 罗懿 苗春光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31,共9页
研究采动影响下煤与油气资源共赋存区域内的地表运移变形规律,可以准确地预测地表沉降范围和变形破坏形态,对于开展多种资源协调开采模式研究,确保油气集输工程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的赋... 研究采动影响下煤与油气资源共赋存区域内的地表运移变形规律,可以准确地预测地表沉降范围和变形破坏形态,对于开展多种资源协调开采模式研究,确保油气集输工程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的赋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多种资源埋深特征、多种资源开采工艺和参数应用现状以及采动影响下的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冲积沙较厚的特点,讨论了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破坏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依据表土应力状态,将地表塌陷区划分为压缩、拉伸、稳定3个区域。以盆地内某矿42105回采工作面地表岩层为例,对地表运移变形量进行了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依据工作面地表覆岩的沉降范围和运移规律,分析得出油气井与回采工作面巷道之间的安全避让距离为278 m,并提出了煤炭资源与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煤气走廊"开采模式,为交叉开采区内油气井布置提供了新方法,为盆地后期多种资源交叉区域协调开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走廊 开采沉陷 协调开采 开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国Barapukuria矿厚煤层分层协调减灾开采模式 被引量:5
7
作者 余学义 穆驰 +2 位作者 王皓 窦林名 文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52-2359,共8页
针对孟加拉国Barapukuria矿井开采中的顶板水害、冲击地压、煤层自然发火等危害矿井安全的灾害问题,在分析矿井“三厚二硬一强”地质特征及UDT强含水砂层水害、厚硬顶板断裂强冲击灾害和厚煤层多分层开采采空区遗煤的易自然发火灾害的... 针对孟加拉国Barapukuria矿井开采中的顶板水害、冲击地压、煤层自然发火等危害矿井安全的灾害问题,在分析矿井“三厚二硬一强”地质特征及UDT强含水砂层水害、厚硬顶板断裂强冲击灾害和厚煤层多分层开采采空区遗煤的易自然发火灾害的致灾条件,LDT隔水层隔水性能和覆岩结构关键层稳定性的控灾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厚煤层分层协调减灾开采理论。应用协调减灾开采理论、原理,构建了孟巴矿厚煤层分层协调减灾开采模式和顶板水害上保下疏,冲击地压动静转移和自燃火灾时空适配的多灾源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孟巴矿厚煤层多分层安全开采。通过在孟巴矿的应用与实践表明,厚煤层分层限厚开采能够充分利用覆岩结构控灾机制,避免厚硬顶板整体断裂冲击灾害发生;厚煤层分层协调错距布置方法开采,能够分散转移厚煤层边界高应力、避免覆岩拉伸区叠加破坏,有效保护隔水层的完整与隔水性;厚煤层分层整体错距协调开采方式,能够有效释放上分层采空区煤柱应力,实现覆岩整体快速沉降,密实覆岩垮裂带空隙,降低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性。在多灾害叠加的矿井开采条件下,应用协调减灾开采方法能够从源头控制开采致灾强度,与常规灾害防治方法相结合,能够起到更明显的灾害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减灾开采理论 厚煤层分层开采 上保下疏开采模式 导水裂隙带 孟加拉国Barapukuria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巴矿厚松散含水层下协调保水开采模式 被引量:10
8
作者 余学义 毛旭魏 郭文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9-746,共8页
孟巴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具有近地表松散富含水层厚、煤层顶板厚、煤层厚的"三厚"特征,开采煤层覆岩中含有多个含水层组,矿井水害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在覆岩多水体条件下,为了有效防止近地表厚松散UDT含水层进入井下... 孟巴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具有近地表松散富含水层厚、煤层顶板厚、煤层厚的"三厚"特征,开采煤层覆岩中含有多个含水层组,矿井水害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在覆岩多水体条件下,为了有效防止近地表厚松散UDT含水层进入井下,导致淹井灾害发生,提出上保下疏的开采水害防治模式。一分层安全开采的关键技术是控制复合关键层的结构稳定,应用初始后屈曲理论解析其稳定性,得出结构关键层的极限破坏长度,通过线性回归给出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预计计算公式,分析确定了一分层开采工作面宽度不超过150 m,限高开采3 m;依据对UDT含水层防护的安全煤岩柱高度确定二分层开采高度,二分层开采后覆岩结构关键层发生破坏,既能够有效疏放LDT隔水层以下含水层水,又能够保证LDT隔水层的完整性,达到UDT水体不发生下泄的目的,保障了矿井安全开采;根据工作面协调减损开采原理,确定开采分层合理错距约为82 m,下分层的巷道布置在上分层开采采空区下的厚煤层分层错距协调限高开采布置模式,实现有效降低了覆岩应力的叠加效应,减轻LDT隔水层的变形破坏程度。开采结果表明:厚煤层分层协调布置开采方法,有效减轻了UDT含水层下LDT隔水层应力叠加损伤程度,保护了隔水层的完整性;一分层限高综采,二分层限高综放开采分次疏放了煤层顶板至LDT底板2个含水层组,解决了矿井排水能力较小条件下的水害防治问题;分层工作面错距协调布置开采方法,有效降低了开采边界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减小了LDT变形破坏程度,同时释放了一分层区段煤柱应力,实现了覆岩整体下沉,不但有效地降低了覆岩破坏高度,而且减小了冲击矿压冲击强度,开采期间UDT水位变化幅度稳定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多水体条件下上保下疏的厚煤层分层安全开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含水层 限高协调开采 上保下疏开采模式 保水采煤(保水开采) 导水裂缝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资源损毁的长河流域煤炭开采模式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瑾 刘建 +3 位作者 毕如田 张凯媛 刘慧芳 田晓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859-2866,共8页
为研究不同煤炭开采模式下水土资源损毁程度,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煤炭-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经过多次的运行完善,最后通过了检验,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境下水土资源损毁系统的发展特征。通过对模型运行分析得出,... 为研究不同煤炭开采模式下水土资源损毁程度,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煤炭-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经过多次的运行完善,最后通过了检验,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境下水土资源损毁系统的发展特征。通过对模型运行分析得出,影响煤炭开采量、耕地面积和水资源量的因素中敏感性最高的3个影响因子是采出率、废水治理率和复垦率。在将煤炭开采量控制在600万t以下,耕地面积和总供水保有量分别控制在31.25km2和1872万t以上的前提下,对这3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设置,模拟运行得出了长河流域煤矿区未来2017—2030年3种不同煤炭开采模式下水土资源的损毁状况,在不同煤炭开采规模情景下水土资源发展状况差别明显,经济优化型模式下,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增加,但是耕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减小,而且总供水量减少较快,容易给当地人民带来水资源不足的威胁,该方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资源优化型,该模式下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减小,耕地面积和总供水量快速增加,资源型发展模式能够维护资源的健康稳步发展,但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SD-MOP整合优化模型,该模式下适当控制煤炭开采规模,国民产值在较大程度稳步提升的前提下,也能保证水土资源的稳步增加,既考虑了经济效益又重视了自然资源,其优化方案是朝着煤炭资源、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生态双优化的改造过程,是在提高研究区煤炭资源、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过程,有助于优化长河流域煤炭、水和土地资源的数量结构、层次结构与效益结构。经过对这3种方案不断的运行检验得出:整合优化型煤炭开采模式为最优开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煤炭开采规模 煤炭开采模式 资源损毁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地下同步开采模式优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新民 刘群武 +2 位作者 陈秋松 陈宇 李浩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5年第2期51-56,共6页
为解决露天转地下矿山最佳露—地同步开采模式选择的技术难题,综合考虑了影响露天—地下同步开采模式的动态、静态、定量和非定量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权重理论(VWT)和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4种候选的露... 为解决露天转地下矿山最佳露—地同步开采模式选择的技术难题,综合考虑了影响露天—地下同步开采模式的动态、静态、定量和非定量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权重理论(VWT)和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4种候选的露天—地下同步开采模式进行综合评判优选。评判优选过程中,考虑到层次分析法等常规方法确定的常权用以评价各候选方案时可能会导致"状态失衡"的现象,依据变权重理论,根据各因素的组态(各因素的取值状况)的不同,适当调整其权重,以保证各因素的均衡性,进而利用TOPSIS理论计算出各方案的综合优越度,从而确定各开采模式的优越程度。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石人沟铁矿露天—地下同步开采模式选择,计算得到4种备选方案的综合优越度分别为0.087、0.767、0.898和0.723,从而确定方案Ⅲ为最优方案,其结果与工程实际基本相符,在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开采模式 综合评判 变权重理论 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中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5-588,共4页
针对新汶矿区的特点 ,从不同开采模式的年产量、工作面数目、稳产时间、工艺方式、综合效能度、经济合理性及风险值等 7个方面 ,较为系统全面地进行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模式合理选择 ,建立了开采模式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并以翟镇煤矿... 针对新汶矿区的特点 ,从不同开采模式的年产量、工作面数目、稳产时间、工艺方式、综合效能度、经济合理性及风险值等 7个方面 ,较为系统全面地进行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模式合理选择 ,建立了开采模式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并以翟镇煤矿为例 ,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开采模式 矿井 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气藏的经济开采模式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廷元 《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第3期85-91,共7页
液态凝析油是凝析气藏的重要产品 ,它的开采应该是有效而经济的。介绍了国外近 2 0a来在凝析气藏开采技术领域的各种经济模式 ,包括回注 φd=75 %干气、自流回注、注N2 、注水、水气交替注和注CO2 等开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开采... 液态凝析油是凝析气藏的重要产品 ,它的开采应该是有效而经济的。介绍了国外近 2 0a来在凝析气藏开采技术领域的各种经济模式 ,包括回注 φd=75 %干气、自流回注、注N2 、注水、水气交替注和注CO2 等开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开采模式同传统的降压开采方法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开采模式 注气 注氮 注水 注二氧化碳 经济性 石油开采 液态凝析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开采模式变化的煤矿采掘工程师素质拓展之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培兴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7-40,共4页
认为现代煤矿开采模式的确立和发展,不仅仅是一场物质层面的变革,还必然会引起煤矿采掘工程师素质的随之调整。在满足社会能源需求的同时,新开采模式给煤矿采掘工程师留下了诸如组织管理复杂、开采影响深远、困难煤层开采以及机械系统... 认为现代煤矿开采模式的确立和发展,不仅仅是一场物质层面的变革,还必然会引起煤矿采掘工程师素质的随之调整。在满足社会能源需求的同时,新开采模式给煤矿采掘工程师留下了诸如组织管理复杂、开采影响深远、困难煤层开采以及机械系统庞杂等很多新的研究课题和素养拓展的现实需求。因此,面对新的形势,煤矿采掘工程师已经不能把单单坚守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全部,而需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从系统、安全、生态以及创新等多视角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现代开采模式 采掘工程师 素质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开采定量分析与深部仿生绿色开采模式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建民 李全生 +2 位作者 曹志国 郭洋楠 郭俊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281-3294,共14页
绿色开采是煤炭规模化开采向现代生态文明开采的技术跨越,绿色开采水平的科学评价则是建立适用绿色开采模式与实践效果检验的重要方法。研究基于前人成果分析,试图从生态学视角将传统的采矿系统与生态系统相融合构建采矿生态系统,采用... 绿色开采是煤炭规模化开采向现代生态文明开采的技术跨越,绿色开采水平的科学评价则是建立适用绿色开采模式与实践效果检验的重要方法。研究基于前人成果分析,试图从生态学视角将传统的采矿系统与生态系统相融合构建采矿生态系统,采用物理模型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和实例验证方法,分析开采扰动时系统受损状态和生态损伤程度,构建生态损伤和绿色开采分析模型,定量评价绿色开采水平和效果,参考西部深部开采环境特点和采动生态响应特征,建立适用的绿色开采模式,为西部矿区探索适用的绿色开采解决方案提供有效途径。研究基于采矿生态系统,提出描述开采"激励"作用下生态损伤的4个因子和16个主要参数,系统内3类要素组(采动覆岩、地下水系统、地表生态)的4种耦合关系(应力耦合、水-岩耦合、水-土耦合、辐射耦合)和生态损伤的系统外传导效应,提出描述生态系统原态与受损状态相对变化关系的"生态损伤系数";绿色开采本质是通过控制开采激励的生态响应水平实现"减损"和近零排放的先进开采方式,参照生态系统原态提出开采"绿度"指标度量开采扰动下自然稳定的生态系统原态保持水平,基于生态损伤系数建立了绿度定量分析模型和绿色开采水平比较模型;建立了绿色开采模型,分析了开采工艺参数、地下水系统保护和地表生态修复方法的绿度贡献水平,发现控制导水裂隙带高度、矿井水涌出量和含水层保护、近零排放等途径对开采绿度贡献相对较大;采用"递进式"优化的绿色开采方法与安全高效开采模式对比,地下水系统减损对提升绿色开采水平相对贡献更大;处于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神东矿区分析显示,大柳塔矿、上湾矿、榆家梁矿等优于全区平均绿色开采水平,地下水系统减损是提升绿色开采水平的瓶颈;按照"源头减损与过程控制"思路,着力"降高、减失、快治、零排",建立以"仿生"开采工艺为核心、非连续开采充填、含水层渗流隔离、煤矿地下水库储水、地表生态分区治理技术协同且精准控制开采过程的深部仿生绿色开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生态系统 生态损伤系数 绿度 绿色开采水平 深部开采 仿生开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滦集团薄煤层成功开启智能化开采模式
15
《中国煤炭》 2018年第3期161-162,共2页
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公司于1988年12月份建成投产,2015年核定生产能力为570万t/a,有6个可采煤层,可采煤量6.38亿t。该公司是开滦集团主力矿井,也是河北省第一大矿。煤种属稀缺肥煤,素有“工业味精”之称。
关键词 薄煤层 开采模式 智能化 矿业公司 生产能力 可采煤层 河北省 煤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复杂难采煤层安全开采模式智能化决策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健浩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22,共7页
西南地区煤层地质条件复杂,中小煤矿居多,严重制约了煤矿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该地区煤层地质条件的整体分类,并对现有的机械化采煤工艺适用性进行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复杂地质条件评价模型,实现了不同地质条件下采煤... 西南地区煤层地质条件复杂,中小煤矿居多,严重制约了煤矿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该地区煤层地质条件的整体分类,并对现有的机械化采煤工艺适用性进行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复杂地质条件评价模型,实现了不同地质条件下采煤工艺的优化选择。而后,基于Java语言及CDP平台开发了开采模式决策专家系统,涵盖了地质条件录入、采煤方法选择、地质条件评价计算、采煤工艺选择、设备选型等功能,最终实现了西南地区复杂难采煤层安全开采模式的智能化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采煤层 安全开采模式 智能化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装备发展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付强 王国荣 +2 位作者 周守为 钟林 王雷振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39,共8页
天然气水合物尤其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有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一种新型清洁非常规能源,全球储量丰富,目前对其开采仍处于研究阶段,商业化、规模化开采面临诸多技术与装备挑战。本文针对现有水合物开采方法,围绕日本和我国的海洋天然气... 天然气水合物尤其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有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一种新型清洁非常规能源,全球储量丰富,目前对其开采仍处于研究阶段,商业化、规模化开采面临诸多技术与装备挑战。本文针对现有水合物开采方法,围绕日本和我国的海洋天然气试采工程案例,对降压和固态流化法两种试采模式涉及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进行了分析;综合国内外相关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合我国储层与装备技术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在以深海采矿车、疏松浅表层双梯度钻井技术等为代表,用于水合物–油气–海底金属矿开采的通用关键技术装备领域,我国的整体水平落后于国外;在以防砂技术装备、浅层水合物开采的预斜导向钻进技术、“三气合采”技术装备等为代表的专用关键技术装备领域,我国综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但仍然距商业化开采技术装备需求较远。面向2035年,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装备发展的战略目标为进入全面领跑阶段,建立商业化开发的工程装备体系。研究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与装备研发计划,推动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进程,开展海洋非成岩水合物开采专用和通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 开采模式 通用技术装备 专用技术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德煤矿智能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展望 被引量:4
18
作者 吕延森 张学亮 +1 位作者 阮进林 高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33-243,共11页
国家能源集团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保德煤矿是国家能源集团安全智能化建设示范煤矿之一,智能综放工作面建设是示范煤矿建设的核心之一。全面介绍了保德煤矿81309综放工作面的基本条件、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情况... 国家能源集团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保德煤矿是国家能源集团安全智能化建设示范煤矿之一,智能综放工作面建设是示范煤矿建设的核心之一。全面介绍了保德煤矿81309综放工作面的基本条件、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情况,阐明了智能综放工作面建设的基础。分析了保德煤矿智能综放开采工作面建设面临的既有设备升级改造、有限透明开采模型建立、智能放煤工艺决策、煤矸识别方法优化、多模式融合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难题。详细阐述了智能综放开采相关的既有设备一体化升级改造、有限透明开采地质建模、智能放煤工艺及决策、煤矸识别、多模式通河的智能放煤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适用于保德煤矿的有限透明开采智能综放开采技术体系,最终建成基于透明开采的“采—支—识—放—运”各环节智能自适应的智能综放开采工作面。对保德煤矿智能综放开采从大数据深度融合与应用、智能综放开采模式探索、智能开采人才培养等3方面进行了展望。为类似条件下智能化开采工作面的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综放开采 有限透明开采 自动放煤 煤矸识别 智能开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斜厚煤层绿色开采的探索
19
作者 王效义 王砚和 +2 位作者 李贻久 周传喜 曹永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7-38,共2页
介绍了煤矿缓倾斜厚煤层带式回采膏体充填技术。这种回采技术是针对“三下”和埋藏比较浅的煤层,回采率可达95%以上,顶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煤矿绿色开采模式。
关键词 煤矿 带式回采膏体充填技术 回采技术 绿色开采模式 安全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42
20
作者 王国法 刘峰 +13 位作者 孟祥军 范京道 吴群英 任怀伟 庞义辉 徐亚军 赵国瑞 张德生 曹现刚 杜毅博 张金虎 陈洪月 马英 张坤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6,共36页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基石,是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经济、可靠的能源,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系统阐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分析煤矿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列举了部分典型成功案例...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基石,是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经济、可靠的能源,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系统阐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分析煤矿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列举了部分典型成功案例。详细阐述煤矿智能化的发展理念、特征、技术路径与阶段目标,分析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从数据采集与应用标准、装备群智能协同控制、健康状态诊断与维护等方面,分析了实现煤矿智能化开采需要解决的3个关键基础理论难题。从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方面,分析了智能化煤矿的主体系统架构,研究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主要技术路径。针对不同煤层赋存条件工作面智能化开采的技术要求,提出了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大采高工作面智能耦合人工协同高效开采模式、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放煤模式、复杂条件机械化+智能化开采模式等4种开采模式,研究了不同开采模式的核心关键技术与实施效果。介绍了我国煤矿掘进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巷道实现快速掘进的关键难题,提出了智能快速掘进的研发方向及技术路径。提出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分析不同地域条件煤矿智能化发展模式及评价标准,提出新建矿井智能化建设路径,以及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主要任务,从法规体系、财税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保障煤矿智能化建设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智能开采 智能掘进 系统架构 智能化开采模式 智能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