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敞度调控对阔叶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上层阔叶树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沈海龙 王龙 +5 位作者 林存学 丛健 杨文化 张鹏 张群 范少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0,共9页
以阔叶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为对象,以林下红松个体开敞度(K)为主要数量控制指标进行群落结构量化调整,研究调整后6年间上层阔叶树直径和树高生长及树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量化调整明显促进了保留阔叶树的直径生长和树高生... 以阔叶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为对象,以林下红松个体开敞度(K)为主要数量控制指标进行群落结构量化调整,研究调整后6年间上层阔叶树直径和树高生长及树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量化调整明显促进了保留阔叶树的直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各处理累计的定期生长量均高于对照,且随调整时期延长差异不断加大;K=1.5和K=2.0水平的年生长量与对照林分的差异基本都达到显著水平;量化调整改善了上层阔叶树树种组成,水曲柳、黄檗和胡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比例上升,白桦和山杨等先锋树种比例下降;量化调整使阔叶树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或差别不大,生态优势度降低或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上层阔叶树 开敞度调控 生长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次生林林下红松幼树开敞度优化方法
2
作者 刘迪 周超凡 +3 位作者 雷相东 刘宪钊 张会儒 何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7,共9页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条件的目标红松幼树。采用不同阈值(KT=1、1.5、2)的个体开敞度优化方案调控林下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开敞度优化方案通过开敞度两水平(包括林木水平和林分水平,林木水平指保证每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均达到阈值,林分水平指调控某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同时兼顾林分中其他目标红松幼树)迭代优化方法实现。比较不同开敞度阈值下模拟采伐前后林分非空间结构(林分总径级数、总物种数和郁闭度)和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处理间红松幼树开敞度和开敞度变化率的差异。【结果】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共筛选出145株目标红松幼树,幼树胸径介于1.1~4.9cm之间、树高介于1.5~4.7m之间、冠幅半径介于0.6~1.7m之间。KT为1、1.5和2时,目标红松幼树分别经3、6和8轮以及采伐14、130和262株冠层林木后达到开敞度条件。模拟优化采伐后,红松幼树开敞度得到整体改善:KT为1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5.7%,但无显著差异;KT为1.5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44.7%,差异显著;KT为2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107.7%,差异显著。模拟采伐前后,林分总径级数和总物种数不变,空间结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采伐的蓄积强度分别为1.5%、15.6%和37.2%。与未采伐林分(CK)的郁闭度(0.646)相比,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的郁闭度分别降低0.5%、13.3%和33.1%。【结论】红松幼树开敞度两水平迭代优化方法在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的同时可保持大部分林分结构稳定,开敞度阈值1.5优于1或2。本研究提出的优化方法可获得不同开敞度阈值下采伐总轮数、每轮采伐木数量、每株目标红松幼树开敞度调控路线以及采伐木分布情况,对于补植后红松幼树的开敞度调控以及次生林的管理实践具有较大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优化 开敞度调控 蒙古栎次生林 红松幼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