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土塞效应的开口管桩沉桩与承载全过程离散元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立辰 刘卓 +4 位作者 刘浩 吴文兵 罗仑博 蒋国盛 梅国雄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1-1480,共10页
开口管桩贯入过程中会产生复杂的土塞效应,显著影响管桩的沉桩过程与承载特性。考虑到试验方法成本高、周期长、且难以直观反映土塞与管桩的相互作用特性,基于离散元方法开展砂土地基中静压开口管桩沉桩与承载全过程模拟分析。基于室内... 开口管桩贯入过程中会产生复杂的土塞效应,显著影响管桩的沉桩过程与承载特性。考虑到试验方法成本高、周期长、且难以直观反映土塞与管桩的相互作用特性,基于离散元方法开展砂土地基中静压开口管桩沉桩与承载全过程模拟分析。基于室内试验数据对离散元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并采用周期性单元复制法生成均质且应力沿深度线性分布的地基模型。基于土体变形特征,揭示管桩中土塞的主动拱与被动拱分布特征。进一步地,结合土塞参数的演化规律,得出土塞增长率(IFR)对土塞状态变化更为敏感,且土塞阻力的发挥趋势与IFR值变化趋势有较高的相似性。基于管桩静载试验模拟,得出静载下开口管桩呈完全闭塞状态,土塞的荷载-位移响应呈弹塑性,并最终建立考虑CPT锥尖阻力、土塞效应、管桩尺寸的静压开口管桩桩端阻力经验计算公式。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土塞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承载机制,对于考虑土塞效应的开口管桩沉桩阻力预测与承载力计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土塞效应 离散元法 桩端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管桩循环打入过程及竖向承载特性大比尺模型试验研究
2
作者 朱怀龙 朱碧堂 +1 位作者 罗如平 徐长节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3-3184,共12页
深入认识桩打入过程的桩-土作用机制对准确计算打入桩的竖向承载力十分重要。为探究砂土中开口管桩在循环打入时桩-土作用机制及打桩结束后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直径为0.273 m的开口钢管桩静压循环打入过程的大比例尺(1:10)模型试验,... 深入认识桩打入过程的桩-土作用机制对准确计算打入桩的竖向承载力十分重要。为探究砂土中开口管桩在循环打入时桩-土作用机制及打桩结束后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直径为0.273 m的开口钢管桩静压循环打入过程的大比例尺(1:10)模型试验,砂土的相对密实度约为40%,通过采用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应变传感器和薄膜压力传感器等先进监测手段,研究循环打桩过程中土塞高度、桩身应变、轴力和侧摩阻力以及桩-土界面应力变化规律。打桩结束后,进行了休止时间分别为10d和30d竖向受压静载试验。随后,将基于静力触探试验CPT的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竖向承载力与静载试验测量的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口管桩在静压循环打入过程中土塞效应逐渐增强,贯入结束后土塞呈部分闭塞状态;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靠近桩尖的应变会出现“反点”,即由贯入最后阶段的压应变转为静止稳定阶段的拉应变,而桩尖处的应变在两个阶段均为拉应变;桩身径向应力在桩尖处最大,随着h/R(h为传感器距桩尖的高度,R为桩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具有明显的h/R效应;休止时间为10 d和30 d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289 kN和323 kN,承载力提高约12%,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采用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尖附近的侧摩阻力被低估,而桩尖以上侧摩阻力与实测值吻合较好,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基承载力偏保守,UWA-05法更接近实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静压循环打入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土塞效应 竖向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开口管桩沉桩过程的颗粒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詹永祥 姚海林 +1 位作者 董启朋 贺东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289,共7页
基于颗粒流理论,采用PFC2D程序,模拟再现不同型号开口管桩在沉桩过程中土塞的形成演化规律、土颗粒细观结构变化以及桩周土应力场分布情况,并通过分析土体细观变化模式揭示沉桩过程中宏观力学响应的内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管桩直径对... 基于颗粒流理论,采用PFC2D程序,模拟再现不同型号开口管桩在沉桩过程中土塞的形成演化规律、土颗粒细观结构变化以及桩周土应力场分布情况,并通过分析土体细观变化模式揭示沉桩过程中宏观力学响应的内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管桩直径对土塞效应影响很大,外径为30 mm的开口管桩,沉桩过程中土塞增量填充率(IFR)值较小,土塞效应明显,土塞高度小,类似闭口桩;随着管桩直径的增大,土塞效应迅速减小,大直径管桩在砂土中沉桩全部闭塞的可能性很小。细观因素(孔隙率和滑动比例)与土体宏观位移表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对应关系,并依此将桩周土划分3个区域。桩周土体水平应力、竖向应力和剪应力都在桩底附近形成"应力核",不同型号管桩桩周土应力场分布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开口管桩 土塞效应 颗粒流 细观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管桩竖向承载力时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俊伟 张明义 寇海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17-122,共6页
时间效应是指管桩沉桩后承载力随休止时间的提高。统计分析发现单桩承载力每时间对数的增长范围为15%~29%。桩基承载力的增长源于桩侧土的固结、触变恢复、老化以及蠕变和土壳效应,基于此提出管桩承载力时间效应3阶段理论模型,并建立... 时间效应是指管桩沉桩后承载力随休止时间的提高。统计分析发现单桩承载力每时间对数的增长范围为15%~29%。桩基承载力的增长源于桩侧土的固结、触变恢复、老化以及蠕变和土壳效应,基于此提出管桩承载力时间效应3阶段理论模型,并建立基于固结理论的开口管桩承载力时效解析计算模型。计算表明,摩擦型开口管桩承载力随时间的相对增长速度随土塞率近似呈线性增长;完全非闭塞的摩擦型开口管桩承载力的相对增长速度高出闭口桩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时间效应 固结 超孔隙水压力 土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循环荷载作用下开口管桩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俊伟 黄孝义 +2 位作者 韩金朋 赵彦平 李欣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8-15,共8页
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基础承受着结构自重及风、波浪、水流等多种循环荷载,而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对基础的承载力和变形有严格要求.针对近海风机开口管桩单桩基础,通过PFC2D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平单向循环荷载对单桩基础受力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 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基础承受着结构自重及风、波浪、水流等多种循环荷载,而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对基础的承载力和变形有严格要求.针对近海风机开口管桩单桩基础,通过PFC2D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平单向循环荷载对单桩基础受力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单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顶累积位移随着循环荷载谷值与峰值的比值ζc的增大前期增加速率较快,而后期较慢,但并未改变桩体转动中心的位置,约为0.85倍的桩体埋深;ζc值越大,桩基初期卸载刚度越大,但稳定后卸载刚度的终值相近,约为6.70 kN/mm;随ζc值的增大,桩顶主动区局部土体扰动程度增大,但影响范围大致相同,严重扰动区为2~3倍桩径;桩侧摩阻力降低幅度随ζc值增加而增大,且前期侧摩阻力降低速率增加,后期侧摩阻力均趋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单向循环荷载 颗粒流数值模拟 累积位移 桩侧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管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及桩基模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岳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8-143,共6页
比较了《港口工程桩基规范》以及API RP 2A WSD规范中对于开口管桩单桩承载力两种计算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模型和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双曲线模型分别建立三维桩基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表明... 比较了《港口工程桩基规范》以及API RP 2A WSD规范中对于开口管桩单桩承载力两种计算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模型和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双曲线模型分别建立三维桩基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表明后者更加准确合理、适用性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桩基 承载力 荷载传递法 双曲线模型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塞效应的开口管桩承载力CPTU计算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路路 蔡国军 +1 位作者 耿功巧 刘松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0-285,共6页
为了完善考虑土塞效应的开口管桩承载力计算方法,采用孔压静力触探(CPTU)技术与静载试验对崇启大桥北岸接线工程中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开口管桩(PHC)场地进行了现场测试.基于CPTU测试数据,结合锥尖阻力与桩端阻力的相关性关系,提出了... 为了完善考虑土塞效应的开口管桩承载力计算方法,采用孔压静力触探(CPTU)技术与静载试验对崇启大桥北岸接线工程中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开口管桩(PHC)场地进行了现场测试.基于CPTU测试数据,结合锥尖阻力与桩端阻力的相关性关系,提出了一种开口管桩承载力的CPTU计算新方法.结果表明:当沉桩深度小于15 m时,土塞增长率随桩深增加呈线性下降的趋势.下卧层为硬土层,当沉桩深度由20 m增加到25 m时,土塞增长率从0逐渐增长到10%.管壁环面端阻计算值与CPTU测试结果的比值稳定为0.68.基于所提方法计算的管桩承载力与静载试验结果平均误差仅为4.5%,远低于国内其他规范法的计算结果,计算精度较高,值得在桩基工程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孔压静力触探 土塞效应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开口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取值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俞水凤 《浙江建筑》 2002年第3期19-20,共2页
根据一高层建筑预应力开口管桩的设计和桩基检测结果,对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的取值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了预应力开口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取值宜考虑“土塞”效应和建议桩端A_p可按全面积计算。
关键词 预应力 开口管桩 极限承载力 土塞效应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石层地基上开口PHC管桩的应用分析
9
作者 丁小伟 高军程 李胜利 《地基处理》 2024年第5期481-487,共7页
陕西石川河Ⅰ级阶地,地表以下约15 m深存在厚度10~13 m、工程力学性质较好的卵石层,如何有效利用该层良好的承载潜力是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某项目的地基设计中,参考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及工程经验,分析开口PHC管桩在卵石层中的端阻力承载... 陕西石川河Ⅰ级阶地,地表以下约15 m深存在厚度10~13 m、工程力学性质较好的卵石层,如何有效利用该层良好的承载潜力是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某项目的地基设计中,参考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及工程经验,分析开口PHC管桩在卵石层中的端阻力承载性状,通过原位静载试验验证,在相应的沉桩条件下,中短开口管桩沉入卵石层中可形成土塞效应,当桩端沉降量达到桩径的4.9%~6.9%时,卵石层的实际极限端阻力较规范值提高1.49~1.93倍,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提高27%~46%。建筑物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结果验证管桩方案可行,避免了素土桩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省了造价和工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土塞效应 卵石层端阻力 静载试验 沉降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压开口混凝土管桩沉桩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文姣 王志强 +1 位作者 宋碧亚 孔祥清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67-71,共5页
在LS-DYNA软件平台上,对开口混凝土管桩连续贯入粉土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得到了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应力、位移及沉桩阻力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桩土界面摩擦系数对管桩沉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管桩的不断下沉,桩周土体各向应力最大值不断... 在LS-DYNA软件平台上,对开口混凝土管桩连续贯入粉土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得到了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应力、位移及沉桩阻力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桩土界面摩擦系数对管桩沉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管桩的不断下沉,桩周土体各向应力最大值不断增大。桩壁外侧的挤土效应明显小于实心桩,管内土塞高度先线性增长,然后趋于稳定。在小直径桩基础中,桩土界面摩擦系数对管桩沉桩阻力影响不大,但界面摩擦系数越低,土塞高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混凝土管桩 挤土效应 土塞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明土的管桩贯入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9
11
作者 曹兆虎 孔纲强 +1 位作者 刘汉龙 周航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4-1568,共5页
由于受土塞效应等因素影响,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在贯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针对该两者贯入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透明土和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开发了相应的桩基贯入模型试验系统,用于桩基贯入过程... 由于受土塞效应等因素影响,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在贯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针对该两者贯入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透明土和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开发了相应的桩基贯入模型试验系统,用于桩基贯入过程中桩周土体变形的非插入式测量。试验选用的透明土由玻璃砂和具有相同折射率的孔隙液体制成。该试验系统主要包括:线性激光光源、CCD(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自动沉桩加载仪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激光射入透明土,和透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独特的散斑场,通过CCD相机摄取贯入过程中各个时刻散斑场变形的图片,然后通过PIV技术对这些变形前后的图片进行处理,即可得到整个土体位移场。分别进行了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桩基贯入试验,得到了对应的土体位移场,并对桩基贯入引起的桩周土体径向位移试验结果与圆孔扩张法、应变路径法等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闭口管桩,由于竖向位移的影响,试验值比圆孔扩张法结果小,其与应变路径法更为接近;对于开口管桩,由于沉桩过程中土塞作用,试验值比圆孔扩张法大,其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闭口管桩 模型试验 位移场 透明土 PIV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卵)砾石等粗颗粒层的开口型预应力管桩的应用探讨
12
作者 杨虎 《浙江水利科技》 2010年第4期105-107,共3页
以某工程实践为例,结合其它工程的施工经验和有关规范要求,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桩身构造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对开口型先张法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管桩在穿越(卵)砾石等粗颗粒层场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开口预应力管桩 (卵)砾石层 桩身构造 基桩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性土的开闭口管桩承载性状室内试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明义 管金萍 +3 位作者 王永洪 刘俊伟 桑松魁 苗德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桩端形式对桩承载性状的影响,通过室内模型对比试验对黏性土中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承载性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开口管桩T1和闭口管桩T2的Q-s曲线均呈陡降型,最大沉降量分别为47.72,43.24 mm,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桩端形式对桩承载性状的影响,通过室内模型对比试验对黏性土中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承载性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开口管桩T1和闭口管桩T2的Q-s曲线均呈陡降型,最大沉降量分别为47.72,43.24 mm,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分别为6.3,7.3 kN;试桩T1内管桩身轴力在土塞高度范围内随着埋深逐渐减小;试桩T1和T2外管桩身轴力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试桩T2外管桩身轴力比试桩T1外管桩身轴力大24.2%~102.7%;试桩T1内管侧摩阻力在土塞高度范围内随着埋深的增大逐渐增大;试桩T1和T2外管侧摩阻力在荷载较小时,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桩顶荷载达到最大时,始终呈增大的趋势;在各级荷载作用下,两试桩的桩端阻力分担比介于53.5%~72.3%,桩端阻力始终发挥主要作用,且开口桩的桩端阻力分担比小于闭口管桩。研究结果对实际工程中桩型的选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闭口管桩 黏性土地基 承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钻孔及管桩情况下的压桩挤土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战友 童健儿 龚晓南 《地基处理》 2005年第1期3-8,共6页
首先根据应变路径法(SPM)给出了静压实心桩的挤土位移场的解,然后推导出了考虑管桩及预钻孔情况下的压桩挤土位移场。并对不同情况下的压桩挤土位移场进行了对比,由结果可知,开口管桩的内外径及土塞情况对静压沉桩产生的位移场影响... 首先根据应变路径法(SPM)给出了静压实心桩的挤土位移场的解,然后推导出了考虑管桩及预钻孔情况下的压桩挤土位移场。并对不同情况下的压桩挤土位移场进行了对比,由结果可知,开口管桩的内外径及土塞情况对静压沉桩产生的位移场影响较大。同样预钻孔的孔径与孔深也具有类似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钻孔 挤土 效应研究 压桩 位移场 应变路径 静压沉桩 开口管桩 影响规律 土塞 孔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安装法对管桩桩周土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保照 李飒 +1 位作者 夏玲晓 戴旭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43,共6页
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钢管桩的贯入过程,研究贯入过程中桩周不同深度土体的应力变化过程。管桩贯入土体这一过程为高度非线性问题,通用的接触和网格划分方法难以解决大变形问题,通过采用ALE网格划分技术以及"zipper-type"方法... 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钢管桩的贯入过程,研究贯入过程中桩周不同深度土体的应力变化过程。管桩贯入土体这一过程为高度非线性问题,通用的接触和网格划分方法难以解决大变形问题,通过采用ALE网格划分技术以及"zipper-type"方法解决了管桩贯入过程中的大变形和接触问题,运用ABAQUS模拟了直径2.134 m的钢管桩采用静压和锤击两种方法的安装过程。根据贯入过程中桩壁内外土体应力变化可知,静压贯入过程中管内土水平应力明显高于管外土体的水平应力,更容易形成土塞,挤土效应也比较明显。通过对桩周土体中某点在安装过程中应力变化历程的分析,可以看到锤击安装方式在桩周土中造成应力增加的数值较大,对周围土体影响范围也较大,在评估桩基承载力时,应适当考虑这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 大变形 开口管桩 静压 锤击 贯入过程 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地基中PHC管桩的静压残余应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寇海磊 张明义 白晓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28-1336,共9页
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因桩顶卸荷残留于桩身的应力较为显著。通过成层土地基中5根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的静压桩足尺试验,对开口PHC管桩沉桩过程中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沉桩结束17 d内桩身残余应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对后续静载荷... 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因桩顶卸荷残留于桩身的应力较为显著。通过成层土地基中5根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的静压桩足尺试验,对开口PHC管桩沉桩过程中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沉桩结束17 d内桩身残余应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对后续静载荷试验影响进行了阐述。试验表明,开口PHC管桩桩身残余应力及桩侧平均残余摩阻力随贯入深度呈折线型分布,中性面深度与贯入桩长比值介于0.66~0.92之间,其大小与桩端持力层密实度及桩端残余应力呈正相关关系。土塞效应成为制约开口PHC管桩桩端残余应力不同于其他桩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休止期内桩身残余应力逐渐趋于稳定,中性面处桩身残余应力降低幅度介于3.2%~29.88%之间,桩端残余应力降低幅度介于10.78%~32.39%之间;静载荷试验过程中不考虑施工残余应力将高估中性面以上桩侧摩阻力约53.46%,低估中性面以下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分别56.62%,10%。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开口PHC管桩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PHC管桩 残余应力 FBG光纤传感器 时间效应 桩基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桩身应力测试的静压PHC管桩贯入机制 被引量:30
17
作者 寇海磊 张明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95-1302,共8页
压桩过程中PHC管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分离是制约其贯入机制及承载力研究的瓶颈。通过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对贯入成层土地基中5根足尺开口PHC管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试验表明,准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 压桩过程中PHC管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分离是制约其贯入机制及承载力研究的瓶颈。通过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对贯入成层土地基中5根足尺开口PHC管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试验表明,准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现场可操作性强,粗放施工环境下贯入阻力分离效果较为理想。成层土地基中压桩力曲线基本反映地层土性变化,桩端土层性状对压桩力影响较大。硬质土层界面处试桩压桩力平均增幅约为64.06%,端阻力受地层变化影响更为显著,平均增长幅度约为97.41%,侧摩阻力平均增长幅度约为17.92%;桩端位于非硬质土层试桩压桩力变化不明显。贯入过程中现场足尺试验桩身应力变化不同于室内模型试验,桩身上、下部侧摩阻力发挥的力学机制不同。受现场粗放施工条件及深度方向土层变化影响,贯入成层土地基中桩侧摩阻力临界深度现象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G光纤传感技术 开口PHC管桩 贯入阻力分离 桩身应力 临界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靴对饱和粉土中锤击管桩沉贯阻力的影响
18
作者 光洪峰 刘俊伟 +1 位作者 王正中 王晨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带桩靴管桩有利于提高打入桩的贯入效率,并且会改变桩身荷载传递规律减小桩身破损。为探究饱和粉土中开口管桩锤击沉贯机理,对双壁开口模型桩进行了室内贯入试验。锤击沉桩下考虑不同桩靴形式的影响,采集沉桩过程中桩身应变和土塞变化... 带桩靴管桩有利于提高打入桩的贯入效率,并且会改变桩身荷载传递规律减小桩身破损。为探究饱和粉土中开口管桩锤击沉贯机理,对双壁开口模型桩进行了室内贯入试验。锤击沉桩下考虑不同桩靴形式的影响,采集沉桩过程中桩身应变和土塞变化。研究发现,沉桩进入硬质砂土层后沉桩阻力明显增大,桩端阻力占比较大,桩靴能有效减小沉桩阻力;在同一土层位置处,外侧摩阻力会出现衰退现象,内倾30°桩靴桩内单位侧摩阻最大;桩端形式对土塞影响显著,沉桩结束时土塞率内倾30°桩靴试桩、外倾30°桩靴试桩、无桩靴试桩分别为41%、35%和31%。桩靴可有效降低穿越硬质土层的贯入阻力,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打入桩施工,为预制管桩打入过程选用合适的桩靴形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靴形式 开口管桩 锤击沉桩 贯入特性 土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管桩桩头的新型式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智敏 邓建强 《广东土木与建筑》 1998年第4期19-20,共2页
预应力管桩由于桩身强度高,穿透性强,单桩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能满足较长桩长的要求,因而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得以广泛应用。
关键词 预应力管桩 新型式 石灰岩地区 持力层 预制管桩 卵石层 开口管桩 桩头 设计要求 桩间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质土中PHC管桩打入性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晨 光洪峰 吕伟 《低温建筑技术》 2022年第5期105-108,共4页
文中通过现场足尺试验及静载荷试验监测粉土地基锤击沉桩过程中的锤击数及土塞高度的变化,分析了锤击数与地层强度的关系及沉贯过程中土塞效应。结果表明PHC管桩沉桩的锤击数可以反映出地基土的强度;连续的打桩会降低土体强度,利于沉桩... 文中通过现场足尺试验及静载荷试验监测粉土地基锤击沉桩过程中的锤击数及土塞高度的变化,分析了锤击数与地层强度的关系及沉贯过程中土塞效应。结果表明PHC管桩沉桩的锤击数可以反映出地基土的强度;连续的打桩会降低土体强度,利于沉桩;随着打入深度的增加,土塞高度不断增加;土塞率及土塞增长率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与上部粉土下部砂土的土层结构有关;PHC管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为缓变型;为粉砂复合地层锤击沉桩的可打入性分析及评估土塞效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PHC管桩 锤击沉桩 锤击数 土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