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技术 被引量:14
1
作者 付志国 周锡生 +4 位作者 孙淑艳 金春海 刘卫丽 李敏 梅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40,共7页
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低丰度、低产油藏的开发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中高含水区块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注水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难度大;特低渗透裂缝发育区块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控水稳油难度大;超低渗... 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低丰度、低产油藏的开发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中高含水区块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注水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难度大;特低渗透裂缝发育区块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控水稳油难度大;超低渗透裂缝不发育区块启动压力梯度大,注水受效程度低,开发调整提高有效动用程度难度大。为此,借鉴大庆长垣喇萨杏油田油藏精细描述及其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思路和方法,结合长垣外围已开发油田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特点及开发调整实践,研究形成了包括低渗透油藏分类评价、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描述、井网加密调整、注采系统调整及微生物驱油和蒸汽驱油在内的综合调整技术,为外围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分类评价 油藏描述 剩余油分布 开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开发调整井压裂工艺关键技术 被引量:8
2
作者 肖佳林 游园 +3 位作者 朱海燕 唐煊赫 张峰 刘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8-65,共8页
为提高页岩气田储量动用程度,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自2018年率先在国内部署页岩气开发调整井并实施压裂。由于一次井网开采后地层非均质性变强、地应力—压力场动态变化导致的压裂造缝预测和有效控制难度增加等问题,给气田采收率... 为提高页岩气田储量动用程度,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自2018年率先在国内部署页岩气开发调整井并实施压裂。由于一次井网开采后地层非均质性变强、地应力—压力场动态变化导致的压裂造缝预测和有效控制难度增加等问题,给气田采收率整体提升带来极大挑战。为此,以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焦石坝区块为例,基于井组整体有效动用,提出了以四维动态地质力学模拟分析为核心,以井间精准布缝优化设计、纵向分层促缝—控缝精细化设计和井间干扰识别与实时调控为关键措施的页岩气开发调整井立体缝网精准压裂工艺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老井裂缝低压亏空区产生诱导效应和水平两向应力差增加导致的人工裂缝复杂度降低,是调整井压裂效果受限的主要因素;②密切割增大储层接触面积、多场动态演化规律、多层储层特征差异化等是实现开发调整井压裂精细化设计和现场施工效果的核心方法;③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压裂设计及可迭代式优化压裂施工解决了新老井协同受限、新井改造效率低等难题,下部气层加密井单井测试产量提高10.8%,上部气层单井测试产量提高1倍,新井压裂试气综合费用同比降低20%~30%,单井提产降本效果显著。结论认为,页岩气开发调整井压裂关键技术不仅对同类型页岩气藏开发调整井增产改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还为示范区开发调整阶段持续稳产、上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并有助于推进四川盆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涪陵 示范区 焦石坝 页岩气 开发调整井压裂 动态地应力场 立体井组 井间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极浅海油田高速高效开发调整关键技术 被引量:5
3
作者 束青林 张本华 +4 位作者 高喜龙 张伟丰 王志伟 刘衍聪 张在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共12页
埕岛油田是“九五”期间建成的年产油量为217×10^4t的极浅海大油田,自进入中高含水期以来,开发矛盾凸显,海工配套条件不能满足油田持续稳产上产要求,产油量大幅下滑,年递减率为2.5%,开发调整势在必行。针对制约埕岛油田持续稳产上... 埕岛油田是“九五”期间建成的年产油量为217×10^4t的极浅海大油田,自进入中高含水期以来,开发矛盾凸显,海工配套条件不能满足油田持续稳产上产要求,产油量大幅下滑,年递减率为2.5%,开发调整势在必行。针对制约埕岛油田持续稳产上产的关键问题,从油藏地质、钻完井工艺、注采输工艺、海工配套及平台延寿等方面持续立项研究攻关,形成了6个方面12项开发调整关键技术,实现了极浅海河流相薄储层精细描述及超大规模精细地质建模,攻关配套了密槽口大斜度丛式井钻完井及多层复杂压降剖面油层保护工艺、大斜度长井段细分长效注水及测调一体化工艺、大斜度长井段分层高导流防砂及长寿命高效举升工艺,研发了多井口采修一体化平台及短流程高效油气水处理技术,构建了极浅海复杂环境平台结构检测评估及加固延寿技术。以上技术的成功应用,保障了埕岛油田规模层系细分、井网加密开发调整的高速高效实施,2019年产油量达到336×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浅海油田 规模开发调整 关键技术 储层描述 平台延寿 高速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海上油田下古生界潜山油藏储层描述与开发调整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志伟 张凯 +4 位作者 张本华 武群虎 刘少斌 周红科 张在振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8-182,共5页
下古生界潜山油藏是胜利海上油田的重要开发区块,由于储层埋深大、非均质性强、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差,因此开发井油气产能差异较大。为了保障下古生界潜山油藏高效合理开发,文中开展了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分析、储集体发育模式研究及储集体... 下古生界潜山油藏是胜利海上油田的重要开发区块,由于储层埋深大、非均质性强、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差,因此开发井油气产能差异较大。为了保障下古生界潜山油藏高效合理开发,文中开展了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分析、储集体发育模式研究及储集体预测技术攻关,弄清了储层发育规律,提出了开发调整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下古生界潜山油藏储层发育受岩性、断层和残留地层厚度等3个方面的影响,有效储层主要发育在距潜山顶面200 m范围以内;受多期构造应力叠加作用控制,有效储层沿断层周围展布,以裂缝型储集空间为主;形成了多方法、多参数融合的断层+裂缝+溶蚀复合储集体预测技术,实现了下古生界潜山油藏有效储层的定量预测。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下古生界潜山油藏储层开发调整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为后续潜山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裂缝预测 开发调整 下古生界潜山 胜利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堡子湾耿43井区长4+5段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及优选 被引量:5
5
作者 聂海峰 董立全 +2 位作者 董伟 谢爽 谭蓓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129-132,共4页
堡子湾耿43井区长4+5段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部分油井产能下降较快、水淹严重、注采井网不完善和局部无井网控制等问题。为了有效控制产能下降,完善注采井网,通过对本区块的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综合治理对象是剩余油富集区和层... 堡子湾耿43井区长4+5段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部分油井产能下降较快、水淹严重、注采井网不完善和局部无井网控制等问题。为了有效控制产能下降,完善注采井网,通过对本区块的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综合治理对象是剩余油富集区和层系。因此对开发层系、井网分布、加密新井等作出了相应调整,并提出了最优方案:对位于各层可动剩余储量较高、油层有效厚度较厚的部位的部分井进行补孔和堵孔;转注低产高含水油井;在剩余油密集区钻探加密井。对方案效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最优方案下预测产油量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数值模拟 开发调整 加密井网 堡子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2断块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朱仕军 杜志敏 +2 位作者 沈昭国 陈小凡 曾祥林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33-35,共3页
马 2断块油藏开发历史长 ,已进入中高含水期 ,存在着水驱控制程度低 ,层间及层内矛盾突出 ,低渗透部位的剩余油难以开发等问题。为了有效控制产量递减和提高采收率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对各... 马 2断块油藏开发历史长 ,已进入中高含水期 ,存在着水驱控制程度低 ,层间及层内矛盾突出 ,低渗透部位的剩余油难以开发等问题。为了有效控制产量递减和提高采收率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对各种可行的开发调整方案进行预测和优选。研究表明 ,对马 2断块现有的开发状况进行调整是必要和有效的。在马 2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 ,及时调整注采比及采油速度 ,不仅可以提高开发效果 ,而且能提高最终采收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2断块油藏 数值模拟 开发调整方案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关联分析在高台子油田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娜 文华 +1 位作者 卢继源 郭其胜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63-64,67,共3页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把油藏中注水开发井组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油水井间建立了灰色关联。以高台子油田高20—39井区为例,借助油水井生产动态数据,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油层的连通情况及油井主要来水方向,并提出应用灰色关联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把油藏中注水开发井组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油水井间建立了灰色关联。以高台子油田高20—39井区为例,借助油水井生产动态数据,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油层的连通情况及油井主要来水方向,并提出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油井进行优势分析,研究油井生产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达到优化产液结构和协调平面关系的目的,力图使油田动态分析更加科学和准确。实例证明,油藏开发调整后,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油藏关联系数 优势分析 开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跃进二号复杂断块油田砂岩油藏注采系统评价及开发调整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万萍 黄生远 梅建森 《油气井测试》 2002年第5期24-26,共3页
利用各种动静态资料 ,对跃进二号复杂断块油田的地质特征、滚动勘探开发情况、油田生产现状和注采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针对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开发调整建议 。
关键词 跃进二号油田 复杂断块油田 砂岩油藏 注采系统 评价 开发调整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在LS气藏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梦秋 段永刚 +4 位作者 杨文明 江玉友 邓毅 刘廷 朱海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20-22,52,共4页
LS气藏为边水气藏,且气藏整体为裂缝发育,纵向上裂缝发育存在较强非均质性,为边水侵入气藏内部提供了渗流通道,因此气藏在开发后期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无法避免水侵现象。LS气藏的两口主力生产气井于2001年先后开始产地层水,气藏开始... LS气藏为边水气藏,且气藏整体为裂缝发育,纵向上裂缝发育存在较强非均质性,为边水侵入气藏内部提供了渗流通道,因此气藏在开发后期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无法避免水侵现象。LS气藏的两口主力生产气井于2001年先后开始产地层水,气藏开始进入递减生产期,日产气降低并持续递减,2001年9月开始进行增压开采。为了减缓LS气藏产量递减,有必要采取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气藏进行模拟开发调整。经过方案对比,发现增压开采对雷三气藏继续具有适应性和有效性,在LS气藏上亚段新布四口直井或三口水平井,可较大幅度提高该气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数值模拟 开发调整 水侵 递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稠油油藏开发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高浅北区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林河 高晖 +2 位作者 李国旭 田亚东 唐元璐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3期79-81,148-149,共3页
常规稠油油藏地层胶结疏松,原油黏度大,流动性差,生产过程中易造成油井出砂和边、底水突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常规稠油油藏的开采速度和开发水平。针对高浅北区常规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精细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等一系列综合... 常规稠油油藏地层胶结疏松,原油黏度大,流动性差,生产过程中易造成油井出砂和边、底水突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常规稠油油藏的开采速度和开发水平。针对高浅北区常规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精细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等一系列综合研究基础上,确定了依靠加密调整提高平面储量动用程度,利用边水调剖技术抑制边、底水突进,利用水平井、侧钻水平井技术提高常规稠油油藏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开发调整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稠油油藏 油藏特征 开发调整技术 高浅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浅层低渗透断块砂岩气田开发调整实践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庆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70,共4页
汪家屯气田扶、杨油层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出现储量动用程度低、气井稳产期短、产量递减快、开发动态与地质认识不符等问题。为了重新认识气藏、增加气藏动用储量、提高采收率,在地层对比、三维地震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等地质研究基础上,进... 汪家屯气田扶、杨油层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出现储量动用程度低、气井稳产期短、产量递减快、开发动态与地质认识不符等问题。为了重新认识气藏、增加气藏动用储量、提高采收率,在地层对比、三维地震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等地质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气井动态特征分析、气井产能评价、单井井控动态储量计算、井间连通关系等研究;评价了气藏井网适应性,明确了气藏剩余潜力分布及大小;编制了气藏开发调整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井距论证和开发指标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浅层 低渗透 断块 砂岩气田 开发调整 气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11块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 被引量:4
12
作者 江琴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0,85,共3页
雷11块莲花油层属于中低渗砂岩复杂断块低电阻底水稀油油藏,目前已进入开发调整阶段。针对开发中暴露出的构造破碎,岩性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受效状况差等问题,通过开展地质特征研究,落实构造,不断调整注采系统;... 雷11块莲花油层属于中低渗砂岩复杂断块低电阻底水稀油油藏,目前已进入开发调整阶段。针对开发中暴露出的构造破碎,岩性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受效状况差等问题,通过开展地质特征研究,落实构造,不断调整注采系统;研究油水运动规律,不断完善配产配注方案;同时配以增压、增注、改善水质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区块整体开发水平,采油速度明显上升,采收率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开发调整 低电阻 复杂断块 稀油 雷11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西零散油砂体油藏开发调整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爱玲 王新海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5期81-82,85,共3页
由于沉积作用和断层切割的影响,砂西离散油砂体油藏砂体规模小、储量规模小、分布零散、单井钻遇层数少、油层薄,在注水开发中难以形成较好的注采对应关系。提出了以断块为单元、以油砂体为对象,针对不同类型的油砂体,采取不同的治理对... 由于沉积作用和断层切割的影响,砂西离散油砂体油藏砂体规模小、储量规模小、分布零散、单井钻遇层数少、油层薄,在注水开发中难以形成较好的注采对应关系。提出了以断块为单元、以油砂体为对象,针对不同类型的油砂体,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按单个砂体来完善注采关系的注采系统优化调整策略。实践应用证明砂西零散油砂体油藏采取分砂体治理的方法是可行的,可大大提高零散油砂体油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散油砂体 开发调整 注采系统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口油田沉积微相研究及在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东 王桂成 《河南石油》 2003年第1期28-30,34,共4页
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 ,从东濮凹陷桥口地区的地层、储层、粒度和岩石学等特征以及古水系、物源方向、古生态、古气候等方面对该区沉积环境及沉积相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测井相划分图版 ,在开发调整中以沉积微相图为基础 ,结合其它储层方面... 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 ,从东濮凹陷桥口地区的地层、储层、粒度和岩石学等特征以及古水系、物源方向、古生态、古气候等方面对该区沉积环境及沉积相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测井相划分图版 ,在开发调整中以沉积微相图为基础 ,结合其它储层方面研究成果 ,提出该块综合调整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桥口油田 沉积微相 开发调整 效果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技术在中含水期油藏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15
作者 赵辉 冯守兵 +2 位作者 邹胜林 张鹏刚 韩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6年第9期80-82,共3页
D5油藏进入中含水期后,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主力油层普遍见水,含水上升速度加快,采液、采油指数下降,油田递减加大,同时水驱油效率降低,局部剩余油富集程度仍旧较高,依靠单一的注采调控手段挖潜难度增大。结合油田动态响应,应用油藏数... D5油藏进入中含水期后,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主力油层普遍见水,含水上升速度加快,采液、采油指数下降,油田递减加大,同时水驱油效率降低,局部剩余油富集程度仍旧较高,依靠单一的注采调控手段挖潜难度增大。结合油田动态响应,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实施分区域注采调整、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井网加密调整预测等油藏开发试验方案,对比方案结果指出,D5油藏应调整分区域注采比,在油藏北部剩余油富集区域实施对角井网加密,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中含水期油藏 开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高含硫碳酸盐岩气田开发调整关键技术 被引量:7
16
作者 曾大乾 游瑜春 +12 位作者 李中超 宿亚仙 张睿 姜淑霞 石志良 张纪喜 刘国萍 彭松 王丹丹 李辉 李玉丹 余启奎 李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2-111,共10页
中国石化已在四川盆地成功开发了普光和元坝两大高含硫气田,但进入“十四五”以来气田开发进入稳产中后期,面临水侵及硫沉积日益严重、剩余气分布复杂、部分气井油压接近外输压力等新问题。为实现气田稳产和提高天然气采收率,以普光高... 中国石化已在四川盆地成功开发了普光和元坝两大高含硫气田,但进入“十四五”以来气田开发进入稳产中后期,面临水侵及硫沉积日益严重、剩余气分布复杂、部分气井油压接近外输压力等新问题。为实现气田稳产和提高天然气采收率,以普光高含硫碳酸岩盐气田为例(以下简称普光气田),对气田开发调整的关键技术及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了储层精细表征及建模、剩余气精细表征与挖潜、控水、控硫、增压开采等5个方面形成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揭示了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不同储集空间类型的孔-渗特征,形成了“相控+震控”储层精细建模技术,精细表征了储层非均质性空间展布;②建立了普光气田5种类型剩余气分布模式,确定了普光气田储层非均质性控制纯气区剩余气分布,受井网完善程度和高渗条带分布控制,水侵区剩余气分布呈现小零散特征,形成了不同类型剩余气挖潜技术;③提出了普光气田采取“高部位控产、低部位排堵结合”的控水治水对策,实现水侵前缘均匀推进;④明确了储层硫沉积主要发生在近井地带(小于6 m),可导致渗透率最大下降70%~80%(表皮增大6.5~12倍),实验证实了重复酸压治硫效果好于注入溶硫剂;⑤建立了考虑产水及硫沉积的气井多相渗流产能评价方法,确定了气田增压潜力、增压幅度、增压时机及增压方式。结论认为,普光高含硫碳酸盐岩气田开发调整关键技术的实施,确保了气田自“十四五”以来稳产目标的实现,研究成果对我国高含硫气田开发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田 开发调整 礁滩相储层精细表征 剩余气定量分布与挖潜 水侵规律与治理 硫沉积规律与治理 低压气井增压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大油田非均质性定量表征及开发调整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超 马奎前 +2 位作者 陈剑 申春生 王爱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90,103,共4页
针对目前储层非均质性诸多表征参数存在的计算数值无界、分类方案主观性强及表征方法定量化程度低等问题,以洛伦兹曲线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洛伦兹曲线法求得的数据进行数学变换处理,定义了一种新的非均质综合表征参数。该方法运算简单,... 针对目前储层非均质性诸多表征参数存在的计算数值无界、分类方案主观性强及表征方法定量化程度低等问题,以洛伦兹曲线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洛伦兹曲线法求得的数据进行数学变换处理,定义了一种新的非均质综合表征参数。该方法运算简单,参数具有对比性强、能定量化表征非均质程度、适用于任何类型油藏等优点。应用该方法对旅大油田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旅大油田储层为中等非均质性,但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程度较强。针对其储层非均质特征,制定了适合的开发调整思路:东二段上亚段实施联合开发,以定向井开发为主,少量水平(分支)井挖潜为辅;东二段下亚段实施分层系开发,分级分层配注调整措施。研究结果应用于旅大油田综合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效果显著,在综合含水率降低9%的同时,产油量增加约1000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洛伦兹曲线 层间干扰 分层系开发 开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湖能源C油田开发调整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勇 韩丰华 +2 位作者 黄磊 江谋勇 李洲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7年第2期74-77,共4页
针对C油田典型的中浅互层状普通稠油-特稠油油藏特点,在开发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调整技术研究;根据研究结果,C油田采用300 m水平段长度、100 m井距进行调整部署,注汽强度增大为原来两倍... 针对C油田典型的中浅互层状普通稠油-特稠油油藏特点,在开发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调整技术研究;根据研究结果,C油田采用300 m水平段长度、100 m井距进行调整部署,注汽强度增大为原来两倍,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浅互层稠油油藏 注汽开发 数值模拟 开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砂岩油田高含水期开发调整实践 被引量:28
19
作者 苏彦春 李廷礼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90,共8页
海上油田开发初期采用稀井网、大井距、多段合采的开采方式,且测试资料较少,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面临注采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等问题,亟需进行开发调整,而陆上油田已有开发调整经验无法直接应用。以渤海砂岩油田... 海上油田开发初期采用稀井网、大井距、多段合采的开采方式,且测试资料较少,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面临注采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等问题,亟需进行开发调整,而陆上油田已有开发调整经验无法直接应用。以渤海砂岩油田为例,回顾了海上油田开发调整历程,总结了开发调整过程中采取的关键技术及策略。渤海典型的三角洲相和河流相稠油油田开发调整实践表明,开发调整技术体系的成功应用使得渤海主力油田采油速度提高了2.0~2.5倍,采收率提高了8%~12%,为渤海油田完成“十二五"产量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渤海油田中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砂岩油田 高含水期 开发调整 关键技术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矢量开发调整模式及应用 被引量:30
20
作者 刘丽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胜坨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动态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日趋严重,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多样,传统的层系井网调整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提出侧缘微相富集型、砂体边缘富集型、非主流线富集型、非主力层富集型、厚层... 胜坨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动态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日趋严重,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多样,传统的层系井网调整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提出侧缘微相富集型、砂体边缘富集型、非主流线富集型、非主力层富集型、厚层顶部富集型和夹层控制富集型6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上以侧缘微相富集型为主,纵向上多层油藏以非主力层富集型为主、厚层油藏以厚层顶部富集型为主。在矢量开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胜坨油田开发实践,针对侧缘微相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平面相控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多层油藏非主力层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层系重组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厚层顶部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厚层协同矢量开发调整模式。矿场应用效果证实,在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利用矢量开发调整模式进行开发,能够提高采收率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后期 动态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矢量开发调整模式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